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孺子心歹毒(三)

總體而言,公元188年,是紛亂的一年。

在這一年當中,漢室江山的帝位三易其主,僅年號,就使用了四個,對於後世的歷史學者,想必是造成了不少麻煩。

從漢靈帝的中平,到少帝登基,更年號爲光熹,而後又變爲昭寧,短短十日,再次發生了變化。隨着新帝劉協登基,在董卓等人的建議和倡導下,年號變更爲初平。

所謂初平,亦是一個討口彩的說法。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天下太平的意思。其實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哪個不希望天下太平呢?不過,真真正正能做到天下太平的,恐怕也就是那麼幾個人而已。

前十二,後十二,萬馬千軍走關東。

在初評元年正月的第一天,雒陽街頭開始流傳了這樣的一個民謠。

什麼意思?反正是各有各的說法。最直白的解釋,就是前漢有十二個皇帝,東漢又有十二個皇帝,差不多也到時候改朝換代了,這千軍萬馬走關東,意指各大士族門閥。

緊跟着又過了幾天,又有新的民謠唱到:高密出皇帝,潁川有宰相……

那矛頭,更是直指士人心目中的宗師,有三君之稱的六經博士,鄭玄。因爲鄭玄,就是北海高密人。

潁川,更是士族門閥所集中的地方。天下士子,有半數以上曾在潁川求學,其含義可想而知。

是誰傳出了這樣的民謠?

無人知道……

只是如此一來,天下士子莫不感到驚恐萬分。

初平元年二月中,有六經博士鄭玄自北海前來,與南宮外自縛請罪。董卓親自爲鄭玄解縛,一派溫和表情。二人於南宮門英雄樓內飲酒,好一番暢飲之後盡興而歸。

此舉,無疑令士人恐懼。

而遠在陳留的曹操,在接到這一消息之後,也是目瞪口呆。

自從離開雒陽,回到老家之後,曹操預示到了一場大動盪即將到來,開始暗中準備。

曹家在陳留,亦是大族。

其父曹嵩,表字巨高,在黃巾之亂的時候就逃離了陳留,躲在徐州逍遙快活。這種行爲,從某方面也表明了曹嵩的態度:我已經老了,接下來的事情,由曹操做主。

理所當然的,曹操就成了曹家的家主。

散盡陳留財物,結交當地名流。曹操先是從其本家夏侯氏族人中招攬來了夏侯敦、夏侯淵兩個兄弟。

這夏侯氏,甚至可以追溯夏禹時代,相傳是周武王封夏禹後人爲王,曾建立杞國。

至西漢,又有汝陰侯夏侯嬰出自夏侯氏,使得這夏侯一族,在陳留的地位極其崇高。曹操和夏侯氏之間的關係,很複雜。曾有人傳言曹操的父親曹嵩,就是出自夏侯氏中。當然這是真是假,誰也說不清楚,權且當作是個故事,聽聽也就罷了。

因爲曹嵩的確是過繼到了曹節的膝下,但這並不代表,他出自夏侯。

曹節尚有兄弟,按照姻親的關係,就算是過繼,也應該是從曹節兄弟中過繼而來。

當然,關於曹操的身世,和本書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我們也無需着墨太多。

那夏侯敦此時已年過三十,正是春秋鼎盛的黃金年齡。此人身高八尺七寸,孔武有力。十四歲時曾因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師,一怒之下就拔劍殺人,從此流落天下。

適逢漢帝劉協登基,大赦天下。

夏侯敦也回到了陳留家鄉,聽說曹操招兵買馬,就前來投奔。

胯下馬,掌中槍,有萬夫不擋之勇。曹操見夏侯敦來投,高興的光着腳就跑出來迎接。

而夏侯淵,和曹操更有一段過命的交情。

曹操少年時曾犯了案,正是夏侯淵爲他頂罪,後來是曹操將他救出。也正是因爲這麼一段往事,這二人的交情就不必贅述。所以,聽說曹操需要人的時候,正在沛國效力的夏侯淵二話不說,棄官回到家鄉,前來投奔曹操,令曹操無比的開心。

不論是夏侯敦,還是夏侯淵,都頗通兵事。

曹操把招募而來的家丁交給這二人打理,自己則專門遊走四方,招攬親隨。

說起來很運氣,正好有青州人伊籍路過陳留,要前往荊州。二人相談之後,伊籍乾脆就留在了陳留,成爲曹操的謀士。而後又經伊籍介紹,曹操準備前往潁川,拜見當地的一位名士。此人姓戲志,名才。據伊籍介紹,有經天緯地,鬼神莫測之本領。

鄭玄入京的時候,曹操正在去潁川的途中。

聽聞這消息,忍不住稱讚道:“董卓麾下,當真是有詭謀之士,想必是那李儒的手筆。”

伊籍輕輕點頭,卻又好奇的詢問,“前些時候董卓請您入雒陽爲官,主公爲何推辭?”

曹操沉吟片刻,長嘆了一聲。

“非是我不願去,實在是雒陽如今已經沒有了我的位置。”

“此話怎講?”

“黨人爭風,武人處高位,我現在去雒陽的話,那纔是自尋死路。投靠那一邊,都難有好處。倒不如守在陳留……你看,我雖然沒有去雒陽,不也得了奮武將軍的頭銜?董仲潁此人,有識人之明,卻無用人之能,只怕今後這關東,真的要應了那句讖語。”

萬馬千軍走關東嗎?

伊籍輕聲的唸叨,突然苦笑一聲道:“世道如此,我等還是要先求自保。”

“正應如此……子廉,前面是什麼地方?”

子廉,是曹操的本家兄弟,名叫曹洪。是個忠貞之士,不過卻有點貪財的小毛病。

如今曹洪,是曹操的護衛長。

聞聽曹操詢問,他勒住了戰馬,扭頭笑道:“主公,往前二十里,有一村落,名爲許家村。”

曹操當下點頭,“既然如此,我們今晚就在許家村留宿。”

與此同時,雒陽城內已經趨於平靜。

隨着李儒率軍抵達雒陽不久,幷州大軍也隨之到達。不過,當三萬幷州軍到達雒陽的時候,幷州軍的番號,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主將李通,本是江汝地區的人。

因殺了本地大族陳鴿後,不得已流浪北方。

後投靠了丁原,並以其才能,很快得到了丁原的信任。論武力,李通不如呂布,也只是和侯成、曹性在伯仲間。論治兵,他不如張遼,軍事才能只能說過得去。

但這個人性格剛直,認準了的事情,就不會改變。

這一點深得丁原所愛,並很快的得到提升。如今是幷州督軍從事,被委以重任。

張遼和李通交好,不想他送死。

於是自告奮勇的前去說服,李通在思考三日之後,最終下定決心投降董卓。

平白得了三萬幷州軍,董卓自然是開心的不得了。當下任命李通爲中郎將,統領羽林軍左騎。張遼亦是中郎將,統領羽林軍右騎。其他幷州降將,也都有封賞。

當然,屬於董俷一支的人馬,也得到了升遷。

董俷由禳侯被封爲軹侯,比之早先提升了一個級別。爲光祿勳,呂布等人從理論上而言,都被董俷所節制。而呂布雖然只是虎賁中郎將,也被越級提升爲溫侯。

軹縣和溫縣,都是京畿司隸地區的富裕之地。

李儒被封爲林鄉亭侯,典韋沙摩柯也皆爲列侯。最出人意料的,還是蔡邕。臨老了,卻得了個波侯的爵位,和董俷平級。倒是種拂叔侄,沒有什麼升遷,只能爲幕僚存在。

如此,卻已經分出了親疏。

李儒也在盯着種拂叔侄,等待着他們露出破綻。

而種拂叔侄呢,卻顯得非常小心,始終沒有表現出過火的行動。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不和雒陽的士人接觸。有時候李儒就懷疑,他是不是過慮了?

但懷疑是懷疑,還是要繼續盯着對方。

董俷呢,卻把目光放在了袁府。蔡邕說,如果種拂真的是黨人,那麼必然會與袁隗聯繫。弄出廢立這麼大的手筆出來,黨人所圖謀的事情,自然也不會太小了。

蔡邕說實話,還是對董卓很憤怒。

但又有什麼辦法?事情已經出來了,總不成讓董卓再來一次廢立,那纔是有病。

爲今之計,就是將錯就錯,不要讓董卓再犯錯誤。

一羣人都盯着董卓,不管是李儒還是董俷,對於黨人的行動,變得格外敏感。

可是,袁隗卻病了,所有訪客恕不接待,平日裡幾乎府中也無人出入。荀爽也病了,據太醫說,是真的病了。董俷雖然鬆了口氣,可卻依舊沒有放鬆對袁府的監視。

初平元年四月,隴西突然傳來噩耗。

董夫人……病故了!

董卓當時就懵了。自從和董夫人成親之後,董夫人對他可說的上是盡心盡力。能有今日成就,如果沒董夫人在後面打理一切的話,只怕是董卓也無法在前方用功。

董夫人的病故,對於董卓而言,打擊太大了。

決定當天趕赴隴西,董俷、蔡琰、董綠,甚至連帶着任紅昌,也都一同前往弔唁。

不過,董卓走了,卻不代表他會放鬆對雒陽的管束。

把大權都交給了李儒,並把已經外放到司隸的漢安大都護華雄,緊急調入雒陽。

整個雒陽,頓時一派肅殺。

很奇怪,董卓一家人離開了雒陽,在隴西整整操持了三個月,雒陽非常安靜。

七月,當董卓回到雒陽的時候,李儒稟報,在過去的三個月裡,黨人沒有半點動作。

董俷反而擔心了!

黨人沒有動作,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越是這樣,就越應了一句老話:暴風雨前的寧靜。

仔細回想演義,似乎在這一段時間裡,唯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十八路諸侯。

可董卓現在第一沒有禍亂雒陽,第二沒有毒殺劉辨,這也就使得十八路諸侯無從出手。

董俷也不由得陷入了迷茫。

漢帝不死,那麼十八路諸侯,還會不會出現?

不對,越是如此平靜,就越應該小心行事,可不要被人鑽了空子。

於是董

俷向董卓請求,加強永安宮的守備。雖然不明白董俷這樣做的意圖,但董卓還是應承下來。

事實上,董卓當然不希望劉辨死。

劉辨活着,他就可以威懾漢帝劉協:我能扶你上來,也就能再讓劉辨登基。

而正是這一點,讓劉協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

這一日,董俷習慣性的溜達到李儒辦公的地方。名義上,李儒的官職爲光祿大夫,隸屬於董俷下屬五官之列。不過他的這個上官,基本上屬於那種什麼事情都不管的人。大部分時間,要麼是在家練武,要麼就是騎着馬,帶着雪鬼四處溜達。

董俷走進李儒的官署,就看到李儒正愁眉苦臉的坐在那裡。

“姐夫,哭喪着臉做什麼?”

李儒見董俷進來,也沒有起身迎接,笑罵道:“你這傢伙倒是逍遙自在,這本來都是你的事情,如今卻都扔給了我……唉,我是在頭疼。你看,我們簽署許多公文,但是各地卻不奉詔。說上面沒有玉璽印章,懷疑是岳父矯詔,故而不予理睬。”

玉璽?

董俷下意識的問道:“玉璽還沒有找到?”

李儒點點頭,“是啊,閹寺作亂,令玉璽失蹤。我們快翻遍了整個皇城,都沒有發現。”

慢着慢着,我是不是忘記了什麼事情?

董俷皺着眉頭,也沒有聽清楚李儒後面說些什麼。坐了一會兒,他離開官署,騎上馬,往永安宮去。這已經是他每天不可少的一個習慣,去看望一下辨。而辨呢,如果一天不見到董俷出現,就會變得有些惶恐不安,坐臥不寧。

行至翠花樓,這裡曾經是劉辨看書學習的地方。

董俷突然啊的叫了一聲,勒住獅鬃獸,扭頭對董鐵說:“立刻召集鸞衛,我有要事。”

第376章 長安之亂(八)第165章 北宮校尉第262章 雞鹿塞(二)第268章 朔方大捷第365章 彈汗山(三)第53章 追悔莫及第75章 傷寒症第43章 父子一諾(2)第220章 孺子心歹毒(三)第94章 絞肉機第42章 少年蒲元(2)第145章 雒陽城內大宅門三(下)第484章 長安(三)第101章 義真之死第145章 雒陽城內大宅門三(上)第494章 決戰之前第221章 死亡刺殺第408章 羣虎出閘第318章 大決戰(一)第122章 疑似夢中第305章 大生意第343章 名士之殤(二)第195章 江東二虎臣第11章 馬奴小鐵(2)第275章 司馬防(一)第423章 錦帆賊(一)第18章 放長線第499章 決戰之殤逝第445章 龐統走陰平第332章 曹呂聯姻第15章 關二哥怎麼辦(1)第108章 羣英會第153章 老實人發怒(一)第325章 遼西起風雲第370章 長安之亂(二)第266章 金銀決(一)第96章 董卓會三英第399章 十年(九)第183章 雍丘之戰(二)第198章 奔走雒陽第449章 賈詡二謀荊襄(二)第185章 雍水畔,董俷戰三英(二)第207章 董卓二進雒陽第361章 小溫侯(四)第137章 春宵一刻值千金第437章 僧與帝(三)第488章 長安(完)第340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八)第159章 韓與馬(一)第116章 回河東(一)第196章 漢帝崩,大亂將起(一)第411章 呂蒙獻三關第324章 大決戰第415章 偃師第284章 亂亂亂(一)第16章 所爲何來(1)第93章 絞肉機(五)第162章 韓與馬(四)第166章 興盛不過三代第428章 誰可橫刀立馬,唯我錦帆將軍第490章 野望第119章 初見孟德第163章 韓與馬(完)第264章 雞鹿塞(四)第27章 走馬震金城(一)第42章 少年蒲元(2)第465章 溫侯(三)第112章 江東猛虎第364章 彈汗山(二)第269章 殺胡令第31章 再見,姐姐第21章 敲山震虎(2)第69章 轉戰青徐第182章 雍丘之戰(一)第4章 殺人歌(2)第101章 義真之死第242章 雒陽一夜(三)第197章 漢帝崩,大亂將起(二)第290章 南山桃花源(二)第342章 名士之殤(一)第496章 決戰之奇兵第281章 雒陽烽火紀第338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六)第445章 龐統走陰平第394章 十年(四)第452章 張任露崢嶸(一)第51章 飛白絕倫第48章 緣深緣淺第313章 兗州鉅變第112章 江東猛虎第121章 虎女營第251章 弘農王出馬第185章 雍水畔,董俷戰三英(二)第490章 野望第354章 拉虎皮,扯大旗第160章 韓與馬(二)第326章 盧龍塞第404章 水淹七軍(一)第450章 陽謀(一)第382章 黑名單
第376章 長安之亂(八)第165章 北宮校尉第262章 雞鹿塞(二)第268章 朔方大捷第365章 彈汗山(三)第53章 追悔莫及第75章 傷寒症第43章 父子一諾(2)第220章 孺子心歹毒(三)第94章 絞肉機第42章 少年蒲元(2)第145章 雒陽城內大宅門三(下)第484章 長安(三)第101章 義真之死第145章 雒陽城內大宅門三(上)第494章 決戰之前第221章 死亡刺殺第408章 羣虎出閘第318章 大決戰(一)第122章 疑似夢中第305章 大生意第343章 名士之殤(二)第195章 江東二虎臣第11章 馬奴小鐵(2)第275章 司馬防(一)第423章 錦帆賊(一)第18章 放長線第499章 決戰之殤逝第445章 龐統走陰平第332章 曹呂聯姻第15章 關二哥怎麼辦(1)第108章 羣英會第153章 老實人發怒(一)第325章 遼西起風雲第370章 長安之亂(二)第266章 金銀決(一)第96章 董卓會三英第399章 十年(九)第183章 雍丘之戰(二)第198章 奔走雒陽第449章 賈詡二謀荊襄(二)第185章 雍水畔,董俷戰三英(二)第207章 董卓二進雒陽第361章 小溫侯(四)第137章 春宵一刻值千金第437章 僧與帝(三)第488章 長安(完)第340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八)第159章 韓與馬(一)第116章 回河東(一)第196章 漢帝崩,大亂將起(一)第411章 呂蒙獻三關第324章 大決戰第415章 偃師第284章 亂亂亂(一)第16章 所爲何來(1)第93章 絞肉機(五)第162章 韓與馬(四)第166章 興盛不過三代第428章 誰可橫刀立馬,唯我錦帆將軍第490章 野望第119章 初見孟德第163章 韓與馬(完)第264章 雞鹿塞(四)第27章 走馬震金城(一)第42章 少年蒲元(2)第465章 溫侯(三)第112章 江東猛虎第364章 彈汗山(二)第269章 殺胡令第31章 再見,姐姐第21章 敲山震虎(2)第69章 轉戰青徐第182章 雍丘之戰(一)第4章 殺人歌(2)第101章 義真之死第242章 雒陽一夜(三)第197章 漢帝崩,大亂將起(二)第290章 南山桃花源(二)第342章 名士之殤(一)第496章 決戰之奇兵第281章 雒陽烽火紀第338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六)第445章 龐統走陰平第394章 十年(四)第452章 張任露崢嶸(一)第51章 飛白絕倫第48章 緣深緣淺第313章 兗州鉅變第112章 江東猛虎第121章 虎女營第251章 弘農王出馬第185章 雍水畔,董俷戰三英(二)第490章 野望第354章 拉虎皮,扯大旗第160章 韓與馬(二)第326章 盧龍塞第404章 水淹七軍(一)第450章 陽謀(一)第382章 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