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恩自於上

光緒十六年五月,時值正午,街上的柳樹,象病了似的,葉子掛着層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的,無精打采的低垂着。街塵土飛起多高,與天上的灰氣聯接起來,結成一片朦朦的灰沙陣,這天雖還未至伏暑,可卻已卻發的悶燥起來。

在這悶燥的天氣中,幾日來看似清靜的京城卻是一片風雲雷動,先是初六翰林王仁堪上《恭請推行新政折》,同日,侍讀學士文廷式又上《恭請試行新政折》,翰林黃紹箕、丁立鈞聯合上《參北洋水陸師驕將惰因片》,這些與翁府有着千絲萬縷關係的“南清流”動了,“北清流”也跟着動了,無一例外的都是鼓動試行新政,順便打擊一下李鴻章的北洋水陸師,雖說明知道這打擊頂多也就是讓李鴻章噁心一下,可卻依然是樂此不疲。

在南北清流立場一至的要求推行新政或試行新政時,一些人仔細的翻看一下那些奏摺,這些奏摺無一不引用新晉剛出的《盛世危言》。

這《盛世危言》是唐浩然的新著,兩月前才由翁同龢推薦於皇上,隨後光緒批示印製兩千部,分送臣工閱看,一時間各書坊立即盜版翻刻,併成爲科舉士子的必讀參考書籍。

且各省督撫反應亦極爲強烈,在湖北推辦洋務的張之洞更是稱此書“上而以此輔世,可爲良藥之方;下而以此儲才,可作金針之度。”。

先有了皇上以及地方上的肯定,那麼這些清流言官們,自然也就跟着動了起來,尤其是得其恩師的授意後,清流言官們更像是抽了大煙一般,奏摺一份跟着一份,全是一副,大清若不行新政,印度、越南必爲大清之前車。

而在清流們叫嚷起來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在等瞧着皇上與壽寧宮,瞧着帝后兩邊的反應。

“好好好!這個摺子寫的好!”

看着手中的摺子,光緒一拍書桌。似乎再也坐不住,站起來快步的走來走去。他的臉色蠟黃,穿着五爪團龍的明黃馬褂,戴着明黃帽邊兒的六合一統帽,細長的辮子上結着黃穗子。隨着他的走動,在腦後一擺一擺。

兩年的光陰過去了,光緒已經二十歲了。他已經即位十六年,他不想再等待了。他看了唐浩然的《日本變政記》、《俄皇大彼得變政記》,更加強了他要學日本皇帝、俄國皇帝的願望,而那本《盛世危言》更是堅定了他推行變法維新,他不能讓大清的江山斷送在他這皇帝手裡。

而更爲重要的是——他要當個堂堂正正的皇上,他看到了推行變法維新的益處——能夠樹立自己的權威,而不至像現在這般,名義上他是大清的皇上,但實際上權力卻盡爲太后所掌,地方大員更是有太后而無皇上,這樣的皇上,他已經當夠了。

也正因如此,他纔會將那部《盛世危言》刊印於世,分於臣工閱讀,所爲的無非是爲推行新政作鼓,進而能夠順利推行新政,收權於中樞。

跪在地上的翁同龢,仰着臉對青年笑說道。

“皇上,現在言官們都動了起來,地方上也是贊同的,這剩下的便是如何推行新政了?”

光緒連忙擺擺手。

“翁師傅,坐起來說話兒。”

翁同龢在一個包錦墩子上挨半邊屁股坐了,雖是已經習慣了在皇上面前坐着說話,可臉上卻還帶着得意之色。

“皇上,條陳您也應該看了。這推行新政,若是冒然於各省推行,只恐會引起亂子,若是地方上有人不靖,這亂子一起,不知會帶來什麼樣的麻煩,所以,擇一地試行,便是最爲穩妥的法子。”

每每思及唐浩然的“擇一地以爲特區,推行新政以爲試驗”的話時,翁同龢便能感到這話後的巧妙,推行新政最大的阻力在什麼地方?自然是地方上,尤其是如李鴻章等地方實力大員,作爲後黨的他們,又豈會願意看到帝黨推行新政,屆時他們把那戲念歪了,不知會捅出多大的婁子,到最後都會怪到新政的頭上來。

“臺灣孤懸海外,遠離大陸,若以臺灣試行新政,派一精通洋務、新政的大員前往主持,數年必可顯其效,他日若是推行全國,地方添阻,自可以臺灣爲鑑辦其辦事不利之罪!”

話時翁同龢的內心只是一陣激盪,以新政爲名目,令權重歸中央,行以新政、收以權威!

“翁師傅說的有理”

點頭贊同之餘,光緒卻又有點猶疑道。

“可老佛爺那兒……”

見皇上仍然有所猶豫,翁同龢連忙說道:

“皇上,這是爲了國朝的千秋大業啊!摺子裡都寫得明明白白的,這新政並不改祖宗之制,這鐵路、電話、電報、輪船,這些年也都辦了,專門學堂那也是辦了,至於那些落榜的舉子,屢者不弟者,能進專門學堂,將來那可不也是爲皇上、爲朝廷效力……說到底,這唐子然的新政,其實和洋務並沒有多大的區別,若是說區別那,我看也就是那個仿西洋制練新兵,雖說完全使用西式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一切依照德國軍制,可臣瞧着,那和祖宗的章程沒有多大的差別……”

“可,這辦洋務也好、建專門學堂也罷,既然是練兵都要銀子!老佛爺那邊萬壽在即……”

“這銀錢,確實頭痛,不過在私下裡,唐浩然許諾,若是中樞授其於全權,於臺灣操辦洋務,許臺灣之稅五年不繳中樞,唐子然算過了,五年內,以臺灣本省之財力,便可建臺灣南北鐵路,興臺灣之洋務、練就陸師一鎮、水師一師。臣觀唐浩然說的極是有把握,其也不是一個浮誇之人,……”

此時翁同龢倒是爲唐浩然做起保來,他這會的話說的倒是滿,可實際上卻早已想好了便是將來有所差池,那不過也是舉薦不當罷了,到時候,把唐浩然推出來便行了,實在不行,拿他的腦袋平息他人之怒罷了,他唐浩然不是李鴻章,靠着剿發、剿捻練出幾十萬雄兵,持掌數省之力,且又有洋人爲持,他唐浩然有什麼,所有的一切不都是皇上給的,即便是練的兵,那不過也是皇家的鷹犬罷了。

“人才啊,這唐浩然確實是個人才……”

光緒點頭讚歎着,無論是《日本變政考》亦或是那部《盛世危言》,皆說到了他的心裡去了,尤其是那句“編練新建陸水師,以爲北洋之援”,說好聽了是以爲北洋援,往深裡去探究,卻是鉗制北洋陸水師的籌碼。

如果這國朝有人能鉗制北洋,那李鴻章與後黨又何懼之有?想通這一點後,光緒猛的轉身回頭看着翁同龢問道。

“事情都安排好了麼?”

現在,他問的自然是臺灣試行新政的事,到時候臺灣試行新政,到時候定會有臣工反對,能不能順利推行,還要靠翁師傅。

翁同龢恭敬合起馬蹄袖行禮道。

“皇上,一切都妥,只有摺子一上朝議,自然可以通過,只是,只是到時臣恐有人會以唐浩然歲青爲由,這幾日,已經有人稱其是“少年輕狂”,其必定會以此爲由阻其任臺灣巡撫,若換用他人,臣恐屆時臺灣新政半途而廢。”

“年青……”

翁同龢不提還擺,他這麼一說,卻如同一根刺般刺在光緒的心裡,那些後黨的大臣們可不就在背後說他是“少不更事”嗎?現在好了,好不容易找着個人才,他們還想要說三道四的,實在是可惡至極。

“年青又能如何,甘羅十二歲可爲相,唐浩然又豈不能爲臺灣之撫,再則,臺灣不過是化外之地,區區三百萬民,若是真算起來,不過就是一府道,若非其懸於海外,且洋人窺視已久,又豈會行以建省,擱幾年前,不就是臺灣道嗎?我大清國,難道就沒有二十四歲出任知府者?”

翁同龢輕輕一笑,連連贊同道。

“還是皇上看的清,臺灣建省不過只是他日海防之權罷了,否則以區區三百萬民,斷無建省之理,我大清立國近三百年,人傑倍出,自然出過二十歲的知府!”

翁同龢豈不知自己先前的那句話刺到了皇上的心頭,而他之所以說出那句話,實際上也就是爲了讓皇上站到唐浩然那邊,現在他倒不是爲了唐浩然,而是爲了將來的大計,至於唐浩然不過只是一塊墊腳石罷了。

“等朝議之後,我再說話兒吧……一點兒小事,就去煩瀆老佛爺,也不是孝養的道理兒……”光緒點點頭,看着翁同龢說道。

“你看看,怎麼賞這唐浩然的好?”

翁同龢連忙正色說道。

“恩出於上,臣子怎敢饒舌。不過老臣愚見,唐浩然先得張之洞舉薦,後入同文館,爲正三品的官,又湖北有勞績於先,現在實授道員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不若待皇上與其見上一見,也讓其知道他所得皆恩自於上,屆時,他自然會對皇上感恩戴德……”

第191章 犧牲第32章 查禁第29章 賤骨頭第5章 跨越時代的教範第23章 變革第113章 北洋的春天第63章 賭徒第89章 眼界第186章 探究第39章 李合肥的主意第253章 法屬圭亞那第143章 行軍第119章 日人之心第2章 心思第15章 工地第155章 雷動第92章 改變第166章 潛伏者第39章 李合肥的主意第40章 笑一場第66章 臨時政府第298章 車站第311章 革命之初第160章 新玩意第229章 生死線第32章 查禁第310章 浪潮第275章 分兵第246章 一路向西第316章 浙江風潮第157章 潛伏第93章 在京城第338章 倫敦的決斷第344章 紛亂起第331章 牯嶺風雲第6章 利益紛爭第57章 華之萬東第350章 東瀛的春天第299章 陰謀第18章 不簡單第17章 紛亂第137章 北洋之心第167章 誘餌第307章 臣民與國民(下)第100章 乘機第13章 約法三章第270章 外交第79章 小玩意第169章 怒海驚濤第130章 剪羊毛(中)第252章 前沿第236章 雙英第107章 李合肥的憂慮第124章 要塞第19章 在北洋第322章 初戰第26章 日子第250章 新大陸第184章 求月票第58章 到海上去第110章 逃兵第196章 國境線第157章 國之忠臣第199章 奇襲(下)第24章 帝國主義第94章 倫敦的雨衣第39章 求援第73章 工地第79章 小玩意第50章 革命第172章 水下第56章 關內第147章 袁大人的野望第339章 無憂宮第13章 背華之罪第14章 請教第179章 睦仁的希望第141章 星洲第166章 潛伏者第49章 可用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90章 下南洋第72章 擴張第185章 津門憂第82章 根基(下)第56章 夜遇第258章 老艦新春第20章 督府夜話第28章 夢想第149章 日官第36章 常熟第30章 明治的希望第158章 如我所想第255章 心思浮動第311章 革命之初第358章 陰謀第32章 夢碎第2章 心思第57章 湖南才第168章 珍珠港
第191章 犧牲第32章 查禁第29章 賤骨頭第5章 跨越時代的教範第23章 變革第113章 北洋的春天第63章 賭徒第89章 眼界第186章 探究第39章 李合肥的主意第253章 法屬圭亞那第143章 行軍第119章 日人之心第2章 心思第15章 工地第155章 雷動第92章 改變第166章 潛伏者第39章 李合肥的主意第40章 笑一場第66章 臨時政府第298章 車站第311章 革命之初第160章 新玩意第229章 生死線第32章 查禁第310章 浪潮第275章 分兵第246章 一路向西第316章 浙江風潮第157章 潛伏第93章 在京城第338章 倫敦的決斷第344章 紛亂起第331章 牯嶺風雲第6章 利益紛爭第57章 華之萬東第350章 東瀛的春天第299章 陰謀第18章 不簡單第17章 紛亂第137章 北洋之心第167章 誘餌第307章 臣民與國民(下)第100章 乘機第13章 約法三章第270章 外交第79章 小玩意第169章 怒海驚濤第130章 剪羊毛(中)第252章 前沿第236章 雙英第107章 李合肥的憂慮第124章 要塞第19章 在北洋第322章 初戰第26章 日子第250章 新大陸第184章 求月票第58章 到海上去第110章 逃兵第196章 國境線第157章 國之忠臣第199章 奇襲(下)第24章 帝國主義第94章 倫敦的雨衣第39章 求援第73章 工地第79章 小玩意第50章 革命第172章 水下第56章 關內第147章 袁大人的野望第339章 無憂宮第13章 背華之罪第14章 請教第179章 睦仁的希望第141章 星洲第166章 潛伏者第49章 可用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90章 下南洋第72章 擴張第185章 津門憂第82章 根基(下)第56章 夜遇第258章 老艦新春第20章 督府夜話第28章 夢想第149章 日官第36章 常熟第30章 明治的希望第158章 如我所想第255章 心思浮動第311章 革命之初第358章 陰謀第32章 夢碎第2章 心思第57章 湖南才第168章 珍珠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