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國家道德

率先出列反對夏元吉的人,完全出乎朱高煦的意料。他是永清侯趙平。

國初一批威望最高的開國功臣、相繼去世之後,不久又是靖難之役、徵安南之役、伐罪之役,北征韃靼;大明朝多發的戰爭,讓武將們的地位高居不下。雖在洪武年間已然變革制度,大多軍-政衙門已不允許武將掌權,但是勳貴武將還有輿情權,在朝中說話一直挺管用的;議政有武將參與,並非朱高煦獨創。

趙平在雲南時,與不少土司打過交道,他打仗的本事不太行,但投軍之前是個讀書人,據說還考了童生。

他說道:“聖上明鑑,蠻夷盤-剝其民之甚,遠邁我朝貪官污吏。今麻喏巴歇國執言恭順,敬畏朝廷,有心向之。若聖上免去賠款,其君臣必感恩戴德,尊崇大明,非六萬黃金之小利可以比……”

“永清侯好大的口氣!”夏元吉十分無禮地打斷了他的話。夏元吉的眼睛已瞪圓了,用一種不可思議的目光盯着趙平,好像在說:你他-娘只知道要軍費要俸祿,自己來弄錢試試?

夏元吉的情緒有點激動,轉身向朱高煦抱拳道:“古人有言,夷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若非我朝水師近三萬官兵、陳兵海上,那爪哇島國王會如此懼怕恭敬?爪哇島非王化之地,永清侯以己度人,只會讓朝廷一無所獲。”

禮部尚書胡濙站出來說道:“夏部堂之言,我不敢苟同。若我朝將外藩之人,盡當禽獸,如何教化?”

“胡部堂若不信、南洋諸蠻是怎麼回事,把太監王景弘、侯顯找來問問。”夏元吉怒道。

朱高煦一時間有點迷糊,沒看懂是怎麼回事。文官與武將爭了起來,另一個文官又幫着武將說話。在朱高煦的觀念裡,權力場的遊戲難免拉-幫結-派,就像宋朝的變法分兩黨抱團,而文武雙方的政-治訴求又是矛盾的;所以眼前的情況,有點混亂。

“咳咳。”朱高煦發出了聲音。

爭執的幾個人聽見了,便一起向北面作揖。

朱高煦不想聽這些沒有甚麼卵-用的爭執,便開口道:“麻喏巴歇國王殺了人,雖是誤殺、且賠罪了,但咱們還得要錢。回頭內閣與典寶處,把奏章批了罷。”

夏元吉高呼道:“聖上英明!”

朱高煦又道:“但咱們行的是仁義王道,不能跑到外面說,大明君臣把別人當禽獸。當初陳祖義禍害南-洋諸國,動輒盤-剝劫掠,諸國深受其苦。大明水師蕩清南洋海賊、獻俘京師,以至海路商貿暢通,百姓安居樂業。故我大明收取賠償、稅賦,都是爲了大家好,旨在維持海上軍力,護佑諸國軍民。諸位愛卿,明白朕之意了嗎?”

大臣們紛紛拜道:“臣等領旨。”

正如朱高煦的觀念,人有多重標準,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道理,反正總能自圓其說。明明有道理、當然要講道理,會顯得不是那麼粗-暴可怕,可以緩解矛盾。

他的這番話,還深得大舅徐輝祖的精髓:我是爲你好。

自從朱高煦與他的好大舅、打過交道之後,才領悟了宗族裡的一些玄妙,很多人老是給別人灌輸一種感受,便是甚麼都爲了別人着想、好像人人都是無私的聖賢。當然如果有人醒悟之後,會覺得世人十分虛僞狡-詐;然而在某些時候,還是挺有迷惑性的。

不過朱高煦也感受到了,通過血腥鎮-壓、武力奪權上位的皇帝,更有獨斷專橫的威望。他一句話,便平息了無休止的爭吵,立刻將一件大事決策了,據有極高的效率。

禮部尚書胡濙又道:“稟聖上,爪哇國(麻喏巴歇國)本來有兩個王,他們內訌之後,西王獲勝。但是東王沒死,逃到了三佛齊舊港(今馬來西亞境內)。因三佛齊舊港發現金礦,時已被漢人佔據,永樂年間封功臣施進卿爲舊港宣慰使。施進卿收了大筆錢,庇護了東王。

西王上書賠款之時,還有一份奏章,希望朝廷能下令施進卿、歸還東王。不知此事如何答覆?”

朱高煦道:“西王既然獲勝,朝廷便認可他爲國王。但東王不能交還,如果麻喏巴歇國無禮,咱們就用東王的名義治他……咳,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道德,施進卿先與東王有約,要施進卿背信棄義,豈不是強人所難?爾等要用信義道理,說服麻喏巴歇國王。”

胡濙拜道:“臣領旨。”

朱高煦回顧左右,道:“今日到此爲止罷。”

諸文武行禮謝恩,陸續退出了東暖閣。

待大臣們都離開了,妙錦用一種不可思議的眼神看着朱高煦,輕聲道:“聖上如此言行,都要記下來讓皇子拜讀麼?妾身擔憂,聖上將來在後人眼裡、不會是修養高尚的聖君!”

朱高煦笑道:“都記下來!免得後人被有些文官忽悠了,居於深宮,還以爲天下大同了哩。人生下來就會趨利避害,大多人都在有意無意地爲自己謀利,站在甚麼立場、就會找甚麼道理。將來的皇帝要明白這些,否則很容易被矇騙成書呆子;那些大臣飽讀聖賢書,卻不是書呆子,他們都摸爬滾打許多年了。”

妙錦嘆道:“聖上果然信荀子之說。”

“朕誰也不全信……”他思索了一會兒,便起身離開椅子,徑直往外走。妙錦也跟了出來,朱高煦沒有說甚麼。

朱高煦與妙錦同車,去了柔儀殿,又下旨宦官召見陳氏。東暖閣屬於後宮,所以朱高煦到柔儀殿見陳氏,覺得比較妥當一點。

很快朱高煦便後知後覺,發現帶妙錦來柔儀殿、是一個錯誤。

陳氏前來,向朱高煦和妙錦行禮,一下子便認出了妙錦,且知道她是貴妃。陳氏在雲南漢王府住的時間不短,估計與妙錦見過面。

兩個女子時不時相互看對方,眼神十分微妙。而且陳氏雖然在掩飾,但她看朱高煦的眼神無法遮掩,她有點閃躲,有點走神,也有點幽怨,有點羞-恥,難以盡述。

妙錦與陳氏沒有說兩句話,但僅是眼神,就已經暴-露了很多微妙的情緒和關係。倆人都沒有說穿,只是在偶爾的對視中,似乎在揣測着對方的心思。

事已至此,朱高煦無奈,只好硬着頭皮說他的事:“陳季擴、黎利等叛軍首領,都是野-心家,與大明作對只會讓安南國生靈塗炭,爲何有那麼多人追隨?還有住在這邊的陳仙真,她不是陳氏宗室麼;當初胡氏亂國,可是明軍幫了陳家,她怎不知感恩圖報?”

陳氏道:“永樂間,明軍徵安南國,軍中文武四處宣稱,大軍只爲幫陳氏復國。但後來,朝廷卻設立了交趾布政使司,吞併安南國,情勢方至於此。”

朱高煦聽到這裡,覺得之前自己的判斷、大抵沒錯:五代十國之後,安南國人已經漸漸有了獨立的意識。

他問道:“安南人已不認同大明朝廷?”

陳氏微微側頭,好像在斟酌詞句,過了一會兒她才說道:“回聖上垂問,此事無法一言回答。妾身以爲,安南國那些大族豪門、有權勢的人,對(大明)朝廷是既有提防之心,也有仰慕之意。

他們不願意受制於朝廷,那樣會有喪失家族的權勢富貴之危,甚至性命不保。所以國中一向得人心的法子,是北拒朝廷、南攻諸蠻。‘徵安南之役’時,占城國出兵協助明軍,便是因常年受安南國攻打,懷恨在心。”

陳氏露出了一種自嘲的笑容,“以前安南國君臣,自稱‘華人’,將漢人稱作‘華夏’,把大明那些仁義王道的說辭、全學會了,只要漢人的東西,安南國都會趨之若鶩全部照學;又將真臘、占城,以及各部落都稱作蠻夷,安南軍再以王師的名義討伐。”

朱高煦心道: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幹法,挺有優越感。

但他有些不解地問道:“王后之意,安南人並不認爲他們是大明的屬國,而自封爲天下的正義?”

陳氏道:“聖上應知,安南國王對大明稱臣,但在國內是稱帝。”

朱高煦點頭道:“陳季擴也稱帝了,還取了國號叫‘大越’。”

他沉吟不已,心裡想着,把華夏文明學去的地方、不止安南國一處這麼幹,曰本國還有天皇。

這樣的情況,或許能增加大明的文化影響力,但應該無法讓更多的地方對大明產生認同感;除了邦交時的名義,實際上曰本、安南並不認爲自身屬於大明朝管轄。

只有朝-鮮國、琉球是例外。朝鮮國王並未稱帝,且國王的禮制按照大明親王的規格;琉球三王(山北、中山、山南)也不稱帝,自認是大明的藩屬。

朱高煦對陳氏說道:“王后定要教導陳正元,加入大明朝屬國並非壞事。不僅能對外分享大明的威儀,且大明的幹-涉,能保障陳氏王族不被強臣威脅。”

陳氏輕聲道:“妾身一家指望聖上覆國,必感恩圖報,沒齒不忘。”

第六百零五章 傷快好了第三百三十六章 進京第三百九十七章 決戰天府之國(12)第三百四十章 甕中之鱉第五百零二章 傳下去第七百零二章 野心與欲妄第三百零三章 品茶第五百七十一章 原來如此第四百九十九章 嫁接巧術第六百四十七章 須得當真第三百九十二章 決戰天府之國(7)第四百六十五章 河邊的氣味第四百五十三章 觸景生情第二百八十九章 陳興旺第四十七章 角度與結果第五百一十六章 決勝馬戰第三百三十四章 簡單一言第八百四十三章 絕望第六百零三章 世界地圖第六百三十七章 歲月靜好第二百一十二章 杜鵑似血第六百五十三章 定心丸第一百八十八章 從送禮談起第八百八十五章 不與失敗爲伍第十九章 初試中鼓吏第五百九十九章 隱憂第五百三十四章 誰主沉浮(7)第十六章 池中月第三百九十五章 決戰天府之國(10)第四百零九章 馳援貴州第六百九十二章 退兵之議第二百一十七章 六脈神劍第五百七十四章 地獄第六百七十四章 狡猾之人第三百七十七章 討罪伐逆第二百二十二章 雪恨第三百三十二章 風雨紅花第八百八十九章 檣櫓灰飛煙滅第五百零四章 漁翁之利第八百四十三章 絕望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直覺第五十三章 水鳥第六百三十八章 真假輕重第四百五十七章 平漢大將軍第三百八十五章 輸贏第六百七十九章 講道理第三百五十五章 宮中故事第五百四十二章 不肖逆子第二百八十一章 天朝上邦第三十五章 何事輕何事重第四十三章 十面埋伏第三百零七章 將功贖罪第六百三十一章 再逢解解元第一百二十九章 嵐(6)第六百六十四章 深淵萬劫不復第七百零四章 讒言第七百九十六章 柑橘與翡翠第七百二十九章 和平的意願第三百四十四章 和和睦睦第四百零四章 宮闈諸嬌第六百六十一章 皇權第八百九十二章 荊棘之路第七百六十二章 火種第一百零六章 不是滋味第四百一十三章 君子慎獨第七百零六章 黃金六萬兩第六百八十六章 誘餌第三十九章 不知幹了甚第四百六十三章 出發第二百九十三章 可不是第四百八十四章 夜空下的角逐第七百八十九章 朝鮮船第七百一十七章 殘忍的快意第二百九十章 禍國紅顏第四百九十二章 又聞解解元第三百七十二章 茶翻第六十一章 所料不及第八百八十一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二百三十六章 一個賭徒的修養第六百零四章 憂國憂民第二十八章 心意還是心機第二百三十章 吃不完兜着走第七百六十章 黯淡中點燃第四百五十一章 準備好第百零一章 春天第六百二十三章 冷暖親疏第八百六十八章 無法反對第一百四十章 皇帝下落第五百二十八章 誰主沉浮(1)第二百零八章 神奇的耳環第三百三十四章 簡單一言第八十一章 離間計第二百二十七章 惱羞的隱忍第七百八十二章 雪溪晚渡第一百六十五章 終南山捷徑第八百七十九章 天妃未佑第六百一十章 搶來搶去第三百九十章 決戰天府之國(5)第八百二十七章 劉鳴奏本第三百二十二章 喜愛之物
第六百零五章 傷快好了第三百三十六章 進京第三百九十七章 決戰天府之國(12)第三百四十章 甕中之鱉第五百零二章 傳下去第七百零二章 野心與欲妄第三百零三章 品茶第五百七十一章 原來如此第四百九十九章 嫁接巧術第六百四十七章 須得當真第三百九十二章 決戰天府之國(7)第四百六十五章 河邊的氣味第四百五十三章 觸景生情第二百八十九章 陳興旺第四十七章 角度與結果第五百一十六章 決勝馬戰第三百三十四章 簡單一言第八百四十三章 絕望第六百零三章 世界地圖第六百三十七章 歲月靜好第二百一十二章 杜鵑似血第六百五十三章 定心丸第一百八十八章 從送禮談起第八百八十五章 不與失敗爲伍第十九章 初試中鼓吏第五百九十九章 隱憂第五百三十四章 誰主沉浮(7)第十六章 池中月第三百九十五章 決戰天府之國(10)第四百零九章 馳援貴州第六百九十二章 退兵之議第二百一十七章 六脈神劍第五百七十四章 地獄第六百七十四章 狡猾之人第三百七十七章 討罪伐逆第二百二十二章 雪恨第三百三十二章 風雨紅花第八百八十九章 檣櫓灰飛煙滅第五百零四章 漁翁之利第八百四十三章 絕望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直覺第五十三章 水鳥第六百三十八章 真假輕重第四百五十七章 平漢大將軍第三百八十五章 輸贏第六百七十九章 講道理第三百五十五章 宮中故事第五百四十二章 不肖逆子第二百八十一章 天朝上邦第三十五章 何事輕何事重第四十三章 十面埋伏第三百零七章 將功贖罪第六百三十一章 再逢解解元第一百二十九章 嵐(6)第六百六十四章 深淵萬劫不復第七百零四章 讒言第七百九十六章 柑橘與翡翠第七百二十九章 和平的意願第三百四十四章 和和睦睦第四百零四章 宮闈諸嬌第六百六十一章 皇權第八百九十二章 荊棘之路第七百六十二章 火種第一百零六章 不是滋味第四百一十三章 君子慎獨第七百零六章 黃金六萬兩第六百八十六章 誘餌第三十九章 不知幹了甚第四百六十三章 出發第二百九十三章 可不是第四百八十四章 夜空下的角逐第七百八十九章 朝鮮船第七百一十七章 殘忍的快意第二百九十章 禍國紅顏第四百九十二章 又聞解解元第三百七十二章 茶翻第六十一章 所料不及第八百八十一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二百三十六章 一個賭徒的修養第六百零四章 憂國憂民第二十八章 心意還是心機第二百三十章 吃不完兜着走第七百六十章 黯淡中點燃第四百五十一章 準備好第百零一章 春天第六百二十三章 冷暖親疏第八百六十八章 無法反對第一百四十章 皇帝下落第五百二十八章 誰主沉浮(1)第二百零八章 神奇的耳環第三百三十四章 簡單一言第八十一章 離間計第二百二十七章 惱羞的隱忍第七百八十二章 雪溪晚渡第一百六十五章 終南山捷徑第八百七十九章 天妃未佑第六百一十章 搶來搶去第三百九十章 決戰天府之國(5)第八百二十七章 劉鳴奏本第三百二十二章 喜愛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