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周恩來與夏格巴。

在與昌都遙遙相對的世界屋脊的另一端,阿里高原的扎麻芒保,新疆騎兵支隊先遣連,已經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羣衆工作。他們散發畫像和藏語傳單,幫助羣衆放牧、打柴、背水、治病、揀牛糞。當時先遣連的供應十分困難,他們仍然節衣縮食,拿出自己的布匹、衣服、糧食、茶葉、塊糖等物品來救濟貧苦牧民。與他們接近的藏民逐漸增多了。先遣連在阿里的羣衆工作與和平談判是成功的。今天,我們從歷史檔案裡還翻出了阿里那日過力松木區代表才旦朋傑、扎西才讓致的電報:中夫人民政府:敬啓者:中央人民政府軍官李狄三,抵達那日過力松木區。同我們結成了朋友並聽從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因此沒有引起一點戰爭,很好的和平實現了。這次我們的兩個邦保申請活佛,讓藏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和平協商,聽從中央人民政府命令。……

令人遺憾的是,西藏上層人物中,並不都是如阿里兩邦保那樣,誠心誠意地願“做中央人民政府的老百姓”,他們中有那麼一些人總想煞費苦心打出一面“獨立國”的小旗,與中央人民政府對壘。

早在1950年4月,就有一封電報從印度加爾各答發給“閣下”,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派代表“赴港商談”。署名者之一是“孜本-夏格巴”——20多年後,此人以一本《西藏政治史》鼓吹“西立”,頗獲得一些人的喝彩。過了一個月零八天,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發了一封夏電:“你們的代表團是西藏地方政府派至中央人民政府商談西藏地方事務的代表團,不能稱爲西藏派赴中國外交代表團,談判的地點必須在北京。不能在香港。”

夏格巴先生和他的同伴接電後便陷入了沉默,加上藍眼睛朋友的阻撓,遲遲未能成行。

1950年8月2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覆電駐印度大使館申健代辦,指示其堅持“中央政府對西藏代表團之方針:西藏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我不能承認該代表團爲西藏之外交代表”;“由印經香港去北京既有困難,請考慮轉回西藏經由國內其他路線如青海、西康、雲南等地前往北京”。

1950年8月19日,周恩來總理再次致電駐印度大使館申健代辦,傳達了極其重要的信息:……印度政府承認中國在西藏的主權,並經過其駐北京大使表示印度政府對西藏從來沒有現在也沒有任何政治或領土野心,並說其他國家也不會干涉西藏……印度政府曾向我大使館表示甚願我西藏代表團旱日到達北京,並聞英國政府已撤消其拒發籤證的決定。如此,西藏代表團更可早日動身……你們以極關心和極友好的態度助其早日成行,並予以很好招待爲要。

周恩來的電報,如在佈滿陰雲的西藏天空劃亮了一道閃電,若是夏格巴們順利成行,和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在京舉行談判,雖然決不會像後來的阿沛五代表那樣取得圓滿成功,但是,必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後來的歷史進程。

但是。就在夏格巴代表團擬於6月5日由加爾各答搭機經香港去北京談判之際,他們的英國朋友臨時取消了簽證,到使他們未能成行。

夏格巴被歷史輕輕拋棄,歷史在選擇新的人物;這個人物正乘馬匆匆趕來;歷史將使他倏然間閃閃發光。

(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7)解放軍攻佔昌都。(3)18軍待命進藏。(7)繼續封鎖打零炮。(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6)10萬大軍全部登島。(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8)達賴喇嘛親政。(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7)解放軍攻佔昌都。(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5)彭德懷臨危受命。(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7)繼續封鎖打零炮。(7)繼續封鎖打零炮。(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14)歷史性的記載。(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11)周恩來與夏格巴。(6)10萬大軍全部登島。(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3)18軍待命進藏。(7)繼續封鎖打零炮。(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11)周恩來與夏格巴。(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7)繼續封鎖打零炮。(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11)周恩來與夏格巴。(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5)新任總管阿沛·阿旺晉美。(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1)周恩來與夏格巴。(5)新任總管阿沛·阿旺晉美。(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8)達賴喇嘛親政。(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4)歷史性的記載。(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6)10萬大軍全部登島。(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
(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7)解放軍攻佔昌都。(3)18軍待命進藏。(7)繼續封鎖打零炮。(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6)10萬大軍全部登島。(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8)達賴喇嘛親政。(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7)解放軍攻佔昌都。(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5)彭德懷臨危受命。(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7)繼續封鎖打零炮。(7)繼續封鎖打零炮。(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14)歷史性的記載。(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11)周恩來與夏格巴。(6)10萬大軍全部登島。(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3)18軍待命進藏。(7)繼續封鎖打零炮。(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11)周恩來與夏格巴。(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7)繼續封鎖打零炮。(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11)周恩來與夏格巴。(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5)新任總管阿沛·阿旺晉美。(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1)周恩來與夏格巴。(5)新任總管阿沛·阿旺晉美。(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8)達賴喇嘛親政。(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4)歷史性的記載。(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6)10萬大軍全部登島。(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