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人亡政息

天氣炎熱,柔儀殿的門窗都敞着,以便通風。這時灌進來了一陣清涼的風,朱高煦忽然間覺得舒適了不少;而剛纔他一直在談海上的事,他便隱約覺得這陣涼風、就好像是海風一樣。

在某一剎那間,不知怎地,他記憶中的某個片段被喚起了。

(很久以前的往事,他在沿海漂泊時、結識了一個退伍的中年朋友。有一次,倆人在海邊聊到了深夜,說了太多話,大多都忘了、反正不是重要的話。但那個朋友的一些片言隻語,忽然冒到了他的腦海中:女人嘛,最在意的還是自己,其次是她的孩子,再次是她的男人、看有沒有用。)

朱高煦忽然覺得,那句話好像挺有道理。不過也談不上誰比誰高尚,人之常情罷了。

朱高煦走神時,陳氏說話的聲音、聽起來讓人有點恍惚:“陳正元還小,他身邊沒有個親近的人,臣妾不放心。安南國很亂,國中那些文武恐怕不會聽一個孩子的話,陳正元現在須要臣妾輔助。”

“嗯……”朱高煦應了一聲。

陳氏又道:“臣妾也不願離開,只是放心不下孩兒,回國後定會守節明志。只待安南國的形勢穩固,若聖上不嫌,臣妾再進京面見聖上。”

朱高煦不置可否,他忽然預感到,如果不強迫陳氏,她可能不會再回來了。即便有男尊女卑的倫理禮教約束,年紀稍大有閱歷的婦人、但凡自己有點本事,似乎不太願意依附於男子;畢竟確實也不一定能靠得住。

比如沈徐氏也是這樣。

不過朱高煦並沒有生氣,他當初去尋找王后陳氏,同樣是出於一種政-治結盟的考慮。他也覺得陳氏的想法,大概是可以理解的。

他早已沒有了要死要活、難捨難分的執念,但想到很快就要分別,情緒仍然籠罩在一種傷感之中。

“也好。”朱高煦道,他轉頭看着陳氏,露出了一絲微笑,“朕便期待着重逢的日子。”

陳氏卻忽然咬了一下貝齒,神情看起來有點難受,接着又幽幽嘆了一口氣。她做了一會兒瑣碎的動作,擡起頭小聲道:“臣妾等啓程之前,能再與聖上見一面麼?”她說罷,臉頰上頓時出現了隱約的潮-紅。

朱高煦點了點頭。

永樂初,他率軍徵安南國時,聽說了當地的一個習俗。據說當地女子要成親的前夜、或者要與相好的人分開時,要去陪相好睡一晚上。安南國的部族(民族)很多,也不知道那是哪個部族的習俗,反正很多都與大明不太一樣,比如同姓通婚。

剛纔陳氏的暗示,難道是說、朱高煦是她的相好?朱高煦沒有多問,也實在覺得,沒必要強求她的意願。

陳氏屈膝執禮告退,接着她便從北邊的殿門離開了。但朱高煦看見了地上的影子,她走到門口時,似乎站了一會兒,還回頭看了一次。

朱高煦沒理會這些小動作,他呼出一口氣,獨自坐在這裡,開始埋頭琢磨桌案上攤開的幾張地圖……

按照大明朝廷部署戰役的習慣,一般是從京師任命帶兵武將,然後派遣一部分京營精銳、以及戰場附近調集的衛所軍,組成一支軍隊,如此進行戰役。

安南國東關地區有近八萬軍戶,再從廣西廣東兩地調集衛所軍戶,便能湊夠兵員;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從京師調遣精銳南下,用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京營將士增加明軍的戰鬥力。

京營各部已經裝備了大量火炮、火器。漢王炮問世之後,幾經改良,現在有“天、地、玄”三種字號、口徑不同的火炮;除此之外,正規軍還裝備有攻城的臼炮“洪武大炮”、生鐵雷等軍器。

臼炮就是當年的洪武大炮改進版,內-戰時期,漢王軍因爲沒得到山西官府的鑄鋼大炮技術,只能改用青銅、用來鑄造洪武大炮。後來南署鐵廠發現,青銅鑄炮可以讓洪武大炮的口徑更大,於是洪武大炮演變成了一種青銅炮。

京營還有大量的“春寒”火繩槍,分輕重兩種型號。重銃主要對付有甲目標,需要支架才能發-射;輕銃的口徑小,比較輕便,用於對付一般的叛軍。

調動京營遠征,要攜帶大量火器裝備,最好是走水路。海軍戰船大量出航之後,現在海上運力不足、風險也比內河大;所以朱高煦認爲走內陸江河,是比較可行的辦法。

以巢湖水師(明朝最大的水軍正規軍)爲主的船隻,可以運送三四萬京營將士、以及隨軍的大量槍-炮彈藥。

朱高煦提起硃筆,沿着長江開始畫線。船隊可以從京師沿大江,進入湘江、灕江,抵達廣西布政使司治所桂林府。然後水陸並進,沿洛清江到柳州府。從廣西廣東衛所調集的軍民、與京營在柳州會合之後,押運火器軍械走陸路;通過明軍佔領的諒山,進入安南國腹地。

柳升提出、走海路奇襲清化的設想,朱高煦也很想嘗試。

朱高煦尋思了一會兒,想起兩廣、福建的水師有近海航行能力,第一次徵安南之戰,朝廷就調集了東南沿海的官軍水師。如果東南水師近海航行,進入北部灣的京泰河口(海防市附近);便能與陸路來的張輔柳升等部會合。

東南水師只要接到柳升的奇襲軍隊,沿海南下,抵達清化附近的馬江江口;戰略意圖便得以有實現的可能。

考慮到東南的地方水師運力不足,等侯顯從朝-鮮國歸航後、加上龍江港剩下的海船,海軍一部還可以南下增援安南國戰役。

朱高煦初步判斷,巢湖水師可以調運京營陸師三萬五千人左右、以及大批火器。因有東關、兩廣的衛所軍,整個安南戰役,明軍兵力能達到十幾萬人。

在大桌案旁邊坐了很久,朱高煦感到空氣也是熱的,衣裳因汗水而變得溼潤。他有些疲憊,便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正殿裡有當值的宦官宮女,不過他們都不敢吭聲。朱高煦便猶自在大殿上,慢慢地踱着步子。

大明四面的混亂局面、進展緩慢的設想,讓他心情不太好。他稍微有了一種了無生趣的感受之後,很快又堅定下來,心道:一定要熬到獲得巨大利益的階段。

否則一切都會前功盡棄!以現有的制度、思想,如果一切都沒有改變,也看不到足夠的好處;那麼朝廷做再多事,都是枉然,必定會人亡政息。“鄭和下西洋”的廢除,應該是必然的結果。

因爲農耕帝國自給自足,外部的物資輸入並非必須;在田賦徭役制度下,無論甚麼大工程,都是在簡單地剝-削壓榨百姓,增加朝廷的治理難度。“好大喜功”有害無益。唯有設法將整個國家的運轉、利-益集團都綁上歷史洪流的戰車,保持擴張與進取,才能避免世人在封閉循環之中積弊叢生、沉淪墮落。

這是朱高煦認定的設想,可究竟能走到哪一步,誰又知道?

就在這時,太監王貴急匆匆地走到了大殿門外,往裡面看了一眼,他便走了進來,躬身道:“皇爺,通政使司剛收到了侯顯的奏章,侯顯的船隊已經到劉家港了。他們會在五天後到達龍江港,進宮向皇爺覆命。”

朱高煦伸手接過奏章,翻開了看。

王貴臉上帶着喜悅的表情,大概是因爲航海的風險比較大,能夠順利回來,本身便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雖然侯顯等人,此行沒幹成甚麼有價值的事。

“朕知道了,叫有司安排人,到時候去龍江港迎接他們。”朱高煦道。

王貴抱拳作揖道:“奴婢領旨。”

朱高煦又招手道:“等着。”他沉吟片刻,便不動聲色地說道,“他們一到京師,你去叫姚芳進宮來,到柔儀殿見我。”

王貴應了一聲。

去年,姚芳胡作非爲,已經被趕出了錦衣衛。不過這回倒讓朱高煦對他的印象、有了改觀。畢竟是在錦衣衛做官、幹了多年奸細的人,姚芳還沒去曰本國,便找到辦法打聽出了很多消息,這也是本事。朱高煦想親自與姚芳交談,更詳細地詢問一番。

這時朱高煦轉身走回桌案旁,立刻提起毛筆,給胡濙寫了一份手令。

命令胡濙,去叫翰林院官員依照皇帝的意思,寫一份給李芳遠的聖旨;再叫行人司安排好去朝-鮮國漢城的信使。聖旨的內容是,曰本國幕府無禮,對大明朝廷取締倭寇的要求置之不理,朝廷決定發兵征討對馬島倭寇;命李元芳準備好將士糧秣,但不能輕舉妄動,應與朝廷保持聯絡,聯軍討伐。

朝廷涉及外交的機構,有禮部主客司、鴻臚寺、行人司、市舶提舉司,不過朱高煦對胡濙最熟悉,所以直接命令胡濙把這件事全權辦好。

朱高煦此舉,只想先穩住李芳遠,好待安南國的戰役差不多結束了,再發動征伐對馬島的戰役;以避免明軍兩線作戰、加重朝廷在同時期的負擔。

第三百零六章 孔雀東南飛第八百九十六章 好茶與馬血第八十八章 東昌第五百六十章 禍水第二百二十八章 喪家之犬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林第七百三十三章 武德通寶第三百五十五章 宮中故事第二百七十六章 戲子第七百四十二章 平定王與船寇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皆賭徒第三百零七章 將功贖罪第九十三章 稍安勿躁第二零四章 西廂記第四十八章 春捲第六百二十八章 爲情所困第四百一十三章 君子慎獨第二百零二章 痛在心裡第六百二十五章 又有救了第四百四十三章 國泰民安第四百五十七章 平漢大將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嵐(4)第八百五十一章 城牆上的磚第二百一十三章 籠中畫眉鳥第六百二十九章 春將盡第三百五十四章 君子慎獨第六十九章 不得了第三百四十二章 效果很好的香第四百四十九章 將了一軍第五百七十七章 浮腫第二百七十六章 戲子第二百二十九章 臉厚第六百五十九章 無法否認第十九章 初試中鼓吏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仗義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仗義第二百六十七章 玉鐲第二百四十九章 陣仗太大第六百九十五章 寒冬春意第四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七百五十四章 守株待兔第八百一十八章 禮法第三百九十九章 勝敗論英雄第三百九十七章 決戰天府之國(12)第五百五十九章 小動作第八百六十章 煞氣第二百零九章 確有所圖第二百一十章 一屋不掃第四百六十五章 河邊的氣味第六百四十五章 柔儀殿第三百五十二章 如出一轍第一百六十九章 兒女之事第四百八十八章 勳貴第二百六十三章 翡翠第三百零七章 將功贖罪第三百一十五章 舉國抗敵(8)第五百八十七章 知道錯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王貴第六百四十七章 須得當真第八百八十五章 不與失敗爲伍第五百九十六章 即皇帝位第九十三章 稍安勿躁第五百二十二章 暫論功過第二百零八章 神奇的耳環第四百七十章 洛容之戰(2)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惜家產第七百九十四章 聰明的一休第一百二十一章 血染的橋(1)第六百七十七章 初衷第二百五十一章 先機第六百三十四章 解着意味第四百七十六章 退兵之意第八十七章 禽獸猛虎第八百五十三章 白臉紅臉第八百五十五章 錦緞的故事第六百九十四章 相信是真第三百二十二章 喜愛之物第八百九十二章 荊棘之路第六章 另有高見第八章 試探與猜忌第一百三十七章 敢問九鼎何在第八百六十五章 良宵第八百零三章 雪之花瓣第四百零四章 宮闈諸嬌第二百零五章 悔婚第二百八十三章 魂歸故里第七百七十八章 竹暗水明第三十二章 高皇帝顯靈第五百零三章 後來者第八百四十八章 有大將之才第一百三十六章 侯府第五百一十一章 同心協力第六百九十章 撲簌迷離第四百四十五章 棋逢對手第五百四十章 衆正盈朝第七百九十一章 識大體第四百五十九章 一家人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仗義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有利可圖第七百五十四章 守株待兔
第三百零六章 孔雀東南飛第八百九十六章 好茶與馬血第八十八章 東昌第五百六十章 禍水第二百二十八章 喪家之犬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林第七百三十三章 武德通寶第三百五十五章 宮中故事第二百七十六章 戲子第七百四十二章 平定王與船寇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皆賭徒第三百零七章 將功贖罪第九十三章 稍安勿躁第二零四章 西廂記第四十八章 春捲第六百二十八章 爲情所困第四百一十三章 君子慎獨第二百零二章 痛在心裡第六百二十五章 又有救了第四百四十三章 國泰民安第四百五十七章 平漢大將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嵐(4)第八百五十一章 城牆上的磚第二百一十三章 籠中畫眉鳥第六百二十九章 春將盡第三百五十四章 君子慎獨第六十九章 不得了第三百四十二章 效果很好的香第四百四十九章 將了一軍第五百七十七章 浮腫第二百七十六章 戲子第二百二十九章 臉厚第六百五十九章 無法否認第十九章 初試中鼓吏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仗義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仗義第二百六十七章 玉鐲第二百四十九章 陣仗太大第六百九十五章 寒冬春意第四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七百五十四章 守株待兔第八百一十八章 禮法第三百九十九章 勝敗論英雄第三百九十七章 決戰天府之國(12)第五百五十九章 小動作第八百六十章 煞氣第二百零九章 確有所圖第二百一十章 一屋不掃第四百六十五章 河邊的氣味第六百四十五章 柔儀殿第三百五十二章 如出一轍第一百六十九章 兒女之事第四百八十八章 勳貴第二百六十三章 翡翠第三百零七章 將功贖罪第三百一十五章 舉國抗敵(8)第五百八十七章 知道錯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王貴第六百四十七章 須得當真第八百八十五章 不與失敗爲伍第五百九十六章 即皇帝位第九十三章 稍安勿躁第五百二十二章 暫論功過第二百零八章 神奇的耳環第四百七十章 洛容之戰(2)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惜家產第七百九十四章 聰明的一休第一百二十一章 血染的橋(1)第六百七十七章 初衷第二百五十一章 先機第六百三十四章 解着意味第四百七十六章 退兵之意第八十七章 禽獸猛虎第八百五十三章 白臉紅臉第八百五十五章 錦緞的故事第六百九十四章 相信是真第三百二十二章 喜愛之物第八百九十二章 荊棘之路第六章 另有高見第八章 試探與猜忌第一百三十七章 敢問九鼎何在第八百六十五章 良宵第八百零三章 雪之花瓣第四百零四章 宮闈諸嬌第二百零五章 悔婚第二百八十三章 魂歸故里第七百七十八章 竹暗水明第三十二章 高皇帝顯靈第五百零三章 後來者第八百四十八章 有大將之才第一百三十六章 侯府第五百一十一章 同心協力第六百九十章 撲簌迷離第四百四十五章 棋逢對手第五百四十章 衆正盈朝第七百九十一章 識大體第四百五十九章 一家人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仗義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有利可圖第七百五十四章 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