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 章議遷都

黃子澄肯定的說道:“遷都是必然的,暫不提無險可守,單單是離養馬地和九邊太遠,陛下就一定會遷都的。”

朱標微微頷首,確實是這樣。

和最後一點比起來,就是養馬地太遠都不是那麼重要了。

整個朝廷中樞,離朝廷掌握的最精銳的兵馬幾千裡遠,若是邊地有警,恐怕都等不到朝廷下令,就要大規模廝殺開了。

除非給邊將一定的決定權力,但這大唐藩鎮之禍在前,大明也不敢輕易開這條口子。

何況大軍在外,若是邊將有心叛亂,朝廷都彈壓不過來,離得太遠了。

唯有一個辦法,把都城從金陵遷到北地,儘量離這些軍事重鎮近上一點。

這一點,就是黃子澄他們這些不通軍事的人,都能看得出來,更別說朱元璋這個久經戰陣的皇帝了。

朱標監理朝政多年,對於金陵的種種弊端也是很清楚的。

朱標看着黃子澄問道。

“你覺得在何處建都比較好?”

黃子澄沉吟片刻,說道。

“我看還是洛陽好些。”

“長安自從唐以後,就變得有些殘破,關中平原開發多年,產糧很少,若是要定都在那,一大批宮人、大臣、勳貴一同過去,每年糧食都不夠吃。”

“開封雖然在宋朝成爲了國都,可是這裡也是無險可守,一馬平川,一旦天數有變,恐怕很容易被攻破。何況開封地勢較低,水系複雜,只怕也常常會被淹。”

“洛陽自隋煬開通大運河之後,糧食就可從南方一路水運,到達洛陽,糧食無憂,位置極佳,據天下之中,且附近有雄關高山,確實是處定都的好地方。”

朱標點了點頭,嘆道。

“我也是這麼想的啊,只是現在還是要先去看看各地情況,若是民生凋敝,就不太適合在那營造都城了。”

黃子澄也點了點頭,確實如此,要不然恐怕老早朱元璋就把都城遷走了。

要不是當初北地都比較殘破,朝廷也沒有太多的錢,朱元璋出於政治考慮,對內休養生息,事情就不會拖到現在了。

沒過幾天,朱標就動身出發,巡視四方,明面上說的是要探查民情,看看還有沒有敢貪污受賄的。

但一看他巡視的地方,陝西、河南,這幾處地方這兩年也沒聽說有什麼貪腐之事,更沒什麼大的災情。

朝堂上的聰明人就明白了,這恐怕是想要遷都了。

朱元璋的心思,他們一直都明白,不過文官們都不想多事,能不遷都,儘量就不遷都。

只是看到眼下,連太子都先行考察地理了,他們就明白了,遷都之事,在所難免。

於是,不少人就試探着上奏,表明自己的遷都之意,朱元璋把這些奏章全部留中不發。

這下朝臣們還有什麼不明白的,鼓吹遷都的奏章很快就如同潮水一樣向朱元璋涌來。

朱元璋有心把這羣人都罵一頓,都閒的沒事幹了嗎?!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做了嗎?!

可是這種事說到底還是需要一定的輿論支持的,沒有這些官員的鼓譟,確實不是個好事。

朱元璋也就半推半就,默許了下來,只是下詔,不得延誤各自工作。

……

遷都的風,很快就吹到了北平,朱棣知道這件事,也很驚訝,他在北平呆了這麼多年,對金陵的風氣也很不屑。

他自然是不滿意金陵作爲大明國都的,只是眼看日子一天天過去,朱元璋都沒有這個想法,他都以爲以後的國都就會在金陵了。

沒想到這個時候,朱元璋忽然想要遷都。

朱棣把道衍和何秋喊過來,商議了起來。

道衍聽完朱棣的疑惑,捋着鬍子說道。

“陛下當初不遷都,恐怕是憐惜民力,剛剛驅逐北元,連年大戰,唯有鎮之以靜,所以還留在金陵。”

“如今,北患已除,民生也慢慢恢復了,陛下手裡又有了閒錢,心思就動了起來了。”

一旁的何秋沉默不語,他還有些印象,太子朱標就是因爲考察國都的事死掉的吧?

好像是積勞成疾?反正之後朱元璋傷心過度,就沒再提遷都的事了。

可是,應該不是現在這個時候吧?

這歷史算是提前了嗎?

想到這,何秋有些恍惚,也不知道這次朱標會不會因爲遷都之事太過勞累去世,按道理時間提前了,事情恐怕就沒那麼容易發生了。

知道朱棣詢問何秋,看到他沒什麼反應,連連又喊了他好幾聲,才把何秋從沉思中喊醒。

何秋有些茫然的看向朱棣,剛纔他問的什麼,何秋一個字都沒聽到。

朱棣無奈的說道。

“我是想問問你,你心目中比較合適的都城有哪些?”

何秋反問了句,“之前你和道衍大師商量,覺得哪些地方合適?”

“我和道衍大師都覺得洛陽就不錯。”

何秋沉吟片刻說道。

“若是隻想着和以往的各朝一樣,那定都洛陽未嘗不可,洛陽的條件確實比其他各地好太多了。”

“可若是想做出些改變,兼顧開海,最好的選擇還是北平。”

朱棣有些驚訝,“北平?!”

何秋點了點頭說道。

“北平以南,是大塊平原,雖然因爲黃河連年氾濫,現在收成不好,但若是大力治理黃河,還是能保障北平大部分的糧食開銷的,其餘不夠的,可通過大運河或者海運送達。”

“東部就是天津港,距離北平特別近,海運的貨物不過三日就能從天津抵達北平,交通往來非常便利,也能讓朝廷更好的把控開海的得失!”

“整個北平城處在燕山和太行之間,有一定屏障,何況北部就是長城,是九邊,蒙古沒那麼輕易衝進來,不容易威脅到北平。”

“再往北就是大寧,那邊是一處養馬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何況北平原本就是元朝的大都,宮殿營造比較完善,若是遷都到這,又可省下一大筆費用。”

朱棣摸了摸腦門,苦笑着說。

“被你這麼一說,要我是父皇,我肯定會遷都到北平了。”

道衍略略思考了一會兒,就笑了。

“可是陛下終究不是殿下,陛下對元朝的造物是有一定排斥的,而且他不太清楚開海到底有何利可圖,恐怕不會把北平作爲備選。”

朱棣哀嘆一聲,他的心裡是有些猶豫的,到底要不要把北平的情況告訴父皇,讓他把國都建在這裡呢?

可若是國都遷到北平,他朱棣恐怕就沒地方可去了,北地已經封完了,南邊無仗可打,他也不願意到南邊。

何秋看出了朱棣心裡的猶豫,就勸道。

“殿下別想那麼多,咱就當不知道,把這事埋在心裡就好。”

朱棣默默點了點頭,就看朱元璋能想起來北平不能。

何秋想了想,考慮了下明朝的部分歷史說道。

“陛下想要遷都恐怕還有一個原因。”

看到朱棣把目光投向他,何秋認真的說道。

“殿下不覺得朝堂上的南方人太多了嗎?”

朱棣聳然一驚,是啊!

朝堂上現在大半江西人,還有部分江浙地區的,出身北方的少之又少,縱然朱元璋採取了南北分榜的辦法,北方人的比例也一直沒有提上來。

朝廷這麼多官員都是同鄉,那這皇帝肯定是當不安穩的,國人一向重視同鄉之情,這樣糾纏在一塊,吏治難清,還有結黨謀私的趨勢。

這也無怪乎朱元璋多次對勳貴,對官員下手了,全都是老鄉,有些還是同鄉加同年的交情。

這換了朱棣,他肯定也要動手的,不然政令都難以發出,下面的人陰奉陽違就會成爲必然。

朱棣嘆了口氣說道,“平衡南北士子,這還真是個難事啊!”

若是朱元璋的遷都之心還有這種意味在裡面,那這次遷都情況恐怕比想象中的更爲複雜。

他朱棣還是老老實實的閉嘴爲妙,他可不想惹得一身騷。

第40章 肖景騰第40章 肖景騰第280章 財帛動人心第204章 推不掉的職責第10章:殺朱棣賞千金封千戶第185章 北平城內的喧鬧第176章 後勤事(下)第237章 佃戶相阻第37章 一香五兩第270章 又是呂平第5章:碳素魚竿第2章:你在教我做事?第120章 來個小電扇第321章 黃河第340章 大航海第217章 御史出京第221章 全身而退的藍玉第215章 狀告晉王(下)第290章 大功一件第323章 何棟第44章 朱元璋的渴望第334章 微服私訪第156章 鹽場已成第11章:連夜趕往順天府第130章 父子談心第152章 安全演練第62章 多疑的病虎第225章 可怕的猜測第337章 海上威脅第21章 轟然開槍第108章 藍慶之死第263章 朱元璋的失望第101章 香皂推廣第353章 辯解第9章:熱武器和冷兵器的對決第333章 審覈105章 藍玉的殺心第284章 西平侯沐春第43章 批命第86章 推廣花露水第188章 讓方孝孺長長見識第244章 激動的孔思樸第287章 勁爆的消息第159章 地震餘波第139章 紅樓問世第151章 修路第361章 北孔鬧事第352章 告狀第313章 鈍刀子割肉第127章 太子朱標第238章 孔府拿人第224章 朱允炆的黯淡表現第268章 藍玉的教誨第40章 肖景騰第228章 解惑第193章 北平城大建第180章 捷報(上)第120章 來個小電扇第90章 玫瑰香水第136章 到北平第242章 放火燒廟第276章 朱棣進京第250章 畫虎不成反類犬第296章 正式出巡第141章 後續第12章:大明未來的狀元解縉第106章 讓我送你們上路吧第241章 大逆不道第13章:八歲孩童朱高熾第182章 處理方案第74章 見花魁第162章 軍隊訓練第29章 爽快人第201章 皇太孫第363章 交換第263章 朱元璋的失望第55章 情報網第226章 背後的大魚第220章 血腥的朝堂第71章 學會仁義第216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225章 可怕的猜測第183章 有心機的藍玉第344章 微服私訪第279章 至昆明第196 章議遷都第27章 吃紅薯的壞處第271章 鎮定的呂氏第66章 肯打雞豪華午餐自動製造機第283章 鼓動第310章 民間疾苦第320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51章 酸辣土豆絲第274章 易儲(上)第78章 胎記第10章:殺朱棣賞千金封千戶第102章 上架銷售第328章 國富論(下)第88章 秋闈將至第70章 煤炭
第40章 肖景騰第40章 肖景騰第280章 財帛動人心第204章 推不掉的職責第10章:殺朱棣賞千金封千戶第185章 北平城內的喧鬧第176章 後勤事(下)第237章 佃戶相阻第37章 一香五兩第270章 又是呂平第5章:碳素魚竿第2章:你在教我做事?第120章 來個小電扇第321章 黃河第340章 大航海第217章 御史出京第221章 全身而退的藍玉第215章 狀告晉王(下)第290章 大功一件第323章 何棟第44章 朱元璋的渴望第334章 微服私訪第156章 鹽場已成第11章:連夜趕往順天府第130章 父子談心第152章 安全演練第62章 多疑的病虎第225章 可怕的猜測第337章 海上威脅第21章 轟然開槍第108章 藍慶之死第263章 朱元璋的失望第101章 香皂推廣第353章 辯解第9章:熱武器和冷兵器的對決第333章 審覈105章 藍玉的殺心第284章 西平侯沐春第43章 批命第86章 推廣花露水第188章 讓方孝孺長長見識第244章 激動的孔思樸第287章 勁爆的消息第159章 地震餘波第139章 紅樓問世第151章 修路第361章 北孔鬧事第352章 告狀第313章 鈍刀子割肉第127章 太子朱標第238章 孔府拿人第224章 朱允炆的黯淡表現第268章 藍玉的教誨第40章 肖景騰第228章 解惑第193章 北平城大建第180章 捷報(上)第120章 來個小電扇第90章 玫瑰香水第136章 到北平第242章 放火燒廟第276章 朱棣進京第250章 畫虎不成反類犬第296章 正式出巡第141章 後續第12章:大明未來的狀元解縉第106章 讓我送你們上路吧第241章 大逆不道第13章:八歲孩童朱高熾第182章 處理方案第74章 見花魁第162章 軍隊訓練第29章 爽快人第201章 皇太孫第363章 交換第263章 朱元璋的失望第55章 情報網第226章 背後的大魚第220章 血腥的朝堂第71章 學會仁義第216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225章 可怕的猜測第183章 有心機的藍玉第344章 微服私訪第279章 至昆明第196 章議遷都第27章 吃紅薯的壞處第271章 鎮定的呂氏第66章 肯打雞豪華午餐自動製造機第283章 鼓動第310章 民間疾苦第320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51章 酸辣土豆絲第274章 易儲(上)第78章 胎記第10章:殺朱棣賞千金封千戶第102章 上架銷售第328章 國富論(下)第88章 秋闈將至第70章 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