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國之忠臣

被恭王與軍機大臣們猶如衆星拱月般地簇擁着李鴻章,並沒有因此而飄然,不過表面上看起來神情卻是極爲激動,可於心底卻在這有如“鬧劇”般的歡迎中,更加警惕起來,那《佈告全國電》雖是一紙,但直接扎到了朝廷那根脆弱的神經過。

或許李鴻章沒有考慮過漢或滿的問題,至少沒有認真考慮過,但諸王的這般做態,卻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終歸是個漢人。

待到走進寧壽宮的時候,表面激動非常的李鴻章慢慢的冷靜下來,這時已經有內侍通稟了,的,立刻,裡面傳出一句女人聲音:

“叫他進來吧!”

是太后!

李鴻章知道這是皇太后開的金口,他下意識地正了正衣冠,挺直身軀。太監走到門邊,嘶啞着喉嚨喊:“傳李鴻章!”

兩個太監打起明黃緞棉簾,李鴻章彎腰進門,走前兩步,雙腿跪下:

“臣李鴻章恭請聖安!見過太后、見過皇上!”

作爲漢臣,李鴻章自然不會同樣也不能自稱奴才,當然內心深處亦不屑稱之奴才,而朝廷也有意無意的未將其擡入旗籍。

“李鴻章免禮,賜座。”

這一次是慈禧坐前的光緒,論到治國光緒的能力自然遠不及慈禧,這會碰到這種事情,亦也只能求助太后,這本應“頤養天年”的慈禧,這不得不再次出山了。

李鴻章摘下插着雙眼花翎的珊瑚紅頂帽,將它放在右手邊,低下頭去,高聲說:

“臣李鴻章叩謝天恩!”

然後一連叩了三個頭,青磚地發出三下沉厚的響聲。叩完後,他站起來,右手託着大帽子,向前走數步,在一旁的軟凳上虛座着,相比於過去。李鴻章似乎更加謹慎了,這也由不得他不謹慎,先前的旗籍權貴的作派,已經讓他的內心生出警惕之意。

片刻之間。這宮內卻是闃寂無聲。李鴻章額頭上沁出細細的汗珠,不過心底卻是十分平靜。

“李鴻章,事情你都已經知道了?”

分許的沉默後,慈禧終於開腔了。

“是的,太后。”

李鴻章趁此機會擡起頭來。向前面迅速掃了一眼,然後趕緊垂下,答道。

“臣已經知道了。”

就這一眼,他已將面前的佈局看清楚了。皇上端坐在寶座一旁,身材似乎較瘦弱,面孔蒼白,一臉稚氣,眼睛望着遠遠的門簾子,並不看他。一層薄薄的黃幔帳後則坐着太后。

“這事你怎麼看?”慈禧太后又問。

“當調重兵剿寇。”

李鴻章用六個字作了回答,便沒再有多餘的話來。

“這剿是當剿。李鴻章這北洋衙門能調多少兵?”

慈禧太后的聲音不大。

“回太后話,三月內,可調萬五千人。”

李鴻章直截了當的回答道,他倒是不覺得的這有什麼,現在淮軍駐防全國,能在三個月內調萬五千人往杭州,已經是最大的能力了。

“哦,李鴻章你辛苦了!”

慈禧並沒有說其它,對於多年來努力維持各利益集團勢力均衡的她來說,現在她需要的李鴻章的態度。

“爲朝廷辦事。臣焉敢不盡力。”

見慈禧太后並沒有就三個月的時間上查問下去,李鴻章略鬆了一口氣。

“這北洋水師現在操辦的如何了?”

話題一轉,慈禧太后在發問了。

“回太后話,北洋水師操練甚得章法。”

李鴻章連忙答道。

“此次往琉球,亦得英吉利海軍艦隊官長贊之。。”

“這些年,李鴻章你也是勞苦功高的,這是衆所皆知的事情。”

慈禧太后繼續點了句。

“這操練水師,你也是下了功夫的,有些人拿購新艦一事彈劾你李鴻章。可卻忘了你是爲朝廷辦差,爲朝廷辦差的人,朝廷自會給他撐腰的……”

這句話與其說是在點軍艦,倒不如說,是在安撫李鴻章,越是到了這份上,有些話就越不能明說,就像那旗漢之分一樣,大家都知道那是事實,可卻不能說。

“國朝若是沒有李鴻章你在那辦事,還不知這時局能成什麼模樣!”

慈禧繼續說着,而光緒則在那裡聽着,這會他顯得有些迷茫,爲何太后與李鴻章只是提了一句清剿之事,兩人便不再提及此事了似乎相比之事,杭州一事反倒不重要了。慈禧與李鴻章一問一答的用了半個鐘頭說話之後,慈禧又問道。

“李鴻章,你以爲當前之事,當如何處之!”

這也許是第二次發問,但實際上第一次發問等於沒問,之間的一問一答,是在告訴李鴻章,朝廷是相信他的,對此李鴻章焉能不知,在第二次發問後,便如實的說道。

“這些年臣蒙太后、皇上恩典於北洋作官。”

答到這裡,李鴻章的臉上依然不見一絲波瀾,但話中卻稍點了一個事實——自己是北洋大臣,不是南洋大臣,更不是閩浙總督。

“臣以爲當前之局,當由閩浙總督卞寶第、兩江總督劉坤一兩人處置,可節調兩地精銳進剿之,北洋可居後策應!”

“哦!”

聽着李鴻章這麼說,慈禧沉默了一會兒,方纔對皇上說道:

“皇上,就照此辦吧,即刻傳旨閩浙總督卞寶第、兩江總督劉坤一,差其節調閩浙、兩江之精銳,前赴杭州進剿亂逆……”

說罷慈禧又看了一眼李鴻章,輕聲問道。

“嗯!着令他們要從速剿滅杭州叛亂,切不可成漫延之勢!”

慈禧太后說話時向李鴻章掃了一眼,若是這杭州叛亂不能從速平下,只怕這大清的江山……可這調兵遣將的事兒,總是耗時耗力,這大清沒修幾條鐵路!想到這,她卻念及了過去奉折上提及的鐵路的好來,不過這會再提,也已經晚了。

“李鴻章,那杭州逆首爲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你以爲當如何處置!”

好了,最重要的問題來了!

實際上,如何處置湖北巡撫譚繼洵甚至比如何剿滅亂逆還要重要,稍之不妥。就有可能激起旗漢權貴間的不滿,尤其是漢人疆吏的不滿,對此慈禧只得慎之又慎。

“湖北巡撫譚繼洵教子不當,當革!”

吐出最後兩字,李鴻章便垂下眼簾不再說話。這兩字實際上也表明了一個態度,準確的來說是漢臣的態度。

教子不當!

好一個教子不當!

儘管於心底感嘆一聲,但慈禧沉思了一會才點頭道。

“傳旨湖北巡撫譚繼洵革職,勒令回籍,交地方官管束!”

若是擱在幾十年前,別說是湖北巡撫譚繼洵,縱是軍機大臣之子犯逆,那砍掉腦袋都是最輕的,若是擱在乾隆爺那會,沒準就要誅九族。可現在聽着太后的這一聲旨意,門外候着的王公們禁不住在心下嘆着“旗威隕落”,自從發捻之亂後,這朝廷便一日不如一日了,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之類的漢臣,只能令其互相爲制,以維持漢臣疆吏間的平衡,而朝廷則居中而用,如此方纔能維持朝廷體面。

縱是現在,譚繼洵的兒子公然造起反來。朝廷處置起來亦不得不徵求漢臣疆吏的意見,明明是誅九族的罪,一句革職便告事了了,可不謂之笑話。

可。誰都笑不出來!

反觀恭王奕訢這會反倒是垂着那眼皮,全是一副沒聽到殿內傳出的對答聲一般,他只是站在那,全是一副心神安定狀,可在內心裡卻又是一陣冷笑,這些人甚至都不知道。在這個時候什麼纔是最重要的,是誅譚家九族重要,還是平定逆亂重要?

縱是奕訢看過那《佈告全國電》,也被嚇的三魂不在,深知滿漢大防的他又豈不知,那佈告告的是滿漢之間最敏感的那根弦,過去發亂時,如若髮匪中有人有這種遠見,又豈會……可現在,作爲滿洲的恭王,奕訢心知無論經如何,這逆亂必須速速平定。

而當李鴻章提到三個月以及應由兩江、閩浙處置此時事,他便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重新出山的機會,就在眼前,就看能不能把握了。

“李鴻章,前些日子,這北洋海軍不是護着陸師復琉球嘛,本宮尋思着,這琉球的事兒既然差不多了,那不若把水師調派到杭州,直接把陸營送過去,想來會快些!” wWW☢ttКan☢¢ ○

雖說慈禧已經年近六十,但能在這宮裡憑着後宮出位,雖說會做一些糊塗事,但心思細密又豈是一般人所能相比,不過只是幾口氣的功夫,便已經安排好了一切。這會她之所以提及北洋水師,卻是在告訴李鴻章,你們漢臣疆吏的面子,給你們顧下了,現在輪到你們去體典朝廷了。

“回太后話,這琉球雖說大事已定,可派往琉球陸師是靠租用洋船運去,若要調派陸師水路前往,恐需租用洋船,洋行者素不體貼朝廷,若是不給足銀子,只恐其不意派船往杭州……”

李鴻章倒是沒有拒絕,而是直截了當的說到了事兒,租船要銀子,想要租船,得朝廷先給銀子。

“這軍事大事,自然不能顧慮着花銀子,該給的人家的銀子,不要少給了,省得少花了銀子耽誤了大事!李鴻章,這事還是得靠你去辦,朝廷現在銀錢窘急,恐怕還是得靠你去想辦法,當年你沒讓朝廷失望,現在自然也不會讓朝廷失望。”

慈禧的一句話,等於又像當年一樣,把財權交給了李鴻章,至於他怎麼籌款,是借是籌,那就是他的全權了。(。)

第131章 剪羊毛(下)第378章 不列顛的決定第197章 心思第92章 改變第287章 決戰(二)第27章 投機第120章 濱江第315章 在湖廣第49章 可用第7章 立世之基第151章 賀禮第189章 風起第43章 慈禧第13章 連環套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95章 謀劃第227章 鴻章第109章 遠東第3章 小事第228章 北洋無男兒?第21章 賠罪第33章 何爲騙第45章 警察部第133章 發展的需要第172章 兵敗第166章 冒險第256章 疑人不用第142章 歡迎第100章 乘機第47章 先謀官後做事第25章 北國第32章 翁府話(下)第134章 學習之道第27章 名正言順第330章 中游第133章 發展的需要第193章 東幕之間第367章 軍國之患第172章 兵敗第5章 跨越時代的教範第352章 劃時代的驚駭第42章 謀財第35章 臺北第109章 遠東第323章 南下第12章 蓋平縣第94章 倫敦的雨衣第26章 何以爲重第12章 蓋平縣第3章 募勇第39章 校長之勢第15章 毒策第74章 臺灣第309章 洪潮第12章 袁氏之心第134章 南浦第14章 鴻門第4章 禍害第91章 藍天第142章 歡迎第306章 臣民與國民(上)第35章 強國之道第101章 委員會第101章 板上之肉第106章 師生間第141章 風雲際會第265章 釋放第314章 爲天下第143章 行軍第54章 清爲中否第146章 抵達第149章 日官第39章 求援第290章 屠場第75章 同文學堂第132章 海軍的春天第34章 革命第98章 恰同學少年第294章 南北激盪第240章 未來的方向第27章 “難民”第78章 轟鳴第44章 根本第141章 風雲際會第43章 八旗新軍第7章 立世之基第340章 用意第55章 華陽洞第194章 賢良第31章 煙商第16章 泰西策第35章 強國之道第16章 善後第25章 蠅附事大第86章 新的責任第156章 公私難分第86章 見聞第107章 夜幕中的上海第205章 符拉迪沃斯託克第181章 重創
第131章 剪羊毛(下)第378章 不列顛的決定第197章 心思第92章 改變第287章 決戰(二)第27章 投機第120章 濱江第315章 在湖廣第49章 可用第7章 立世之基第151章 賀禮第189章 風起第43章 慈禧第13章 連環套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95章 謀劃第227章 鴻章第109章 遠東第3章 小事第228章 北洋無男兒?第21章 賠罪第33章 何爲騙第45章 警察部第133章 發展的需要第172章 兵敗第166章 冒險第256章 疑人不用第142章 歡迎第100章 乘機第47章 先謀官後做事第25章 北國第32章 翁府話(下)第134章 學習之道第27章 名正言順第330章 中游第133章 發展的需要第193章 東幕之間第367章 軍國之患第172章 兵敗第5章 跨越時代的教範第352章 劃時代的驚駭第42章 謀財第35章 臺北第109章 遠東第323章 南下第12章 蓋平縣第94章 倫敦的雨衣第26章 何以爲重第12章 蓋平縣第3章 募勇第39章 校長之勢第15章 毒策第74章 臺灣第309章 洪潮第12章 袁氏之心第134章 南浦第14章 鴻門第4章 禍害第91章 藍天第142章 歡迎第306章 臣民與國民(上)第35章 強國之道第101章 委員會第101章 板上之肉第106章 師生間第141章 風雲際會第265章 釋放第314章 爲天下第143章 行軍第54章 清爲中否第146章 抵達第149章 日官第39章 求援第290章 屠場第75章 同文學堂第132章 海軍的春天第34章 革命第98章 恰同學少年第294章 南北激盪第240章 未來的方向第27章 “難民”第78章 轟鳴第44章 根本第141章 風雲際會第43章 八旗新軍第7章 立世之基第340章 用意第55章 華陽洞第194章 賢良第31章 煙商第16章 泰西策第35章 強國之道第16章 善後第25章 蠅附事大第86章 新的責任第156章 公私難分第86章 見聞第107章 夜幕中的上海第205章 符拉迪沃斯託克第181章 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