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 關鍵因素

第二次全球戰爭是第一場拼綜合實力的戰爭。從戰略層面上講,拼的是國家的綜合國力,而從軍事角度講,拼的則是軍隊的綜合作戰能力,而絕不是某一個兵種的戰鬥力,或者是某一種武器的性能。

絕大部分時候,某一種先進的武器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軍事力量的。可是,當雙方的軍事實力相差不大的時候,某一種先進的武器裝備卻很有可能從根本上影響到雙方軍隊的戰鬥力。這就是軍事學中的“突出效應”,或者叫“關鍵因素”。

從總體軍事技術上看,當時唐帝國與美國是處於同一水平的,而雙方主要的差距不是技術,而是生產力,以及官兵的素質。可以說,當時雙方主戰武器的性能都相差不大,從航母到作戰飛機,從坦克到步兵手裡的步槍,基本上都沒有性能上的明顯差距。不過,某些關鍵因素對雙方軍隊戰鬥力的影響就非常大了。

“偵察鷹”算得上是一個關鍵因素,電子戰機也算得上是一個關鍵因素,而在29年4月份投入大規模實戰應用的雷達告警機也肯定算得上是一個關鍵因素。雷達告警機的最大意義就是從根本上解決了戰損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可以說這對當時的戰略航空兵,以及艦載航空兵來說,雷達告警機的價值絕對頂得上好幾千架作戰飛機,以及好幾萬名飛行員與機組成員了。

從四月十六日開始,羅雲衝就陸軍安排轟炸機前往牙買加安裝雷達告警機。雷達告警機本身並不複雜,體積也不大,重量還不到20公斤。不管是對重型轟炸機,還是戰術戰鬥機而言。都可以裝上。當時,爲了確保不讓這種秘密裝備落入美國人的手裡,每部雷達告警機上安裝了自毀裝置,即在戰機的主起落架上安裝了一個捷聯裝置,如果

戰機沒有放下起落架而墜毀的話,那麼安裝在雷達告警機裡的一枚小炸彈就會炸燬裡面地主要設備。炸彈的威力很小,不足以威脅到戰機本身的安全,不然飛行員肯定不願意在飛機上安裝一枚投不掉。而且隨時有可能因爲故障而爆炸的炸彈去執行轟炸任務。

改裝工作也不是很複雜,只是要爲2000多架轟炸機,還有數百架艦載作戰飛機進行改裝,工作量卻不小。羅雲衝與郝東覺也只能輪換讓戰機進行改裝。4月20日,已經有40箇中隊的“鵬”式轟炸機完成了改裝,羅雲衝立即安排這40箇中隊的轟炸機在21日執行了一次針對受到了大量高射炮保護的美軍高價值軍事目標的轟炸行動。

在當天地轟炸行動中,出動的480架轟炸機只有6架被擊落,其中只有6架是被高射炮擊落的,而且沒有一架被高射炮擊成重傷而報廢,雷達告警機的作用得到了初步證實。根據大部分飛行員的反映來看。雷達告警機都及時的發出了信號。讓他們及時的避開了美軍的隱蔽高射炮陣地,從而避開了高射炮的打擊,而當時被擊落的那架轟炸機是沒有及時跟隨編隊轉向。大概是雷達告警機出了故障吧。

23日,羅雲衝組織了一次夜間轟炸行動,測試雷達告警機能否對美軍夜間戰鬥機上地雷達做出反應。這次轟炸行動出動了50箇中隊的600架轟炸機。分成了10個小編隊的轟炸機羣先後避開了美軍夜間戰鬥機的4次截擊,而且都是雷達告警機提前截獲了美軍戰鬥機上發出地雷達電磁波信號,飛行員及時的轉向,避開了夜間戰鬥機。而這次轟炸行動也沒有護航戰鬥機,結果讓羅雲衝很滿意。

與雷達本身不一樣,雷達告警機在接收距離上有着明顯的優勢。比如雙方的距離如果

爲S的話,那麼雷達要探測到目標,就必須要接收到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信號。而電磁波信號傳遞的距離就是2S。如果

雷達告警機的靈敏性與雷達本身的接受器一樣,就能夠在距離雷達2S的距離上探測到雷達發出地電磁波,並且發出警告信號,提醒飛行員進行規避,而此時,雷達還無法探測到轟炸機呢!

雷達告警機對轟炸戰術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比如,現在羅雲衝就可以在沒有夜間護航戰鬥機的情況下出動轟炸機執行夜間轟炸任務了。另外,轟炸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航線,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完全遵照嚴格的飛行航線前進。這樣就可以讓轟炸機執行更豐富的任務。最後,因爲可以避開敵人的高射炮陣地,就可以採取小機羣分散進入的轟炸戰術,而不需要像以往那樣,集中上百架轟炸機組成大機羣,以確保有足夠的轟炸機能夠完成任務。這樣一來,就可以打擊一些原本沒有必要出動大機羣轟炸地小目標,以及次要目標,比如分散的軍事基地,分散的工廠,橋樑,隧道,交通樞紐,小型中轉車站等等。

當時很多人對雷達告警機的重要性還沒有徹底的認識,加上第二階段戰略轟炸的任務沒有完全完成,仍然有很多大型目標需要進行轟炸,羅雲衝也就沒有急着分散機羣去對付小型目標,仍然專注於轟炸美國的大中型城市,大型軍事基地等需要出動上百架,甚至數百架轟炸機的戰略目標。

相對而言,海軍艦載航空兵從雷達告警機中獲得的啓發與靈感更多,特別是對“攻勢護航”部隊來說,雷達告警機的出現解決了一個極爲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怎麼避開美軍的隱蔽高射炮陣地。

24日,12個“攻勢護航”中隊的戰機都裝上了雷達告警機,艦隊的休整工作,戰艦的維修工作也在幾日前完成,郝東覺立即率領第二特混艦隊前去接替第2支援艦隊,繼續執行“攻勢護航”作戰任務。

27日,艦隊剛到達百慕大羣島南部海域,郝東覺就派出了6箇中隊。對南卡羅來納州的六個美軍航空兵基地進行了打擊。當時,這六個機場都駐紮着美軍的戰鬥機,而且一直是攔截北上執行轟炸任務的轟炸機羣的主要防空戰鬥機部隊。當6個“攻勢護航”中隊在完成任務返回艦隊的時候,只有2架“獵鷹”沒有返航,損失率降低到了1%以下,這要比之前4%的損失率低得多。

郝東覺親自找到了六個中隊長,詢問了他們的實戰體驗,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雷達告警機的意義相當重大。

當時,有四個中隊需要穿過美軍的高射炮陣地,雷達告警機讓機羣及時規避,避開了美軍的高射炮陣地,不然的話,損失會更爲慘重。另外,還有部分轟炸機飛行員在收到了告警信號之後,首先引誘美軍高射炮開火,在確定了高射炮陣地的具體位置之後,再進行了轟炸。而且都成功的摧毀了高射炮陣地。

這是航空兵歷史上第一次利用電子設備來進行防空壓制。而是針對航空兵的死對頭,地面防空系統的壓制作戰行動。當然,比起後來的專業防空壓制部隊而言。這次作戰行動都屬於飛行員的自發行動,意義並不是很大。當時,還沒有足夠的技術可以在戰術轟炸機上安裝上可以確定敵高射炮陣地的電子設備,也就不可能對敵人隱蔽地高射炮陣地進行主動地打擊了。

到4月底的時候,第二特混艦隊的12個“攻勢護航”中隊分別執行了37次作戰行動,損失率一直在1%左右。雷達告警機在戰鬥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明顯。當然,對羅雲衝的戰略航空兵來說,雷達告警機起到的作用也非常的顯着。

從4月21日到4月30日,安裝了雷達告警機的轟炸機一共執行了6219架次的轟炸任務,只有11架轟炸機被美軍的高射炮擊落。而在其中的2457架次的夜間轟炸行動中,只有3架轟炸機被美軍的夜間戰鬥機擊落,4架被高射炮擊落。同時期,沒有安裝雷達告警機地轟炸機執行了5983架次的轟炸行動,有24架轟炸機被高射炮擊落。很明顯,雷達告警機使美軍的高射炮作戰效率降低了近七成。

可以說,29年的4月下旬是戰略轟炸的轉折點之一。從此之前,美軍防空戰鬥機的作戰效率已經明顯被削弱,高射炮部隊承擔起了大部分的防空作戰任務。而在4月下旬之前。美軍高射炮的作戰效率大概是用3000發炮彈擊落一架重型轟炸機,而在4月下旬,需要用5000發炮彈才能夠擊落一架重型轟炸機,從5月開始到戰爭結束,平均要用8500發炮彈才能夠擊落一架重型轟炸機,而到了美國宣佈投降前的一個月,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2000。雖然美軍高射炮部隊作戰效率急劇降低與其本身的戰爭實力嚴重被削弱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雷達告警機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當時,雷達告警機的主要用途還是對付高射炮,而且大部分晝間戰鬥機上是沒有雷達的,因此,雷達告警機對轟炸機,以及專門執行防空壓制任務的戰術戰機有着明顯的意義。直到戰爭結束,帝國航空兵都沒有爲戰鬥機配備雷達告警機。

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裡,雷達告警機接受了實戰的考驗,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其本身存在的技術侷限性也是無法否認的。

在五月底,美軍就開始懷疑是不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才導致高射炮的作戰效率急劇下降。當時美軍在一架墜毀的轟炸機上找到了雷達告警機,只是因爲這部雷達告警機已經自毀,所以美軍沒有立即察覺到唐帝國的航空兵有了專門用來規避高射炮火控雷達的設備。直到六月初,在受到了多次慘痛的轟炸後,美軍才逐漸意識到,也許是他們用來指揮高射炮作戰的火控雷達出了問題,才導致唐帝國的轟炸機能夠提前發現高射炮,並且及時規避。到六月底,美國的情報部門終於搞到了可靠消息,知道了“雷達告警機”的存在,而且知道這種設備正是利用火控雷達發出的電磁波信號爲飛行員報警的。

當時美軍已經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而首先想到的就是改變火控雷達的工作波段。在七月初的時候,美軍高射炮的作戰效率有了一些提高。當越來越多的飛行員報告,在遭到高射炮攻擊的時候,雷達告警機沒有發出信號之後,羅雲衝立即將情況反饋給了南京電子研究所。工程師立即找到了原因,知道美軍調整了火控雷達的頻率。在電子戰機弄到了美軍火控雷達新的工作頻率之後,工程師對雷達告警機做了一番調整,隨即美軍高射炮的作戰效率再次急劇降低。

當時雙方的科研人員都基本上摸清楚了雷達告警機的工作願意,相互的對抗也就開始了。不過,到七月底的時候,離戰爭結束也沒有多久了,而且美軍的高射炮數量已經急劇減少,美軍再改進火控雷達都沒有多少意義。不過,當時美國的電子工程師提出了好幾個解決辦法,而且都對帝國的電子工程師有所啓發。

戰後,帝國獲得了美國大量的絕密技術,這其中就包括了一項用來對付雷達告警機的技術,即捷變頻率技術。該技術的基本原理就是讓雷達的工作在好幾個波段上,以此使對手的雷達告警機難以發揮作用。實際上,捷變頻率技術的作用遠不止如此,這對提高雷達的抗干擾能力有很重大的意義。當時,美國的電子工程師只提出了基本的技術原理,戰爭隨即就結束了。而唐帝國的電子工程師在受到了啓發之後,在戰後不久就研製出了當時世界上第一部捷變頻率雷達,只是具備實際裝備部隊的價值還要等到十幾年之後了。

可以說,當時雙方在雷達與雷達告警機方面的對抗是世界上第一次電子對抗戰,雖然這遠沒有後來的電子對抗戰那麼激烈,但是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內,這給了很多人巨大的啓發與啓迪。後來,引導帝國軍隊首先走入電子化時代的好幾名將領當時就是參加過電子對抗的年輕軍官呢!

第13節 磨刀不誤砍柴功第44節 實力頂點第15節 戰爭宣言(上)第16節 接受考驗(上)第15節 真正的對手第7節 勝利大進軍第42節 錯過的情報第29節 亡羊補牢第15節 破格晉升(下)第48節 榮譽與驕傲第35節 勝利第2節 煩人的參謀長第7節 對德政策第29節 調整節奏第21節 預備隊第11節 咽喉第26節 局勢突變第71節 電子眼第26節 反撲中途島第39節 岸基轟炸機的反擊第36節 調虎離山第71節 大膽的計劃第49節 不對稱的炮戰第58節 接踵而至第18節 海狼第14節 惡鬥第35節 燃燒的夜晚第22節 戰場風雲第57節 危險與安全第46節 選秀第29節 猶豫不決第26節 “櫻花”亂舞第22節 海浪翻滾第33節 掃蕩第33節 海軍之威第23節 滿身傷痕第12節 萬事俱備第6節 門戶之見第28節 “發動機”第18節 緊急出動第47節 危機四伏第17節 絕不手軟第58節 接踵而至第57節 大戰“沉船灣”第56節 絕對主力第44節 突擊“大和”號第28節 遠航第11節 貴族與平民第14節 惡鬥第7節 戰爭動機第26節 危急判斷第12節 奇襲方案第47節 矛盾總爆發第78節 等待中的折磨第12節 空中獵殺第13節 痛定思痛(上)第11節 窩裡鬥第13節 圍攻“赤城”(上)第20節 凱旋第29節 夜間遭遇第47節 迷一樣的對手第52節 打草驚蛇第30節 行蹤暴露第9節 一路西風第20節 騎兵精神第58節 垂死反抗第35節 強弩之末第17節 未知的海洋(下)第31節 戰局莫測第30節 包餃子第21節 免戰牌第48節 榮譽與驕傲第4節 共勉第19節 左右難顧第31節 理智的獵人第15節 破格晉升(上)第42節 隼擊長空第41節 點名轟炸第33節 暢通無阻第47節 再接再厲第41節 天時地利第21節 橙子第3節 是戰是和?(下)第17節 瘋狂的火力第28節 要害第27節 守株待兔第30節 兵行詭道第51節 致命的位置第6節 鎖定勝局第31節 特種作戰第7節 港口外的鯊魚第34節 敵人並未放棄第1節 由海到陸第34節 巔峰對決第27節 再起變數第32節 特種先鋒第9節 機會第43節 尼米茲的決心第2節 機動艦隊第61節 力所不及
第13節 磨刀不誤砍柴功第44節 實力頂點第15節 戰爭宣言(上)第16節 接受考驗(上)第15節 真正的對手第7節 勝利大進軍第42節 錯過的情報第29節 亡羊補牢第15節 破格晉升(下)第48節 榮譽與驕傲第35節 勝利第2節 煩人的參謀長第7節 對德政策第29節 調整節奏第21節 預備隊第11節 咽喉第26節 局勢突變第71節 電子眼第26節 反撲中途島第39節 岸基轟炸機的反擊第36節 調虎離山第71節 大膽的計劃第49節 不對稱的炮戰第58節 接踵而至第18節 海狼第14節 惡鬥第35節 燃燒的夜晚第22節 戰場風雲第57節 危險與安全第46節 選秀第29節 猶豫不決第26節 “櫻花”亂舞第22節 海浪翻滾第33節 掃蕩第33節 海軍之威第23節 滿身傷痕第12節 萬事俱備第6節 門戶之見第28節 “發動機”第18節 緊急出動第47節 危機四伏第17節 絕不手軟第58節 接踵而至第57節 大戰“沉船灣”第56節 絕對主力第44節 突擊“大和”號第28節 遠航第11節 貴族與平民第14節 惡鬥第7節 戰爭動機第26節 危急判斷第12節 奇襲方案第47節 矛盾總爆發第78節 等待中的折磨第12節 空中獵殺第13節 痛定思痛(上)第11節 窩裡鬥第13節 圍攻“赤城”(上)第20節 凱旋第29節 夜間遭遇第47節 迷一樣的對手第52節 打草驚蛇第30節 行蹤暴露第9節 一路西風第20節 騎兵精神第58節 垂死反抗第35節 強弩之末第17節 未知的海洋(下)第31節 戰局莫測第30節 包餃子第21節 免戰牌第48節 榮譽與驕傲第4節 共勉第19節 左右難顧第31節 理智的獵人第15節 破格晉升(上)第42節 隼擊長空第41節 點名轟炸第33節 暢通無阻第47節 再接再厲第41節 天時地利第21節 橙子第3節 是戰是和?(下)第17節 瘋狂的火力第28節 要害第27節 守株待兔第30節 兵行詭道第51節 致命的位置第6節 鎖定勝局第31節 特種作戰第7節 港口外的鯊魚第34節 敵人並未放棄第1節 由海到陸第34節 巔峰對決第27節 再起變數第32節 特種先鋒第9節 機會第43節 尼米茲的決心第2節 機動艦隊第61節 力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