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迴鑾,日新月異的大明!中學爲本,

老撾。

同樣面臨暹羅的窘境,大批大批糧食運去了交趾,還走私木材、奴隸,幫助交趾建設。

老撾是個很窮的國家,坐落在羣山之上,又是個多民族國家,雖是統一的瀾滄王朝,其實是部落共治。

大明強勢進入百越之地,龐哈的權威被不停削弱。

尤其當大明送來無數先進的東西和山裡的土人貿易,雖然大明殺土人,但土人卻離不開大明的手工藝品。

龐哈對地方的管控就越來越弱,而王都之內,又掀起奪嫡之風,王室成員都暗戳戳和大明貿易。

景泰十一年,老撾發生了大饑荒,國內造反不斷。

甚至南柯府北面的幹蒙省,已經和大明眉來眼去,已經老撾不聽政令了,多個毗鄰大明的省份,都巴結大明,尋求內附。

按理說,老撾這窮鄉僻壤的,應該出強兵,窮鄉僻壤出刁民。

老撾兵非但不強,還弱得一逼。

困住大明的只有地形。

十月二十二。

紫電軍分三路進攻老撾,由廖莊、施聚、焦禮三人,各統領一路,夏壎統籌帷幄,出兵四萬七千人。

老撾告急的消息傳到大城。

拉梅萱直接傻眼了:“老撾兵是紙糊的嗎?二十萬老撾兵,連一羣劊子手都沒擋住?”

諾元和瓦理對視一眼,都看到無奈。

不是老撾兵太弱,而是大明把老撾滲透成篩子了,老撾兵的一切佈置,都在大明的掌控之內,還怎麼打仗了?

高層都被收買了,地方官員都配合大明,尋求內附,誰還有心思打仗啊。

估計龐哈的兒子,也被大明收買了。

老撾肯定指望不上了,估計很快就要被大明佔領。

“陛下莫急,瀾滄本就打不過大明,但大明想徹底佔據瀾滄之地,難之又難。”諾元道。

這幾年,各國國內都在散佈恐明的流言。

老撾、暹羅、緬甸三國、滿刺加諸國國民對大明極爲恐懼,大明來了,肯定是佔不住地盤的。

大明越屠,反抗就越激烈。

最後進入戰爭泥潭。

“嘿,倒也是,龐哈要是聰明點,直接鑽進山裡,和大明打消耗戰,怎麼着也把大明給耗死!”

拉梅萱來勁了。

老撾不能丟,一旦老撾丟了,大明就可以走幾條路,攻打暹羅,暹羅絕對吃不住,三緬也倒黴了。

“陛下,該請麓川出兵,支援老撾。”瓦理更壞。

他們把七十萬大軍的包袱丟給大明。

然後再削弱麓川的實力,反正麓川、阿瓦和老撾接壤,老撾丟了,倒黴的是他們。

“信報傳來說,于謙抵達新益州了。”

拉梅萱沒覺得大明軍神多厲害,畢竟他們可擋住了大明三將的攻擊,軍神也就那樣。

“新益州的西邊已經被打爛了,咱們只要接壤地區的道路破壞,別說大明軍神來了,就是武聖來了也得哭。”

這一點諾元很有信心。

大元厲不厲害,不照樣佔領不了暹羅嗎?

十一月初,于謙在來唯登陸。

于謙帶來三十萬大軍,從南方諸省抽調一萬衛軍,又有貴州土人十二萬,倭兵兩萬,加上雜七雜八的,合在一起三十萬。

來唯是前線,早就被打爛了。

于謙登陸後,建設軍營,不急不緩。

暹羅是真狠啊,放進來七十萬人,自由行動,這七十萬人散落在新益州西部,就如七十萬根釘子一樣,遍地危險。

不過,只是噁心人罷了,這些人最終會成爲勞動力,變成奴隸賣去各地。

于謙不在乎這些小節,把李震、郭登、歐信三人叫來。

“暹羅厲害呀,趁着雨季,把大明打成這樣!”

于謙言語風趣,他是真沒壓力,皇帝是真放心,也不用五年平暹,不設期限,只要最大戰果就行。

還不用事事稟報,于謙是元帥,就能事事決斷,皇帝一概不問。

甚至,隨軍御史上疏彈劾,皇帝只看卻不會善加干涉,反正打這麼多年仗,皇帝就沒幹涉過一次。

這也是大明將領井噴的原因,因爲皇帝是真給權。

“是末將等無用!”郭登等人臉色發苦。

“本帥在此,雨季也打不贏的。”

于謙開個玩笑,旋即收斂笑容:“進入旱季,報仇的機會來了!”

說着,走到地圖前。

“聯軍的首腦是暹羅,只要打垮了暹羅,聯軍也就敗了!”

“這裡是曼谷,咱們經營了一年多,雖被收走,但只要有戰船,咱們隨時都能打下來。”

“大城距離曼谷七百里,只要拿下曼谷,騎兵北上,就能圍住大城!”

“本帥的意思很簡單,把大城打下來!”

“把暹羅這座王都,佔下來!”

“誰願意去!”

于謙環視三將,三將自然爭先恐後。

他剛來新益州,不知道三將心思,所以要試探一番。

“本帥打算派出去三路大軍,一路拿下大城,一路拿下勃固的王都勃固;第三路拿下滿刺加的王都!”

嘶!

郭登三人倒吸一口冷氣,還是于謙夠狠,直接派兵去滅一國。

“不滅了他們,還會源源不斷派兵來的,新益州就永無寧日!”

于謙目光陰冷:“本帥知道,想滅一國,尤其大明名聲如此,想徹底佔領一個國家,難之又難。”

這一點于謙很無奈,樑珤的短視,壞了他的大計。

但各管一方,樑珤也想立功,他于謙也想立功,這是兩支大軍,互相干涉不到。

“三國之中,滿刺加最弱,拿下滿刺加,從新益州移過去一些人,先佔住。”

“暹羅最強,想徹底滅亡暹羅,非一朝一夕之功。”

“勃固雖不強,但北面還有兩國,不會眼睜睜看着大明吃獨食的,畢竟聯軍之中,三緬實力最強。”

于謙緩緩道,這段時間,不泛有人拜到他門下,願意在地方掀起起義,到時候併入大明。

于謙一概不理。

他討厭這些野心家,大明是要實控這些地盤的,自然要慢慢打仗了。

再說了,他不想回京了,他想在南方打個五年八年的,不能一口氣打完,那樣又回籠子裡去了。

郭登三人也陷入深思,滿刺加最容易打,功勞也最小。

以他們的功勞,就差臨門一腳,就能晉爵了。

“標下願意去覆滅大城!”郭登單膝跪地。

歐信和李震也爭。

于謙也在斟酌,皇帝命郭登任代督撫,說明郭登是最得信任的,而李震和歐信,又是他一手提拔出來的。

郭登這個新益州督撫,不能離新益州太遠。

李震、歐信又看不上滅亡滿刺加的小功勞,倒是可以把兩將都派去緬甸,緬甸除了三國外,還有十幾個小國,讓他們兩個自己分配即可。

當即決定,郭登去大城,李震、歐信則去暹羅,合作滅敵。

滿刺加的功勞,就交給小將王信吧。

王信父親叫王忠,正統七年就去世了,王信襲職寬河衛千總,講武堂第二期學生。

他是自己考進去的,沒有門路,靠的是耐心、能力,一步步考試考進去講武堂的,也是講武堂第一個考進來的考生。

皇帝設天下武學,也是因爲王信。

王信在講武堂裡年年評優,是二期生裡的佼佼者,于謙彙編兵法時,看中了王信,把他挑來,如今是于謙的門生。

于謙把王信叫來:“君實,爲師把陶魯派去渤泥領兵,犯了大錯。”

“陶魯的能力,不足以領兵三萬,他出謀劃策行,雖然也和他父親學過一段時間兵法,但最多能帶兵一萬。”

“送去六萬貴州軍,只回來四萬啊。”

“君實,你有能力,但你卻從未單獨領兵過,給你兵力太多,伱統帥不過來的。”

“爲師只給五千人。”

“你用好了這五千人,就能滅了滿刺加。”

這回輪到王信傻眼了,我憑啥這麼優秀呢?帶五千人滅一國?玩呢?

“那滿刺加再小,那也是一國呀,我五千人怎麼滅一國呀?”王信覺得老師在開玩笑。

渤泥那麼小,也需要六萬人啊。

先派陶魯三萬人,又派許寧領兵三萬,外面還有樑珤八萬水師呢,才覆滅了渤泥國。

“急什麼!”

于謙覺得這弟子眼皮子淺,不會來事。

“講武堂二期生周璽,也給他兵力五千。”

周璽更優秀,今年還不足二十歲呢。

他父親是開平衛指揮使,因爲有戰功,所以蔭子入講武堂,結果這個傢伙可了不得,二期生裡最優秀的幾個人,比王信還厲害。

于謙也想收周璽爲徒,奈何方瑛提前動手了,把周璽收入囊中,也是真心教導,作爲方瑛的衣鉢傳人教導。

一萬人,這也不夠啊。

于謙又羅列了幾個名字,平江伯兒子陳銳、成安伯郭昂等人,各領兵五千,合計三萬。

他這回可不敢隨便把三萬人交給一個人了,損失也太大了。

“老師,那滿刺加對大明甚是不恭,乾脆屠了吧。”王信小聲問。

于謙都愣了一下,這個學生平時算老實的。

不成想,也是個不省心的。

“三萬人,屠一國?你能做到?”于謙問他。

王信低下頭,聽說陶魯和許寧可發家了,他家境一般,想當頂級權貴,得有錢呀。

再說了,皇帝愛屠城,屠城的將軍都會升官,他也想。

“如今正是打仗的關鍵時候,不是佔領滿刺加的時候,只要讓滿刺加內亂,戰略目的就達到了。”

于謙沒說不屠,只說現在不是時候。

被樑珤搞得,以後屠殺可不容易了,那些人往山裡面鑽,開山伐木難度係數太高,而派人去種地,山裡的人肯定會出來破壞,這些地方以後可就難了。

他倒是有點想法,卻覺得不是拿出來的時候。

先讓這些地方亂去吧。

十一月初。

船隊浩浩蕩蕩出發,樑珤已經佔據了葡萄牙馬六甲的地盤,還是打了幾仗,大明血厚,沒幾艘船死幾千人都無所謂。

船隊分三路,一路去暹羅,一路去緬甸,一路去滿刺加。

于謙預計,雨季來臨之前,讓諸國亂起來,起碼讓他們不能干涉大明建設新益州,下一個旱季,就把戰爭推到他國領土上去。

郭登、李震各帶兵十萬,浩浩蕩蕩離開。

王偉、林聰負責運送物資。

23萬大軍離開,于謙只剩下十八萬大軍了。

負責防衛新益州,別看數字不少,但原駐軍十一萬,打了大半年的仗,兵力疲憊,這些人該輪休了。

可戰之兵,也就七萬人。

于謙卻十分淡定,一邊打仗,還一邊給講武堂、國子監、翰林院帶來的學生將軍,其中還有不少太監,也跟着聽。

他用兵法彙編的內容,給大家講解戰略戰術。

從容不迫的指揮戰爭,打得聯軍滿頭包。

這麼大規模調動軍隊,肯定瞞不住諸國,但大明是以勢壓人,以強兵壓強敵。

新益州東邊,和西邊全然不同。

戰火遠沒有燒到這邊來。

雨季剛過,就投入新益州的建設之中,這個雨季也着實難熬,飽一頓餓一頓,好歹算挺過來了。

統計出來的,死了二十幾萬人。

然後就開始搞建設。

交趾那邊,已經把樹木都給伐了,成片成片的熱帶雨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橄欖樹、椰子樹、甘蔗、茶園等樹木。

戰爭和交趾不挨邊。

這邊就是建設、造娃,建設、造娃。

內地的貨品也賣到這邊來了,交趾的特色也在內地暢銷,自然是橄欖油了。

在景泰十二年初,舉辦了鄉試,中樞還設置了西南榜,把交趾、益州、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烏斯贓劃爲西南榜。

百姓生活已經步入正軌,家家都有奴隸驅使,日子過得不好不壞。

對皇帝的怨恨,也消解了一些。

而朱祁鈺,從九月中旬離開南京,在十月末抵達河北,已經天寒地凍了,然後走瀝青馳道回京師。

十一月中旬,朱祁鈺在京畿轉了一圈後,回到京師。

滿朝百官,在城外跪迎。

離京兩年兩個月的皇帝,終於回來了。

“這京師真是大變樣啊!”

進了紫禁城,紫禁城裡的窗戶都換成玻璃的了,幹清宮裡,燒得是暖氣片,裡面溫暖如春。

京師裡,商業繁榮,叫賣聲綿延不絕,各樣商品琳琅滿目,繁華已經不輸南京了。

朱祁鈺興致很高:“朕一路走來,每個城市都不一樣了!”

“姚夔,你是有大功的!”

景泰十二年,瀝青馳道又有大發展。

之前的三條路,繼續延長。

又新增了從京師通往遼寧、通往陝西和通往山東的三條主動脈。

“老臣不敢居功,皆是陛下聖恩。”姚夔滿臉得意。

這修路之功,足夠他姚夔進入文廟了!

每一塊地方,地形都不一樣,要修通一條路,可能要架橋、要開山、要環山、要跨過農田、城池等等,是漫長而繁複的。

姚夔能用兩年,把瀝青路修成這樣,絕對是大功臣。

造價確實高了一點,但這兩年修路,也就死了三十萬人,漢人死的人數不超過一千。

修得這麼快,也得益於採油技術提高,油田勘探成功,多開採了幾個油田。

“朕說有大功勞,就有大功勞!”

朱祁鈺笑道:“朕出京時,就說過兩年內,把北直隸修通,就已經很難得了。”

“可你在兩年內,修通了通往遼寧、熱河、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的路。”

“朕親自走過,路途好走,距離大大縮短。”

“其中困難,朕是知道的呀。”

就這一句話,讓姚夔熱淚盈眶。

他這麼賣力,不就是想當首輔嘛!

“起來。”

見他又跪下,朱祁鈺把他拉起來,似笑非笑道:“但銀子可沒少花呀,就這些路,花了兩億多兩啊。”

姚夔臉色一垮,噗通一聲跪在地上。

不是貴,而是非常貴!

除了朱祁鈺這個皇帝,別人都修不起的。

“老臣有罪,請陛下責罰!”姚夔嚇得發抖。

“哈哈哈!”

朱祁鈺大笑,又把他拉起來:“你不是有罪,是有大功!”

“銀子不就是用來花的嗎?”

“把路修好了,中樞和各地的距離也就縮短了,政通人和,首先得路通啊。”

“再說了。”

“十年回本,剩下的九十年不就是賺的嘛!”

朱祁鈺見姚夔都要哭了,忍俊不禁:“你可真不禁逗,朕兩年沒見你,跟你開開玩笑,就要尿褲子了?”

有您這樣開玩笑的嗎?

姚夔像個受氣的小媳婦,不敢說話。

這皇帝可不好伺候。

“傳旨,姚夔修路有大功於朝,加封姚夔少保,加文勳正二品正治上卿。”

朱祁鈺笑道:“滿意了?”

姚夔是哭笑不得,皇帝去了一次南京,怎麼變得這麼頑皮呢?

朱祁鈺看了一眼朝臣:“你們看朕這是什麼眼神啊?朕跟姚卿玩笑兩句而已。”

“修瀝青路的事,姚卿就都擔負起來。”

“繼續修,加大力度修!全國都修!全國必須連通道路!”

“在地方發現了幾個油田,正在採油呢,先把從南京到北京的路修好。”

“然後修去交趾的路,去雲南的路!最後修到烏斯贓上去!”

“陝西不錯呀,左鼎到任後,繼承了劉廣衡的遺志,先把路修好,再開發地方經濟,又提純出了汽油,還想用石油製作衣服,做的真好啊。”

“各地督撫,都讓朕很滿意。”

朱祁鈺環視諸卿,兩年不見,都沒有老態,肅然道:“劉廣衡去世,打朕一個措手不及。”

“朕真想去扇他兩個耳光,爲什麼不好好保重身體呢!”

“朕還想着,去崑崙山封禪的時候,把你們都帶上,劉廣衡卻先一步離開了。”

說到這裡,朱祁鈺微微嘆了口氣:“你們,給朕好好活着,小病大治,不得馬虎。”

朝臣頓覺心裡暖和。

“朕不在京的兩年多,苦了你們了。”

朱祁鈺道:“但朕看到了你們的政績,心裡是既開心又心酸啊。”

“中樞穩定,地方和諧,才能衆志成城,扛過今年的旱災。”

景泰十二年旱災,波及十幾個省份。

好在中樞有備用糧,皇帝又從印度購買一批糧食進來,才勉強扛過去。

多虧了皇城司,從暹羅、老撾、滿刺加等國收買權貴,大量購買糧食,才讓交益百姓扛過去。

“但旱災三年,一旱就是三年。”

“今年能扛過去,那是官府、百姓這些年積攢的底子。”

“明年再旱,怎麼扛啊?”

朝臣肅然,景泰十二年是真不好過啊,南北在打仗,軍糧供應是一波接着一波。

貴州的戰爭都被迫以懷柔爲主。

當朝首輔,李賢跪伏在地:“啓稟陛下,老臣以爲繼續從印度買糧,虧空中樞來填。”

言下之意,地方繼續建設,仗繼續打。

以前打仗是真虧錢啊。

可打了貴州、渤泥、呂宋,內帑是真發財了。

那是沒治理,若治理的話,還得加倍往裡面填。

李賢的意思是,不治理就打仗。

“說得容易,印度距離大明這麼遠,糧食是便宜,運費呢?”

朱祁鈺陰沉着臉道:“都怪暹羅,以大明的底子,這場旱災動搖不了什麼,就算大災十年,朕都有把握扛過去。”

“偏偏搞出一個東南聯軍,把新益州給打爛了,導致幾百萬人,得朝廷供着吃喝。”

“新益州還沒法建設,這個大窟窿,都得中樞來填!”

一說南方戰爭,朝臣都陰沉着臉。

皆認爲暹羅對大明不恭敬。

“陛下此言甚是。”

“按照咱們的規劃,用東南夷之糧,供應交益,減輕中樞的負擔。”

“可東南夷不識好歹,非得組織大軍反明。”

“如今渤泥、呂宋覆滅,方知我大明雄壯。”

王復擲地有聲道:“微臣覺得,東南夷該知我大明厲害,不如派人去索糧,若不給就登陸滅國。”

這話竟引起朝臣的贊同。

朱祁鈺苦笑:“王卿,怕是不能如你願了。”

“樑珤上疏說,東南夷想封鎖海域,或閉關鎖國,不肯和大明貿易。”

“咱們沒海圖,找不到他們的國家。”

“他們不自己出來,朕也沒轍。”

這份奏疏,閣部重臣都看了。

頓覺無奈。

大明困在道路上了,否則這些國家捆在一起,也不夠大明看的。

“陛下,渤泥覆滅,婆羅洲已經是無主之地,您是想佔據,還是扶持新國主?”

姚夔出聲發問。

這閣部重臣當中,都收了婆羅洲商賈的銀子,想支持他們當國主,有野心的遍地都是。

當然了,銀子照收,事估計辦不了。

這件事得皇帝做主,誰也沒法置喙,一旦說錯話了,下場估計很慘。

“這件事還用議嗎?”

朱祁鈺不解:“朕以爲你們都議好了呢!婆羅洲盛產黃金、石油、鑽石,難道還能放棄嗎?”

姚夔翻個白眼,就知道皇帝不會放棄。

“陛下,那婆羅洲是好,問題是距離大明太遠了呀。”姚夔覺得難以實控。

“距離新加坡可不遠啊。”

“就算有一天,大明實在沒法控制,就分封給宗室,朕當週天子也可。”

朱祁鈺道:“以後這種事,都不必議了,直接說該怎麼實控,別浪費時間。”

就知道您個貪心鬼!

皇帝從一開始,就想搞分封制,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出去。

耿九疇卻道:“陛下,許寧呈上奏疏來,那婆羅洲面積廣大呀,怕是比內地兩個省還大。”

“島上遍地是野人,是野人還好,關鍵那些開化的人,對大明充滿敵意。”

“想實控是真的難啊。”

說到這裡,都察院的御史就開始彈劾樑珤了,樑珤做事實在太糙。

朱祁鈺擺擺手:“將軍打仗,哪有那些可丁可卯的?這是戰爭,當然是想最小損失獲得最大戰果,樑珤沒錯。”

“那陶魯、許寧損失也太大了吧?六萬人,竟死了兩萬人呀!那可是精銳啊!”李實不爽。

對樑珤、陶魯、許寧的彈劾奏疏,能裝幾個轎子。

朱祁鈺無奈:“陶魯、許寧確實有錯,但拿下渤泥,也是有功的,就功過相抵,部下照常賞賜、晉升即可,戰歿者照常賞賜。”

李實無奈,皇帝是擺明了迴護樑珤等人。

再說了,若不迴護,以後將軍怎麼打仗?這種家門口的小仗算不得什麼,遠離家門口才是大仗呢。

“等佔領婆羅洲後,就建立英雄碑,讓朕的勇士們,世代享受香火!”

“再挑出一地,改名字,哀悼他們。”

“這些爲國征戰,卻客死他鄉的人,應該被大明永遠懷念!”

朱祁鈺認真道:“說到這裡。”

“朕打算設立兩個節日,定爲普國歡慶的日子,和除夕、端午、中秋一樣,年年必過。”

“一個是國慶節,以大明建立的日期,正月二十三,設爲國慶節,每年都要過國慶節,普天歡慶,與民同樂。”

“一個是開元節,也叫旦日、元旦,是黃帝繼位的日子,也是距今四千年。”

“以後萬壽節,就永遠不許過了。”

衆所周知,皇帝不愛過萬壽節,但沒想到,皇帝卻不許後世皇帝過了。

“先說說元旦,以黃帝曆紀年,今天應該是黃帝4248年!”

“朕最近看景教的經文,西方用耶穌的誕生日做紀年,在這一點上,大明不如西方啊。”

“所以,大明就用黃帝歷來紀年,過元旦,也讓華夏子孫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天下各族,都是炎黃子孫。”

“國慶呢,得讓天下人銘記,大明建立是多麼難,朕的後世子孫,也得銘記,先祖創業艱辛,纔有了今天的傳承。”

“不止朕這個皇帝要銘記,天下百姓也該銘記,他們的好日子,是先祖創業得來的,要銘記這一天。”

“以後,就過兩年四節。”

朝臣咂摸皇帝改變節日的深意。

廢除萬壽節,這是擔心後世之君貪圖享樂,用國慶來警世後世之君,牢記先祖創業之難。

元旦,則是擔心民間西化,確立自己的炎黃子孫地位。

以後就過除夕、元旦、元宵、端午、中秋和國慶,兩年四節。

“既然是炎黃子孫。”

“大明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內海。”

朱祁鈺道:“朕記得,南海以前叫漲海,炎海,有很多名字。”

胡濙附和道:“陛下好記性,南北朝之前,一直叫漲海,炎海善溢,故曰漲海。”

“陛下想以炎黃子孫定義,倒是可改南海爲炎海。”

“畢竟我國國境線不斷南推,南海已經不再是海洋的邊界線了,再叫南海已經不恰當了。”

南海放到最南面的海域去。

朱祁鈺頷首:“老太傅深知朕心啊,就改南海爲炎海,和黃海並列,象徵着我炎黃子孫,向海而生!”

沒錯,大明要從陸權霸主,轉向成爲海洋霸主。今年旱災能扛過來,主要靠海鮮。

項忠又提出海權論,進一步論證了海洋的必要性,他認爲控制海洋,就要控制海島,他把天下海島劃分成幾等,一等島大明務必實控,這樣才能讓海權永在。

其次就是發展海軍,鼓勵海軍不停更新換代,尤其是改良動力。

他的海權論在報紙上引起軒然大波。

“都說皇帝富有四海,朕有東海、南海,何時纔能有北海、西海啊?”朱祁鈺玩味地看着朝臣。

北海,就是捕魚兒海,貝加爾湖。

西海,就是青海湖。

“陛下,大明穩步擴張,早晚能拿下北海和西海的。”李賢道。

李賢可不知道世界地圖。

北海好拿下。

西海,怕是永遠都沒有了。

西海是地中海。

什麼裡海、黑海都不是海,是鹽水湖。

蒙古帝國倒是富有四海,但其實是四個汗國組成的,想靠一個國家實現,朱祁鈺之後還需要一個秦始皇。

“李卿,朕希望你能幫朕拿下其他兩海。”朱祁鈺笑道。

“老臣萬死莫辭!”李賢叩拜。

“話說回來,還是實控婆羅洲和呂宋的事。”朱祁鈺笑問。

馬昂開口:“啓稟陛下,臣以爲可徵召民間百姓千萬,開墾婆羅洲和呂宋。”

這話立刻引起反擊,現在正值大旱,貿然徵召百姓移民,恐怕會引起叛亂。

戰爭還在延續,國內穩定是必須的,這樣才能源源不斷提供糧草、軍備等完成戰爭。

朱祁鈺看了眼馬昂,這人確實有本事。

他之前就和胡濙商量過,之前不是說要徵兵千萬,去把暹羅蕩平嘛。

完全可以徵兵千萬,去開墾婆羅洲。

“臣覺得馬寺卿諫言有理。”

餘子俊出言:“開墾婆羅洲,需要年輕的壯勞力,而國內乾旱,分一批人口出去,也能緩解國內壓力。”

“而民間不願意,那就以徵兵的方式徵走。”

“有宵小不肯爲國效力,那就加他們的田賦,逼他們出丁。”

還是餘子俊夠狠。

這話又引起熱議,都認爲民間剛剛承平,不該再攪動地方了。

就說江南,起碼需要十年時間才能緩過來。

江南叛亂也不少,交趾叛亂也多,也就皇帝不在乎,換個皇帝都會恐懼,叛亂真多,地方將領掌權,萬一造反了呢?

皇帝不但不在乎,還直接開海運,徵漕丁爲水師。

幾件事一起幹,搞得天怒人怨,造反的人不多,但天天都有,詭異的是,將領造反還真沒有。

只要有兵的將領不反,百姓造反就會被撲滅的,大明都習慣了。

餘子俊繼續道:“這幾年,朝廷對百姓怎麼樣?”

“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吧?”

“以往是徵勞役的,現在是給錢,又給他們找工作,除了種地之外,還能吃一份工地上的活兒錢。”

“還有農具、鐵鍋,可都是賜的,這些都是恩情啊!”

“朝廷又蠲免稅賦,讓百姓富裕起來。”

“就說那手壓井,朝廷幾乎是半賣半送,只賺個成本價。”

“難道這還不算仁政嗎?”

餘子俊道:“如今到了百姓爲朝廷效力的時候了,難道他們不該踊躍參軍?爲朝廷效力?報謝皇恩?”

“如今朝廷做到了這個地步,百姓還不滿足,那麼他們就是白眼狼!”

“對待這等白眼狼,留之何用!”

餘子俊生氣道:“說句難聽的,若朝廷不肯將幾億兩銀子砸去民間,中樞該富裕成什麼地步?”

“如今百姓受益皇恩,爲國效忠,更是理所當然的事,哪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

這番話,把反對聲音直接壓下來。

景泰朝,是對百姓最好的朝代,沒有之一。

不說其他的優惠政策,就說手壓井,從古至今有一個國家半賣半送給百姓嗎?二十幾億套農具,上億口鐵鍋,全都免費送!大面積的耕地,全都送給了百姓!

又治水又重視教育還四處修路,這些都是朝廷虧錢的,虧大錢的地方。

這還不是仁政嗎?

從古至今,甚至往後查一萬年,也沒有這樣的皇帝!

在愛民這件事上,朱祁鈺絕對是前五千年後五千年的第一人,沒人能超過。

“餘子俊說的沒錯。”

“朕自認對天下百姓,仁至義盡了。”

“朝廷開墾婆羅洲和呂宋,是必然的,以後還會開墾更多的地區。”

“大規模移民,百年內都不會停止。”

朱祁鈺緩緩道:“從民間徵一千萬兵卒,要十六歲到二十歲的半大小子,要家裡的老二、老三,不要長子和幼子,要沒結婚的。”

“全國上下,除了江南三省、江西、廣西、貴州、熱河、寧夏、甘肅、吉林、黑龍江外,其他各省都要徵兵!”

“家家出丁,一家一個!”

“照常發安家費,提前發一個月軍餉留給家裡。”

“然後送到南方集訓。”

李賢立刻道:“陛下,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徵兵該徵勞動力呀,徵那麼小的孩子,能幹什麼呀?”

朝臣都覺得,十六七歲的,能打什麼仗啊?

“陛下,您不會是爲了百姓家裡減輕負擔吧?”餘子俊都無語了。

朱祁鈺看向胡濙,當初胡濙也是這樣勸的。

“你們都覺得,十六七歲的孩子,打不了仗?”朱祁鈺問。

“打不了啊。”

李賢道:“陛下,這徵兵最好是徵二十三四歲的,剛有家庭,有牽掛的,這樣上了戰場纔會賣命。”

“而十六七歲的,大多沒長成的,個個精瘦,在家裡人憎狗嫌的,說句不好聽的,他們爹孃都嫌他們吃得多,還沒用。”

“朝廷徵上來,最少要養幾年才能上戰場。”

這時代營養跟不上,長得慢,老得快。

“而且,十六七歲的孩子,是最不服管教的年紀,天不怕地不怕,到了軍中也會惹事。”

李賢認爲,這樣的兵不是好兵。

朱祁鈺笑了起來:“李卿,你說說,這次徵兵,爲了什麼呀?”

“自然是開墾婆羅洲和呂宋……”

猛地,李賢怔住了,旋即跪在地上:“陛下說的是呀,不服管教的,才能在當地吃得開。”

嘴說徵兵,其實是移民。

好勇鬥狠、人憎狗嫌的年紀,絕對是最好的移民對象。

婆羅洲和呂宋,和交益不一樣,這倆地方屠了,什麼人都能移過去,但婆羅洲不一樣,都鑽進山裡了,沒事給明人一擊,派去正規軍是牛刀小用,派生瓜蛋子去,正合適。

等他們得到了生存空間,剛好年紀上來了,被社會毒打之後就服管教了,這些人就是最好的移民對象。

“陛下妙計。”

“家中老二,在家中地位本就低。”

“又十六七歲的年紀,正是憋着一股勁兒的時候。”

“而民間有災害,百姓不夠吃,老二被徵走,反而能養活小的,民間牴觸情緒肯定小。”

餘子俊笑道:“再者,這些人在家中沒地位,吃不着好的,到了軍中,稍加教化,肯定想拼出一番天地來。”

家中老二最尷尬,老大能繼承家業,小兒子得全家喜愛,中間就尷尬了。

這些都是好兵。

“但是陛下,士紳家的次子也徵嗎?”餘子俊覺得這些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朱祁鈺也略微沉吟:“徵,不一定都要上戰場,也需要識文斷字的,畢竟婆羅洲拿下來,是要治理的。”

耿九疇卻咧嘴心疼:“陛下呀,徵千萬兵,先給安家費,又給一個月軍餉,您這是不過了呀!”

“別心疼錢,也別叫苦。”

“以後這些人,就是新婆羅洲的百姓,是要爲大明開疆拓土的。”

“婆羅洲肯定有很多婦人,讓他們隨便娶納,若不夠,就從別的國家買一批過來。”

“多多建立學校,讓他們的孩子參加科舉。”

“耿卿,你還哭窮?戶部今年可沒少收入啊。”

一提國庫收入,朝臣都忍不住咧開嘴,開心地笑了。

去年財政收入高達2300萬,本以爲今年能達到3000萬,就是大喜了。

結果,今年還沒過完呢,就達到了4700萬!

超過5000萬肯定沒問題了。

主要構成是商稅和關稅。

完全低估了關稅收入,開海之後,無數商賈下海經商,也間接導致,大明範圍內所有屬國的外貿崩潰。

以前屬國,像暹羅、呂宋、滿刺加的商貿,賣的都是大明商品,以前大明閉關鎖國,富了他們。

現在大明開海了,不但開海,還不斷探索海洋,這就吸引了大批商旅來大明直接貿易,避免中間商賺差價。

自然貿易額激增了。

還有一點,就是大明鼓勵南木北運,加強南北溝通,彼此融合,這纔有了商稅、關稅的井噴。

李秉還想說,財部預計,今年的財政收入,可能要超過5500萬,還有可能更多。

“陛下,有錢也不能霍霍吧,有了這筆錢,修繕黃河的進度也能加快,今年又徵召了一批人,把遼寧的河道修繕一遍。”

耿九疇臉上藏不住笑容,有錢腰桿就硬。

唯一遺憾的就是,財部分走了戶部的一部分權柄,這讓他很不爽。

馬昂笑道:“陛下,修繕全國河道的工程,又能縮短兩年。”

朱祁鈺對進度十分滿意。

“所以呀,徵兵就多掏一點,內帑和戶部都不差這點銀子,這兩年都有災,百姓日子不好過。”

徵兵的事,也就定下來了。

明年雨季之後,投入婆羅洲和呂宋。

“馬昂,工部設計的城池,真不錯。”

朱祁鈺在京畿轉了一圈,對城池的修建讚不絕口。

北京城,已經從原來的內城,多出了四個外城,外城又擴出四個外城,面積翻了十倍。

主要是天下官員的家眷遷過來,地方實在不夠用。

Www⊙Tтkan⊙¢ ○

又沒有樓房住,遍地都是大宅子。

如果是這樣設計的話,京師的飲水、糞便等問題,就會出大問題了,到了冬季取暖,又會出現大面積霧霾,影響生活質量。

工部並沒有無限制的擴大城池。

而是建立衛星城,分擔人口。

正常說像通州、宛城什麼的,都能擴進北京了,但馬昂主持的工部則沒有,在道路交匯處,建立城市。

是城市,城牆圍着的坊市,很少有人居住,都是商店、坊市,附近的人白天進來買東西,晚上則離開。

北京城也不是一味擴張的,而是留出緩衝帶,中間種植樹木,間隔農田,再到下一個城市。

圍着京師,建立了無數小衛星城市。

這是馬昂的規劃。

讓朱祁鈺讚不絕口,在京師人口激增後,還能有序生活,不下降生活質量,水平真高。

“臣爲朝廷盡心,不敢受陛下嘉獎。”馬昂臉上涌現着得意。

像京師,根本供應不了二百萬人的飲水。

也養不活這麼多人,非要聚集這麼多人,必須得大力依靠漕運,而漕運又貴,還需要常年維護。

乾脆,把人口分散,分散在整個北直隸裡。

距離京師又不遠,京師又不用無序擴張,聚積太多人口,反而不安定。

關鍵這樣一來,需要的官員還多。

說到環境問題。

朱祁鈺又問:“去年風沙大不大?”

“大,雖然種植了大面積的樹木,不允許砍伐,但保護水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馬昂回稟。

“是啊,破壞容易,治理難啊。”

朱祁鈺道:“慢慢來吧。”

“兩年過去了,這大明真的不一樣了。”

“諸卿,這裡面都是你們的功勞啊。”

“朕都看在眼裡的!”

朝臣又跪下謝恩,皇帝這點特別好,不吝惜獎賞。

“治理哪有那麼容易的事。”

“就像打仗,想聽到捷報,就得有耐心,誰能保證出兵就一定打勝仗呢!”

“打了敗仗也不能着急,慢慢來,總會贏的。”

“治理天下也是同理,慢慢來,就能看到成效了。”

朝臣又磕頭。

這就是皇帝的好,能夠理解,但誰也不能騙他。

嶽正騙他,被抽了十鞭子,就是下場。

只要和皇帝說實話,讓皇帝知道自己掌控天下,那麼他就會十分大方,心情也好,百官日子也好過。

“對了,朕之前許諾去邊疆歷練的舉人,三年之期到了,朕打算明年賜恩科,讓這些人考一次進士。”

朱祁鈺問:“諸卿意下如何?”

自然沒意見了,都是答應好了的。

但錄取的不能那麼多,要按照比例錄取。

“禮部準備吧。”

朱祁鈺站起來:“朕這大殿暖不暖和?”

“陛下,這暖氣片甚是好用,老臣家中也加裝了,在外面燒煤即可,屋裡沒那麼多黑煙了。”

李賢笑道,這暖氣片是皇帝在六月時候傳旨,讓宮中加裝的。

朱祁鈺走下來,看着玻璃窗,透過窗子看不到外面:“諸卿家中,都用玻璃窗了嗎?”

“回陛下,如今小玻璃便宜,但大玻璃還是比較貴,是以家中大玻璃少,小玻璃多。”李賢回稟。

朱祁鈺笑道:“朕這玻璃呀,花了17萬兩啊。”

“陛下,當時價格確實高。”李賢迴護了一句。

“現在需要多少錢啊?”

幹清宮的玻璃,是五顏六色的,半透明,又看不清裡面有什麼,這叫防偷窺。

總不能讓人偷窺皇帝在裡面做什麼吧?

李賢看向耿九疇。

耿九疇咬牙道:“回陛下,現在也需要七八萬兩銀子。”

“兩年不到,虧了十萬兩?”

朱祁鈺語氣玩味。

朝臣心中惴惴,難道要肅清貪腐嗎?

朱祁鈺環視一週,嘴角翹起:“什麼東西不貶值啊?虧了就虧了,以後賺回來便是。”

“諸卿可否學西學了?”朱祁鈺走回丹墀,坐在御座上。

肯定是學了的。

畢竟都是愛書的人,翻譯過來就看看唄。

“諸卿怎麼看西學?”朱祁鈺肅然道。

白圭率先發聲:“所謂西學,包括大明外的各國之書籍,如今在大明氾濫的,多以印度、大食、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意大利等國書籍最多,其他國家的書籍不多,或者雷同的多。”

“其中,印度、意大利等國,以數算、醫書更厲害,大食書籍駁雜,但融貫東西,值得閱讀。”

“論文化,各國皆不如我國。”

“而論數算、醫學、會計、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機械等小道,我天朝確實不如他們。”

在這一點上得承認,不如就是不如,學就是了。

朱祁鈺微微點頭:“接着說。”

“陛下曾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臣卻覺得,這句話有誤,當是以中學爲本,融以西學,將其他諸道,匯入儒道之中,集大成最後煉化成一道。”

白圭的見解,在報紙上早就刊登了。

卻很多人不認同,更多的人認爲大明已經是最強的了,沒必要學這些小道。

還有的人,認爲可以全盤西化。

朱祁鈺微微凝眉:“白卿的意思是,學以致用,化爲己用。”

白圭點頭。

“各地的報紙,朕都看的。”

“在西學衝擊下,儒學竟出現了頹勢,這是朕沒想到的。”

“所以民間出現了很多焚燬西學,閉關鎖國的說法。”

朱祁鈺緩緩道:“朕覺得,有這想法的人,都是懦夫!沒什麼出息了。”

“江南有這種想法的,朕都移去交趾了。”

“那些懦夫是跟不上朕的腳步的。”

“朕爲什麼重視西學呢?”

“歸根結底,就是有些方面,大明的確不如人家,但沒什麼丟人的,反而那些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人,才更羞恥、更丟人。”

“不如他們,咱們就學嘛。”

“比他們強的,就繼續發揚光大唄。”

“華夏就是這一點點,建造起來的,並輝煌了五千年的!”

“就說西葡兩國,來的人不足一千人,卻能打下一個又一個殖民地,你們說說,難道不該咱們學習嗎?”

朱祁鈺道:“還有印度的外科醫學,大食的外科醫學比他們還厲害,成吉思汗的軍中,就有大批軍醫,西方的外科醫學,更厲害。”

“咱們軍中,軍醫水平多爛,不用朕說了吧?”

“天文曆法呢。”

“景泰歷,編纂幾年了?才初步編纂成功,距離完全成功,還得需要多久呢?大明這麼大,一個曆法能通行全國嗎?朕覺得不能!”

“民間的發明就不說了。”

“今年遍佈各地的鐘樓,人家一百年前就有了。”

朱祁鈺道:“所以朕說,要學。”

“白卿說的更好,以中學爲本,融以西學。”

“爲什麼諸卿就沒想過,將這些東西,融入儒學之中呢?”

朱祁鈺凝眉:“朕在南京,移民的時候,南孔入宮求朕,說南孔對大明的忠誠云云。”

“朕考校他們幾句話,卻答不上來。”

“你說說,朕該生氣呢?還是無奈呢?”

“孔聖人的話,朕都懂,他們卻不懂,一天天干什麼吃的?”

提及南孔,朝臣可就驚恐了。

皇帝在南京,一口氣將南孔全都移走了,一個人都不留,千年家當,一分錢都沒帶走。

就是因爲南孔,沒通過皇帝的考校。

皇帝認爲,南孔人不學無術。

但他不教育,把人移走,眼不見心不煩。

“老太傅當時勸朕忍一忍。”

“朕怎麼忍?”

朱祁鈺站起來,目光兇厲:“老祖宗的東西,他們都不學了,反而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享受這人間富貴?”

“憑什麼?”

“朕當時就說一句話,拆分移走,朕不想看到他們。”

“朕後來瞭解得知,南孔還算好的呢,北孔,十幾萬人,能背下論語的,有幾個?”

“這樣的蛀蟲,養着他們幹什麼?”

“這就是朕要說的!”

“停下腳步,就會腐朽,要不停的往前走,去探索!去開拓!去創新!才能延緩腐朽的腳步!”

“不要想着,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享受富貴!”

“沒人能享受得了幾百年富貴!”

“早晚是要被殺的!”

“儒學也是!”

“不進步就得淘汰!”

“今天朕能扶持儒學,明天就有人推翻儒學!”

“你們自己不努力,朕玩命扶持也沒用!早晚有更好的思想,替代你們!”

皇帝帶着怒氣,朝臣雖沒跪着,卻都在思考。

儒學會淘汰嗎?

以前認爲絕對不能,但隨着西學涌入大明,連帶着的還有大量景教書籍,連帶着伊教也有復甦之勢,還有長袖善舞的喇嘛教,都在壓縮儒教的生存空間。

“天下變了!”

“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問題!”

“以前,朕會說去開拓海洋嗎?就算朕說,誰會聽?還只會笑話朕,夜郎自大!”

“現在呢!大明開始征服海洋!”

“項忠提出的海權論,朕覺得非常好!”

“各種發明在民間誕生,難道還能像以前那樣,把他們擋回去,踩在泥裡,不允許那些東西出現嗎?”

“做這些,不就是爲了維護儒學正統嗎?”

朱祁鈺冷笑:“可時代變了!你們維護也沒用了!朕維護也沒用了!”

“天下變了,朕得變,你們也得變,儒學也得變!諸子百家都得變!”

“所以,以後不要想着壓誰,要思變!”

“不止是儒學要思變,法學要思變,思想要思變,天下要思變!”

“朕要看到聖人的誕生!”

“朕要看待百家爭鳴!”

“朕希望探索出一條,適合大明走向更深遠的道路!”

“明白了嗎?”

朱祁鈺當頭棒喝。

朝臣跪伏在地:“陛下聖明。”

“陛下之言,如洪鐘大呂,臣回家便思索思想之事,如何才能讓思想跟着浪潮走。”白圭立刻道,言語中帶着得意。

皇帝同意他的學說,那麼就證明,他的學說會成爲顯學。

朱祁鈺點點頭:“白卿這句話說得對,思想要跟着浪潮走,思想要不停變化,這才符合人性嘛!”

“就說說諸卿,你們的想法,是不是一秒鐘一樣?”

“從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就開始壓制人的思想,讓人的思想變得一成不變。”

“朕知道,這裡面有好處。”

“但這種好處,用了兩千年了,用光了,用沒了。”

“現在得變了,新思想適應新時代,才能歷久彌新!”

朱祁鈺算把朝臣震到了。

皇帝離京兩年,再見竟變成這樣,誰也不知是好是壞。

倒是朝臣都在思索。

“朕讓尚食局準備了晚宴,諸卿去偏殿休息一番,然後把家人宣進宮來,女眷去皇后宮中飲宴,諸卿就在幹清宮裡飲宴。”

過了好半天,朱祁鈺才道:“諸卿執掌中樞,勞苦功高,這場宴會,是朕感激諸卿。”

朝臣趕緊說不敢,卻還在思考皇帝說的變。

以前真的不敢說變,因爲儒家思想就是在壓制人性、改變人性,把人捆綁在土地之上,雖然好統治,卻會逐漸失去開拓之心的。

好處確實有,也很大。

壞處同樣有,也很大。

朱祁鈺認爲的變,是在儒教思想上,進行推陳出新,再在儒教思想上,進行百家爭鳴。

“一路奔波,朕明日休息一日,後日開大朝會。”

朱祁鈺道:“在大朝會上,朕和諸卿好好聊聊,朕還有很多話要跟諸卿說,比如朕想徵召一批外國人入朝爲官,想派人去學習他們的文化,有很多事朕想聽聽諸卿的意見。”

“都去休息吧,大朝會上再說,到時候讓滿朝文武都來,都討論討論。”

“未來該怎麼走,朕也不知道。”

“未來的路在何方,朕需要你們和朕一起在探索,去思考,去走下去!”

朝臣謝恩後,去偏殿休息。

朱祁鈺也活動活動,奔波實在是累挺,然後把董賜宣進來,詢問皇家商行的情況。

而偏殿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該怎麼變,如何變,在哪方面變,變到什麼程度?

今天皇帝這番話,必然會在天下引起軒然大波。

但皇帝沒說一定變,而是在討論着該怎麼變,這就把決定權交給天下人了,天下人一起摸着石頭過河。

第176章 朕沒兒子,就要帶着大明去死!士紳第85章 當朕的狗不丟人!強收軍權入軍機處!第11章 奪門開始,朕與皇太后半步不退第177章第423章 德法荷英:人口空心化和勇士們第257章第464章 陽明心學,登天梯上的最後一個臺階第37章 兵權到手,先拿誰開刀?(三千字求收第194章 鞭死荊州王,把寧王凍成冰雕,碎碎第22章 陛下爲何如此暴戾?(近三千字!求收第470章 戰後復甦:隆慶帝的獻身(一)第351章 畫王八和外交論,武力征服到外交斡第70章 收走永壽宮炊具,給皇太后加點肉!驚第369章 聯軍侵西,火燒阿爾罕布拉宮第99章第198章 西廠出更,寸草不生!造訪張家,把第227章 吃這麼多,都把自己吃吐了,還在吃第104章 掀起你的蓋頭來!紡織 刊刻皆可設廠第471章 戰後復甦:朱祁鈺的戰略思想一一應第201章 漠北王額頭上寫着傻叉兩個字!第322章 二十天平柬,連鎖反應第6章 拖出去,杖斃!第265章 狡詐VS狡詐,看誰技高一籌!第347章 沒有文集的官員,不配爲官;辣妹子第126章 爲大明立膽 立心 立魄 重塑金身!(第206章 摳出來當泡踩,有眼無珠的東西!第93章 京畿大清洗!數三聲,殺一人,殺出個第435章 盤點歷代帝王,朕朱祁鈺千古第一!第46章 朕都替英國公蒙羞!第107章 于謙的淡定,瓦剌來使!貪官如豬狗第218章 秋天的第一件毛衣,金忠遭難!第292章 景泰九年大總結,君臣無時不在鬥(第97章 拿回皇權的第一把火!朕發財了!第360章 文化根源大挪移,世界的都是大明的第289章 請陛下上路,獻皇后於後庭第165章 奸商是怎麼煉成的!第298章 種子之爭,暹羅大城,屠殺西夷!第6章 拖出去,杖斃!第92章 這光頭,摸着上癮!血濺奉天殿,先殺第392章 魏國篇,用水挾制諸侯國的霸主國第285章 朝鮮事,風波惡:靖難皇帝,朝世祖第76章 預料之中,行刺鑾駕!開殺吧,皇帝!第203章 查清賬目,清洗戶部,大罰後要封賞第91章 先拿隆福寺開刀,管你和尚 道士,殺第395章 谷國徐國鄫國篇:龍生九子第436章 縱向對比千古帝君,朕還是第一!第101章 宮中選美!查糧行動!糧食,好多糧第144章 太祖的子孫,怎麼能都是廢物呢?朕第415章 魚和熊掌想兼得的老皇帝第473章 戰後復甦:可樂的壟斷(四)第44章 請陛下御駕去死!(求收藏)第124章 她比我奶奶就小六歲!你們端起飯碗第259章 胡濙妙計,四龍降世,死結變同喜!新書《大明泰昌:朕就是千古聖君》求支持第255章 兒到用時方恨少!第455章 至暗時刻:朱祁鎮死亡真相(八)第198章 西廠出更,寸草不生!造訪張家,把第234章 陛下談判談得很好,但下次別談了第388章 老皇帝的家底兒第306章 士紳的屁股,烽煙四起以報之!第452章 至暗時刻:不得不說的朱祁鎮(五)第248章 用磚頭蹭頭皮,大侄子,叔這是幫你第290章 二十四天滅一國,火焰山上遇阻第467章 大戰再起:張居正硬抗世界(二)第297章 敲骨吸髓,朝鮮第一彈!大炮打蚊子第37章 兵權到手,先拿誰開刀?(三千字求收第349章 帝制和資本,矛盾體和歡喜冤家第128章 先別說話,剖了你的心尚且不死,咱第152章 朕可不是仁宣二帝,朕若有疾,便殺第408章 虞國郤國息國沈國篇:刺殺吳王,藩第389章 皇帝正在奪走孩子們的童年,歷史最第100章 敲山震虎,打擊勾欄瓦舍!你實在沒第319章 去地府問問,閻王爺的規矩能不能改第327章 氣運大男主,倭靈王,朱祁鎮第251章 腿絆兒加砍刀腳,撂倒應天府尹!第44章 請陛下御駕去死!(求收藏)第210章 用金餅砸死人,是什麼體驗?第145章 宗室大瓜,暴雷!第238章 景泰九年第一場朝會,佈局東南諸國第182章 朕要讓漠北人,對景泰帝的恐懼深入第180章 先誅孔,再殺文人,定乾坤!第130章 興河西文脈,拆分孔氏!兩軍並出,第234章 陛下談判談得很好,但下次別談了第51章 三江感言—致我最可愛的讀者朋友們!第168章 飢腸轆轆的韃靼兵,去大寧城吃飯!第199章 湯太妃摔個四仰八叉!太妃讓朕難堪第433章 景泰六十八年,禪讓,歷史造假第438章 歐洲爆梗王,爹呀,求求您不要禪讓第323章 這是朕的大明第18章 朕,回來了(三千字,求追讀!)第134章 撿起來,呈上來,朕拿金印砸死你!第132章 你們不要聖人的臉,朕還要呢!賜爵第357章 皇帝教子,招攬天下精英入大明可不第107章 于謙的淡定,瓦剌來使!貪官如豬狗第191章 袞袞諸公,一幫蠢物!魑魅魍魎,全第216章 陛下,纔是大明的天!第111章 請北孔移居捕魚兒海!請南孔移居撒第117章 於太保,朕說過,朕給你擔着!第262章 楊府尹,收一收你的屎尿屁,味兒太第43章 於少傅,天下可無朕,不可無君!(求
第176章 朕沒兒子,就要帶着大明去死!士紳第85章 當朕的狗不丟人!強收軍權入軍機處!第11章 奪門開始,朕與皇太后半步不退第177章第423章 德法荷英:人口空心化和勇士們第257章第464章 陽明心學,登天梯上的最後一個臺階第37章 兵權到手,先拿誰開刀?(三千字求收第194章 鞭死荊州王,把寧王凍成冰雕,碎碎第22章 陛下爲何如此暴戾?(近三千字!求收第470章 戰後復甦:隆慶帝的獻身(一)第351章 畫王八和外交論,武力征服到外交斡第70章 收走永壽宮炊具,給皇太后加點肉!驚第369章 聯軍侵西,火燒阿爾罕布拉宮第99章第198章 西廠出更,寸草不生!造訪張家,把第227章 吃這麼多,都把自己吃吐了,還在吃第104章 掀起你的蓋頭來!紡織 刊刻皆可設廠第471章 戰後復甦:朱祁鈺的戰略思想一一應第201章 漠北王額頭上寫着傻叉兩個字!第322章 二十天平柬,連鎖反應第6章 拖出去,杖斃!第265章 狡詐VS狡詐,看誰技高一籌!第347章 沒有文集的官員,不配爲官;辣妹子第126章 爲大明立膽 立心 立魄 重塑金身!(第206章 摳出來當泡踩,有眼無珠的東西!第93章 京畿大清洗!數三聲,殺一人,殺出個第435章 盤點歷代帝王,朕朱祁鈺千古第一!第46章 朕都替英國公蒙羞!第107章 于謙的淡定,瓦剌來使!貪官如豬狗第218章 秋天的第一件毛衣,金忠遭難!第292章 景泰九年大總結,君臣無時不在鬥(第97章 拿回皇權的第一把火!朕發財了!第360章 文化根源大挪移,世界的都是大明的第289章 請陛下上路,獻皇后於後庭第165章 奸商是怎麼煉成的!第298章 種子之爭,暹羅大城,屠殺西夷!第6章 拖出去,杖斃!第92章 這光頭,摸着上癮!血濺奉天殿,先殺第392章 魏國篇,用水挾制諸侯國的霸主國第285章 朝鮮事,風波惡:靖難皇帝,朝世祖第76章 預料之中,行刺鑾駕!開殺吧,皇帝!第203章 查清賬目,清洗戶部,大罰後要封賞第91章 先拿隆福寺開刀,管你和尚 道士,殺第395章 谷國徐國鄫國篇:龍生九子第436章 縱向對比千古帝君,朕還是第一!第101章 宮中選美!查糧行動!糧食,好多糧第144章 太祖的子孫,怎麼能都是廢物呢?朕第415章 魚和熊掌想兼得的老皇帝第473章 戰後復甦:可樂的壟斷(四)第44章 請陛下御駕去死!(求收藏)第124章 她比我奶奶就小六歲!你們端起飯碗第259章 胡濙妙計,四龍降世,死結變同喜!新書《大明泰昌:朕就是千古聖君》求支持第255章 兒到用時方恨少!第455章 至暗時刻:朱祁鎮死亡真相(八)第198章 西廠出更,寸草不生!造訪張家,把第234章 陛下談判談得很好,但下次別談了第388章 老皇帝的家底兒第306章 士紳的屁股,烽煙四起以報之!第452章 至暗時刻:不得不說的朱祁鎮(五)第248章 用磚頭蹭頭皮,大侄子,叔這是幫你第290章 二十四天滅一國,火焰山上遇阻第467章 大戰再起:張居正硬抗世界(二)第297章 敲骨吸髓,朝鮮第一彈!大炮打蚊子第37章 兵權到手,先拿誰開刀?(三千字求收第349章 帝制和資本,矛盾體和歡喜冤家第128章 先別說話,剖了你的心尚且不死,咱第152章 朕可不是仁宣二帝,朕若有疾,便殺第408章 虞國郤國息國沈國篇:刺殺吳王,藩第389章 皇帝正在奪走孩子們的童年,歷史最第100章 敲山震虎,打擊勾欄瓦舍!你實在沒第319章 去地府問問,閻王爺的規矩能不能改第327章 氣運大男主,倭靈王,朱祁鎮第251章 腿絆兒加砍刀腳,撂倒應天府尹!第44章 請陛下御駕去死!(求收藏)第210章 用金餅砸死人,是什麼體驗?第145章 宗室大瓜,暴雷!第238章 景泰九年第一場朝會,佈局東南諸國第182章 朕要讓漠北人,對景泰帝的恐懼深入第180章 先誅孔,再殺文人,定乾坤!第130章 興河西文脈,拆分孔氏!兩軍並出,第234章 陛下談判談得很好,但下次別談了第51章 三江感言—致我最可愛的讀者朋友們!第168章 飢腸轆轆的韃靼兵,去大寧城吃飯!第199章 湯太妃摔個四仰八叉!太妃讓朕難堪第433章 景泰六十八年,禪讓,歷史造假第438章 歐洲爆梗王,爹呀,求求您不要禪讓第323章 這是朕的大明第18章 朕,回來了(三千字,求追讀!)第134章 撿起來,呈上來,朕拿金印砸死你!第132章 你們不要聖人的臉,朕還要呢!賜爵第357章 皇帝教子,招攬天下精英入大明可不第107章 于謙的淡定,瓦剌來使!貪官如豬狗第191章 袞袞諸公,一幫蠢物!魑魅魍魎,全第216章 陛下,纔是大明的天!第111章 請北孔移居捕魚兒海!請南孔移居撒第117章 於太保,朕說過,朕給你擔着!第262章 楊府尹,收一收你的屎尿屁,味兒太第43章 於少傅,天下可無朕,不可無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