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大唐軍事學院

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無比輝煌,能與之相比者,少之又少。

之所以如此輝煌,就在於李隆基發現並重用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姚崇、宋璟、張說、韓休、張九齡、張嘉貞、李元紱等人。

在這些名垂千古的開元名相中,論剛直肯定是宋璟最爲了得。要論到敢“言”,就不是剛直的宋璟了,而是韓休。

韓休的敢“言”到哪種程度了呢?說一件事,朋友們就知道了。

韓休敢說別人不敢說,不敢言的事兒,哪怕觸怒了李隆基,讓李隆基暴跳如雷,當着韓休的面砸東西,他該說的還是要說,該怎麼說就怎麼說,不會因爲李隆基發怒了就不說。

若是換作別人,李隆基如此大怒了,肯定是閉嘴了,韓休卻不如此,由此可見他敢言到哪種程度了。

而且,這樣的事情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很多次。

儘管韓休多次觸怒李隆基,李隆基也曾大罵過韓休,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李隆基對韓休的信任一點也沒有減少。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加信任了。

有人就覺得這不可思議,就問李隆基,韓休如此過份,多次觸怒陛下,不如把他貶出京去,眼不見爲淨,你爲何要留着他?

李隆基一聽這話,大是不悅,把說這話的人給訓了一頓。然後,李隆基才說明原因。

他說,與韓休爭吵,那是爲了天下,這種爭吵只有公義。沒有私心。韓休敢於觸怒於我,敢言別人不敢言,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那是因爲他一心爲公。

你知道嗎?我與韓休爭吵了之後,睡得特別香。若是一天不與韓休爭吵。我就會失眠,總是在想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在開元時期,李隆基正是有着如此宏大的度量,再發現了並重用了韓休這樣的能臣諍臣,才鑄就了輝煌的開元盛世。

後人指責李隆基沒有度量,說他開元之世的幾大名相都沒有長期任用。其實,這話不對。應該說,這正是李隆基的精明之處。

開元盛世的幾大名相,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隻當了幾年丞相。就被李隆基貶出去了,他爲什麼這麼做?

應該說李隆基這是一番好意,他爲的是保護這些人。

縱觀歷史,凡是長期把持朝政的人,不管他的品德有多好,才幹有多突出,大多難以善終。爲什麼會有如此現象?

因爲理政的時間長了,就會門生故吏滿天下。最後形成一種勢力,可以左右朝政。到了最後,皇帝爲了解決這事。不得不大開殺戒,清除他的勢力。

每一個丞相只當幾年,差不多了就找個藉口把他貶出京城,就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了。

這一點,不是李隆基的發明,而是漢光武帝的發明。漢光武帝光復漢朝。有“雲臺二十八將”,這二十八人功勳昭著。但漢光武帝幾乎把他們全部保全下來了。

因爲漢光武帝採用的辦法是,除了少數幾人外。其餘的全部不再啓用,讓他們賦閒在家。處理國家大事,就啓用一批有擔當,有才華的年輕人。

漢光武帝並沒有忘掉這些功臣,每當逢年過節,或是有重大慶典,都會想到他們,讓他們參加,還給予他們很高的禮遇。

若是有外國進貢的奇物異物,漢光武帝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些功臣,會賞賜給他們。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功臣有功而無權,無法左右朝政。新進的官員有權,卻還在建功,沒有勢力,也無法左右朝政。

這就造成了漢光武帝不殺功臣的美名。

李隆基的做法就是因此而來,在貶出京城,與抄家滅門之間,誰好誰壞,這不需要說了。

望着坐在錦墩上的韓休,一衆讀書人個個眼裡一片火熱,恨不得與他換換。

韓休這是拔了頭籌,誰不豔慕?

韓休也是自豪,昂頭挺胸,激動得很。這種際遇,一輩子能有幾次?誰能不激動?

接下來的考驗,這些讀書人展現了非凡的才華,其中張九齡、張嘉貞、李元紱最是超凡,李隆基大爲滿意。

姚崇、宋璟、張說、韓休、張九齡、張嘉貞、李元紱,這些開元年間的名相齊聚到一起,意味着盛世可期,李隆基能不滿意?

“你們很不錯,朕滿意。”李隆基對這些讀書人很是欣賞,道:“你們已經知道了,大唐正在準備,要擊破大食,解決西邊的巨患。大食,是大唐遇到的最爲強大的對手,是一個勁敵,不容小視。要想擊破大食,不僅僅需要強大的軍隊,還需要一大批有才華的年輕官員,需要他們前去異域歷練,處理政務,你們可願前去?”

李隆基決定把他們放到異域去歷練歷練,讓他們積累足夠的經驗,也讓他們開開眼界,長長見識,他們就會更加了得。

“願意。”韓休、張九齡他們欣然同意。

唐人無不以立軍功爲榮,若是能到異域去出力,誰能不願意呢?

“那好,朕就派你們去異域。”李隆基當即下旨,安排好後,這些讀書人趕去異域。

韓休、張九齡去了天竺,張嘉貞和李元紱去了西域。張柬之雖然了得,畢竟年紀大了,難以支持幾年,派兩人前去很有必要。

國策方面鋪開,進展順利,又招攬了人才,李隆基認爲應該處置軍略了。

這天,李隆基把姚崇、宋璟、張說、狄仁傑、王孝傑、鍾紹京和劉幽求召集到一起,商議軍略。

“張說入主兵部後,大力革新,風生水起,各項措置順利推進。朕滿意。”李隆基肯定了張說的努力。

張說的才幹真的沒得說,他入主兵部後,得心應手,在他的推動下,各項改革順利進行。最爲主要的就是用驀兵制取消府兵制。讓唐朝的兵員更廣。

“嗯。”衆人重重點頭,大爲讚許。

就是與張說不對眼的姚崇,也是出奇的沒有挑刺。

“可有一件,張說忽略了。”李隆基道。

“敢問陛下,何事?”張說一愣。

他入主兵部後,大力整頓。凡能想到的方面都在做,怎會有他忽略的呢?

“是呀,陛下。”衆人也是一愣。

“朕以爲,你忽略了訓練將領、校尉。”李隆基提醒道。

“這……陛下,將軍是需要天賦的。也需要明師。”張說想了想,道:“衛國公把兵法傳給蘇定方,蘇定方再傳給裴行儉,方有三代名將。若是沒有明師,要培養將軍,不容易呀。”

將軍是很難培養的,讀幾部兵書就會用兵了?那是不可能的。

要成爲一代名將,不僅需要過人的天賦。更是需要明師指點。在唐朝,最有名的就是李靖兵法的傳人了。

李靖是蓋世名將,他的兵法非凡了得。唐太宗就曾讓他傳授給諸將。侯君集以爲李靖藏私,到唐太宗面前告狀。李靖就說,他所傳兵法足夠用了,侯君集還不滿足,他這是要造反。唐太宗把這話當笑話聽的,一點也不放在心上。後來。侯君集還真的造反了,唐太宗這才知道李靖竟然有未卜先知之能。

後來。李靖把他的兵法傳給蘇定方,蘇定方由此而成爲名將。滅了西突厥。蘇定方再把李靖兵法傳給裴行儉,裴行儉也成爲名將,黑山一戰打得突厥傷亡慘重。

李靖兵法,造就出三代名將,這是美談。

“張說,你說得沒錯,卻並不全面。”李隆基既贊成張說的話,也點出其缺陷。

衆人的眼睛瞪圓,耳朵豎得老高,靜聽李隆基解釋。

“你想想,天下間,那麼多的讀書人,能學而優則仕的又有幾人?”李隆基開始剖析,道:“大唐大建學館,每個縣都有學館,學風鼎盛,能成爲朝廷頂樑柱的並不多。但是,卻可以培養很多吏員,很多能做實務的官員。這些人,並不是大唐的頂樑柱,但他們依然能發揮作用,爲大唐出力。”

略一停頓,道:“是以,大唐可以借鑑學館,辦一所專門培養將領、校尉的學館。培養出來的,並不一定都是名將,卻會使得他們更加了得,打起仗來,更加得心應手。”

成爲名將,是需要天賦的。若是沒有過人的天賦,也是沒用的。

但是,一個名將若是沒有一幫子用得順手的部下,那也不可能成功。辦軍事學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這些部下。

“有道理。”衆人齊聲贊同。

“王孝傑,你曾經一度,想要把你的兵法傳給朕……”李隆基衝王孝傑道。

在當初李隆基初上戰場時,王孝傑就想收李隆基爲徒,傳他的兵法。

“陛下,你這是取笑臣。臣是有眼無珠,不知陛下殆天授。”王孝傑有些不好意思,老臉一紅。

他當時想要收李隆基爲徒,卻是沒有想到,李隆基竟然不比他差,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王孝傑這才息了此念。

“不!”李隆基搖頭,道:“你這一想法很好。若是能讓更多的人學到你的兵法,那就更好了。”

“陛下的意思是說,大唐要辦一所這樣的學館,由臣來授徒?”王孝傑眼睛放光。

“沒錯。”李隆基肯定一句,道:“不僅你可以授徒,就是劉幽求、鍾紹京、張說都可以去授徒。”

劉幽求能掌管萬騎,其才能不是蓋的,在軍事方面很有一手。

鍾紹京雖是文士出身,畢竟在萬騎多年,學到不少東西,由他來課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張說更不用說了,他親自指揮了很多大戰,比如說屠盡突厥百萬之衆,滅吐蕃一戰,打敗古太白,都是他指揮的。

他既有大局觀,又有指揮大規模作戰的經驗,他來授徒,會有很好的反響。

“陛下的意思是說,只要我們辦起這樣的學館,凡在兵道方面有所建樹者,都可以授徒。凡想立軍功,頭腦靈活者,都可以學習兵法。”張說是一個不錯的總結者,一語概括。()

第27章 大爭論第11章 軍權在握第61章 張說論兵第46章 爭相結納第81章 天賜良機第28章 大獲全勝第19章 狄仁傑第16章 “傳”兵法第36章 濫竽充數第29章 滅天竺好處多第42章 復國號還都第59章 冬季練兵第85章 上官婉兒第84章 霓裳羽衣第1章 後突厥汗國第25章 吐蕃滅亡第65章 氣象一新第4章 商議軍機第88章 名滿天下第42章 智珠在握第70章 默啜慌了第21章 名聲漸起第39章 宮變(中)第73章 暗殺泥涅師第51章 名將之才第28章 治理吐蕃第22章 迴歸故國第56章 隆基獻策第60章 血染大漠(下)第66章 首戰告捷(上)第13章 彈劾李隆基第42章 復國號還都第39章 張說作證第82章 驚天血戰(上)第6章 李顯回京第60章 血染大漠(中)第20章 慘無人道第63章 妙解名題(中)第24章 大戰古爾(上)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56章 隆基獻策第85章 大決戰(上)第55章 李旦禪位第11章 雄心第42章 斬盡殺絕第57章 國號開元第69章 大練兵第19章 贏得尊重第36章 中天竺滅亡第16章 中亞明珠第24章 望風而降第34章 勢如破竹第37章 李旦求助第6章 一語解惑第37章 李旦求助第43章 選邊站第52章 穩定西域第33章 口出狂言第39章 宮變(中)第15章 進軍撒馬爾罕第82章 美女第2章 萬國來朝第28章 妙計破城(下)第41章 好一個狠人第22章 立誰?第60章 血染大漠(中)第62章 武則天的提議第20章 上當了第2章 萬騎第5章 機會來了第40章 太平公主的選擇第87章 磧口大捷第16章 “傳”兵法第63章 天下矚目第19章 狄仁傑第25章 增援豐州第43章 一路向西第34章 逼宮第41章 睿宗復位第55章 我恨楚王第50章 不識時務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43章 一路向西第5章 各出機謀第88章 李家有兒名隆基第33章 開元盛世第39章 西天竺滅亡第83章 大軍齊至第84章 重重圍困第55章 李旦禪位第3章 突厥犯邊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19章 齋戒第6章 巧舌如簧(中)第5章 各出機謀第78章 統統有賞第29章 突厥退兵
第27章 大爭論第11章 軍權在握第61章 張說論兵第46章 爭相結納第81章 天賜良機第28章 大獲全勝第19章 狄仁傑第16章 “傳”兵法第36章 濫竽充數第29章 滅天竺好處多第42章 復國號還都第59章 冬季練兵第85章 上官婉兒第84章 霓裳羽衣第1章 後突厥汗國第25章 吐蕃滅亡第65章 氣象一新第4章 商議軍機第88章 名滿天下第42章 智珠在握第70章 默啜慌了第21章 名聲漸起第39章 宮變(中)第73章 暗殺泥涅師第51章 名將之才第28章 治理吐蕃第22章 迴歸故國第56章 隆基獻策第60章 血染大漠(下)第66章 首戰告捷(上)第13章 彈劾李隆基第42章 復國號還都第39章 張說作證第82章 驚天血戰(上)第6章 李顯回京第60章 血染大漠(中)第20章 慘無人道第63章 妙解名題(中)第24章 大戰古爾(上)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56章 隆基獻策第85章 大決戰(上)第55章 李旦禪位第11章 雄心第42章 斬盡殺絕第57章 國號開元第69章 大練兵第19章 贏得尊重第36章 中天竺滅亡第16章 中亞明珠第24章 望風而降第34章 勢如破竹第37章 李旦求助第6章 一語解惑第37章 李旦求助第43章 選邊站第52章 穩定西域第33章 口出狂言第39章 宮變(中)第15章 進軍撒馬爾罕第82章 美女第2章 萬國來朝第28章 妙計破城(下)第41章 好一個狠人第22章 立誰?第60章 血染大漠(中)第62章 武則天的提議第20章 上當了第2章 萬騎第5章 機會來了第40章 太平公主的選擇第87章 磧口大捷第16章 “傳”兵法第63章 天下矚目第19章 狄仁傑第25章 增援豐州第43章 一路向西第34章 逼宮第41章 睿宗復位第55章 我恨楚王第50章 不識時務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43章 一路向西第5章 各出機謀第88章 李家有兒名隆基第33章 開元盛世第39章 西天竺滅亡第83章 大軍齊至第84章 重重圍困第55章 李旦禪位第3章 突厥犯邊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19章 齋戒第6章 巧舌如簧(中)第5章 各出機謀第78章 統統有賞第29章 突厥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