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有錢纔是霸主

事情總是有兩面性,雖然在過去三年裡開支了鉅額的軍費使得帝國承受了巨大的財政壓力,但到現在的這個階段,帝國海陸空三軍的實力在世界範圍都是不可挑戰的,英國現在爲什麼怕中國,因爲中國和英國開戰不需要再額外多開支,而英國則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

單純比作戰水平,英國的噴火戰機並不比J-3系列戰機差,甚至在很多性能參數上要更強,但要生產出28754架,英國去哪裡找到這麼多錢?

現在的情況很簡單,你英國要想同中國開戰,沒有任何問題,前提是你先拿出30億英鎊的軍費墊底啊,英國一年的中央財政總收入才2億英鎊,它去哪裡借30億英鎊?

現代戰爭就是拼錢,有錢纔是真正的世界霸主。

英國人可以堅持認爲白種人在任何方面都比中國人強,但機械和軍事裝備是一樣的,真正等到中英開戰,就算英國將一切家底全部賣光,湊出30億英鎊的軍費開戰,中國是不是就能湊出100億英鎊的軍費?

沒錢就別來同中華帝國比牛,也不要爭奪什麼世界海洋霸主的寶座。

宋彪在看完中央政府提交的財政報告之後,也覺得這些年的軍費開支太大,即便中央政府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府,同樣經不起如此程度的長期消耗。

他在看着這份財政報告的時候,心裡想的就是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德國和英國之間,他只能選擇打擊一個,德國和美國一樣都屬於帝國現階段及未來的威脅,而英國實際上只是過去的威脅。

英國是阻擋中華帝國成爲世界霸主的主要阻力。只有將英國從亞洲踢出局,帝國才能正式的成爲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但如果帝國不阻止納粹德國的擴張,未來肯定會遭遇到納粹德國的挑戰,即便帝國勉強同時擊敗英德,未來想要應對美國的挑戰就會過於艱難。

在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中,中國不怕美國的挑戰,只是缺乏足夠多的手段去限制美國的發展,所以在面對美國的競爭時。中國只能依靠正常的競爭和發展將美國長期壓制在世界第二的位置。

英國的沒落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在這個問題上不用太憂慮,只要慢火煮青蛙,循序漸進的推進亞洲和非洲的獨立自由化,大英帝國就將徹底成爲過去。

所以。對現在的中華帝國來說,真正最大的威脅就是一直堅持通過軍事擴張來擴大國家實力的納粹德國。

關於這一點,宋彪心裡是非常清楚的。

將這份報告看完之後,宋彪並沒有給予任何特殊的批覆,因爲情況還不是特別的糟糕,中央政府所持有的海外債權及海內外信託資產都屬於經營性資產,就如同德國政府持有西門子公司15%股份的那樣。這都是可以出售的資產,不包括名義上歸屬國家所有的非營利性的公路、水庫、學校等等,這些資產加起來的總價值更高,但都是不能沽售套現的。

這意味着中央政府還能繼續套現兩百億到四百億中圓的資金用於其他的戰爭。以及應付其他新的挑戰,包括繼續擴大對科技研發和教育的大規模持續投入。

帝國打完蘇聯和日本,中央財政還能保持現在這個水平,確實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宋彪原則上不計劃對此事給予任何評價。他就簡單的批覆了一個“閱”字,沒有任何意見的將報告合起來歸還給陪同在旁的陳瑾。

陳瑾身爲財政大臣。在此事上更是第一負責人,他等了很長時間見皇帝並無特殊的意見,便主動提及道:“陛下,中央政府的經營性投資是否繼續維持原有的政策?”

宋彪乘着這個時間點了一根玉溪雪茄,思索片刻才答道:“可以繼續維持,我個人認爲四大信託公司除了正常的大項目經營投資和理財服務外,還應該考慮更多的扶持高科技企業和中小私營企業的發展,四大信託公司也可以上市,引入更爲合理合適的管理機制和監管機制。”

四大信託公司在國內通常是指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國家信託儲備公司、中國國家投資銀行公司、中國工業控股總公司這四家中央政府經營性資產信託管理公司,加上中國遠東信託投資銀行公司、中國聯合控股公司則是六大信託,分別簡稱中信、中儲、中投、中控、中遠、中聯,事實上,前面四家是中央政府所有,後面兩家是皇室所有。

中央政府所有的這四大政府信託公司有着不同的業務範圍,中儲主要負責在國內外參與大宗商品信託管理和投資經營,主要投資領域集中在石油、鐵礦石、銅、錳、鎢、大豆、棉花、小麥等常規類的國際大宗商品,負責穩定國際大宗商品價值,儘可能避免短期大宗商品價格跌漲對國內經濟造成衝擊。

中投主要參與國內外金融企業及特大型項目的融資服務,對外國政府發貸、承銷國債,它的一個很常規的作用就是爲外國政府提供發展貸款,同時將項目承包給國內企業。

中控主要參與國內支柱型企業、產業的信託投資,爲高科技企業提供創業資本,參與海內外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管理,配合中央政府對重點企業提供資金、技術支持,支持及協調重點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以及調整國內產業產能,推進整體產業進步,主導大規模的跨公司的技術合作和科技研發。

中儲、中投、中控都屬於專業性極強的特大型政府資產信託管理公司,而中國國際信託公司則是典型的綜合型特大信託公司,在全球9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分公司,廣泛參與全球經濟的投資和金融服務,中信同時也是四大公司中實力最雄厚的一家。

中央政府對四大信託公司的管理採取委任制,通過在國內公開招聘的方式競選合格的高層管理人員,並由首相親自委任四大公司的總裁。由中央審計總局和獨立的社會審察機構聯合對四大公司進行年審,事實上,四大信託公司也是中央調查總局每年都要重點普查監管的目標。

查的很嚴,但在具體的經營管理上,四大公司的總裁一經任命都將獲得絕對的管理權限,有利於靈活的經營和更有效的內部管理,除了資產所有權屬於中央外,其他方面同正常公司沒有任何區別。

至少這幾十年看下來,四大公司的模式還是很成功的。在全球範圍內,帝國四大中央信託公司的情況也是一個特例,所以很多人認爲中華帝國屬於國家資產主義的範疇。

過去成功不代表未來就一定成功。

宋彪對此是懷疑的,所以,他覺得四大信託公司還是要上市。接受更多渠道的監管,當然,四大信託公司的情況是非常特殊的,上市之前可能還要專門在國會推動新的立法以保障四大信託公司爲國家服務的很多基本原則。

對於宋彪的這個提議,陳瑾是贊同的。

陳瑾頷首稱是,道:“四大信託公司目前已經是中央政府最重要的財政支柱,如果沒有四大公司提供的財政保障。中央政府的財政完全能夠堅持帝國打完中日、中蘇兩場戰爭,但是後續所要面臨的鉅額財政赤字肯定是非常煎熬的。就目前的財政而言,即便我們再同英國就印度地區的獨立開戰,那也不是太困難的問題。”

宋彪抽着雪茄。繼續在心裡盤算着這個事情,過了片刻才同陳瑾說道:“我倒覺得英國並不是我們最終必須面對的敵人。歐洲殖民主義的終結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只要我們循序漸進的推進,可能也就是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就能逐步推進完這一進程。”

陳瑾多少有點驚訝,聯想到皇帝在海參崴安排內廷撰寫的社論。他猜想皇帝在心裡已經調整了對歐洲的政策思路,當即問道:“陛下是否認爲納粹式的德國對我國威脅更大?”

宋彪微微頷首,道:“現在能挑戰帝國的只有美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而已,將根基建立在殖民地化的英國遲早還是要崩潰,我們只需要充當一個推手,而不是一個砸牆的鐵錘。至於德國,這種威脅將會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美國的危險一方面是不危險的,至少不會威脅到帝國的發展,但也是長期而棘手的。”

陳瑾問道:“那是否意味帝國必然要對德國給予更爲嚴厲的遏制,甚至是不惜以戰爭的方式?”

宋彪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至少目前還沒有必要必須對此給予一個準確的答覆。

他避開這個話題,繼續同陳瑾談論英國,道:“英國人現在批評我們是和納粹德國一樣的國家社會主義,不可否認,我們在制度上同蘇聯、納粹德國有相似之處,但這種相似性的背後有一個共同原則,那就是保障國家在大規模戰爭中的實力,同時,我們也更多的保障了私營企業的發展空間,保障了個人的自由。某種程度上,我們確實是在施行一種介乎於英美和蘇聯、德國之間的特殊政治制度,但這種制度也有利於帝國的發展。”

說到此處,宋彪頗爲嚴肅的再強調道:“特殊的制度正是我們的優勢之所在,我們回顧過去,在唐紹儀內閣時期,我們就已經建立了這樣的制度,正是在這個制度的基礎上,張康年做爲那個時期的財政大臣才能做出非常卓越的貢獻,幾乎是奠定了今天中央政府的財政根基。張康年那個時期是很風光的,人人稱讚他了不得,可當我們仔細的分析原因,更多的功勞還是制度本身的優勢。我不認爲現在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完全不需要改革,恰恰相反,我們還是應該繼續努力,首先要保證制度的優勢,而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又取決於我們的思想,所以,回顧過去的三十年,我們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全正確和錯誤,每一種社會思想和主義都有它的優點及缺點,而我們就要站在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去綜合的衡量利弊。”

陳瑾是個極其聰明的人。心裡明白宋彪皇帝這番話的用意之所在,現在有機會競選下一屆首相的人很多,他就是其中一位,如果他想要贏得選舉,就必須首先站在一位帝國總理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思考中國的未來。

制度取決於主義,而中國的主義是極其複雜的,其根本還是光復思想,只要有利於民族的強大和光復。那就是有利之事。

他明白皇帝的用意,並不急於答話,只是不停的默默點頭認可。

說一句真心話,宋彪非常欣賞陳瑾的才幹,如果能給陳瑾一個好的根基。陳瑾所能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對於帝國所能起到的推動作用,能爲帝國帶來的國家利益將不低於當年被稱之爲“功在千秋”的張康年。

人們總是說張康年的十年財政大臣任期取得的成就是“功在千秋”,今時今日,在中蘇、中日戰爭結束之後就能看出來,如果沒有張康年當年留下的四大信託公司和規模龐大的中央政府投資性資產,帝國今日如何能有這樣雄厚的根基?

所以說。一個好的財政大臣很重要。

在同陳瑾的談話中,宋彪同時開啓了兩個話題,一個是英德美三國對帝國的不同特徵的威脅;二是帝國政經主導思想、主義和制度同英美德蘇的不同之處。

陳瑾很聰明,他知道皇帝所說的這兩個話題實際上是一個話題。

在帝國的視野中。蘇德的兩種左右極端主義對帝國確實存在很大的威脅,但不像英美那樣緊張,蘇德英美對帝國的威脅程度,實際上都是差不多了。

帝國無所謂左。也無所謂右,只要有利於帝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光復。那就是合理的,有用的,可以用的,考慮到皇帝正在推進新的思想整合和黨派整合,陳瑾有一種預感,他感覺中華帝國的主流政治思想在這段時間,在這幾年裡就可能將會逐漸成形,在不斷吸收外國思想,不斷整理傳統國學思潮的基礎上,帝國大致就將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思想理論。

思想很重要,它指導人類社會的一切行爲,也總結了人類社會的一切行爲。

對帝國來說,光復主義仍然是最重要的思想,但它還不夠好,還不能滿足帝國想要成爲世界霸主的需求。

對於這樣的話題,原則上應該獨立於政黨之外的宋彪皇帝也不適合談論的太多,他轉而回到現實的問題上,指了指陳瑾手中的那份財政報告,吩咐道:“回去之後在內閣和軍部中做一次較爲深入的聯合討論,我的意見很簡單,這兩年是不是應該調整,或者休整一段時間,打好七五的基礎。現在,綜合各種情況來看,我國更應該尋求超脫各種地區糾紛的限制,保證有更好的機會審視整個國際世界的新發展。我想,簡單的說,我們需要作壁上觀,而不是推行更爲激進的政策,以保證中央政府和軍部能有足夠的時間應對更困難的挑戰。”

“是的。”

陳瑾答應下來,他已經明白皇帝的意圖。

現階段反而是要和英國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只是要儘可能的爭取更好的條件而已。

皇帝的意思很簡單,打英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還不是最好的選擇,也不是最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最佳選擇。

在很多人看來,中英早已是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刻,英國海軍的多艘戰列艦正在穿過蘇伊士運河,即將抵達印度洋,而中國海軍主力艦隊也離開了斯里巴加灣海軍基地,如果雙方全速加快航程,7天內就可能在安達曼羣島海域爆發中英之間的海洋決戰。

這將可能是決定未來一個世紀的海洋霸主之戰,勝者將會統治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海洋。

陳瑾提交的報告讓宋彪皇帝已經很清楚帝國的財政狀況,中英之間爆發全面戰爭是不合適的,但也不是說立刻坐下來談判就更符合帝國的利益。

在陳瑾離開,宋彪將電話直接打到了中央軍部,讓國防大臣陳厚甫和總參謀長蔣方震連夜到他這裡商議一個更爲合適的對策。

半個小時後,陳厚甫和蔣方震陸續抵達,他們向皇帝彙報了目前的情況。

在元旦之前,總參謀部曾經擬定了三個作戰方案報奏給宋皇帝。一是以海軍和空軍爲主,在印度洋的波斯灣出海口打一場快速的決勝戰;二是以陸軍爲主,快速殲滅英國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殖民軍;三是將戰場拖回東南亞,在東南亞消滅英軍在馬來亞的殖民軍和海峽艦隊。

局勢對中國極度有利,不管選擇哪一個作戰方案,帝國國防軍都有絕對的把握殲滅英軍,甚至是同時出擊,將英國在亞洲的軍事力量徹底消滅殆盡,但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以及要面對更多複雜的情況。

宋彪當時批准的第二個方面,也就有了第十集團軍的組建和第八集團軍的南下,目前,薛嶽的南方聯軍已經做好了絕大多數的準備工作,隨時可以對英國駐南亞大陸的殖民軍發起總攻。

在宋彪前往海參崴休假之前。他又批准了軍部的第一方案,同意海軍主力在合適時機進入印度洋,與英國海軍在印度洋實施決戰,這實際上就是中央軍部要求印度洋亞盟海軍指揮部對英軍予以嚴厲還擊的原因。

軍部肯定想打,特別是海軍部的上層高官們已是很瘋狂的想要同英國海軍決戰,幸好印度洋亞盟海軍指揮部的司令官陳亞武中將冒着上軍事法庭的危險,在執行中央軍部的命令時打了折扣。將“嚴厲還擊”調整爲“有限還擊”,不至於讓中英立刻進入大戰狀況。

現在的情況是明擺着的,只要是在亞洲區域內決戰,不管是在東南亞。還是在南亞,帝國中央國防軍都掌握着對英軍的絕對優勢。

在宋皇帝召見兩人之時,蔣方震正在軍部忙於做好大決戰的準備工作,各方面的預備作戰計劃也已經下發至各前線指揮部。陳厚甫則忙於同國會議員和中央內閣們溝通,申明此戰的必要性。要求內閣和國會繼續給予絕對的支持。

到了中央宮辦公廳後,兩人分別將目前的情況都彙報一番,根據中央軍情部和中央情報總局的情報,英國將地中海艦隊的多艘主力艦編列爲新的遠東艦隊,以三艘戰列艦和兩艘航母爲主力艦,在今日傍晚6點左右駛過蘇伊士運河,由於法國保持中立,該艦隊不可能在吉布提停靠,預計會在明天中午抵達索馬里的柏培拉港口暫停,或者是有可能直接進攻帝國在亞丁灣的海軍基地,但是可能性很低。

帝國海軍的第六艦隊常駐亞丁灣,因爲實力較低,目前已經撤離前往帝國海軍位於北馬達加斯加的安齊納納軍港,避開英國海軍。

宋彪一直很沉默的聽着蔣方震的作戰彙報,對蔣方震和陳厚甫來說,他們即便不是狂熱的主戰派,但也確信無誤的斷定帝國必須擊敗英國,將整個亞洲都納入帝國的控制範圍,爲日後同德國的決戰打下更爲雄厚的基礎。

等蔣方震做完了彙報,宋彪問他和陳厚甫:“你們認爲此戰有多少勝率?”

蔣方震思索了一下,簡單的答道:“我們不太可能失敗。”

陳厚甫則道:“確實如此,只要我們集中注意力去打這一戰,英國會輸的非常慘。”

宋彪只是微微頷首的點着頭,他不願意做一個唯一的反對者,身爲君上,不應該反對臣下之決意,在召見他們之前,宋彪真的決心暫時阻止這場戰爭,現在又有點猶豫,畢竟帝國不可能戰敗。

在仔細的權衡一番利弊後,宋彪才同蔣方震問道:“能否採取一場中等規模,但是速度極快的戰鬥,打完之後繼續要求英國接受和談?”

蔣方震思索片刻,答道:“英國海軍此次可以說是主力艦隊南下,一旦被殲滅,英國基本就將失去所有談判的籌碼,所以,殲滅其遠東艦隊主力是上策。我們大體可以採取兩個策略,一是警告英國海軍主力撤離印度洋,不要主動挑釁,不要導致中英海軍在印度洋的嚴重對峙,否則,帝國就將正式全面宣戰;其二,警告英國駐巴基斯坦地區的殖民軍撤離。鑑於英國的國際地位,他們不太可能撤離殖民軍,但如果我們警告其海軍。英國可能會考慮將海軍撤回去。在此基礎上,中英有和談的可能性,但如果已經開戰,除非在第一時間被殲滅其海陸軍主力,否則英國不太可能接受和談。那麼,最終的停戰談判極其可能就是英國的戰敗談判。”

對於這樣的判斷,宋彪還是認可的。

稍加思索,宋彪同蔣方震吩咐道:“採取第一個策略,警告英國海軍主力撤離。他們撤就談判,他們不撤就開戰。局勢肯定是非常有利於我們,只要我們願意談判解決問題,英國不可能完全無動於衷,到目前爲止。我們的態度已經表露的很清楚,現在就看英國是否能夠接受我們的條件。”

蔣方震點頭同意,繼續問道:“如果英國不接受我們的條件,那是否立刻予以開戰?”

宋彪答覆道:“是的。”

從大的國家長遠利益來說,不同英國開戰肯定是最有利的,因爲英國的衰退是一個註定的趨勢,根本不值得帝國爲此耗費太多的資源。節省了這些開支,帝國就能更好的應對德國和美國的長遠威脅。

對付納粹德國,唯一的策略就是戰爭。

對付美國,最好的策略就是依靠教育、科技和國家整體政策。以及帝國在亞洲和世界範圍內的特殊地位,通過國際自由貿易的長期競爭,通過國際外交事務的競爭,對美國實施長期的壓制和牽制。

不管是哪一種戰爭和競爭形式。帝國中央政府手中儲備的資產總量肯定是越多越好。

但在一個民主決策的國家,所有的選擇都不能完全只考慮長遠的國家利益。中短期的國家利益反而更重要,在今天這種情況下,如果帝國不能逼迫英國作出重大退讓,那就是帝國的恥辱和中央內閣、中央軍部的失職。

面對財政大臣陳瑾和中央軍部總參謀長蔣方震的同一個問題,宋彪皇帝只能給出兩個不同的答案,前面的答案是他認爲最好的抉擇,而後面的這個答案是最現實的決策。

既然決定採取先警告的策略,時間上面肯定要抓緊,當天晚上,宋彪皇帝就同蔣方震、陳厚甫一起將對英公告的這份聲明擬定出來,並將措辭斟酌一番後通告給內閣首相顧維鈞,隨後由陳厚甫代表中央內閣國防部在次日上午9時正式通知英國駐華公使。

帝國中央軍部的權力是指揮戰爭,而不是發動戰爭,正式宣戰以及對應的警告本身就應由中央內閣宣佈,在帝國憲法上,這種情況有兩點不同的對應,一是和平時期,中央政府纔有權對外國宣戰;二是戰爭時期,只要中央政府對外宣戰,中央國防軍事委員會就會成爲最高軍事機構。

現在,中蘇戰爭和中日戰爭還都沒有結束,中央國防軍事委員依然是帝國最高軍事權力機構,所以,宋彪皇帝以中央國防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確定這件事,本身並沒有任何違反憲法之處。

這一點很重要。

這意味着中央政府和內閣首相顧維鈞無權干預皇帝在此事上的決策,當然,總有一天,帝國皇帝會不在擔任中央國防軍是委員會的主席,這一職務將會由某一任內閣總理開始,通過憲法的形式正式確定由帝國首相兼任。

現在的中華帝國,在憲法上還處於一個特殊的階段。

作爲中央國防軍事委員會的主席兼中央國防軍及海陸空三軍最高軍事統帥,宋皇帝仍然在幕後控制着軍事上的一切大權,當然,權力總是屈服於現實。

對宋皇帝來說,他可以讓帝國向英宣戰,卻很難阻止帝國向英宣戰,除非英國按照帝國的要求作出重大退讓,滿足帝國上下的需求。

這就是人類權力世界的現實。

在這一點上,宋皇帝同他的對手日本昭和天皇有着極大的相似性。

第342章 太優秀也是錯第299章 順其自然第252章 201S第198章 中法俄第328章 有錢纔是霸主第294章 濟州海戰(二)第146章 奸佞小人第10章 駁殼槍C96第113章 二期整訓第168章 光復革命之炮轟山海關第205章 賣軍火的本錢第51章 勇奪沈旦堡(一)第63章 誰不想做軍閥?第136章 秋瑾第193章 戰略第139章 日本之尷尬第341章 人口競爭第212章 英國人是什麼好東西嗎?第294章 濟州海戰(二)第15章 劉銅炮的陰招第185章 帝國總理的覺悟第291章 開城戰役第30章 青木宣純大佐(下)第59章 聖喬治勳章第100章 特殊的中國首富第277章 中不偏,庸不易第127章第87章 三道溝夜襲戰第175章 君權神授第30章 青木宣純大佐(下)第206章 震旦第118章 舒萱小姐第96章 遼陽會戰(五)第339章 臺灣,臺灣第37章 先殺日,再殺俄第196章 帝國海軍之啓航第151章 慈禧死了,軍座新婚第70章 日本的領導亞洲夢第6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55章 宣統元年第256章 1958第347章 宣戰之前(上)第203章 這一年,一戰之前第244章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第56章 再交戰,“鋼軍”第五師團第241章 帝國海軍向前衝第69章 袁世凱的一封信第131章 因爲獨裁,所以臭味相投第300章 視察東北(一)第85章 善意的安排第263章 失之東隅(262)第142章 奉票風波第186章 華皇訓政第10章 駁殼槍C96第19章 前洞嶺伏擊戰(下)第20章 四萬擔糧食第21章 牛家堡的基業第251章 印尼風波第89章 奇襲遼陽第76章 俄國的再戰日軍之邀請第11章 弟兄被扣押了第284章 去殖民化第4章 殺人越貨第134章 遠東財團(二)第150章 死個王爺怎麼辦?第247章 即將成爲名將的新一代第164章 四大兵工廠第94章 遼陽會戰(三)第336章 扶不起的法國第194章 登基稱帝第289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第89章 奇襲遼陽第118章 舒萱小姐第84章 多一技防身第202章 中法軍事合作一片光明第327章 爾等臣民第291章 開城戰役第249章 陳光甫第14章 吉人自有天相第149章 考察團來了第159章 遼西軍馬第335章 戰爭繁榮第66章 再回牛家堡第293章 濟州海戰(一)第53章 撈足了就跑第321章 機械之王第259章 兩彈一星和中法同盟第337章 最孬,沒有之一第300章 視察東北(一)第35章 投奔俄軍第39章 滿洲步兵團(下)第22章 千言萬語說不盡第305章 宿離山下第160章 東北騎兵(一)第262章 赫爾曼.戈林第190章 將星閃耀之全殲第54章 戰爭財第327章 爾等臣民第293章 濟州海戰(一)第2章 殺啊,中國人
第342章 太優秀也是錯第299章 順其自然第252章 201S第198章 中法俄第328章 有錢纔是霸主第294章 濟州海戰(二)第146章 奸佞小人第10章 駁殼槍C96第113章 二期整訓第168章 光復革命之炮轟山海關第205章 賣軍火的本錢第51章 勇奪沈旦堡(一)第63章 誰不想做軍閥?第136章 秋瑾第193章 戰略第139章 日本之尷尬第341章 人口競爭第212章 英國人是什麼好東西嗎?第294章 濟州海戰(二)第15章 劉銅炮的陰招第185章 帝國總理的覺悟第291章 開城戰役第30章 青木宣純大佐(下)第59章 聖喬治勳章第100章 特殊的中國首富第277章 中不偏,庸不易第127章第87章 三道溝夜襲戰第175章 君權神授第30章 青木宣純大佐(下)第206章 震旦第118章 舒萱小姐第96章 遼陽會戰(五)第339章 臺灣,臺灣第37章 先殺日,再殺俄第196章 帝國海軍之啓航第151章 慈禧死了,軍座新婚第70章 日本的領導亞洲夢第6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55章 宣統元年第256章 1958第347章 宣戰之前(上)第203章 這一年,一戰之前第244章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第56章 再交戰,“鋼軍”第五師團第241章 帝國海軍向前衝第69章 袁世凱的一封信第131章 因爲獨裁,所以臭味相投第300章 視察東北(一)第85章 善意的安排第263章 失之東隅(262)第142章 奉票風波第186章 華皇訓政第10章 駁殼槍C96第19章 前洞嶺伏擊戰(下)第20章 四萬擔糧食第21章 牛家堡的基業第251章 印尼風波第89章 奇襲遼陽第76章 俄國的再戰日軍之邀請第11章 弟兄被扣押了第284章 去殖民化第4章 殺人越貨第134章 遠東財團(二)第150章 死個王爺怎麼辦?第247章 即將成爲名將的新一代第164章 四大兵工廠第94章 遼陽會戰(三)第336章 扶不起的法國第194章 登基稱帝第289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第89章 奇襲遼陽第118章 舒萱小姐第84章 多一技防身第202章 中法軍事合作一片光明第327章 爾等臣民第291章 開城戰役第249章 陳光甫第14章 吉人自有天相第149章 考察團來了第159章 遼西軍馬第335章 戰爭繁榮第66章 再回牛家堡第293章 濟州海戰(一)第53章 撈足了就跑第321章 機械之王第259章 兩彈一星和中法同盟第337章 最孬,沒有之一第300章 視察東北(一)第35章 投奔俄軍第39章 滿洲步兵團(下)第22章 千言萬語說不盡第305章 宿離山下第160章 東北騎兵(一)第262章 赫爾曼.戈林第190章 將星閃耀之全殲第54章 戰爭財第327章 爾等臣民第293章 濟州海戰(一)第2章 殺啊,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