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且說武懿宗達到立政殿之時,武京娘也剛好從麟德殿歸來,李承乾這兩日的精神漸旺,武京孃的心情也是大好,只是那一日天草四郎在立政殿所說的每一句話,始終都在她的心頭環繞,讓她寢食難安。

當然還有武媚娘說得那番話,更是讓武京孃的心中徘徊不定,有的時候,她也真的很想幡然醒悟,回頭是岸,可是已經在胸腔內燃燒起來的野心卻始終在排斥她作出那樣的決定,更是讓她心煩意亂。

“武懿宗怎的來了!?”

武京娘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眉頭也不禁緊皺了起來,對孃家的幾個侄子,她是十分反感的,每一次面對他們的時候,武京娘都會不禁想起年少之時,在應國公府所遭受的磨難,已經他們母女三人被趕出府門之時的那份無助,和武元慶兄弟幾人猖狂的笑容。

對武三思,武承嗣等人,武京娘都充滿了厭煩,更何況是身材短小,面目醜陋的武懿宗,武京娘雖然沒有視人之明,但是這個武懿宗她還是看的很準的,性情驕狂,目中無人,行事放.蕩,自打被她召來長安,授以重任後,不知道有多少人彈劾過他,就連那些投在武京娘門下的朝臣,對武懿宗這個人都沒有好印象。

要不是自己孃家實在是人丁不盛的話,武京娘怎麼也不會將這個遠房侄子也召來長安湊數。

立政殿的女官春娘見武京娘神色不鬱,也幫腔道:“武大人說是有機密事要見娘娘,奴婢已經對他說了,娘娘準備安歇,可是武大人卻不聽,說什麼都要進來。還將車馬都趕到了殿外。”

春娘不着痕跡的在武京孃的面前告了武懿宗一小狀,對武懿宗,春娘同樣充滿了厭惡,每次武懿宗來,她都感覺自己好像被惡狼盯上了一樣,那赤裸裸的,幾乎不加掩飾的目光,讓她渾身上下都覺得不自在。

果然,武京娘聞言,臉色更加陰沉了,道:“豈有此理!難道他以爲這大明宮是他家的不成,去告訴他,讓他今早回去,本宮累了,不想見他!”

武京娘原本聽春娘說武懿宗深夜來訪就已經有些惱了,再聽到武懿宗居然將車馬都趕到了立政殿前,心中更是惱怒,要知道,就算是她這個皇后,要是沒有大事的話,在皇宮之中都不能隨意動用鳳輿,武懿宗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太子千牛衛統領,位列從三品,軼比兩千石的小官,居然敢在大明宮內縱馬乘車,這可是大不敬之罪。

要是被人抓住把柄不放,到時候武懿宗要倒黴,就連武京娘都有可能因爲外戚犯法,受到牽連,雖然不可能被治罪,但是朝野之中的責難,肯定是少不了的。

如今武京娘最要緊的就是收買人心,最擔心的就是在這個時候,橫生枝節,武懿宗這個混蛋不但不爲他分憂,居然還給他搗亂,讓她豈能不怒。

春娘聞言,心中頓時一陣歡喜,武京娘越是討厭武懿宗,她就越高興,自打武懿宗到了長安,第一次見着之後,她每天都在擔心,生怕武懿宗有一天會向武京娘討要自己,要是讓自己嫁給那麼一個男人做小的話,她寧願即刻便死了。

“等等!”

春娘剛一轉身,卻又被武京娘給叫住了,如今畢竟是個多事之秋,武懿宗掌管着太子千牛衛這等重要的職位,一旦有事的話,可是武京孃的一大臂助。

“你將他帶進來吧!”

春娘心下一沉,只得依從,除了殿門,對着正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的武懿宗,道:“娘娘懿旨,宣武將軍入內相見!”

武懿宗聞言,也不應詔,繞過春娘就往裡面走,那行色匆匆的模樣,讓春娘都是迷惑不解,以往武懿宗每次過來,都免不了要佔些便宜,可是今天卻好像根本就沒看見她一樣。

武懿宗進了大殿,連忙大禮參拜:“侄兒見過姑母,深夜來訪,還望姑母恕罪!”

武京娘陰沉着一張臉,擺了擺手道:“平身吧!春娘!你們全都下去,沒有本宮的懿旨,誰都不能靠近大殿!”

春娘自然也不想在這裡待着,每次看到武懿宗她都會渾身不自在,連忙應了一聲就出去了。

武京娘等到所有人都出去之後,才寒着臉道:“武懿宗!本宮和你說過多少次了,你等身爲外戚,當慎言慎行,不可招惹事端,可是你居然敢在大明宮內縱馬馳騁,是何道理!”

武三思,武承嗣,武攸緒,武懿宗等人被武京娘招進長安之後,武京娘就曾多番叮囑,讓他們夾着尾巴做人,萬萬不可仗着她的權勢胡作非爲,可是這幾兄弟卻全然不曾理會,一個個都是張揚跋扈,惹是生非,讓武京娘也是頭疼不已。

武懿宗也沒想到武京娘今天會發這麼大的脾氣,以往他也不是沒在皇宮之中有過這樣的行爲,不過那個時候武京娘最多也就是叮囑一番,卻不曾有過今天這樣當面呵斥的言行。

武京娘一想到武家兄弟自打到了長安之後,給自己惹下的麻煩,心頭的氣就不打一處來,接着又道:“如今天色已黑,你雖然是本宮的侄子,可終須男女有別,難道你連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嗎?”

武懿宗雖然心中不以爲然,可是嘴上卻是連連應諾,畢竟他們的權勢富貴都來自於武京娘:“姑母教訓的是,侄兒以後自當注意言行。”

武京娘見武懿宗連聲認錯,心情也稍稍好了些,道:“好了!今日你來見本宮,究竟有何大事?”

武懿宗道:“姑母!確實有大事發生,侄兒不敢自專,且內心實在驚懼,這纔不得已深夜來見姑母!”

武京娘見武懿宗說得鄭重,心中也不禁一陣狂跳,道:“究竟是何事?”

武懿宗低着頭,道:“今日武三思請侄兒過府飲宴,說起那件大事,居然~~~~~~居然要侄兒到時候兵發於內,趁機控制住聖上!”

這件事此前天草四郎已經對武京娘說過了,她雖然心中不願,可是卻也不覺得驚訝,道:“他如此說,你是如何回答的!?”

武懿宗道:“姑母!若是僅僅如此,還則罷了,爲了姑母的大業,侄兒就算是擔上了威逼君主的惡名,侄兒也就認了,可是那武三思居然大逆不道,讓侄兒趁機結過了聖上的性命,侄兒~~~~~~~~~”

“什麼?”武京娘都不等武懿宗把話說完,登時就站了起來,心中更是又驚又怒,道,“武三思怎敢如此大逆不道!”

武懿宗見武京娘惱怒,心中頓時一喜,暗道自己猜測的果然不錯,武京娘這個女人雖然有野心,但是終究還是個女人,都有心軟的一面,讓她攬權,她做得出來,但是讓她謀害自己的丈夫,武京娘是說什麼都不肯的。

武懿宗心中也在暗暗的慶幸,幸好他今日到了武京孃的面前出首,要不然的話,他如果當真信了,時候武京娘肯定饒不了他。

武懿宗趕緊拜服於地,泣道:“侄兒也是如此作想,如何敢做那大逆不道之事,可是武三思那裡逼迫甚急,侄兒無可奈何之下,也只得求助於姑母。”

武京娘好半天才平息了心中的怒氣,看着武懿宗道:“你做的很好!很好!這件事你且不要聲張,一切自有本宮做主,武三思那裡,你且假意應承下來,等這件事了,本宮自然不會虧待與你!”

武懿宗聞言心中大喜,暗道這次的寶算是押對了,連聲道:“侄兒遵命,侄兒一定唯姑母馬首是瞻!”

武京娘一臉疲憊的擺了擺手,示意武懿宗退下,突然之間,她感覺到了陣陣疲憊,很明顯這件事如今已經超出了她的控制,無論是天草四郎,還是武三思都已經生出了別樣的心思,一旦這件事亂了起來,到時候,不單單是李承乾,恐怕就連她都要成爲別人的墊腳石了。

弒君這麼大的事情,武三思居然都敢不和自己商量,還有什麼是他們做不出來的。

武京娘知道此刻才重新審視起了自己這些年的所作所爲,她確實掌控了極大的權利,甚至朝中一些趨炎附勢者還稱呼她爲天后。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個天后的稱號可是屬於武京孃的胞姐武媚孃的,歷史上的顯慶五年,唐高宗李治因爲風疾發作,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唐高宗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

麟德元年,唐高宗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乾時,武則天從天而降,找他談話了,而且談得推心置腹。她說,您是個好皇帝,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您有一個弱點,就是耳軟心活,容易拿不定主意,聽別人攛掇。您哪裡是真的想廢掉我呀,但是上官儀在您耳邊一調唆,您就把握不住了,差一點就把我廢掉。這事情如果真的發生了,您會造成多大的失誤啊。爲了不再出現這樣的問題,以後我陪着您一塊上朝,大臣無論是對你進忠言還是進讒言,我都幫您分析分析,這樣您就不會魯莽行事了。

於是,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議讓她和高宗一塊上朝,臨朝聽政,唐高宗此刻心裡充滿了悔恨和不安,正不知怎麼向老婆大人賠罪呢。再說,唐高宗性格軟弱,武則天這些年在他心裡已經牢牢地樹立起了妻子、參謀加姐姐的地位,唐高宗覺得很難再拒絕她的任何要求,就同意了武后的建議。

於是就有了高宗朝皇帝和皇后一起臨朝的場面,合稱二聖,使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了。從此武則天在羣臣面前樹立了和唐高宗並尊的地位。

這真是武則天一生中光彩奪目的一筆。垂簾聽政在中國古代並不罕見,但是一位年富力強的皇帝竟然允許皇后垂簾聽政,這可是非同一般。不過唐高宗這樣做倒是有例可循的。

首先,早在永徽六年廢后之戰白熱化的階段,武后就曾在高宗的默許下偷聽他和元老大臣的交談。當時褚遂良以辭官要挾唐高宗,君臣之間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武則天不就在簾子後面發出一聲斷喝:“何不撲殺此獠”嗎!如今只是把這種臨時性的行爲常規化和制度化了。

另外,從北朝以來,受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家庭主婦的地位空前高漲,常常是內外兼顧。

隋文帝時期,每次上朝,獨孤皇后必定同輦相隨,令宦官侍立於文帝身旁,大事小情,隨時傳報。文帝退朝,皇后再車駕同返,當時就有二聖之稱。所以高宗能夠答應武則天臨朝,也是受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風氣影響。

據《資治通鑑》記載: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從此以後,朝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武則天的掌握之中卻是事實。

唐代人管皇帝叫“聖人”,現在帝后共同臨朝掌政,人們就把他們合稱“二聖”。

但武則天還不滿足,她要與高宗封禪泰山。由於高宗年間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高宗封禪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之時太后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后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爲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后土之德。讓公卿當亞獻非常不妥,因爲男女有別。不能讓外臣來祭祀。所以要讓她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應。後來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這天,她與高宗一塊封禪泰山,充當亞獻,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

武則天走上前臺垂簾聽政,表明高宗向天下臣民認可了武后參政議政的合法性。對武則天而言,這樣做的第一個好處,就是使大臣無法再和皇帝謀劃對她不利的行爲。

試想,面對簾子後面虎視眈眈的武皇后,誰還敢再對皇帝說“皇后專權,不如廢之”呢!

第二個好處是讓武后對朝政的參與不再侷限於皇帝生病的時候,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都進一步增長。從此,政局無論是好還是壞,都不能再忽視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們開始習慣於對一個女人俯首稱臣,最後,心情複雜地注視着這個女人逐步走向權力的巔峰。

垂簾聽政的原因多是皇帝年幼,無法正常處理國事,太后代替皇帝處理政務,又因爲太后必須在皇帝理政廳堂側面的房間裡,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皇帝談論政務。

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皇帝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爲“垂簾聽政”。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垂簾聽政,在於高宗體弱,由於信任武則天,逐步將處理軍政的權利交給武則天打理,這也爲武則天順利殺害大唐重臣和奪取中央實權埋下伏筆。最終在皇帝病重的時候,代替高宗使王權,行王事,成爲執政者。

唐高宗的身體每況愈下,繁重的國事必須由武則天來決斷。於是武則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武則天攛掇高宗以孝順的名義,把祖宗封了個遍。追尊唐高祖李淵爲神堯皇帝,他的皇后竇氏爲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爲文武聖皇帝,長孫皇后爲文德聖皇后。

於是爲了避諱,唐高宗自稱天皇,武皇后改稱天后!可見武則天這時的慾望有多大!不僅僅是這樣,武則天還上書唐高宗,提出十二條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頒佈了她的政治綱領。歷史書一般把它叫做建言十二事。

這十二件事分爲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施惠百姓,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停止對外作戰,減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給免了。

第二方面:籠絡百官。從提高官員的待遇入手。給八品以上的官員漲工資,給才高位卑、長期得不到晉升的中下級官僚升官。

第三方面:提高母權。如果母親去世,父親還在世,也要爲母親守孝三年。

第四方面:取悅皇帝。第一,王公以降皆習《老子》。第二,提倡節儉,要求服務於宮廷的手工業作坊停止生產奢侈品。當時皇后的裙子一般是十三個褶,可武則天只穿了七個褶子的裙子。提倡節儉。建言十二事使武則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

歷史上的武則天做這個天后,做的是心安理得,可是武京娘卻因爲這個稱呼變得戰戰兢兢,如果沒有天草四郎的那番話,勾起了她的野心的話,或許武京娘依然會追逐權利,但是卻也生不出那樣的野望,自然也就不會將局勢變成現在這樣不可控制。

原本武京娘是可以穩穩當當的在李承乾駕崩之後,以輔助幼主的名義,成爲這個帝國的實際主宰的,至少也可以臨朝稱制。

後宮是不能上廳堂的,所以後妃要掌權就要“臨朝”,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制”、佈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之後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於是就叫“稱制”。臨朝稱制由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的宣太后羋八子所開闢。

羋八子楚公族出身,是秦孝公的兒媳婦、秦惠文王的后妃、秦昭王的母親、秦始皇的玄祖母。

惠文王死後,由惠文王后所生的秦武王即位。武王在位三年薨逝無後,由武王之弟、也就是羋八子所生的公子則即位,即秦昭襄王,羋八子因此成爲王太后,從此開始了長達四十一年的臨朝稱制,即史書上說的“宣太后自治”,是中國後世歷朝歷代后妃掌權執政的鼻祖。

宣太后對於秦國主要有兩大貢獻:其一,使得秦國政局較爲穩定,國力大大增強,爲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其二,宣太后以利國利家利己利民爲原則找情人,她的放.蕩促成她和義渠王數十年的苟且關係,直至最終殺情夫奪地盤。

宣太后充分利用了她身爲女性的一切優勢,並把它們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達到了千軍萬馬也達不到的目的,爲秦國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到現在都還有學者堅信,秦始皇的兵馬俑其實不是給秦始皇陪葬的,而是給這位秦宣太后的。

中國在君主制時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統治者代理皇帝,就稱爲“臨朝稱制”。

按傳統儒學和大男子主義觀點,身爲女性的后妃只能待在內宮中,而不能上外朝,即所謂“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後妃要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當然就要“臨朝”,即“當朝處理國政”之意。

臨朝稱制一詞在正史中最早出現於班固的《漢書?高後紀》:“惠帝崩,太子立爲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大赦天下。”而班固在《後漢書-皇后本紀》:“惟秦羋太后始攝政事”,故宣太后羋八子是首位臨朝稱制的太后。

所謂的";稱制";,應該不只是行使皇帝權力之意。雖然女主臨朝、親裁政事,但在發佈命令的時候,並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義,用制書的形式頒行天下。這麼做的用意有兩點,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剝奪其在位的事實。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職權,而不能取代他而逕自下達命令。第二:爲避免將來皇帝成年親政後,太后會以懿旨干預政務。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義發佈詔書,以杜絕將來產生皇權二元化的流弊。

女主";臨朝";,卻以幼帝名義";稱制";的原則,一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依然遵行不替。若是皇后代夫行政,也只是皇帝本身的特許與縱容。不管皇后的權力有多大,其身份也不過是皇帝的助手或秘書,不能算是取代皇帝執政,所以詔書仍算是皇帝本人意志的體現。因此,皇后即使";臨朝";,也不能算是";稱制";。

但即使是臨朝承製,對武京娘來說也可以滿足了,到時候,她兒子李弘的皇帝之位已經穩固,自然不會再出現什麼問題了。

可就是因爲天草四郎的那番話,武京孃的野心瞬間被無限的放大,大到了讓她都感覺恐懼的地步,現在那番野心被現實狠狠的打擊了。

原本武京娘以爲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控制之內,無論是天草四郎,還是武家兄弟都只是她棋盤上的棋子罷了,可是現在清醒了之後,武京娘才發現,原來局勢早就已經不受控制,而天草四郎和武三思等人又各懷心思,完全跳出了她的這盤棋。

這讓武京娘在失望之餘,不禁又開始審視起了自己最近這些年的所作所爲,她突然意識到,她似乎什麼都沒得到,反而失去了很多。

姐姐武媚娘變得和她形同陌路,姐夫杜睿更是和她勢同水火,就連和李承乾的關係都不像當初那麼親近了。

而且因爲武京孃的野心,害得李承乾居然都要英年早逝了,雖然天草四郎不承認,但是武京娘也能察覺到,定然是有人在李承乾所用的藥物之中,加了毒,不然的話,就算往日裡李承乾的身體再怎麼不好,也不可能正值壯年,就落得這步田地。

武京娘幡然醒悟的總算要比她的姐姐早,歷史上的武則天通過酷吏政治,鞏固了自己的權勢和皇位,但當她年老之後,首先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她就變得左右爲難。

建立周王朝之後,他讓侄子們做了宰相和將軍,掌握朝政大權,大臣有了功勞也賜給武姓,而不是李姓。她還免掉了武姓的田賦,把自己的故鄉文水縣改爲武興縣,從這些來看,武則天是想把皇位傳給武姓的侄子。這促使他的侄子武承嗣等人公開地對李旦的皇儲地位提出了挑戰。

在公元693年,武則天在萬象神宮即明堂裡舉行了祭典大禮,這次武則天出乎意料地讓侄子武承嗣爲亞獻,武三思爲終獻,而正式的皇儲李旦卻被冷落到了一邊,非常尷尬。武則天的行動無疑是對侄子們的公開鼓勵。

但是,武則天的意願最終遭到了宰相狄仁傑等人的激烈反對,這讓武則天矛盾至極。如果把侄子立爲皇儲,雖然可以保住大周政權,但以後的即位人絕對不會把她供奉到祖廟裡去的,因爲她是武氏家族出嫁的女人,這在封建社會等於是外人了。如果立自己的兒子做皇儲,將來繼承皇位,他可以順利成章地保住皇后的正統地位,和丈夫高宗一起享受兒孫們時代的供奉。但是,這樣又要回到他已經打破的舊傳統中去。

武則天的矛盾最後還是聰明的狄仁傑給他解開了。

已經七十四歲的武則天對狄仁傑說:“朕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隻大鸚鵡的兩個翅膀折斷了。愛卿看是什麼徵兆啊?”

狄仁傑抓住這個絕佳的時機對武則天說:“陛下姓武,那鸚鵡便是陛下了。兩個翅膀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如果陛下再次起用兩位愛子,兩個翅膀就會重新好起來的。”

同時,宰相吉頊也在努力。他對武則天當時的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倆說,你們倆因爲受武則天的寵愛,蔑視羣臣,被衆大臣們嫉恨,如果要保住性命,現在只有爲立儲君出力,日後還能夠將功贖罪。你們要利用自己接近武則天的有利條件,勸說她立廬陵王李顯爲太子。張氏兄弟聽了吉頊的話,對武則天立李顯爲太子起了關鍵作用。

到公元698年,武則天將李顯秘密接回了京城洛陽,當時的太子李旦聰明地請求退出,讓母親立哥哥爲太子。這讓武承嗣極爲氣惱,因爲他的繼承權完全被剝奪了,不久武承嗣便氣悶而死。

爲了避免在自己死後侄子和兒子們相互殘殺,武則天還處心積慮地把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姓的侄子們召集到了明堂,然後祭告天地,立下了鐵券,把鐵券收藏在史館,以爲佐證。從此以後,到武則天去世,終於有了較長的一段安定的日子。

公元704年年末,武則天病倒在牀上,幾個月也不召見宰相,只有張氏兄弟倆侍奉左右,左右朝政大事,這使大臣們六神無主。宰相張柬之經過周密部署,在705年的正月裡發動了兵變,把張氏兄弟殺死,迫使病中的武則天讓位,由中宗復位,重建唐朝。

武則天不情願地離開了他做了十五年女皇的宮殿,搬到了洛陽宮城西南的上陽宮。中宗給她上了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但沒有了帝位的武則天心情很壞,精神的支柱沒有了,本來就年老的身體很快垮了下來,在705年的十一月初二,八十二虛歲的武則天死於上陽宮的仙居殿。臨終時她異常清醒,立下了遺囑,包括去掉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葬在乾陵,和高宗合葬。只許爲她立碑,不許立傳,這就上武則天無字碑的來歷。還有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以及褚遂良等人的家屬。其他被酷吏迫害的人早在他被迫下臺前已經赦免。706年的正月,武則天的靈柩運回了長安,和高宗合葬在乾陵。

武則天死後,她的諡號變過幾次,但兒孫們的尊敬態度沒有變。睿宗第二次即位後,改稱爲“天后”,後來又先後改爲“大聖天后”,尊爲“天后皇帝”,改爲“聖後”。唐玄宗即位後,改爲“則天皇后”,比較客觀。到了749年,最後把武則天的諡號定爲“則天順聖皇后”。

千古以來,她是最偉大的一個女人!爲了這偉大,她欺君、她亂.倫,爲了這偉大,她成爲連禽獸都不如的母親。

然而,在離開這個世界以前,她終於低下了她的頭。使她屈服的,是她與之抗爭終生的、那個男人們編造了很久的觀念,男權社會的觀念。

於是,爲了得到後世的紀念,爲了在後人供奉祖先的靈臺上佔有一席之地,她取消了武周、恢復了李唐。男人們的心該徹底放下了嗎?不,在這之後,還有着對她的千古謾罵。

於是,她留給後輩兒孫和世人的是一塊無字的碑。

千古以來,這是最不幸、最悲哀的一個女人。她的一生何其幸!又何其不幸!

“朕,最喜歡‘日月凌空’這個字。朕要如日之暖,如月之明,高凌雲空,澤被天下蒼生!”

武則天輝煌了半生,可是到頭來又能如何,這終究是一個男人的世界,女人縱然能風光一時,但到頭來,還是要向命運低頭。

武京娘當然不知道她的胞姐在歷史上都經歷了什麼,不過此刻她卻感覺到了和武則天年老之時,那種深深的無奈。

武則天在歷史上什麼都沒有得到,除了一個女皇虛妄的尊榮之外,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她才留下了一塊無字碑,將自己的一生,交給後人去評說。

武京娘一想到自己現在的處境,也不禁一陣陣的苦笑,她自以爲已經窺伺到了天下最重的權柄,可是到頭來,卻是一場虛妄。

不但什麼都無法得到,而且到頭來,她失去的只會更多。

想到這裡,武京孃的心一下子也變淡了,對着殿外喚了一聲:“春娘!”

一直都在外面等候的春娘,急忙走了進來,看到武京孃的時候,都不免一愣,因爲在武京孃的臉上,她已經看不到任何的狂躁,取而代之的是,許久不見的淡然之色。

沒有人生來就是瘋狂的,武京娘也不是從剛入宮的時候,就一門心思的想着要做女皇,不單單是她,連歷史上的武媚娘也是如此,在開始的時候,她們最大的夢想,不過就是想要在這個深宮之中,活下去。

當初武京娘剛剛入宮之時,不過是想着安安靜靜的生活,萬事都不與人爭鬥,她的野心也是一點一點在這吃人的宮中滋長起來的。

武京娘淡淡的嘆了口氣,道:“春娘!準備鳳輦,去麟德殿!”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武京娘突然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一切總歸都要有一個結束的時候,武京娘此刻已經不想再失去更多了。

春娘聞言一愣,但很快就反應過來,忙出去吩咐人準備了。

麟德殿內,汝南公主,安康公主,晉陽公主三女此時正聚在一處,上官儀帶來的消息,雖然並沒有明確的透露出什麼信息,但是卻也讓她們的心都提了起來。

武氏一族如今在朝中將手伸的太長了,已經明顯觸及到了李唐皇室的利益,三女雖然平日裡與世無爭,但是生在皇室,有哪一個是簡單的角色,現在的局勢已經很明顯了,武京娘大肆在朝中安插自己的黨羽,除了極少數正直的大臣,餘下的朝臣皆與武氏同流合污。

眼看着一些不忍言的事情就要發生在大唐,三位公主身爲太宗皇帝的女兒,豈能坐視不理,歷來女主臨朝承製,都會對以往的皇族大加誅殺。

比如西漢的呂后,漢高祖死後,被尊爲皇太后,是華夏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漢惠帝在位七年,自元年起即因“人彘”事件不再聽政,惠帝認爲母親如此慘無人道,已經違背常理,驚駭非常,而不願處理政事,及後孝惠帝駕崩,呂后連立兩任少年天子,自元年起即垂簾聽政“號令一出太后”。

呂后成爲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正式臨朝稱制的女性。在漢惠帝、兩少帝時期實際掌握政治權柄的人是呂后,共主政十五年。《史記》、《漢書》等正史以“本紀”體例記載呂后生平。

呂后積極扶植呂氏一族力量,封諸呂爲王,誅戮功臣,打擊劉姓皇族及勢力,呂太后過世後,周勃、陳平、劉章等人以計謀騙來兵權,消滅了諸呂。大臣認爲呂太后所立的兩位少帝和另外兩個惠帝庶子均不是惠帝親生,於是先廢后殺少帝劉弘,迎立當時封爲代王的劉恆繼承帝位,是爲漢文帝,纔算是撥亂反正,避免了劉漢政權改姓了呂。

距離眼下更近一些的還有北魏的馮太后,馮氏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北魏的宮廷爲了避免外戚干政,實施殘酷的母死子貴制度,即後宮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賜死。文成帝的妃子李貴人生下了皇子拓跋弘,即獻文帝,李貴人被賜死,皇子拓跋弘由馮皇后代爲撫養。

年僅二十六歲的文成帝死後,年僅十二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爲獻文帝,馮後被尊爲皇太后。公元466年馮太后發動政變除掉了矯詔擅權的丞相太原王乙弗渾,並宣佈由自己臨朝稱制,掌控朝政大權,以杜絕因皇帝年幼再發生朝廷遭奸臣憑凌的事情。

獻文帝非太后所生,欲除掉馮太后,重掌朝政,結果謀事不密,公元476年,馮太后毒死了獻文帝,再度臨朝稱制長達十四年。

如今,大唐所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局面,太子李弘仁善懦弱,難以承擔起江山社稷之衆,朝中有多是武京孃的黨羽,一旦杜睿遭遇了危險的話,大唐江山可就真的危險了。

現在最要命的是,李承乾的身體,像現在這樣纏綿病榻,根本就難以處理朝政,那些投機之人,自然不會將這位九五之尊放在眼裡,就算是李承乾現在下定決心,要剷除武氏,也根本就做不到。

正在三位焦急萬分之時,突然有人通稟道:“皇后娘娘駕到!”

第26章 進兵遼河第17章 國喪第28章 一觸即發第24章 澳大利亞第9章 這不是戰爭第25章 怒不可遏第20章 滿載而去第16章 原來是他第二十九章第82章 琉璃非玻璃第五十九章第25章 征服伴隨殺戮第五十六章第36章 約法三章第18章 畜生何異第2章 良友第39章 聖駕臨門第九章第33章 石堡城第73章 一戰功成第3章 勸誡第20章 執以師禮第62章 神出鬼沒第七十八章第64章 大海戰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45章 多事之秋第七十八章第66章 主動請纓第三十二章第58章 侯君集發難第75章 內王外霸第39章 騎兵出擊第45章 多事之秋第七十五章第8章 紛紛擾擾第七十八章第36章 天下洶洶第47章 故人第20章 叛軍第89章 我的小小未婚妻第3章 大唐武裝第六十六章第64章 大海戰第十六章第10章 國宴第81章 太子將兵第65章 大獲全勝第12章 消失?第58章 滅其國第47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61章 相思牽掛第57章 圍城第29章 非我族類第31章 突襲第十六章第13章 抉擇第40章 宴會第51章 貞觀十七年第六十章第15章 雕蟲小技第六十七章第58章 滅其國第31章 敢爲天下人不敢第五十二章第十九章第10章 第一桶金第二章第28章 下一站美洲第20章 叛軍第42章 三條妙計第39章 神兵天降第21章 太宗震怒第72章 各方反應第33章 戰前第72章 兵臨城下第31章 對策第44章 利奧三世第28章 相煎何太急第四十六章第75章 登陸倭島第9章 意外來客第52章 諫太宗十思疏第83章 七寶齋內藏七寶~~~第八十四章 大觀園第22章 滅其族,亡其種第二十五章第14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26章 怒極攻心第二十六章第72章 舞弊第58章 騷亂第65章 何苦來哉第三十八章第76章 講個屁和第八章第36章 天下洶洶第十九章第二十八章第11章 大婚第21章 和親?和個球!
第26章 進兵遼河第17章 國喪第28章 一觸即發第24章 澳大利亞第9章 這不是戰爭第25章 怒不可遏第20章 滿載而去第16章 原來是他第二十九章第82章 琉璃非玻璃第五十九章第25章 征服伴隨殺戮第五十六章第36章 約法三章第18章 畜生何異第2章 良友第39章 聖駕臨門第九章第33章 石堡城第73章 一戰功成第3章 勸誡第20章 執以師禮第62章 神出鬼沒第七十八章第64章 大海戰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45章 多事之秋第七十八章第66章 主動請纓第三十二章第58章 侯君集發難第75章 內王外霸第39章 騎兵出擊第45章 多事之秋第七十五章第8章 紛紛擾擾第七十八章第36章 天下洶洶第47章 故人第20章 叛軍第89章 我的小小未婚妻第3章 大唐武裝第六十六章第64章 大海戰第十六章第10章 國宴第81章 太子將兵第65章 大獲全勝第12章 消失?第58章 滅其國第47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61章 相思牽掛第57章 圍城第29章 非我族類第31章 突襲第十六章第13章 抉擇第40章 宴會第51章 貞觀十七年第六十章第15章 雕蟲小技第六十七章第58章 滅其國第31章 敢爲天下人不敢第五十二章第十九章第10章 第一桶金第二章第28章 下一站美洲第20章 叛軍第42章 三條妙計第39章 神兵天降第21章 太宗震怒第72章 各方反應第33章 戰前第72章 兵臨城下第31章 對策第44章 利奧三世第28章 相煎何太急第四十六章第75章 登陸倭島第9章 意外來客第52章 諫太宗十思疏第83章 七寶齋內藏七寶~~~第八十四章 大觀園第22章 滅其族,亡其種第二十五章第14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26章 怒極攻心第二十六章第72章 舞弊第58章 騷亂第65章 何苦來哉第三十八章第76章 講個屁和第八章第36章 天下洶洶第十九章第二十八章第11章 大婚第21章 和親?和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