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5章新舊錢幣,新舊戰爭

長安,大漢驃騎將軍府。

斐潛把玩着手中的新出一版的金銀銅幣。

因爲金屬錢幣往往有容易認知,標識清晰,重量恆定的基礎條件,所以斐潛在推行了一段時間的交子之後,又重新改回了金屬貨幣體系。

華夏算得上是世界上鑄造錢幣最早的國家之一了,最遲在春秋中晚期,華夏大地上已經開始有了大規模的鑄造錢幣,而在整個鑄幣發展過程中,大體上經歷了平板範豎式澆鑄、疊鑄、母錢翻砂、機器鍛壓四個階段。

秦幣麼,或許是因爲條件限制,或許是因爲工藝追求,亦或是當時以青銅爲美,所以絕大部分的銅幣,都是多爲含鉛量很高的銅合金,顯得顏色青黑。

而斐潛採用的銅幣,主要是鋅銅合金,顯得貼近於後世的黃銅,色澤更加喜人,也很容易和原本的五銖錢區分開來,即便是一些地方大戶企圖盜鑄,也未必能夠搞到色澤相近的銅材,所以也比較容易辨認僞幣。

至於銀幣和金幣,則是大概九五純度左右,以重量爲計量單位,固然會有包金包銀等的鉛幣仿冒,但是因爲銀幣和金幣的價值較高,一般來說都會比較認真的去辨別,再加上各大商戶都有新式天平,以固定的砝碼來對應金銀幣的重量,所以仿製的難度也是不小。相同重量的麼,大小不一樣,大小一樣的麼,重量不一致,要做到重量也一樣,大小也是一樣,那麼費的功夫未必能夠賺的回本……

再加上斐潛現在採用的水力鋼模鍛壓,幾乎就是站在了當下鑄幣行業的前列,不僅是輪廓清晰,字體完整,還可以做到正反面同時有花紋和年號作爲裝飾,雖然比起後世來還是很粗糙,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鑄幣的門檻,然後減少了刮銅剪邊的行徑。

『天圓地方……』斐潛呵呵笑了笑,『不過是牽強附會而已,錢幣之始,因用澆鑄,故需打磨,然以圓孔,便不易固定,故而用方形木定之……非以天圓地方而定錢幣,乃鑄磨困頓之故也……』

水力壓鑄的雖然比不上蒸汽機壓鑄,但是好在水力幾乎就是免費的,慢歸慢,日積月累之下,也是積攢了不少的錢幣,而且因爲是壓鑄,所以也就沒有必要維持原本的天圓地方形狀,直接鑄成圓形實心體,反倒是更加省時。

當然,這樣的行爲,在漢代還沒有被酸儒抵制,原因很簡單,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其實也流通過一段很長時間的實心貨幣,就像是斐潛所言,天圓地方並非是真的有了這個理論才依照這個標準去鑄錢,而是鑄造的技術導致了孔方兄的出現。

斐潛笑了笑,說道:『新幣既出,舊幣當收。民可自行兌換,限時五年,屆時舊幣廢止,直用新幣。』

荀攸愣了片刻,說道:『回收舊幣?』

這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畢竟當年秦始皇的時候就幹過。後續的其他封建王朝也都做過類似的事情。

斐潛問道,『公達可是有何指教?』

荀攸拱手說道:『不敢。回收舊幣,這損耗……怕是不小啊……』輾轉運輸,那個不是需要錢財?既然重量差不多,爲什麼不繼續使用呢?就像是五銖錢,用了整整三四百年,也不是不可以啊?

斐潛點頭,然後微微嘆息,說道:『回收舊幣,非謀其利,乃杜其害也……』

鑄幣也是要有規矩的,沒規矩,就玩完了。後世主要發達國家,然後宣稱自己沒有通貨膨脹,表示一切都是物價平穩,但是實際上即便是維持着5%左右的溫和通脹,物價在一二十年之後,就會翻一倍!

然而古代呢?

固然每個王朝末期,總有通貨膨脹,但是實際上整體來看,每個王朝都在盡全力的維護着貨幣的穩定。

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古羅馬雖以三世紀的通脹臭名昭著,但在更長曆史尺度上,這只是極偶然的插曲。從公元前 150 年前後到公元 50 年,古羅馬的小麥價格只增長了區區 50%。

當然,如果僅僅從物價的穩定性來看,蠅國在實施金本位前的幾個世紀毫不遜於實施金本位後的兩百年。從 1200 年到 1700 年五百年間,除了 16 世紀小麥價格年均增長 1.5%以外,其它世紀小麥的價格變化幾乎爲零。

即以華夏而論,實物證據比史書泛泛印象更能說明問題。

宋代銅錢標記了年號,年號在宋代更新頻繁,使後世的研究者得以用遺存的宋代銅錢構建貨幣成色的準年度數據。在宋三百多之間,作爲流通主體的一文和兩文銅錢,重量和成色都極爲穩定。

即便是糟糕透頂的辮子朝,其開國至 19 世紀中期兩百年間穀物價格也只增長了 3.5 倍,摺合年均通脹0.6%……

當然,最瞎搞的就是大萌王朝,死命印刷,導致大萌寶鈔一開始就註定是比廢紙都不如,擦屁股都嫌硬。元朝那麼糊塗的,都懂得一年印刷量需要控制,大概維持在20萬錠,一個沒控制住印了150萬錠,然後逼出了朱重八,結果豬頭八上臺,大萌竟然一年印515萬錠,洪武二十三年,中央銀行的練家子們更是直接把發行量提升到了1500萬錠……

『董賊之時,以惡錢橫行……』說起當年的事情,斐潛多少有些感嘆,在這個環節上,其實他也是幕後小黑手,只不過斐潛是向士族世家伸出去,而士族世家則是加在了民衆身上而已。

嚴格上來說,斐潛當時並沒有跟着鑄造惡錢,只是低收高賣,在貨幣價值高的時候借出貨幣,然後採購商品,然後等貨幣價值暴跌的時候,再以貨幣結算,賺取差價而已,雖說有些趁火打劫的嫌疑,但還是屬於商業範疇。

董卓要鑄惡錢,不是因爲董卓喜歡惡錢,而是當時龐大的軍費和財政開支,加上董卓將大量的貨幣自己私藏,不拿出來進行流通,使得朝堂上沒有銅可以鑄錢來支付相應的費用,以至於不得不開始鑄造重量更輕或成色更低的錢幣,用它們支付官員和士兵的俸祿薪水。

而董卓這樣的行爲,則是掀開了大規模盜版鑄幣的序幕。

因爲很簡單,小規模的仿製,其實是不怎麼賺錢的,而且因爲仿製錢幣上爲了牟利,必然會出現一定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即便是文盲的民間黔首也能發覺的,所以小規模的僞幣其實並不容易流通,也不可能給僞造者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只有當朝堂公然製造大規模惡錢,並且以強制命令推行的時候,纔是僞造鑄幣的絕佳時機!

所以實際上,當時董卓鑄造出現的惡錢,數量並不是最多的,而隨之而來山東士族的所謂『民間盜鑄』,纔是真正導致五銖錢貨幣體系崩壞的根本原因。

表現在物價通貨膨脹上,古代和後世的就有所不同,古代大多是梯形,有一個平臺期,而後世是斜坡,一路往下滾。

因爲在古代,除非是中央朝堂有預謀的事先積攢大量舊幣,短時間內迅速熔鑄成新幣投入市場,否則所謂的那些『民衆』,就有充分時間置備私鑄工具,與中央朝堂爭奪鑄幣利潤。可是中央朝堂之所以濫鑄,往往是迫於財政壓力,如果國家府庫中已存有大量舊幣,哪裡還用濫鑄呢?

所以,大多數選擇濫鑄的中央朝堂,是無力與『民間』的盜鑄者賽跑的,也搶不到多少鑄幣利潤。這也解釋了古代的幣值變化的梯形特徵,在古代鑄幣經濟中,除非中央朝堂短視到極點,否則不會輕啓濫鑄,而一旦啓動了濫鑄,盜鑄就如火上澆油,造成急速通脹。

那麼以律法來治理有沒有用呢?

有用,但是擋不住滾滾而來的鋌而走險者……

《漢書》中記載,王莽時期『每壹易錢,民用破業,而大陷刑。莽以私鑄錢死……私鑄作泉布者,與妻子沒入爲官奴婢;吏及比伍,知而不舉吿,與同罪……犯者俞衆,及五人相坐皆沒入,郡國檻車鐵鎖,傳送長安鍾官,愁苦死者什六七。』

『故而,以收舊幣,可絕私鑄盜鑄之弊,亦可衡銅皿銅器之價也。』斐潛總結道。當然,其實回收舊幣還有其他的附加功效……

荀攸對於高深的經濟理論,自然是似懂非懂,但是他也猜出斐潛的一些潛在的用意,大概是指向了士族大姓方向,所以表示出了回收也是需要花費和成本的,但是既然斐潛堅持,荀攸也不會反對。

荀攸在心中感嘆,君明者,爲臣者,自然不敢墮……斐潛這樣的君主,太過於精明瞭,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

其實回收錢幣,斐潛第一個目的,就是爲了刺激經濟。

華夏有古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有笑話說,有人將錢幣種到土裡,祈求生得更多的錢財,但是可笑的是,在古代,當有的人這樣做的時候,的確是可以獲得大量的利益。

因爲錢荒。

華夏封建王朝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就是錢荒。當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需要更多更大量的錢財錢幣的時候,結果中央朝堂提供不出那麼多的錢幣,不得不開始鑄造一些低質量輕重量的錢幣來應急的時候,這些『民間』種錢幣的傢伙,就會蜂擁而起,從地裡挖出銅器銀瓜,然後和中央朝堂搶奪鑄幣利潤。

即便是不論私鑄盜鑄的問題,這些士族大戶,一代又一代的人將錢財累積起來,融化成爲銅銀瓜果,然後埋到自家地下,無形當中就是減少了在市面上流通的錢幣數量,而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央朝廷明明產銀產銅的數量年年提升,可就是追不上需求量,導致市面上長期存在錢荒問題,最終導致經濟受到損害。

就拿劉大耳入川之後來說,也是因爲大量的分賞,使得原本川蜀之中的銅錢變成了功臣的庫存,使得市面上缺銅,劉大耳不得不搞出了什麼直十直百錢,結果頓時經濟崩潰,豬哥收攏了十餘年,纔算是勉強恢復正常。

這個問題,斐潛自然不能明說,因爲他知道,越是禁止,這些士族大戶越是會察覺其中的奧妙,便越發的會去做!

就像是私鑄。

斐潛的第二個目的,就是防腐。

第三個目的,就是推動白銀和黃金更早,更快的進入市場交易。

漢代,白銀和黃金,基本上都是屬於賞賜品,即便是當下斐潛用了銀幣和金幣,在民間依舊是很少用於具體的買賣,所以只有銅幣輪換退出,使得更多人會下意識的選擇交易時間更長的高價值貨幣,當白銀和黃金從貴重金屬成爲貨幣體系當中的一員之後,對於白銀和黃金的需求才會激增。

而華夏本土的白銀和黃金,並不多,或者說不足以支付廣大民衆的經濟需求,所以如果加以引導,這些貪婪的士族大姓,必然就會將目光轉移到那些盛產白銀黃金的地方去,就像是大航海……

否則在當下的這個階段,跟士族世家講什麼白銀黃金,這些世家未必會覺得有什麼太大的吸引力,還不如繼續想着各種方法來侵吞土地更實在一些。

龐統麼,軍政倒是不錯,智謀也是卓越,但是也有缺陷,他基本不懂什麼經濟商貿的方面的問題,而荀攸麼,基本的經濟常識知道一點,但是在更深層面的還是有些不足,所以都對於斐潛的這個新規定,並沒有太大的感觸和反應,也不是很清楚斐潛的深層次的那些目的。

斐潛將新錢幣分了分,算是給荀攸和龐統的小禮物,然後便談及了下一個的話題,『李長史遣人送了些西域寶馬,各種器皿來,不知二位有何想法?』

龐統晃動了一下手裡的錢幣,發出了細微叮噹之聲,然後說道:『主公可是欲售之?』

『嗯?』斐潛看了看龐統,笑道:『正是!』

荀攸卻在一旁微微皺了皺眉,輕聲說道:『如今西域戰端又起,怕是又要傷及糧草……』

斐潛點了點頭,『公達所慮,也不無道理……此亦爲胡漢之別也,若說征戰,皆耗錢糧,爲何胡人多以獲,而華夏多以損?故或從此起,當有所別也……』

荀攸說道:『主公之意是以西域之物,補充折損?』

斐潛擺擺手,說道:『此乃其一。若吾等只知劫掠,又與胡蠻何異?昔日孝武皇帝之時,大勝匈奴,獲牛羊亦百萬計,又何裨之有?國庫因此豐盈乎?故,劫掠直可得一時,不可獲一世也……』

固然有農耕和遊牧習慣上,或是技術上的差距,但是也反應出了華夏傳統之中的一個通病。

就像是一些人,評價事務的時候,往往說這個也是垃圾,那個也是叻色,似乎什麼都看不上眼,但是有的人卻能從垃圾當中變廢爲寶,然後尋找到商機,多年以後,那個嫌棄這個也是垃圾那個也是叻色的,依舊在和垃圾爲伍,而找到商機的卻已經家財萬貫成爲環保衛士。

所以,斐潛之前是因爲條件不足,也沒有辦法進行妥善的安排,而現在針對於西域,就可以推行斐潛一直以來都想要做的事情了。

『某欲舉辦招商……』斐潛緩緩的說道。

斐潛左右看看,似乎都從龐統和荀攸的腦袋上方看到了問號,便又停下來,解釋了一下『招商』二字的含義。

按照大鬍子馬的觀點,人類勞動是可以創造價值的,所以不管是哪個王朝,都一定會隨着其國家人民的不斷勞動而增加整體的社會財富,尤其是對於華夏這麼勤勞的民族來說,應該是財富不斷積累增加纔對,可是爲什麼老是見到歷史上許多描述,動不動就是國庫虧空,戶部倉廩之中除了老鼠其他什麼都沒有?

然後有人說是皇帝亂花錢,奢靡無度,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些花掉的錢,原本應該是在皇帝庫房之中,是不流通的,但是現在通過不管是高價還是低價採買,最終流向了市場,補充了整個市場的流通貨幣,按照所謂的左口袋右口袋理論,應該不會使得國家的財富縮減啊?

所以很明顯,左口袋到右口袋的理論是虛假的,實際現實當中,這些錢財在流通的過程當中會被不斷的侵吞,縮減,直至一點都不剩。一層層的官吏吃拿卡要,然後到了百姓頭上的時候甚至不僅沒有獲得相應的錢財補償,甚至還要倒貼出去!

而那些侵吞而來的賬款,官吏也不方便就直接花出去,所以就導致了三個結果,一個是奢侈品虛高不下,尤其是西域的那些破石頭;二則是大量的銀錢被存儲起來,從此不再流通,使得國家持續錢荒;第三個方面就是這些資金,沒有合適的去處,自然而然的就流向了農耕民族最重要的資源,土地。

龐統看着斐潛,忽然有一種不怎麼好的預感,試探的說道:『莫非……主公之意,是要某……』

斐潛哈哈大笑,說道:『知我者,士元也!不過,並不需要士元親力親爲,只需把控管理即可……此事,可交於崔裴等人舉辦即可,以西域之由,發行債券,爲期五年……』

龐統摸着下巴的手似乎纔算是輕鬆了一些。

荀攸眉毛動了動,因爲他想到這個所謂債券的年份,似乎和新舊錢幣兌換的期限相同,是不是斐潛又設下的什麼……

從西域送過來的這些戰馬和器皿,就將是展示西域財富的一個窗口。

斐潛計劃發行這一次西域戰爭的有價商業債券,不僅是解決自身消耗的問題,同時也是汲取民間閒散財富,提供一個理財的渠道,使得士族大戶的積累下來的財富不完全只有土地一個選項。

從某個角度來說,也算是敲打之後遞出的胡蘿蔔,但是同時也是加強對於士族大戶的控制的另外一個手段。

俗話說,欠錢的是爺爺,借錢的是孫子。若是將士族的錢財都捏在了手中,就幾乎等於是捏着士族的命根子,還不是想要讓士族硬就硬,相讓其軟就要軟?後世看了十幾年米國的金融外交策略,沒道理只懂得看不懂得用啊?

債券的發行方,就交給了目前四大商戶,崔裴甄卓,還有白石羌……

嗯,爲什麼四大里面會出現五個人?

這個好像也是慣例罷……

第1671章 薛蘭的鹽第七九一張 狼王牙的戰刀第1418章 不光是落石計第三二零章 窮底子第五七七章 相互之間的謀劃第八十六章 襄陽車禍第八七四章 大漢的崩塌(四)第3217章 同舍今何在第1845章 計中計中計第3226章 一個名刺引發的事故第四三一章 交涉第1342章 九空第3176章 人多戰術也有終結之時第2031章襄陽震動,江陵易手第一六九章 春風依舊笑桃花第二五六章 函谷關第2289章上善若水,下流也若水。第3005章西域猢猻有多少第3023章 遭遇之戰和遭遇知戰第1008章 心中喜事第3282章 真自願第六七八章 兼愛非攻進化版第1987章工業新進,玉鋼新生第3285章 施行和試行第五十九章 繞彎子規勸第2068章知識積累,智慧感悟第二七七章 出第九零五章 任重而道遠(五)第七五一章 突如其來的反擊第六二六章 茅棚裡的貨第八十五章 再上旅程第2891章底牌,相互的試探第3174章 自我知我那就真我明我第1424章 因時而度事第2907章狂者東走,逐者亦東第3025章意圍牛羊和亦爲牛羊第五四一章 鹿山腳下,一座孤墳第2009章上帝是依,無災無害第六五三章 壺關很重要第2480章長思量第1795章 高算,低估第2713章有光有暗有混沌第1393章 身份第1369章 新道第三七九章 河東的變故第1325章 人物第1628章 填空第二五七章 蹊蹺第四六三章 學一學第三六五章 馬踏聲聲碎山谷第1347章 不惑 (加更)第2441章差異的多少第2074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第九章 棋手還是棋子第1836章 別想,想多就白給(加更)第2729章 最假的宣言第2543章找個方向唄第3161章 當渾然遇到渾水第2122章加班人第九七五章 有人計算有人謀第2558章欺上瞞下小招式第1882章宗廟祭祀,思維跳躍第2551章雁字回時終不悔第2039章不懂光榮,窮橫有理第1437章 戰場變幻第1193章 永不停息消耗戰第2575章人傑地靈第八十六章 襄陽車禍第五七五章 方向的指引者第1955章窘迫幽州,遺留問題第1094章 太原變故第五二九章 不如歸去第1120章 大漢的保皇黨們第2216章一個開始第3174章 自我知我那就真我明我第1990章醫者醫人,患者患心第一三八章 世家和庶民第1921章移植問題,風帆進化第3277章 原來是如此第1592章 一棵海棠樹第2298章抄作業和計劃外的戰爭第五九八章 黑夜裡的大混亂第1314章 自私第1041章 殺個人也不容易第2842章結案第1205章 正確的選擇未必有正確的結果第2984章合則勝第1886章小習慣,老問題第3132章 水到渠成第五九一章 不再版圖內的平定縣第1245章 平陽城下三通鼓第三九三章 分配第2940章野曠天低樹,漢胡大聯盟第1950章內外道路,典故內外第2866章某人曾經做過第八九二章 反客爲主(七)第3009章價格可以再談談第1317章 風動第2110章一塊三明治第五三零章 真假其實不重要
第1671章 薛蘭的鹽第七九一張 狼王牙的戰刀第1418章 不光是落石計第三二零章 窮底子第五七七章 相互之間的謀劃第八十六章 襄陽車禍第八七四章 大漢的崩塌(四)第3217章 同舍今何在第1845章 計中計中計第3226章 一個名刺引發的事故第四三一章 交涉第1342章 九空第3176章 人多戰術也有終結之時第2031章襄陽震動,江陵易手第一六九章 春風依舊笑桃花第二五六章 函谷關第2289章上善若水,下流也若水。第3005章西域猢猻有多少第3023章 遭遇之戰和遭遇知戰第1008章 心中喜事第3282章 真自願第六七八章 兼愛非攻進化版第1987章工業新進,玉鋼新生第3285章 施行和試行第五十九章 繞彎子規勸第2068章知識積累,智慧感悟第二七七章 出第九零五章 任重而道遠(五)第七五一章 突如其來的反擊第六二六章 茅棚裡的貨第八十五章 再上旅程第2891章底牌,相互的試探第3174章 自我知我那就真我明我第1424章 因時而度事第2907章狂者東走,逐者亦東第3025章意圍牛羊和亦爲牛羊第五四一章 鹿山腳下,一座孤墳第2009章上帝是依,無災無害第六五三章 壺關很重要第2480章長思量第1795章 高算,低估第2713章有光有暗有混沌第1393章 身份第1369章 新道第三七九章 河東的變故第1325章 人物第1628章 填空第二五七章 蹊蹺第四六三章 學一學第三六五章 馬踏聲聲碎山谷第1347章 不惑 (加更)第2441章差異的多少第2074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第九章 棋手還是棋子第1836章 別想,想多就白給(加更)第2729章 最假的宣言第2543章找個方向唄第3161章 當渾然遇到渾水第2122章加班人第九七五章 有人計算有人謀第2558章欺上瞞下小招式第1882章宗廟祭祀,思維跳躍第2551章雁字回時終不悔第2039章不懂光榮,窮橫有理第1437章 戰場變幻第1193章 永不停息消耗戰第2575章人傑地靈第八十六章 襄陽車禍第五七五章 方向的指引者第1955章窘迫幽州,遺留問題第1094章 太原變故第五二九章 不如歸去第1120章 大漢的保皇黨們第2216章一個開始第3174章 自我知我那就真我明我第1990章醫者醫人,患者患心第一三八章 世家和庶民第1921章移植問題,風帆進化第3277章 原來是如此第1592章 一棵海棠樹第2298章抄作業和計劃外的戰爭第五九八章 黑夜裡的大混亂第1314章 自私第1041章 殺個人也不容易第2842章結案第1205章 正確的選擇未必有正確的結果第2984章合則勝第1886章小習慣,老問題第3132章 水到渠成第五九一章 不再版圖內的平定縣第1245章 平陽城下三通鼓第三九三章 分配第2940章野曠天低樹,漢胡大聯盟第1950章內外道路,典故內外第2866章某人曾經做過第八九二章 反客爲主(七)第3009章價格可以再談談第1317章 風動第2110章一塊三明治第五三零章 真假其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