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熊廷弼事件

朱有孝頭疼的財政問題還沒有結果,又一個事情出來了,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熊廷弼被囚車押送回京,歷史上這個事情大概就發生在這個時候,朱由校措手不及吃了大虧。

熊廷弼,少時家境貧寒,放牛讀書,刻苦強記。萬曆二十五年鄉試第一,次年中舉人。《明史》稱其“有膽知兵,善左右射”,“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爲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這是在明朝晚期不可多見的有文化的軍事家,這人的短處就是不通人情世故,曾經幾起幾落,但是就是改不了自己的性子,也許這就是他的宿命。但是現在的朱有孝已經不是歷史上的那個朱由校了,熊廷弼的命運再也不會像歷史上那樣幾起幾落了。

今天又是早朝的日子,朱有孝又一次坐到了龍椅之上。

羣臣參見已畢,王安喊道:“諸位羣臣,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這時御史馮三元出班奏道:“臣,馮三元上疏彈劾熊廷弼,熊廷弼在遼東假名增稅,勒索百姓致使百姓怨聲載道,聲言築城禦敵,實是畏敵如虎,不敢主動出兵,誤國誤君,請求皇上治罪。”

“臣,姚宗文附議,熊廷弼經略遼東,不但沒有收復失地寸土,而且徒耗國帑築城修牆。臣曾經在遼東勞軍,深知熊廷弼爲人粗暴、性情怪異,經常無故呵罵下屬。而且常借出外巡視之名,實則勒索當地百姓。臣請陛下立刻押解下獄,徹查此人。”

“臣,顧慥附議。熊廷弼罪不可赦,不殺不足以平民憤,請陛下下旨嚴懲。”

“臣,楊漣持異議,熊廷弼雖無大功,但巡視遼東亦未失寸土,僅以御史之言,尚書之語,就治其大罪,臣認爲不妥,請陛下三思。”

朱有孝現在恨不得立刻下旨殺了馮三元、姚宗文、顧慥三人,就是因爲這三個人熊廷弼被撤,接下來連連丟失瀋陽、遼陽。但是御史就有聞風而奏的權利,你要是今天打了、殺了他,明天他就出名了,皇帝就成了昏君,既然有人告狀,那就得查啊。

朱有孝壓住心中的怒火道:“着東廠提督宋晉,立刻收押熊廷弼入內監,但不得動刑,請給事中楊漣負責詢問事情原委,但不得動用刑具。”

其實朱有孝這道口諭有點不倫不類,這件事本應該由刑部審理,其他人不得干預纔對,可是朱有孝要保護熊廷弼,但又不能讓別人說出藉口來,而東廠反正名聲也不好,而且也有審訊的權利,甚至看起來比刑部審訊更有力度。因此,這三位彈劾的傢伙只能叫皇上聖明瞭。

現在唯一鬱悶的就是楊漣了,自己多了一句嘴,結果和聲名狼藉的東廠攙和到一塊了,自己還是負責人,這東廠都是些什麼人,自己能指使得動麼?但是楊漣是非常聰明的,瞬間幾乎就明白了朱有孝的意圖,這就是把公事變成皇帝自己處理的私事了。

朱有孝接下來就問道:“既然遼東經絡熊廷弼被押,何人可代替熊廷弼經略遼東呢?這樣吧,朕推薦一人吧。他就是翰林院侍講,先帝的老師孫承宗。”

朱有孝不等羣臣反應過來,就接着道:“擬旨,封翰林院侍講孫承宗爲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授帝師稱號,加太子少保,賜尚方劍,代朕巡視遼東。”

爲什麼朱有孝對此事這麼快定奪呢,他就怕等下東林黨人提出袁應泰來,這樣就不好辦了。他知道在歷史上就是袁應泰接的熊廷弼,就在天啓元年三月丟失了遼東的瀋陽、遼陽,袁應泰自殺,總兵官尤世功、賀世賢戰死。袁應泰並非是個廢物,也是個人才,但是他的才能並不在于軍事策略,他的能力表現在經濟和後勤保障上,所以遼東失利的責任並不在他,而在於朝廷之上。

接下來,首輔方從哲、次輔韓爌一致推薦朱國祚擔任戶部尚書。朱國祚,朱有孝也知道此人,此人有“六部尚書”之稱。因爲萬曆皇帝多年不上朝致使官員缺額嚴重,南京的六部尚書就只有一個朱國祚在支撐着。

散朝後,羣臣都向外走,這時王安喊道:“楊大人慢行,陛下召您到內廷議事。”

楊漣一愣,心說肯定是熊廷弼的事,於是就跟着王安進了朱有孝的書房。進門一看,只見東廠提督宋晉也在這裡候着,就肯定了心中的疑惑。

朱有孝換了便裝進來道:“給楊大人賜座。”

王安就給楊漣搬過來一個秀墩,“不敢勞駕公公。”楊漣客氣道,隨着微微坐下半個屁股。王安隨後出去,屋裡面就剩下朱有孝、楊漣、宋晉三人。

朱有孝道:“我今天之所以把你二人叫來,想必二位也知道緣由。今天早朝,馮三元突然彈劾熊廷弼,而遼東總督楊淵自作主張逮捕熊廷弼,這裡面肯定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楊漣你的任務就是悄悄的把熊廷弼接出來,安置到朕的皇莊,你告訴他,朕不會讓他受冤枉的,會給他一個公道。宋晉,你的任務是,其一不能讓任何人知道熊廷弼已經放出,協助楊大人秘密送出熊廷弼;其二秘密調查馮三元、姚宗文、顧慥三人在京的所有家庭財產、人事交往動向。這些事情非常機密,一旦泄露二位知道這意味着什麼。”

“臣,(奴才)遵旨,倘若泄密臣(奴才)必以死謝罪。”二人同聲應道。

與此同時,在北京城裡一個簡陋的小衚衕口,停下一乘小轎,從小轎裡下來的正是吏部尚書周嘉謨,周嘉謨進入一個普通的小院,裡面走出一位老者,只見此人相貌奇偉,“鐵面劍眉,鬚髯戟張”。

“恭喜孫大人。”周嘉謨進門先道喜。“今天是要來討杯酒喝的。”

就在這時只聽門外一片喧鬧,門口進來一公公,張口問道:“贖咱家眼拙,那位是孫承宗大人?”

孫承宗道:“下官就是孫承宗。”

那公公道:“孫承宗接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孫承宗進士出身,素有才幹;曾爲帝師,自作表範;今關東有變,特敕封爲帝師,加太子少保,任命爲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賜尚方寶劍,代朕巡視遼東,以鎮宵小。欽此。”

“謝主隆恩,臣必不負陛下的恩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承宗跪倒接旨,內心非常激動。也是啊,誰不盼着這官越做越大呀。

隨後孫承宗跟着太監進宮謝恩,朱有孝就在書房和孫承宗進行了被史稱爲“隆中對”的談話。從此君臣二人合作,開闢了大明朝的新天地。

第一百四十九章 毛堡爭奪戰(三)第二百一十二章 荷蘭的七寸第二百二十六章 雷霆一擊第八十九章 中醫和中藥(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朱由檢的未來第一百八十二章 皇莊會議第一百五十五章 庫茲涅茨克(一)第二百四十七章 非洲的變化第九十六章 進軍大西北(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海的誘惑(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太平洋東岸(二)第一百零七章 瘋狂的小陳第九十八章 進軍大西北(六)第二百五十一章 非洲勢力範圍(二)第二百二十章 布哈拉第四十二章 大明朝的新式官員第一百七十八章 探險第一百八十五章 古裡第一百零六章 九代錦衣衛第五十章 河套戰役(四)第十九章人才和發展(三)第九十九章 進軍大西北(七)第四十五章 河套之亂第二百九十章 李鴻基探險記(五)第三百三十五章 鑽石戰爭(四)第八十九章 中醫和中藥(二)第五章 家底第一百一十九章 林丹汗的掙扎第三百零六章 歐洲遊記(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非洲勢力範圍(二)第五十一章 山東的新變化(一)第一百九十四章 鐵血朱由崧(一)第八十三章 東北驅逐戰(一)第二百四十四章 鐵路(五)第二十九章 西南邊陲(二)第六十五章 察哈爾汗的前途第三百四十二章 糧食(二) 錢謙益的第一百六十四章 海盜第一百八十三章 踏上征途第二百二十四章 謀劃洞吾第五十一章 山東的新變化(一)第四十四章 過年第六十六章 朱有孝的移民規劃第一百三十三章 雲南(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商標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商標法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常潤的崛起(七)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平洋東岸(三)第二百五十四章 非洲勢力範圍(五)第二百零一章 方以智(二)第四十九章 河套戰役(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海盜第二十三章 擊發槍、火炮和科技進步第二百五十七章 西非混戰(一)第二十六章 亂局第二百五十五章 非洲勢力範圍(六)第一百零五章 牛金星闖南洋第二百零一章 方以智(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西西伯利亞(十一)第五十三章 徐鴻儒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海的誘惑(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糧食(三)第十六章 戰遼東(三)第三百四十五章 酒局第二百三十章 新洛陽的模式第二百四十一章 鐵路(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維也納城(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西域風雲(四)第三十章 定西南(一)第三十六章 蒸汽機第三十三章 定西南(四)第二百八十四章 朱由檢的未來第二百三十七章 孫愚直的指點第九十五章 進軍大西北(三)第二百二十章 布哈拉第二百九十九章 李鴻基探險記(十四)第一百八十八章 好望角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雲南(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信仰(下)第一百章 進軍大西北(八)第二百六十一章 西非混戰(五)第三百零四章 大順侯國(五)第二百零六章 聯軍第一百五十八章 奇襲託木斯科第二百二十二章 玉石之爭第三十章 定西南(一)第十六章 戰遼東(三)第二百六十章 西非混戰(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糧食(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鳳陽王國(三)第九十九章 進軍大西北(七)第三百四十八章 重組江浙銀行(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工開物(八) 其實掌第一百四十九章 毛堡爭奪戰(三)第七十二章 東海艦隊的處女戰第七十章 大明海軍(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海的誘惑(四)第一百零三章 在西南的李信(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皇莊會議第一百三十一章 雲南(三)
第一百四十九章 毛堡爭奪戰(三)第二百一十二章 荷蘭的七寸第二百二十六章 雷霆一擊第八十九章 中醫和中藥(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朱由檢的未來第一百八十二章 皇莊會議第一百五十五章 庫茲涅茨克(一)第二百四十七章 非洲的變化第九十六章 進軍大西北(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海的誘惑(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太平洋東岸(二)第一百零七章 瘋狂的小陳第九十八章 進軍大西北(六)第二百五十一章 非洲勢力範圍(二)第二百二十章 布哈拉第四十二章 大明朝的新式官員第一百七十八章 探險第一百八十五章 古裡第一百零六章 九代錦衣衛第五十章 河套戰役(四)第十九章人才和發展(三)第九十九章 進軍大西北(七)第四十五章 河套之亂第二百九十章 李鴻基探險記(五)第三百三十五章 鑽石戰爭(四)第八十九章 中醫和中藥(二)第五章 家底第一百一十九章 林丹汗的掙扎第三百零六章 歐洲遊記(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非洲勢力範圍(二)第五十一章 山東的新變化(一)第一百九十四章 鐵血朱由崧(一)第八十三章 東北驅逐戰(一)第二百四十四章 鐵路(五)第二十九章 西南邊陲(二)第六十五章 察哈爾汗的前途第三百四十二章 糧食(二) 錢謙益的第一百六十四章 海盜第一百八十三章 踏上征途第二百二十四章 謀劃洞吾第五十一章 山東的新變化(一)第四十四章 過年第六十六章 朱有孝的移民規劃第一百三十三章 雲南(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商標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商標法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常潤的崛起(七)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平洋東岸(三)第二百五十四章 非洲勢力範圍(五)第二百零一章 方以智(二)第四十九章 河套戰役(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海盜第二十三章 擊發槍、火炮和科技進步第二百五十七章 西非混戰(一)第二十六章 亂局第二百五十五章 非洲勢力範圍(六)第一百零五章 牛金星闖南洋第二百零一章 方以智(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西西伯利亞(十一)第五十三章 徐鴻儒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海的誘惑(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糧食(三)第十六章 戰遼東(三)第三百四十五章 酒局第二百三十章 新洛陽的模式第二百四十一章 鐵路(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維也納城(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西域風雲(四)第三十章 定西南(一)第三十六章 蒸汽機第三十三章 定西南(四)第二百八十四章 朱由檢的未來第二百三十七章 孫愚直的指點第九十五章 進軍大西北(三)第二百二十章 布哈拉第二百九十九章 李鴻基探險記(十四)第一百八十八章 好望角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雲南(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信仰(下)第一百章 進軍大西北(八)第二百六十一章 西非混戰(五)第三百零四章 大順侯國(五)第二百零六章 聯軍第一百五十八章 奇襲託木斯科第二百二十二章 玉石之爭第三十章 定西南(一)第十六章 戰遼東(三)第二百六十章 西非混戰(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糧食(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鳳陽王國(三)第九十九章 進軍大西北(七)第三百四十八章 重組江浙銀行(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工開物(八) 其實掌第一百四十九章 毛堡爭奪戰(三)第七十二章 東海艦隊的處女戰第七十章 大明海軍(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海的誘惑(四)第一百零三章 在西南的李信(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皇莊會議第一百三十一章 雲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