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炮灰(上)

此時,在德國那邊的中國觀察團也在討論這場戰爭。【,幾個來自空軍、海航和陸航的軍官就在湊在一起談論。

這個營地的觀察團軍官們大都是飛行員出身,因爲德國在空戰中的優勢,所以大部分飛行員軍官都跑德國這邊當觀察員。

“最近協約國增加了很多殖民地部隊,7個印度師,11個加拿大師,8個澳大利亞師,1個新西蘭師,2個緬甸師,英國這邊增加了29個殖民地師,法國的少點,也有7個印支旅和4個非洲師……”

來自空軍的金海中校放下望遠鏡,對旁邊的戰友們說道:“看起來他們是要這些人當炮灰……”

海航的楚望遠中校笑道:“這很正常,這場戰爭的傷亡實在太大了,他們都受不了。德國是沒有辦法把殖民地部隊送到歐洲,奧匈更是沒有殖民地部隊可用,否則他們也不會客氣的……”

微大寶少校想了想,說道:“不過,協約國現在也挺困難的,他們的殖民地人口雖然多,但是印度和南非在起義。看看現在,那麼大的印度纔派出了7個師。現在恐怕也就只有澳洲和加拿大能指望了。”

金海笑了笑:“呵呵,照我看,協約國就是想調更多的殖民地部隊也很困難,人口最多的印度已經爆發反英起義,局勢越來越嚴峻,搞不好他們不但不能調動印度人當炮灰,還得陷進去更多的本土部隊……”

“哦,對了。最近德國又在找我們買飛機,聽說是3000架麻雀……”微大寶有些不解的說道:“我是奇怪,他們買這麼多麻雀幹什麼?”

金海說道:“當然是訓練飛行員用的,現在的空戰德國雖然佔上風,但飛行員的數量也不是很多。別忘了,協約國的人口多得多,如果不加大預備飛行員的培養,以後人手就很緊張了。”

楚望遠也說道:“確實,德國以前沒有我們那種預備飛行員培養體系,飛行員數量很少。而且不但德國沒有飛行員培養體系,協約國也沒有,所以打起消耗戰的話,兩邊都吃不消……”

金海笑道:“要說啊,還是咱們的文總高瞻遠矚,早早的就搞出了【預備役俱樂部】,並在全國普及,我們現在不但有足夠數量的飛行員,就連駕駛員、水手都不缺了……”

在以前,對於文德嗣在國內搞的“四大俱樂部”,國內外很多人都不以爲然,覺得是浪費資源,多此一舉。不過等到一戰爆發後,大夥才發現,這些俱樂部的成員完全就是最好的預備役啊。

射擊俱樂部的作用還不明顯,因爲此時很多國家都不禁槍,但是航空俱樂部、航海俱樂部和駕駛俱樂部,就完全不一樣了,這三大俱樂部針對的都是技術兵種,這可不像步兵,訓練三個月就能上戰場。像這些技術兵種是需要較長時間的訓練,如果直接從民間招募新手,哪怕在軍隊裡進行強化訓練,也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成爲合格的兵員。如果像戰鬥機飛行員,花上一年時間都很勉強。

而俱樂部出來的就完全不一樣了,至少可以節省大半時間,因爲他們在俱樂部裡面就已經接受了大量的基礎訓練和實踐教育,不能算菜鳥了。這樣的人進入軍隊後,只需要幾個月的專業培養,就能成爲合格的戰車兵、飛行員和海員。

當然,這種“預備役俱樂部”的手段也是無法保密的,所以現在發現了這種做法的效果後,歐美列強也開始紛紛效仿了。但是呢,這種“預備役俱樂部”雖然看起來簡單,但也不是誰都能學的。首先你要有錢,其次你要很有錢,最後你要有很多錢。

要知道,除了射擊俱樂部花不了多少錢,其次專業的俱樂部都是很花錢的,購買飛機、車輛要花錢,場地設施的建設要花錢,工作人員的工資和日常的花銷都要花錢。而且像這種俱樂部必須要上了規模纔有效果,如果只搞幾個出來是沒什麼用的。這樣算下來,這筆開支就很大了。

而中國的情況不一樣,首先土地國有的政策就使得地皮的費用爲零,而較低的人力成本和大量國有化企業,使得建設成本和日常運作成本也低。其次飛機、車輛這些設備因爲是自制,絕大多數又是來自國有企業,採購成本也很低。所以在中國搞這些俱樂部的成本遠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

國外的情況就大不一樣,大多數歐美列強是土地私有制,各種生產企業也大部分是私有。有良心的資本家們肯定是要賺錢的,而且賺少了都不行。同樣的產品,中國的國有企業在賣給俱樂部時,一般就賺取20%左右的利潤,但換成歐美的資本家,不賺個100%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所以這就造成了歐美列強們雖然也在依葫蘆畫瓢的搞“預備役俱樂部”,但成本高出幾倍不說,進度還很慢。到了現在,除了財大氣粗的美國發展比較順利,其他國家的“預備役俱樂部”發展都不太理想。

不過參戰的各國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他們現在是不怕花錢了,而且國家已經進入緊急狀態,徵用地皮什麼的也比平時方便多了。但現在是迫在眉睫的時候,要像中國等中立國那樣不緊不慢的搞俱樂部,肯定是來不及了,所以他們就花了更多的錢,直接在全國鋪開n個俱樂部。

飛機汽車等設備自己製造肯定來不及,而且還會佔據大量生產能力,不划算。於是,中國的飛機和汽車行業就接到了大筆大筆的訂單,教-1式“麻雀”這種操作簡單、性能可靠的教練機特別受歡迎,大戰爆發後到現在,已經接到了超過15000架的來自世界各國的訂單。不僅僅是參戰國大量買進,就連很多中立國也買了不少。

教-1式“麻雀”教練機(波-2魔改版)製造成本很低,最初的成本單價是500元,但後來隨着工藝改進,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比較採用膠合板代替實木板等等,價格又大幅度下降了,現在每架的成本不到400元,這還是人工價格上漲了。而國內這些飛機廠雖然大多數都是國企,但他們都秉承着“賺外國人前”的原則,賣給國內用戶很便宜,軍隊和政府用戶500元左右,企業和私人用戶也不超過700元。但賣給老外就不一樣了,單價至少1000元起。不但飛機這樣,汽車也是這樣的。

……………

共和2756年(西元1915年)9月8日,漢京。

此時,一戰已經進行了快一年半了,和原時空的一戰不同的是,本位面的一戰捲入的國家沒有那麼多,至少目前還沒有那麼多。

原因嘛,很簡單,大夥都被那恐怖的傷亡數字嚇到了。截止到8月底,協約國陣亡人數已經達到395萬以上,其中俄國173萬,法國96萬(含殖民地),英國80萬(含殖民地),塞爾維亞25萬,日本12萬,比利時等國7萬左右。傷殘人數超過800萬,另有60萬人被俘,還有超過70萬的平民死亡,140萬人負傷。

同盟國方面損失要小一些,德國陣亡32萬餘人,奧匈帝國陣亡40萬餘人,保加利亞陣亡4萬餘人。一共有77萬官兵死亡,另有9000人被俘,188萬人負傷。此外還有8萬平民死亡,27萬人負傷。

這種程度傷亡確實超過了很多人的心理底線,使得很多原來有些想法的國家都不敢輕易下場了。當然,帝國主義是沒有節操的,對於他們來說,死多少人無非是個成本問題,現在不下場並不代表以後不會下場。比如意大利,現在兩方面都在拉攏他們,但他們現在都在含糊其辭的推脫,至少今年內是不會參戰的。他們在等,等雙方打得差不多了,再下場摘桃子。

不單意大利這麼想,很多國家都是這麼想的,奧斯曼這麼想,美國這麼想,中國也是這麼想,大家一邊買東西賺錢,一邊等着下場的機會。

“文總,現在看起來,協約國的處境很艱難啊……”辛傑說道。

“嗯,沒關係,我相信他們是可以熬過去的,多難興邦嘛……”文德嗣笑吟吟的說道。

“美國還會不會參戰呢?他們如果不參戰,協約國恐怕頂不住,現在他們和同盟國的交換比是5比1,這樣打下去……”顧曉綠有些擔心的問道。

由於文德嗣這個“小蝴蝶”,歷史已經大不相同了,劇本改動太多了,顧曉綠有些擔心己方的佈局會出漏子。

“放心好了,美國肯定會參戰的!”文德嗣信心十足的說道。

一戰爆發後,大英帝國、法蘭西、俄羅斯都是不停地開出海量的訂單,爲美國的軍工聯合體帶來了鉅額的利潤。但是,協約國並不是這些財閥們最大客戶,事實上真正的最大客戶,恰恰是美國自己。

雖然現在美國的常備軍才十幾萬人,但如果美國親自下場參戰,就完全不一樣了。在原時空的歷史上,美國在參戰後一共組建了超過500萬人的大軍。武裝五百萬以上美國大兵要花多少軍費預算?製造幾萬架飛機要燒多少錢?製造幾百艘戰艦又要花多少錢?用膝蓋想都知道,這些軍費預算能給美國國內的財閥們帶來多少鉅額的利潤。

而這些都有個前提,那就是美國必須親自下場參戰了,美國政府纔會從財政中拔出鉅額的軍費進行軍備採購。但如果美國不參戰的話,這筆巨大的軍費就不要想了。所以,哪怕美國政府不想參戰,但貪婪的美國財閥們也會想盡辦法把美國拖入戰爭。最重要的是,美國政府不過是財閥們的代言人而已。

文德嗣冷笑說道:“哼哼,美國現在沒有參戰,只不過是財閥們認爲還沒有到最好的時機,並不是說他們就真的不參戰了。”

“現在美國國內的輿論不是很反戰嗎?”顧曉綠問道。

文德嗣撇撇嘴,不以爲然的說道:“輿論這種東西有什麼用?看看21世紀初,美國發起的幾次戰爭,那個時候反戰的輿論更強,還不是一樣的打……輿論要是有用,還要政府幹嘛?這種東西也就騙騙老百姓而已。”

第215章 謁陵軒轅第705章 新局面第356章 中荷臺北合約第125章 蘇皖魯戰役(七)第53章 救災問題第335章 一個神經病,兩個好爸爸第269章 閱兵式上的新裝備第381章 南洋的科考團第95章 首府問題第343章 爪哇海之戰(五)第133章 戰火再開第47章 連鎖反應第581章 三十週年閱艦式第46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305章 勇氣之源第615章 巨型航空鑽地炸彈第425章 文化輸出第224章 毛熊的慘敗第406章 提前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第697章 打擊(5)第94章 本時空PLA成立!第110章 宗教學家張元渡第336章 南洋攻略(四)第226章 飛艇、火箭、鈾礦第12章 公路規劃第71章 已報兀師入貴陽第309章 黃金和古董第479章 牛牛,你爲什麼那麼牛?!第259章 歐洲的坦克會戰第469章 代號“彩虹羽蛇”第519章 小鬍子的憤怒,大鬍子的憤怒第598章 沒有協議的協議第189章 中日癸丑戰爭(一)第290章 聯合艦隊赴歐第230章 熱鬧的十月第595章 美國的動作第128章 大獲全勝第190章 中日癸丑戰爭(二)第587章 三把宰牛刀第184章 不一樣的結果第584章 海軍間諜案(中)第669章 非洲問題(5)第55章 王啓年的春天第634章 當前的世界局面第122章 蘇皖魯戰役(四)第139章 友好訪問與宣示主權(上)第663章 應得的報酬第519章 小鬍子的憤怒,大鬍子的憤怒第519章 小鬍子的憤怒,大鬍子的憤怒第427章 日本科學研究會(下)第391章 大西洋上的獵人第21章 留學計劃第638章 拿破崙六世第149章 豬隊友計劃第463章 拉普拉塔河口之戰第79章 空中攻擊(下)第33章 紅旗漫卷華鎣山第459章 南美起風波第372章 這點兒不夠,還要第462章 南美烽火(下)第237章 倒黴的約翰牛(中)第126章 蘇皖魯戰役(八)第705章 新局面第176章 我是自幹五馬克(中)第533章 凜冬將至第275章 本土艦隊的日落第427章 “出嫁稅”事件第610章 林登萬的旗幟高高飄揚(下)第334章 南洋攻略(二)第283章 中美密謀第263章 唐普的狼獾(下二)第308章 揚基佬參戰了第201章 釣魚島大海戰(三)第76章 城管無敵(中)第526章 非洲日本第46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448章 一?二八刺殺事件第41章 第八鎮的慘敗(上)第499章 萬靈丹第510章 考古當如孫殿英第158章 “一五計劃”(6)第149章 豬隊友計劃第243章 隔岸觀火好種田第41章 第八鎮的慘敗(上)第180章 文總的動物園第166章 武裝干涉(上)第241章 炮灰(中)第48章 湖北解放第358章 把尼二那家子撈出來(上)第335章 南洋攻略(三)第282章 日德蘭的餘波第36章 熱球機第515章 蘇聯的總旗艦(下)第726章 中國參戰,滅國艦隊第105章 搶救第335章 一個神經病,兩個好爸爸第222章 不一樣的一戰第278章 日落日德蘭(上)第4章 寶石第307章 美國要下場了
第215章 謁陵軒轅第705章 新局面第356章 中荷臺北合約第125章 蘇皖魯戰役(七)第53章 救災問題第335章 一個神經病,兩個好爸爸第269章 閱兵式上的新裝備第381章 南洋的科考團第95章 首府問題第343章 爪哇海之戰(五)第133章 戰火再開第47章 連鎖反應第581章 三十週年閱艦式第46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305章 勇氣之源第615章 巨型航空鑽地炸彈第425章 文化輸出第224章 毛熊的慘敗第406章 提前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第697章 打擊(5)第94章 本時空PLA成立!第110章 宗教學家張元渡第336章 南洋攻略(四)第226章 飛艇、火箭、鈾礦第12章 公路規劃第71章 已報兀師入貴陽第309章 黃金和古董第479章 牛牛,你爲什麼那麼牛?!第259章 歐洲的坦克會戰第469章 代號“彩虹羽蛇”第519章 小鬍子的憤怒,大鬍子的憤怒第598章 沒有協議的協議第189章 中日癸丑戰爭(一)第290章 聯合艦隊赴歐第230章 熱鬧的十月第595章 美國的動作第128章 大獲全勝第190章 中日癸丑戰爭(二)第587章 三把宰牛刀第184章 不一樣的結果第584章 海軍間諜案(中)第669章 非洲問題(5)第55章 王啓年的春天第634章 當前的世界局面第122章 蘇皖魯戰役(四)第139章 友好訪問與宣示主權(上)第663章 應得的報酬第519章 小鬍子的憤怒,大鬍子的憤怒第519章 小鬍子的憤怒,大鬍子的憤怒第427章 日本科學研究會(下)第391章 大西洋上的獵人第21章 留學計劃第638章 拿破崙六世第149章 豬隊友計劃第463章 拉普拉塔河口之戰第79章 空中攻擊(下)第33章 紅旗漫卷華鎣山第459章 南美起風波第372章 這點兒不夠,還要第462章 南美烽火(下)第237章 倒黴的約翰牛(中)第126章 蘇皖魯戰役(八)第705章 新局面第176章 我是自幹五馬克(中)第533章 凜冬將至第275章 本土艦隊的日落第427章 “出嫁稅”事件第610章 林登萬的旗幟高高飄揚(下)第334章 南洋攻略(二)第283章 中美密謀第263章 唐普的狼獾(下二)第308章 揚基佬參戰了第201章 釣魚島大海戰(三)第76章 城管無敵(中)第526章 非洲日本第46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448章 一?二八刺殺事件第41章 第八鎮的慘敗(上)第499章 萬靈丹第510章 考古當如孫殿英第158章 “一五計劃”(6)第149章 豬隊友計劃第243章 隔岸觀火好種田第41章 第八鎮的慘敗(上)第180章 文總的動物園第166章 武裝干涉(上)第241章 炮灰(中)第48章 湖北解放第358章 把尼二那家子撈出來(上)第335章 南洋攻略(三)第282章 日德蘭的餘波第36章 熱球機第515章 蘇聯的總旗艦(下)第726章 中國參戰,滅國艦隊第105章 搶救第335章 一個神經病,兩個好爸爸第222章 不一樣的一戰第278章 日落日德蘭(上)第4章 寶石第307章 美國要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