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面聖(上)

一本《泰西策》一部《盛世危言》,前者讓唐浩然名揚海內,而後者卻因皇上與地方大員的推崇,更令其聲名鵲起,一時間名聲大噪,在京城文人之中論及風頭,無人能出其左,而唐浩然的過去亦隨之再被挖了出來。

從獻“紗、絲、煤、船”富國四策,再到創辦禁菸局,既能“漸禁而平煙毒”,又能拓財源於官府,短短數月間,湖北省年入多出百餘萬兩,着實讓人驚歎,有好事者稱其所獻“皆旁門左道,非聖人子弟所取”,亦有好者爲其辯稱。

謗名也好,譽名也罷,隨着一羣清流言官在翁同龢的暗示下,紛紛上折支持“擇臺灣一地,試行新政,以證其效”,而這正是出自《盛世危言》“特區篇”中的“以一隅之地爲全國之先,以免新政傷及國之根本”。

若是擱過去,有人提“變法”、“維新”、“新政”以至“洋務”,立即就會有清流跳出來對其大加抨擊,這會反倒全都支持了,不僅僅是因爲那部《盛世危言》倍受皇上推崇的,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甚至贊同書中所謂,尤其是“新學篇”着實讓他們舒服許多——專門學堂如古之幕府爲落榜士子衣《食之道,授以專長,職有所專,至於什麼格物、數學、洋文的,不過就是“吏”之學罷了,同樣是爲國效力,這官是官,吏仍然是吏,而這專門學堂不過只“育專吏之所”。

這種區分對待,着實讓那些清流言官們頓覺身份高出幾分來,自然也就無需像對待同文館等洋務學堂一般百般抨擊——當官的有幾個抓着小吏的尾巴不鬆的,治吏雖是爲官之道,可一個言官站出來抓着小吏上朝議,還不成了笑話。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清流言官意識到,這甚至可以引伸於朝議,將來借操洋務者爲吏爲名,對過去趾高氣揚的各地洋務衙門加以打壓,豈不妙哉。

至於軍機大臣們,瞧着皇上的勁頭,那邊太后也未發話,自然也都理智的保持沉默,現在那“試行新政”的摺子還未上朝議,至於將來,還是等太后發話再說。

而在另一方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無論事態如何,新政成與不成,那唐子然算是功成名就了,更有人認爲這將來主持新政試行者,除唐子然外別無二人,原因無他,這事由其所提,自然也將由其負責,而更重要的是,能得翁常熟、張南皮以至李合肥等數位朝中地方大員的賞識,將來成就必不可限量,

一時間慕名來唐府拜訪的舉子更是踏破了唐家的門坎,唐浩然總算是知道什麼叫“人怕出名豬怕壯”,雖是煩不勝煩,但卻也只能強撐着笑容,一面與拜訪舉子結交,一面從中試圖挑選擇幾個人才,而與此同時,各方劉聲誇獎的消息,亦通過各種渠道流傳出來,以至於唐浩然的名氣更加大了。雖然偶爾也有責難的聲音出現,但在這洶涌的叫好聲中,又有誰聽得見呢?

也就是在這一片叫好聲中,唐浩然接到了來自宮中的聖旨,這是在翁同龢的力薦下,唐浩然方纔得到的面聖之恩,對於外臣來說,這自然是無盡的“恩寵”,召見唐浩然的地點是頤和園仁壽殿。盛夏之際,皇帝常來頤和園聽政,所以臣子也就在北京西郊的道上,絡繹於途。通常是先出北京,在頤和園戶部公所過夜,第二天清早可以爭取時間。

皇帝召見是何等大事,做臣子的,必須先預補一點朝儀和規矩,唐浩然自然也不例外要向人請教,就在尋思着不能失儀要找人請教的時候,翁同龢的得意門生王伯恭,則親自上門拜訪了。

“久違了,儀政兄。”

面對王伯恭的來訪,唐浩然迎在門口,之所以這般客氣,原因倒也簡單,先前在翁同龢府上,其向他介紹併力薦了王伯恭,不用問,將來臺灣試行新政,必定有其一席之地。一邊迎其進入客廳,一面寒暄過後,唐浩然便表明了自己的感激之意。

“今天冒然來訪,是聽說明早皇上要召見老弟。因爲這是首次,請子然老弟注意一些儀注。首先,老弟天沒亮就得到頤和園外朝房伺候。然後有人監引導,進宮門,到仁壽殿門,太監就退走了。這時老弟要特別注意那門檻,門檻有二尺高,門上掛有又寬又厚的大門簾,由裡面的人監掀起來,讓你進去。要特別注意,門簾起落,會特別快,老兄動作得跟得上,不小心就會一隻腳在門檻裡頭,一隻腳在門檻外面,也可能官帽被打到,打歪了,就是失儀。好在我己爲老弟先打點過,請他們特別照顧。還有……”

王伯恭站起來,從桌上拿起一包東西,

“這是一雙“護膝”,綁在膝蓋上,見皇上要下跪,跪久了容易麻,再說那金磚厚過一尺,雖是天熱,可跪久了還是會傷着膝蓋,到時候站不起來,也是失儀。這些都是爲官者的經驗,特別奉致老弟。我要趕到天津有事,不能久陪了,晚上也不一定能趕回,已吩咐這邊總管照料一切,老弟儘可使喚。今天送子然老弟到頤和園後,明早他們會等在門口。晉見皇上後,他們再送老弟回北京。”

對於王伯恭的叮囑和關照,唐浩然自然又一次表達了感謝之意。他心知,所有的一切,恐怕還是出自翁同龢的授意,心想現在無論如何,自己恐怕都同清流分不開了,就像張之洞一般,給打上了帝黨的烙印,除非自己他日在關鍵之時“賣身”投靠,否則這“帝黨”之名怕是除不掉的。

相比於京城,頤和園的凌晨比城內稍涼快一些,大概這地方有山有湖。走到仁壽殿的時候,殿外己站了不少太監。唐浩然被安排在第三名召見。前兩名召見過後,天已微亮,輪到唐浩然進去,首先感到的是殿內一片漆黑,深吸一口氣,再定神看,發現殿座雖大,在御案上,卻只有兩隻大蜡燭。御案下斜列拜墊,唐浩然連忙走上前,跪了下去,靜聽問話。

一般召見時候,太監要先送上“綠頭籤”給皇上,簽上寫明被召見者的年齡、籍貫、出身、現官等履歷,以備省覽。可是,這回“綠頭籤”在旁,光緒看都不看,表示他對唐浩然已有相當的瞭解,雖然初次見面,並不陌生。

“朕很知道你,”

光緒細細打量着跪在地上的唐浩然,他的話聲並不大,甚至讓人感覺不到任何威嚴。

“張之洞去年保薦過你,今年翁師傅也保薦你很多次了。先前朕叫翁師傅跟你談過一次話,你說的活,朕都知道了。那天翁師傅說祖宗之法不能變,你說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又何有於祖宗之法,即如此地爲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有也……你那段話,說得不錯,翁師傅報上來,大家爲之動容。後來朕再看到你的兩部書,朕深覺不變法維新,朕將做亡國之君了,後來你寫給翁師傅的《日本變政記》、《俄皇大彼得變政記》,朕都仔細看過了。據你看來,我們中國搞變法維新,要多久,纔能有點局面?”

已經下定決心要變法維新的光緒,這會卻顯得有些急切,表面上看似柔弱的他,對權力的渴望遠超過外人的想象,但對於瞭解這段歷史的唐浩然來說,他卻知道,光緒渴望着權力,他之所以願意推行變法維新,倒不是不願做亡國之君,而是不願當現在的這種虛君,他希望通過變法維新收回權力。

“皇上明鑑。依小臣看來,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強,我們中國國大人多,變法以後,三年當可自立。”

唐浩然沉着地答着,之所以說三年,倒不是因爲其它,而是因爲眼前的這位皇帝太過心急,若不是他心急的話,又豈會成爲一個悲劇?

“三年?”

光緒想了一下,三年倒還能忍。

“全國上下好好做上三年,我相信三年一定可以有點局面了。你再說說看。”

“皇上既然高瞻遠矚,期以三年。三年前皇上早爲之計,中國局面早就不同了……”

“朕當然知道。”

光緒特別用悲哀的眼神,望了一下簾外。

“只是,掣肘的力量大多了。在這麼多的掣肘之力下,你說說看,該怎麼做?這變法又如何變!”

他之所贊同唐浩然的試行變法,倒不是因爲其它,而只是因爲《日本變政考》中明治之所以能夠收權於中央,靠的不正是地方上的強援嗎?而現在太后於地方有強援,而做爲皇上,他的強援又在何處?

如此一來,光緒自然希望於臺灣一地試行新政能夠成功,而正像翁師傅所說的那樣,若是說誰操辦此事,更有可能成功,也就是唐浩然了,也正因如此,他纔會將劉銘傳請求開缺的摺子留中不發,只待時機成熟時,委任唐浩然爲臺灣巡撫,由其於臺灣試行新政。

但想當歸想法,他同樣想知道在諸多掣肘之中,唐浩然又要如何推行變法。

(又停了一天電,例行的電路入夏檢修,從早晨7點直到晚上7點,剛碼了一章,今天只有這一章了,明天還會再停電一天……)

第8章 撈一把第35章 信唐某第22章 應對之策第89章 眼界第4章 禍害第123章 目標:本州第128章 鎮海第35章 騙亦有道第162章 維特的苦惱第240章 未來的方向第306章 臣民與國民(上)第194章 賢良第280章 勒梅爾大海戰(三)第350章 東瀛的春天第27章 “難民”第171章 旅順口(下)第359章 英美之間第346章 變革第293章 不爲奴第369章 金翅第114章 外流第166章 冒險第31章 破滅第69章 緣何第134章 學習之道第81章 大海的饋贈第327章 去向第376章 鐵釘第11章 四策(上)第287章 決戰(二)第46章 取捨第104章 向着大海第24章 帝國主義第63章 賭徒第6章 利益紛爭第135章 成軍第378章 不列顛的決定第160章 主子奴才第105章 事業征程第158章 如我所想第127章 鐵路工地第59章 在水一方第290章 屠場第346章 變革第138章 干涉第355章 舵手第172章 水下第43章 八旗新軍第148章 真真假假第31章 破滅第172章 水下第111章 餘波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277章 攔截第207章 試一試第118章 潛伏第110章 大海在召喚第61章 如此忠臣第118章 潛伏第88章 “偷雞”第156章 公私難分第21章 朝使第11章 四策(上)第69章 緣何第47章 先謀官後做事第186章 遼陽戰役(五)第53章 啊!海軍第333章 德意志第123章 目標:本州第370章 託雷翁事件第146章 杭州城第172章 兵敗第91章 東亞風雲 上 今天加更!第64章 變革第313章 故宮新皇第169章 旅順口(上)第155章 雷動第62章 時局如戲第334章 條件第33章 師與徒第173章 山倒之時第46章 行轅第155章 雷動第2章 壬辰之夏(中)第337章 面對未來的選擇第127章 劉公島第97章 收穫第116章 命運第58章 破勢第40章 面聖(上)第44章 端白臉的想法第141章 星洲第197章 潛入第37章 一人爾第65章 金山第14章 殺雞給猴看第46章 事業之母第7章 立世之基第245章 多佛爾的夜戰第38章 北洋大臣
第8章 撈一把第35章 信唐某第22章 應對之策第89章 眼界第4章 禍害第123章 目標:本州第128章 鎮海第35章 騙亦有道第162章 維特的苦惱第240章 未來的方向第306章 臣民與國民(上)第194章 賢良第280章 勒梅爾大海戰(三)第350章 東瀛的春天第27章 “難民”第171章 旅順口(下)第359章 英美之間第346章 變革第293章 不爲奴第369章 金翅第114章 外流第166章 冒險第31章 破滅第69章 緣何第134章 學習之道第81章 大海的饋贈第327章 去向第376章 鐵釘第11章 四策(上)第287章 決戰(二)第46章 取捨第104章 向着大海第24章 帝國主義第63章 賭徒第6章 利益紛爭第135章 成軍第378章 不列顛的決定第160章 主子奴才第105章 事業征程第158章 如我所想第127章 鐵路工地第59章 在水一方第290章 屠場第346章 變革第138章 干涉第355章 舵手第172章 水下第43章 八旗新軍第148章 真真假假第31章 破滅第172章 水下第111章 餘波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277章 攔截第207章 試一試第118章 潛伏第110章 大海在召喚第61章 如此忠臣第118章 潛伏第88章 “偷雞”第156章 公私難分第21章 朝使第11章 四策(上)第69章 緣何第47章 先謀官後做事第186章 遼陽戰役(五)第53章 啊!海軍第333章 德意志第123章 目標:本州第370章 託雷翁事件第146章 杭州城第172章 兵敗第91章 東亞風雲 上 今天加更!第64章 變革第313章 故宮新皇第169章 旅順口(上)第155章 雷動第62章 時局如戲第334章 條件第33章 師與徒第173章 山倒之時第46章 行轅第155章 雷動第2章 壬辰之夏(中)第337章 面對未來的選擇第127章 劉公島第97章 收穫第116章 命運第58章 破勢第40章 面聖(上)第44章 端白臉的想法第141章 星洲第197章 潛入第37章 一人爾第65章 金山第14章 殺雞給猴看第46章 事業之母第7章 立世之基第245章 多佛爾的夜戰第38章 北洋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