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 玄宗登基

禪位?”羣臣驚訝得眼珠砸在地上了。喜歡該,請到……

陳晚榮雖然知道歷史上的睿宗以禪位而退出歷史舞臺,就是沒有想到睿宗會在這種情況下禪位,大是意外,驚奇不已:“歷史重來,睿宗雄心勃勃,我還以爲他會一直當皇帝,直到把後突厥和大食處理好了去了。沒成想,他居然禪位了!不過,這也難怪,他看重親情,太平公主這事讓他心力大耗,難以爲繼了,不得不禪位。”

睿宗看重親情,要是普通人的話,這是美德,會爲人頌揚。可是,他是帝王,帝王過於看重親情那會倍受煎熬。這幾天,睿宗就是在煎熬中度過的。

幾天下來,他最終決定處死太平公主,可是,他的心有多苦,只有他自己知道。現在,這事已經結束了,他再也支撐不住了,再次暈過去了。

“皇上,這萬萬不可!”羣臣異口同聲的反對,可是,睿宗早就暈過去了,哪裡聽得見?

姚崇的反應夠快,忙道:“快,傳太醫!”

李隆基撲上去,一把抱住睿宗,虎目中的熱淚流了下來,喚道:“父皇!”懷中的睿宗軟軟的,沒有一點反應。

太醫顛兒顛兒的趕來,一把脈,眉頭皺在一起。

“怎麼樣?皇上怎麼樣?”姚崇率先問起來。

“快說!”羣臣催促道。

禪位這事太大,羣臣還有一肚子的勸阻之言要說,巴不得睿宗現在就醒過來。

太醫眉頭擰在一起。想了想。這才道:“各位大人。最好不要打擾皇上。得讓皇上好好歇息。”

爲太平公主這事。睿宗已經數次昏倒。那時。事情沒有完結。睿宗憑着一口氣硬撐着。現在。事情一完結。他地氣一散。整個人哪裡還能撐得住。非有數天歇息。不能復原了。

事已至此。羣臣再急也沒有用。只有眼睜睜地看着內侍把睿宗擡走。羣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不知所措。

李隆基並沒有馬上跟上去。而是吩咐道:“姚崇。眼下。最緊要地事情就是穩定朝局。不出亂子。你得多用心。”

姚崇在心裡暗讚一聲李隆基地鎮定。忙道:“臣明白!”

“列位臣工應當恪盡職守。散去吧!”李隆基一交待完。飛也似地趕了上去。

羣臣不由自主的追上去,才追得幾步,又停了下來,眼巴巴的望着睿宗給擡走的方向,沒有人說話。過了老大一陣,羣臣呼啦一下圍上來,望着姚崇道:“姚大人,你看怎麼辦?禪位可是大事,我們得向皇上進諫。”

禪位是遠古時期五帝之制,自從帝王權力確立以來,有幾個皇帝主動禪位的?就是高祖李淵退位,那也是因爲玄武門事變給逼退的。睿宗這一決定彌足駭人,羣臣要不進諫也不可能。可是,要進諫總得等睿宗清醒。

在睿宗昏迷不醒的情況下,他們不找姚崇還能找誰?

姚崇也頗感爲難。要說才幹,肯定是李隆基更高。可是,睿宗在這近半年時間裡的表現也挺搶眼,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措施,把唐朝打理得有聲有色,讓人佩服。

“這……”足智多謀的姚崇第一次感到舉棋不定了。

陳晚榮接過話頭道:“各位大人,還是各安其職吧。我想,等皇上醒了,還有旨意,到那時,我們再商議定奪也不遲。”

也只能如此了,羣臣無異議,只得散去。

要不是睿宗昏倒,他們的諫議必然是一天,睿宗這一昏倒,反倒省事了。

正如陳晚榮所料,睿宗真的是有旨意下來,不過,那是在一天之後去了。睿宗這一昏迷就是一天一夜,醒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旨“禪位一事,朕意已決,不得再議!着姚崇準備新君登基事宜!三日後,舉行大典!”

這道旨意一下,睿宗禪位就成定局了,再諫也沒有用,羣臣只好不諫了,緊鑼密鼓的行動起來,爲玄宗登基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新帝登基是大事中的大事,誰也不敢鬆懈。這三天裡,唐朝各部門高效率的運轉起來,姚崇他們是忙得團團轉。陳晚榮雖然是睿宗的紅人,畢竟職位低,還是散官,這些準備工作輪不到他,只能呆在軍器監。

軍器監雖然也挺忙,相較而言,比起姚崇他們還是輕鬆得多。

轉眼間,三天就過去了,到了玄宗登基的日子。這天,陳晚榮起個絕早,剛剛穿好衣衫,鄭晴就端着熱水進來了,笑道:“今天怎麼起這麼早?”

要是在以往,陳晚榮是給鄭晴叫醒的,象今天這般早,還真不多見,鄭晴不由得調笑一句:“太陽是不是從西邊出來的?”

“不是!”陳晚榮一本正經的回答:“今天是皇上新帝登基的大日子,我當然要起得早點。”

“是啊!”鄭晴附和一句:“快洗臉。”

陳晚榮笑嘻嘻的道:“是什麼是?我話還沒有說完呢。”

鄭晴頗有些好奇,問道:“你還有什麼話?”

“我是說,新帝登基之後,朝中的局勢就穩下來了,我也就沒甚事做了。我們的事,是不是該辦了?”陳晚榮右手攬着鄭晴的纖腰,有點不懷好意。

鄭晴臉一紅,很是害羞:“人家早晚是你的人。”

“早晚?”陳晚榮臉皮夠厚:“晚點不如早點,這事越

好!天氣這麼冷了,連個暖腳的人都沒有,那行麼?

“你臉皮真厚!”鄭晴眼睛瞪得老大,裝出一副惡狠狠的模樣,在陳晚榮臉上輕擰一把。

兩人說笑不斷,陳晚榮在鄭晴的幫助下洗漱,用過早點,騎着青花,趕去參加玄宗的登基大典。

今天的長安與以往大不相同,家家張燈結綵,比大過年還要熱鬧。每有新帝登基,都要好好熱鬧,這是幾千年的傳統,李隆基登基也不能例外。

再說了,李隆基才名遠播,英明過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吐蕃這一仗,李隆基是始作俑,是他倡其議,老百姓對他更加愛戴,早就盼望他登基。如今,睿宗禪位,玄宗登基,正合百姓心意,哪有不熱鬧的。

正行間,只聽一陣震耳的爆竹聲響起,有老百姓高呼:“皇上登基嘍!”

聲音富含喜悅,好象李隆基是他們的親人似的。

“得民心得天下!”陳晚榮在心中感慨一句:“李隆基精明過人,具上皇之資,開元盛世名垂千古,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只是,因爲安史之亂,才把唐朝的前途給葬送了。要是沒有安史之亂,唐朝在中東的爭奪中已經佔了上風,很可能會把中東納入版圖。哦,我忘了一件大事,如何避免安史之亂呢?得想個辦法,一定要避免安免之亂!要是沒有了安史之亂,中國歷史會更加輝煌燦爛!”

秦始皇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由分裂向統一的轉變。同樣的,安史之亂也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不過,是強盛轉向衰落,讓人痛心。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一千多年裡,中國有秦漢雄風,盛唐氣象。安史之亂後,中國歷史就不如盛唐以前了,繼唐而有天下的宋王朝創造了讓人目眩的財富,卻在外敵面前擡不起頭來。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沒有什麼好說的。明朝版圖和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相差無幾,和強盛的西漢、盛唐比起來,差得太遠。

若是能避免安史之亂的話,中國歷史就能延續輝煌,這的確是一件讓人怦然心動的大事,陳晚榮不由得一陣激動,暗中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到!”

就在陳晚榮轉念頭這功夫,整個長安爆竹聲不斷,百姓的歡呼聲不斷,爲玄宗登基喝彩!

陳晚榮趕到太廟一瞧,趕到的大臣不少了,還有不少大臣陸陸續續趕來。

權力誘人,皇帝禪位的事情很少,一般都是先帝駕崩,新帝繼位於榻前,或是在朝堂上宣讀遺詔而繼位。睿宗是禪位,不是駕崩,禪位一事先得告於太廟。

是以,得從太廟開始。

要是先帝駕崩,新帝得先繼位,後告於太廟。睿宗是歷史上有名的禪位“專業戶”,一生三讓天下,一讓給母親武則天,二讓給兄長李顯,三讓給兒子李隆基。

幾千年中國歷史,如睿宗這般禪位,僅他一人而已。

新帝登基固然讓人高興,卻也敏感,羣臣見面打個招呼,並不多說,靜靜的候着。

沒過多久,只聽內侍尖細的聲音響起:“皇上駕到!”

陳晚榮一瞧,只見睿宗氣色不佳,臉色蒼白,走起路來都有些打飄,要不是有內侍小心翼翼的扶着,恐怕是舉步維艱了。

看來,太平公主一事對他的打擊非常沉重,他到現在都沒有恢復過來。

對睿宗禪位一事,羣臣頗有些不贊同,現在看見睿宗這副有氣無力的模樣,大有氣息奄奄之狀,不由得暗歎一口氣,睿宗現在禪位也許是明智之舉。

和睿宗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他身邊的李隆基。現在的李隆基身體已經康復得差不多了,又恢復到昔日那般丰神俊,神采飛揚的模樣,身上自有一股虎氣,讓人打從心裡生出好感。

“參見皇上!”羣臣見禮。

現在,大典之禮還未舉行,睿宗還是皇上,依然得依正常禮節相見。

睿宗很是疲憊的揮揮手,李隆基代答:“都起來吧!”

“謝皇上!”羣臣謝過恩,站了起來,分列兩廂。

睿宗緩緩掃視一眼羣臣,點點頭:“開始吧!”聲音很小,只有前面的大臣才能聽得見。

“皇上禪位,太子登基大典開始!”姚崇擔任司儀,大聲宣佈。展開聖旨宣讀一通。

這道禪位詔是睿宗口述,姚崇寫就的,大意就是先把自己的功勞述說一番。征戰吐蕃一事,是睿宗的大手筆,雖然睿宗現在心力不行,仍是大特一通。

然後,筆鋒一轉,說起自己的錯失處,列舉了唐朝的積弊,還有太平公主一事,最後把李隆基讚揚一通。

睿宗的文才不錯,這道詔寫得辭采飛揚,讓人叫絕。

詔一讀完,睿宗拈香跪倒,向歷代先帝禱告一番。禱告一畢,睿宗站起身,內侍捧來皇冠皇袍,李隆基跪在睿宗面前。睿宗拿起皇冠給李隆基戴上,再拿起皇袍給李隆基披在身上,提高聲音道:“三郎,從現在起,你就是大唐的皇帝了!大唐江山將由你來揚光大!”

“謝父皇!”李隆基很是恭敬的道。

“三郎,把大唐的江山交給你,父皇放心!你一定要把大唐的江山揚光大!”睿宗叮囑一句。這不過是禮節

語。

“孩兒謹記!”李隆基應命。

“新君登基,大典已成,朕自今日起爲太上皇!你們君臣議國事吧!”睿宗交待一句,右手伸出,扶着內侍,顫顫微微的去了。

“恭送太上皇!”羣臣在李隆基的帶領送睿宗離去。

望着睿宗的背影,不少大臣哭了起來。陳晚榮和睿宗相識以來,對他的瞭解越來越深刻。說睿宗無才,不對,睿宗其實是個精明人。只是,他太過看重親情,有礙他做個好皇帝。

睿宗對太平公主非常呵護,若不是生在帝王之家,他們的兄妹之情必然羨煞很多人,這在歷史上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做爲帝王,因爲這事弄得形銷骨立,就不是好皇帝了。

回想起睿宗的一幕幕,陳晚榮是感慨無已。

睿宗的身影越去越遠,終於消失在視線裡,一箇舊的時代結束了,一個更加輝煌的新時代開始了!

這個新時代叫做“開元盛世”,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是一個巔峰!在中國歷史上,只有漢武大帝開創的“漢武盛世”能與之相比!

歷史上,睿宗禪位之時,唐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有積弊不說,還有太平公主覷覦帝位,七個宰相中有五個是太平公主的人,嚴重威脅到玄宗的帝位。這迫使玄宗不得不採取果斷措施,誅滅太平公主。

現在,睿宗處死了太平公主,玄宗最大的威脅已經不復存在了。

對外,強敵環伺,邊境上的戰爭不斷,吐蕃、後突厥、大食相互勾結,騷擾唐朝邊境,滋擾不斷。就連勢力不強的契丹都要來插上一手,可以說,當時的唐朝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而現在的唐朝,在經過了吐蕃一戰之後,戰略態勢大爲改觀,吐蕃這個強勁的對手不復存在了。

還有,安南梅玄成造反是在玄宗時候進行的,爲了平定安南,玄宗派楊思率十幾萬大軍沿着東漢名將馬援進入安南的路線進軍,平定了安南叛亂。現在,梅玄成已死,安南穩定。

整個唐朝的戰略態勢極其有利,唐朝的對手只有後突厥和大食兩個了。唐玄宗要是平定了後突厥,再把大食帝國擊破,那麼,唐朝在中國歷史上將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強盛王朝,就是比起秦朝與西漢王朝,也是遠勝之!

唐朝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變化,都是因爲陳晚榮,是陳晚榮促成了這種轉變!

李隆基掃視一眼羣臣,道:“數十年來,大唐積弊甚深,有些地方已經民不聊生了,朕希望你們恪盡職守,齊心協力,革除積弊,打造出一片錦繡江山!”

“皇上聖明!”羣臣齊聲頌揚。

李隆基開始了新政:“第一件事,精簡各部,汰斥冗員,斜封官和得官不正,一律罷免。第二件事,確立考覈,官員的任命調遣,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考查,每年十月,朕會派按查使巡視全國各處,監督百官。第三件事,諫官和史官參與宰相議事。”

這三件事,件件是緊急。諫官和史官參與宰相議事,是從唐太宗時期開始的舉措,爲的是監督皇帝,因爲史官連皇帝都懼三分。只是,武則天謀政,有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情,諫官和史官就不能參與議事了。

在羣臣的一頌揚聲中,李隆基接着道:“第四件事,檢田括戶。數十年來,律法敗壞,豪強橫行,強佔民田的事情時有生。朕粗略估算了一下,無地而依附豪強的百姓不下百萬之戶,這事得抓緊辦。宇文融,你來牽頭。”

正如李隆基所說,當時失去田地的農戶至少有百萬戶,也就是幾百萬人口,這在當時是一個大數目,要是處理不好,唐朝會生亂。

宇文融領命。

“第五件事就是拆毀佛寺,讓僧尼還俗!”李隆基的第五道政令讓人有些意外,仔細一想,卻是大有道理。

武則天爲了奪取帝位,縱容扶持佛教,不僅使得佛教徒的數量大爲增加,還在於佛教徒橫行不法,逃避稅收,使得國家財政枯竭,抑止佛教對國家有莫大的好處。

“皇上聖明!”姚崇他們心悅誠服。

“召回宋璟,和姚崇一道理政!”李隆基的這道政令很得人心。

宋璟是一能臣,政纔不在姚崇之下,其剛正更有過之,爲朝臣景仰。只是,半年前,因爲太平公主的關係,給貶到嶺南去了。現在召回他,雖是勢在必行,羣臣仍是忍不住興奮。

“現在朝中,人才匱乏,立即從各部挑選一批有政才的人才。”李隆基掃視一眼羣臣道:“沒有人才,什麼也做不了。朕決定,明年春天開恩科取士。”

羣臣又是一片頌揚聲,姚崇問道:“請問皇上,年號如何定?”

年號是一件大事,每個皇帝都得有自己的年號。

李隆基緩緩道:“元,紀元;開,創新是也,朕決定,來年改元開元,也就是勵精圖治,開創新紀元之意!”

開元盛世正式拉開了序幕!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爲輝煌的一頁之一,不安份的後突厥,蠢蠢欲動的大食帝國在更加強盛的唐朝面前,將會落得怎麼的命運?(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節更多,作,!)

第39章 新月秘辛第23章 相見歡第22章 金牌產品(三)第28章 偉大發明(四)第151 血戰怒江第121 軍器監的喜事第175 晉爵加封第63章 技術創舉第44章 少年奇才第4章 推銷藝術(上)第184 炮兵新戰法第1章 又逢畫聖第106 太子定計第91章 巧解難題第44章 少年奇才第138 一場硬仗第10章 升官了第23章 喜獲豐收(四)第44章 少年奇才第200 梅玄成之死第9章 大鬧朝堂第109 各懷鬼胎第3章 畫聖吳道子第34章 要變天了第12章 燃燒吧,長安第163 活捉贊普第9章 樂遊原上第179 睿宗的密旨第58章 亦公亦私第178 李隆基的遠謀第4章 推銷藝術(下)第126 大戰之前第31章 入住新居第59章 二人世界第231 臨危受命第27章 天大的難題第73章 我來革新第111 陳監軍第181 接管軍器監第164 進軍邏些城第115章 進了黑牢第4章 推銷藝術(下)第58章 解決突騎施第230 妙手回春第9章 兄弟論劍第51章 歪射正着第70章 應對之策第36章 終於動了第5章 大唐戰車隆隆啓動第94章 大快人心第28章 偉大發明(二)第45章 五回道上第180 墀德祖讚的末路第151 血戰怒江第17章 要你服氣第196 殺機涌動第89章 新的發現第99章 傾心相許第56章 奔赴西域第18章 大打出手第129 舉國歡慶第26章 攻佔怛羅斯第64章 欺上門來第22章 金牌產品(五)第112章 禍從天降第28章 偉大發明(三)第58章 亦公亦私第66章 凌辱宰相第33章 萬事俱備第215 大謀劃第5章 大唐戰車隆隆啓動第210 千里眼第59章 二人世界第23章 挑戰畫聖第16章 牛刀小試(三)第238 玄宗登基第50章 擴大生產第211 僧一行第61章 技術難關第53章 唐三彩第35章 再入長安第96章 被人算計第37章 全線出擊第6章 新構想第115 鹿死誰手第14章 名將高仙芝第221 降下恩旨第34章 師徒重逢第222 睿宗的大手筆第234 朝野震動第201 逃出生天第87章 神來之筆第187 轟動國子監第58章 解決突騎施第90章 試炮第38章 血染大漠(上)第22章 金牌產品(三)第67章 智擒匪徒第二捲髮家之路第一oo章 遲到了
第39章 新月秘辛第23章 相見歡第22章 金牌產品(三)第28章 偉大發明(四)第151 血戰怒江第121 軍器監的喜事第175 晉爵加封第63章 技術創舉第44章 少年奇才第4章 推銷藝術(上)第184 炮兵新戰法第1章 又逢畫聖第106 太子定計第91章 巧解難題第44章 少年奇才第138 一場硬仗第10章 升官了第23章 喜獲豐收(四)第44章 少年奇才第200 梅玄成之死第9章 大鬧朝堂第109 各懷鬼胎第3章 畫聖吳道子第34章 要變天了第12章 燃燒吧,長安第163 活捉贊普第9章 樂遊原上第179 睿宗的密旨第58章 亦公亦私第178 李隆基的遠謀第4章 推銷藝術(下)第126 大戰之前第31章 入住新居第59章 二人世界第231 臨危受命第27章 天大的難題第73章 我來革新第111 陳監軍第181 接管軍器監第164 進軍邏些城第115章 進了黑牢第4章 推銷藝術(下)第58章 解決突騎施第230 妙手回春第9章 兄弟論劍第51章 歪射正着第70章 應對之策第36章 終於動了第5章 大唐戰車隆隆啓動第94章 大快人心第28章 偉大發明(二)第45章 五回道上第180 墀德祖讚的末路第151 血戰怒江第17章 要你服氣第196 殺機涌動第89章 新的發現第99章 傾心相許第56章 奔赴西域第18章 大打出手第129 舉國歡慶第26章 攻佔怛羅斯第64章 欺上門來第22章 金牌產品(五)第112章 禍從天降第28章 偉大發明(三)第58章 亦公亦私第66章 凌辱宰相第33章 萬事俱備第215 大謀劃第5章 大唐戰車隆隆啓動第210 千里眼第59章 二人世界第23章 挑戰畫聖第16章 牛刀小試(三)第238 玄宗登基第50章 擴大生產第211 僧一行第61章 技術難關第53章 唐三彩第35章 再入長安第96章 被人算計第37章 全線出擊第6章 新構想第115 鹿死誰手第14章 名將高仙芝第221 降下恩旨第34章 師徒重逢第222 睿宗的大手筆第234 朝野震動第201 逃出生天第87章 神來之筆第187 轟動國子監第58章 解決突騎施第90章 試炮第38章 血染大漠(上)第22章 金牌產品(三)第67章 智擒匪徒第二捲髮家之路第一oo章 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