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偷眼

好在八旗人數少,沒有隔絕交通,京師沒有斷絕對外聯絡和沒有斷絕糧道,否則將會如李自成圍困開封那樣,釀成極大的慘劇。

這也和皇太極的戰略有關,由於是繞道進來,而不是徐光啓擔心的那樣破關而入,所以後勤乏力,人員太少,無法做到直接攻取大明京師或是長期圍困。

“老師所見有理。”孫元化悚然道:“學生回去後也多備一些糧食。”

“就算一時無用,也要常常預備好了。”徐光啓叮囑道:“若是銀錢不夠,從我這裡支取一些。還有,要小心謹慎,不要弄的市面大亂,那樣就是爲師也護不得你。”

徐府買糧都是一次幾十石,慢慢從多家糧商那裡購買,有戰亂大戶人家備些糧也是常見的事,並沒有引發什麼不好的風潮。

“學生明白。”孫元化十分感動,看着鬚眉已白的老師,沉聲道:“學生無能,叫老師操心了。”

孫元化又道:“還是孔至之厲害,早早跟着張瀚。老師,我看張瀚將來必能成大事。”

復套的消息早就傳過來,孫元化對此十分驚歎,而徐光啓則充滿懷疑。早幾年,徐光啓就命孫元化親自去草原,當時和記還沒有引起什麼注意和忌憚,只是一個和閹黨靠的很近的商行而已。

時至今日,和記已經儼然是龐然大物,但徐光啓還是不敢相信,這樣一個商行的東主練出來的團練兵馬,居然能真的在草原橫行,打跨了一個又一個的草原部落。那些蒙古人,在二十年前還所向披靡,騎戰無敵,弄的大明邊防壓力重重,幾十年前還在包圍大明京師,彪悍難制,不得不用馬市和賜給王爵封號的辦法來安撫。在九邊防禦上,只有一成不到是防禦女真人能少數異族,有九成以上的財力和物力是用來針對蒙古人的,結果呢?人家和記一個商行就直接打進了草原,並且完全把草原給吃下來了。

不對,還有林丹汗……

徐光啓道:“張文瀾有沒有對插漢部繼續用兵的打算?”

他知道孫元化和孔敏行日常是有書信往來的,所以有這麼一問。

“不知道。”孫元化搖頭道:“孔至之給我的信裡只談家常,最多是農事,有一些新的看法和見解與學生商討。更多的,特別是關係到和記事務的事情,他就很少涉及了。”

Wшw¸тTk án¸℃ O

徐光啓微微點頭,孔敏行和孫元化都是他的得意門生,不過孫元化偏重於兵學和鑄造,當然也要精通幾何算術,而孔敏行的側重點是在農學上,也是徐光啓自己在天津屯田時發掘出來的好苗子,當年悉心栽培,現在總算是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不過徐光啓還是大聲嘆息起來,他的好學生跟着有異心的張瀚,將來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下場。

弄不好要一輩子都呆在草原上,和記雖然吃下了草原,在徐光啓看來消化都得好幾十年,最多也就建一個當初唐時渤海國那樣的有中原文化影響的異族國度,孔敏行可能成爲開國功臣,但在小國爲大臣,何如在大明成爲名臣呢?

徐光啓認爲,孔敏行有這個潛力,如果考中進士,最少也能位至部堂,大明天下億萬生民,那纔是孔敏行真正能發揮的舞臺。

至於孔敏行身邊部下的行政能力與和記的整體施政能力,徐光啓並未親眼見過,未能領悟,在他看來,草原上農學的成就,當然要全部歸功於他的好學生了。

孫元化知道一些內情,但也不好和老師多說,畢竟事涉和記的內情,當年上草原替和記幫忙時對方有言在先,請孫元化儘量保密,由於是君子協定,孫元化反而不好違反,否則有違君子之道,就算是對自己的老師,也是要儘量的保密纔是。

這時徐府長隨一路小跑過來,見徐光啓和孫元化都在院門前站着,長隨趕緊道:“孫先生,宮裡派了小黃門出來,先到貴府,沒有找到先生,又摸到咱們府上來了。”

孫元化趕緊道:“說了是什麼事沒有?”

“說了,是皇上召見。”

“哦,那我趕緊跟他入宮。”孫元化穿着便服,但他是從衙門下來,官服衣包是由小廝隨身帶着,在趕路的時候在轎中換上官袍就可以了。

“皇上召見你,估計是要問寧遠的事。”徐光啓道:“君前奏對要慎言,特別是當着宮中人的面,一定要謹慎小心。”

孫元化是典型的技術官僚,對官場傾軋和人心的揣摩屬於孩童級的水平,好在時常有徐光啓的提點,不至於出現太大的錯漏。

可惜到了登州之後沒有人再替孫元化出謀劃策,也沒有孫承宗這樣的大佬照應,孫元化一下就把自己給玩死了。

“老師放心。”孫元化匆匆一抱拳,往門口趕過去了。

徐光啓將這個弟子送到二門,也是憂心忡忡的折回院落,從皇帝緊急派人傳召的態度來看,估計遼西那邊大局不妙。

……

孫元化在大轎裡換了衣袍,他是六品職司,看着官並不大,但是屬於進士第三流的流品,已經是很不錯的前程了。

身爲兵部主事,孫元化也經常參與到朝政大事裡來,他這個主事以知名聞名,又曾經孫承宗幕府之內,還幫着袁崇煥規劃防務和鑄炮,朝廷中樞有重大舉措都會諮詢他的意見。

此前包括起用已經致仕的高第時,朝廷也有大佬曾經詢問過孫元化的意見。

孫元化當時拿高第在柳河之敗後的奏疏來回應,高第聞柳河之敗後第一時間上疏,很鮮明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柳河之敗後,上疏:“自廣寧棄後,薊鎮單弱,所賴以內護邦畿、外拒奴虜者,惟榆關爲扼要。近聞渡河取敗,宜挑選精兵謹防山海。及查關山原設三部總兵,各有所管地方,分佈駐防,不意今春夏間,三部兵馬盡驅之關外……此何等時也,猶不思護內而防外乎?”按高第的意思,就是要內實而外虛,就是護內防外,薊鎮單弱,不光是王在晉提出來,高第等大量的有識之士也看的出來。從戚繼光時代到如今,薊鎮的防禦力量是一削再削。

朝廷在後來加設保定總督,並沒有改善多少。

要緊的是實兵實將,提高軍餉,增加軍力部署,配置大炮,這些都沒有能做到。

從午門側門進入宮門,再一路到會極門,然後進入大內,沿着端本殿和內閣中間的道路一直向前,過奉天門,繞過龐大的廣場區,前方就是乾清門所在的地方,也是天啓皇帝要召見孫元化的地方。

儘管多次進宮,但這樣的召見還真的是頭一回,孫元化也不能不感到相當的緊張。

到了乾清門才知道有內閣的幾位閣老,兵部的右侍郎李春燁也在,另外就是有魏忠賢王體乾幾個大太監。

看來是御前會議,召孫元化這隻小蝦米過來肯定是備顧問了。

這麼一想,孫元化反而不是很緊張了,自己只要提供應給的意見就好,不必擔心負什麼太大的責任。

“臣兵部主事孫元化叩見皇帝陛下。”

在御座兩側是持銅拂塵的太監,還有一圈太監站在御座兩側,幾個錦衣衛官站在太監之下,對面則是翰林官員。

駙馬,勳貴,人數並不多,都是現在和皇室走的較近,比較得寵的纔有機會進宮來伺候站班。

然後便是魏忠賢等掌事的太監,還有內閣的閣老,兵部的堂官們。

等孫元化進來叩首時,皇帝輕輕點頭,說道:“卿在寧遠所修城池與所鑄重炮此番十分得力,立功不小,朕心甚悅。”

皇帝已經很久沒有召集朝會,這一次與會的人也不多,真正參會的不超過十個人。

這種小規模的會議也並不常見,多半的時候皇帝是在內廷不見人了,批折也是司禮代批,只有少量的奏摺會看到皇帝的親筆紅批,已經屬於極少極少的情況了。

在天啓四年之前,皇帝才十幾歲,由於感念東林黨的扶助之恩,不光是奪宮驅走李選侍的功勞,還有幾十年間東林黨一直堅持站在光宗皇帝,也就是神宗年間的皇太子一邊,由於他們的力挺才使光宗皇帝順利繼位,打壓住了福王和鄭貴妃一黨,所以皇帝在繼位之初對東林黨是放心任用,不僅內閣多東林,六部,都察,給事中,各種要職都由東林黨人來擔任,其餘的三黨被東林黨壓的喘不過氣來。

如果東林黨的黨首和骨幹們有點政治智慧就該明白,留下適當的反對派,不那麼窮兇極惡窮追猛打,給反對派一席之地,可能現在的大明要好上許多。

可是黨爭一旦開始就猶如開弓沒有了回頭箭,天啓四年的東林諸君子們一直對齊楚浙三黨窮追猛打,幾次京察成了雙方較力的戰場,加上牽扯進內廷的王安和魏忠賢,終於使這場黨爭的危害性超過了唐朝的牛李黨爭,貫穿了整個明末時期,甚至包括南明時期。

天啓四年之前,由於東林黨對皇帝的要求較嚴,同時皇帝新即位不久,也很虛心向學,當時皇帝的帝王心術不成熟,也做了很多錯誤的決斷。

但隨着皇帝心智的成熟,經筳召開的次數越來越少,接見羣臣召開朝會也越來越少,到東林黨慘敗出局,皇帝已經是和他的祖父一樣,幾乎很少見外臣,更不要說召開大規模的朝議會議了。

只有重要的事件,皇帝會召見內閣和相關的部堂大員,一起開一個小規模的御前會議,由皇帝發問,衆人獻言,不過這樣的記錄也相當稀少,不象崇禎年間,崇禎皇帝是幾乎每天都要在平臺見大臣,不管是地方官員還是中樞大員,至於朝會也經常召開,崇禎皇帝的性格脾氣也比天啓皇帝急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堅毅剛烈,可惜崇禎帝駕馭羣臣的手段和成效反而不如天啓,兄弟兩人在能力上真是相差的很遠。

孫元化聽到皇帝聲音有些衰弱,甚至是有氣無力,他在心中吃了一驚,想起來近來在京師中的傳言,似乎皇帝御體不佳,看來這不是謠言,而是事實。

由於擔心和懷疑,孫元化在答話前就偷眼看了一下在御座上的皇帝。

------------

今天太忙,更個大章,明天兩章或三章,新一週大家記得投票。

(本章完)

第二百七十七章 忍耐第七百章 行禮第二百八十一章 重鎧第二十八章 出門押貨第二百零二章 新槍第五百七十章 長進第五百四十六章 盟主第六百二十二 錢至第四百七十六章 炊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迷情第八百三十章 兵站第一百一十七章 佩特林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妙筆第一百零九章 忙碌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撞車第一千三十一 關卡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慶賀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震動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岸邊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震撼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街邊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愉悅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回饋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退隱第六百六十三章 拉攏第八百二十九章 立九場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擔當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虎賁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紅雲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火船第二百三十八章 兩帝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退卻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貪婪第一千四十四章 立約第九百二十七章 提銀第六百零八章 開銷第五百四十二章 吃喝第八百五十八章 禮拜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酷烈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 亡心(昨天章節錯了)第六百九十九 俯首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衰朽第三百五十九章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怨恨第五百零七章 行險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島上第九百五十二章 全局第六百二十六章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擔當第二百三十七章 三部第九百九十二章 清戶第二百一十四章 帶走第七百六十七章 篝火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移動第七百七十二章 風向第一百三十六章 虐殺第八百三十八章 暖心第四百八十章 怒火第七百三十二章 宣言第八百九十章 騎陣第八百九十一章 四邊第三百七十八章 放賑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穩住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明天第七百二十章 不平第一千五十一章 遺蹟第二百二十二章 新商會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華夷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 寒冬第八百零七章 驛站第八百七十九章 野人第七百三十二章 宣言第四百二十一章 評事第三百二十二章 狂人第四百七十二章 辦法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細雨第六百八十六章 遷移第五百三十四章 天街第一百一十九章 鼓動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年邁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三路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號角第六百零四章 湯池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交接第三百三十四章 楊漣第一千六十三章 規模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銀流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豬羊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失敗第七百九十一章 磐石第九百四十六章 調動第八十一章 常寧第一千二十六 過去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衝擊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突破第九百五十四章 閒棋第七百六十二章 歡呼第九百七十八章 中隊第七百五十六章 銃手
第二百七十七章 忍耐第七百章 行禮第二百八十一章 重鎧第二十八章 出門押貨第二百零二章 新槍第五百七十章 長進第五百四十六章 盟主第六百二十二 錢至第四百七十六章 炊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迷情第八百三十章 兵站第一百一十七章 佩特林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妙筆第一百零九章 忙碌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撞車第一千三十一 關卡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慶賀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震動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岸邊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震撼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街邊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愉悅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回饋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退隱第六百六十三章 拉攏第八百二十九章 立九場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擔當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虎賁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紅雲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火船第二百三十八章 兩帝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退卻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貪婪第一千四十四章 立約第九百二十七章 提銀第六百零八章 開銷第五百四十二章 吃喝第八百五十八章 禮拜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酷烈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 亡心(昨天章節錯了)第六百九十九 俯首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衰朽第三百五十九章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怨恨第五百零七章 行險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島上第九百五十二章 全局第六百二十六章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擔當第二百三十七章 三部第九百九十二章 清戶第二百一十四章 帶走第七百六十七章 篝火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移動第七百七十二章 風向第一百三十六章 虐殺第八百三十八章 暖心第四百八十章 怒火第七百三十二章 宣言第八百九十章 騎陣第八百九十一章 四邊第三百七十八章 放賑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穩住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明天第七百二十章 不平第一千五十一章 遺蹟第二百二十二章 新商會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華夷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 寒冬第八百零七章 驛站第八百七十九章 野人第七百三十二章 宣言第四百二十一章 評事第三百二十二章 狂人第四百七十二章 辦法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細雨第六百八十六章 遷移第五百三十四章 天街第一百一十九章 鼓動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年邁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三路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號角第六百零四章 湯池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交接第三百三十四章 楊漣第一千六十三章 規模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銀流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豬羊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失敗第七百九十一章 磐石第九百四十六章 調動第八十一章 常寧第一千二十六 過去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衝擊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突破第九百五十四章 閒棋第七百六十二章 歡呼第九百七十八章 中隊第七百五十六章 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