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 德感上天

日已西斜,不過天色尚早。皇貴妃宮裡的琉璃瓦與亭臺中的漆畫,在陽光下流光十色,又有花草水池假山點綴其中,風景甚是優美。

皇貴妃沐蓁剛被診出、有了身孕;今日朱高煦便下值得早,下午就到這裡來陪陪她。

“瞧不出來的,御醫說最多才一月有餘。”沐蓁不好意思地說道,她微微有點嬌嗔地瞪了朱高煦一眼,不過臉上仍舊帶着笑意。

朱高煦正陪着她在稀疏樹林間的石徑上走着,一隊宦官宮女在後面、離了十步遠,拿着水壺杯子瓜果等各種東西。剛纔朱高煦多次打量沐蓁的腰間,被她發現了。

朱高煦笑道:“確實瞧不出來,有些女子在一兩個月的時候,連自個也不知道。”

他瞧着沐蓁的小蠻腰,看起來依舊是纖腰楚楚,確實一點跡象也沒有。

沐蓁臉頰微紅,點了一下頭。

她的五官長得十分精緻,當真漂亮,最是在朱高煦面前常常帶着的笑意、分外賞心悅目。朱高煦便隨口道:“近朱者赤,你笑着的樣子很能感染人,讓我也覺得日子快樂起來。”

沐蓁擡頭看了他一眼:“聖上對我好,說話也是溫言暖語,妾身不笑,還會哭麼?”

“哈哈哈……”朱高煦爽朗地笑了一聲。頓時覺得今日的天氣真好,而沐蓁也還是原先那樣,時不時有點俏皮。

沐蓁又道:“看來上天贊成了聖上對外用兵,也感應到了聖上出兵、乃爲天下萬民着想。”

朱高煦道:“何以見得?”

沐蓁笑語盈盈道:“聖上有嫡長子瞻壑之前,曾出兵孟養司,征討思氏。現在正要北征蒙古,妾身又爲聖上有了身孕。這不是好徵兆麼?”

“呵!”朱高煦頓時短促地笑了一聲。

他顯然不信這一套,這種說法要擱在後世、非得被人說是封建迷信不可!

然而現今畢竟是大明朝,沐蓁的說法沒甚麼毛病;何況她說的是吉利話,在北征前夕、以此來祝福朱高煦哩!朱高煦能說啥?不同意這種說法,也只能笑笑罷了。

沐蓁似乎很是善解人意,馬上就感覺到了朱高煦的不贊成意味,她便輕聲道:“董仲舒說‘天人之際,合而爲一’,程顥說‘天人本無二,不必有合’,天人感應不是這樣的麼?

永樂五年,廢太子謀君弒父、失德於天下,京師便發生了地震;今仁聖天子當國,上天便降下吉兆。聖上的德行,讓上天感應到了呢。”

朱高煦只好迴應道:“那我還得勉力,繼續讓上天滿意才行。”

沐蓁道:“早在雲南之時,我就聽到了聖上的一番言論,相信聖上是一個能福澤萬民的明主。”

“哪一次?我說過的話太多了。”朱高煦伸手放在額頭上,笑了一聲之後,作回憶狀。

沐蓁柔聲道:“就是在徵安南國之前不久,在梨園。聖上記不得了,我卻感動崇拜了您好久呢。”

“有點印象。”朱高煦點頭道,“黔寧王(沐英)以軍功起家,黔國公也是勳貴武將,蓁兒卻好像讀了不少書啊。”

沐蓁道:“家父也很愛讀書的。”

“原來如此。”朱高煦點了點頭,不禁又露出了苦笑。他想起了沐晟的貴族做派、以及爛到了一定程度的帶兵打仗本領。

沐蓁的言論,讓朱高煦再次意識到了:在大明朝的統治階-層、甚至稍有見識的羣體裡,儒家理學在哲學世界觀裡十分有地位,人們的思想是比較統一的。

統-治者不是愚昧,因爲全世界的人都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諸如此類的常識!相反,士人們假設了一個“世界觀”的基礎,並能在此之上、構架出十分完善嚴密的哲學體系,不可謂不是智慧的結果。

涉及到這麼深入的話題,朱高煦一時無從說服沐蓁、自己又不認同她,所以他開始有意識地岔開話題。他想起了一件讓沐蓁感受更強烈的事,便先轉頭看了一眼身後的光景。

宮女宦官們都在十步以外,離得較遠。朱高煦便低聲說道:“在梨園那次,朕看了你的身子,真不是故意的。”

果然沐蓁的臉頓時“唰”地紅了,甚麼天人感應、或許已馬上被她拋諸腦外。

忽地提起,沐蓁雖很不好意思,但而今倆人已有了名分,她很快又鎮定下來了。她看了一眼朱高煦,輕聲道:“那件事本就怪不得聖上。不過聖上別誤會,我不是那種人的……”

朱高煦點頭道:“我當然明白。”

沐蓁道:“因被聖上看了,我便經常想起,心中好生糾纏。後來感覺很怪異,隱約還想被你看一回……”她越說,聲音越低。

朱高煦道:“懷孕才一個月,還能做那種事的。今晚朕就在你宮裡就寢罷。”

“聖上……”沐蓁羞澀地輕吟了一聲。

……次日朱高煦在御門見了大臣之後,便來到柔儀殿辦公。

最近天氣很好,京師的氣候是風平浪靜,或許沐蓁說得對,上天贊成這次北伐!朱高煦也問心無愧,本身就不是不義之戰!

大多奏章是不用每天批覆了,內閣與典寶處便能處理,至今沒出太大的問題;不過有關北征的事宜,還是會直接呈送到朱高煦面前。

兵部常有奏報,諸事比較繁雜;對於兵器軍械的調撥、也有奏章。

朱高煦大致看了一下兵部準備調運的兵器彈藥,裝備對於“伐罪之役”時漢王軍使用的東西、沒有本質性的改變;但是完善了當初還不太成熟的製作體系。

其中的漢王炮,以前尺寸不統一、使用麻煩。如今各局院作坊,已經統一使用了守禦司南署“鐵廠”的尺寸標準、以及鑄造技術,終於避免了炮彈難以補充的弊病。

在火銃上,以前類型繁多的“銅手銃”、“神槍”等都淘汰去了地方衛所;京營精銳所用、及分撥給北征各路人馬的火銃,全部使用開山銃。

使用的火-藥也與以往有所變化,加入了幾道過濾曬煮的提純工序,然後碾磨篩選製成顆粒。因火-藥威力提高,火銃火炮使用的火-藥用量,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也進行了新的調整規定。

朱高煦根據這些經驗,在心裡琢磨着:特定技術上的提高,自上而下的政令手段是有一定效果的,只要投入足夠的錢財和資源。不過若要技術全方位地發展,就需要更廣大的羣體參與、並且有動機與積極性。

他放下兵部的奏章後,想起了昨天沐蓁提到的“天人感應”,忽然想起今年是秋闈的年份、明年春就要開恩科取進士了。

朱高煦便叫太監去武英殿,拿內閣最近處理的政務卷宗來看。

果然在卷宗裡,發現了有關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今年秋天考舉人的事情。“秋闈”鄉試由各省級貢院主持考試,不過禮部要派人下去監管;考官、題目等,朝廷都要控制。

朱高煦不用詳細地詢問秋闈的進展,心裡也能百分百地斷定題目:必定還是儒家理學那一套!

自宋代以來,直到大明朝,儒家理學都是官方認可的學問,也是科舉取士的方向。便意味着:讀書人從儒生、秀才、舉人、進士,大多數人的思想都很統一……

世人十分功利、注重實用性,不管人們是否認同,學這個東西能做官,大家讀書便都願意學。就連《史記》之類的嚴肅書籍,此時都屬於沒鳥用的閒書!

朱高煦雖然出身藩王、且以武夫形象示人,但他從小有飽學之士教導,教育資源很豐富。所以他現在腦子裡、還記得不少學問;對於古代的多種學說、各派學問大概怎麼回事,他還是瞭解的。

宋代前後,興起的理學、心學,都是儒家的分支,有着比較完善的成套體系。

實際上這些在朱高煦眼裡“落後”的思想,對維護朱家王朝的統-治,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其嚴密地闡述了君權、倫理的合理關係;如果不是最基礎的東西、本就是錯的,這一套世界觀幾乎無懈可擊!

若是朱高煦現在告訴大家“科學”,因爲他的皇帝身份,非得被人們認爲是瘋子不可……本來就要殺朱高煦、早已變成敵人的兄長死了,朱高煦只是有稍許嫌疑,就把他弄得有點焦頭爛額;更別說皇帝突然跳出來,要挑戰世間的思想基礎了。

而且科學之說,不一定能與現在的生產力、統治秩序匹配。

“不能操之過急呀……”朱高煦喃喃地自語了一聲,無奈地合上了內閣的卷宗。

侍立在側的太監聽到他說話,趕緊聚精會神地留意着。但朱高煦已沒有了下文。

他打算暫時不管今年的鄉試、明年春的會試了,讓大臣們去搗鼓就行;至少熟悉的東西、人們都玩得很嫺熟,好過天下大亂。

眼下看來,理學就理學罷!反正朱高煦登基的時候,自己也在承天門上“天人感應”過。

朱高煦不禁再度想起了自己說的話:任何有意義的大事,都複雜而艱難。

第六百零七章 如同故人第五百五十一章 開門的人第三十五章 何事輕何事重第六十一章 所料不及第二十七章 可悲第五百七十七章 浮腫第一百二十二章 血染的橋(2)第二百九十六章 定下局面第四百三十七章 賀禮第一百五十八章 忠烈第六百三十一章 再逢解解元第七百六十四章 敵之英豪第六百一十五章 哪裡見過第三百三十六章 進京第二百八十八章 男孩兒第二百六十八章 良辰美景第八百六十二章 手中的狂躁第七百二十七章 海風再起第五百六十一章 勿傷和氣第七十一章 猛獅第一百九十章 大喜第六百三十章 情與義第五百六十八章 不準高興第六百零二章 賢惠翁主第五十八章 密旨第七百一十七章 殘忍的快意第五百七十六章 還能搶救第一百七十六章 司禮監第四百三十四章 仁慈第三十九章 不知幹了甚第七百四十四章 柳下惠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型烏龜第二百五十五章 可憐第六百三十三章 普世道德第五百七十四章 地獄第三百零二章 得道者多助第七百六十一章 小池塘第五百二十四章 一場雨第六百五十二章 作戲第六百八十五章 殺氣難藏第三百一十四章 舉國抗敵(7)第五百零七章 皇恩浩蕩第二十四章 恭敬不如從命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仗義第一百零二章 清規戒律第七百二十七章 海風再起第五百零二章 傳下去第七百三十二章 人亡政息第七十六章 河堤第四百三十四章 仁慈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都是生意第四百三十六章 滄海桑田第七百五十四章 守株待兔第一百五十九章 故人重逢第四百三十七章 賀禮第二百二十一章 熱鬧的壽宴第四百七十三章 近在咫尺第五百二十五章 佔便宜第一百四十章 皇帝下落第五十九章 通間的婦人第四百八十四章 夜空下的角逐第四百二十八章 指間微涼第四十三章 十面埋伏第六百三十三章 普世道德第三百五十六章 變了人間第三百一十五章 舉國抗敵(8)第五百四十三章 三頭六臂第七百六十二章 火種第五百零六章 嘲諷智慧第二百二十六章 稍縱即逝第三百三十四章 簡單一言第二百四十五章 胡濙第八百四十三章 絕望第五百七十七章 浮腫第八百一十一章 博多的櫻(2)第四百零一章 堅固堡壘第三十七章 重着戰袍第七百七十四章 破寨第三百六十章 母儀之風第八百七十八章 新茶第六百二十三章 冷暖親疏第三百八十一章 南方的風第四百一十三章 君子慎獨第一百七十章 良辰吉時第一百零二章 清規戒律第八百三十六章 禮部王大人第二百八十五章 瞻壑第五百八十八章 新仇舊恨第七百零一章 最美季節第八百六十九章 知不知情第五百五十二章 第一場雪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林第三百六十八章 空蕩的莊嚴第五百九十三章 真心實意第二十章 阿彌陀佛第五百九十七章 將有一劫第四百五十二章 湖廣方略第五百九十五章 君權神授第三百零五章 虛虛實實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都是生意
第六百零七章 如同故人第五百五十一章 開門的人第三十五章 何事輕何事重第六十一章 所料不及第二十七章 可悲第五百七十七章 浮腫第一百二十二章 血染的橋(2)第二百九十六章 定下局面第四百三十七章 賀禮第一百五十八章 忠烈第六百三十一章 再逢解解元第七百六十四章 敵之英豪第六百一十五章 哪裡見過第三百三十六章 進京第二百八十八章 男孩兒第二百六十八章 良辰美景第八百六十二章 手中的狂躁第七百二十七章 海風再起第五百六十一章 勿傷和氣第七十一章 猛獅第一百九十章 大喜第六百三十章 情與義第五百六十八章 不準高興第六百零二章 賢惠翁主第五十八章 密旨第七百一十七章 殘忍的快意第五百七十六章 還能搶救第一百七十六章 司禮監第四百三十四章 仁慈第三十九章 不知幹了甚第七百四十四章 柳下惠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型烏龜第二百五十五章 可憐第六百三十三章 普世道德第五百七十四章 地獄第三百零二章 得道者多助第七百六十一章 小池塘第五百二十四章 一場雨第六百五十二章 作戲第六百八十五章 殺氣難藏第三百一十四章 舉國抗敵(7)第五百零七章 皇恩浩蕩第二十四章 恭敬不如從命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仗義第一百零二章 清規戒律第七百二十七章 海風再起第五百零二章 傳下去第七百三十二章 人亡政息第七十六章 河堤第四百三十四章 仁慈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都是生意第四百三十六章 滄海桑田第七百五十四章 守株待兔第一百五十九章 故人重逢第四百三十七章 賀禮第二百二十一章 熱鬧的壽宴第四百七十三章 近在咫尺第五百二十五章 佔便宜第一百四十章 皇帝下落第五十九章 通間的婦人第四百八十四章 夜空下的角逐第四百二十八章 指間微涼第四十三章 十面埋伏第六百三十三章 普世道德第三百五十六章 變了人間第三百一十五章 舉國抗敵(8)第五百四十三章 三頭六臂第七百六十二章 火種第五百零六章 嘲諷智慧第二百二十六章 稍縱即逝第三百三十四章 簡單一言第二百四十五章 胡濙第八百四十三章 絕望第五百七十七章 浮腫第八百一十一章 博多的櫻(2)第四百零一章 堅固堡壘第三十七章 重着戰袍第七百七十四章 破寨第三百六十章 母儀之風第八百七十八章 新茶第六百二十三章 冷暖親疏第三百八十一章 南方的風第四百一十三章 君子慎獨第一百七十章 良辰吉時第一百零二章 清規戒律第八百三十六章 禮部王大人第二百八十五章 瞻壑第五百八十八章 新仇舊恨第七百零一章 最美季節第八百六十九章 知不知情第五百五十二章 第一場雪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林第三百六十八章 空蕩的莊嚴第五百九十三章 真心實意第二十章 阿彌陀佛第五百九十七章 將有一劫第四百五十二章 湖廣方略第五百九十五章 君權神授第三百零五章 虛虛實實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都是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