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是烏蠻爲國王,白蠻大姓爲輔佐,集合境內各族(包括漢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國家。要統一政權,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據勢力;集合各族共同立國,自然要廢除羈縻狀態;抵禦唐與吐蕃兩個強鄰,自然要提高本國的經濟與文化。經南詔以及大理前後五百餘年的統治,國境內原來的落後面貌,有很大改變,經濟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漢族的水平。有些族雖然還保持所謂“故俗”,與南詔立國以前相比,數量卻不是那麼多,水平也多少有些提高了。
楚將莊蹺建滇國,帶來了楚文化。以滇池地區爲中心的各部落,受楚文化影響,由遊牧逐漸轉化爲定居的農業部落。西漢立益州郡後,本地居民與漢人接觸更多,文化也就比遠處各部爲高。唐末人樊綽所著《蠻書》說“在石城(南詔改唐郎州爲石城郡,雲南曲靖縣)、昆川(昆明市)、曲軛(馬龍縣)、晉寧(晉寧縣)、喻獻(澄江縣)、安寧(安寧縣)至龍和城(祿豐縣)謂之西爨;在曲靖州、彌鹿川(彌勒縣,竹園,路南縣等地)、升麻川(尋甸縣、嵩明縣等地)、南至步頭(建水縣),謂之東爨”。《蠻書》所說石城。
東爨被稱爲“烏蠻”,西爨被稱爲“白蠻”。稱爲“蠻”,自然是漢族統治階級的謬說,但烏與白有區別,卻是事實。“烏蠻”“白蠻”的名稱,在未作適當更改以前,也只好暫時沿用。
經濟和文化,烏蠻白蠻也有區別。烏蠻多有牛羊,無布帛,男女都用牛羊皮作衣服。無拜跪的禮節。有些語言要經過四次翻譯,才與漢語相通。烏蠻是以牧畜爲業、不知耕織、很少同漢人接觸的落後族。白蠻大姓爨氏,自蜀漢以來,歷朝有人作本地長官,白蠻文字與漢族同,語言相近,耕田養蠶,也同漢人,很可能是莊所率楚兵與舊居民融合而成的新族。有些白蠻酋長,自稱祖先是安邑(山西運城縣)人,西晉時來南寧(雲南曲靖縣西)。白蠻中有不少蠻化的漢人,當是事實。漢武帝滅莊氏滇國,立白霫酋長白人仁果爲滇王,莊氏後裔退到滇池以西。《新唐書》說莊氏部落有稻麥粟豆絲麻薤蒜桃李,以十二月爲歲首。莊氏原來與白蠻同住在滇池周圍,白蠻也有農桑業,是無可置疑的。白蠻經濟和文化部比烏蠻高,信鬼尚巫的風俗卻相同,稱主祭的人爲鬼主,每戶每年出一牛或一羊,到鬼主家祭祀。大部落有大鬼主,一百家有小鬼主。烏蠻七部有都大鬼主。爨氏兼併烏蠻,設兩爨大鬼主。莊氏部落不設鬼主,祭祀在家內,親友帶牛酒來助祭,風俗與漢族更相近。
南詔國王姓蒙,始祖名舍龍,避仇家自哀牢(雲南保山縣)遷居到蒙舍川。舍龍生子龍獨邏,又名細奴邏。唐太宗時,蒙舍酋長張(張是白蠻大姓)樂進求讓位給細奴邏。六五三年,細奴邏遣子邏盛炎入朝,唐高宗任細奴邏爲巍州刺史。六五四年,蒙嶲詔蒙斂、和舍等作亂,唐命李義爲姚州道總管討蒙斂等。張樂進求讓位,細奴邏遣子入朝,求唐保護,大概都與蒙嶲詔的侵擾有關。唐高宗咸亨年間,唐用西爨酋長王仁求爲將,平定亂事。《王仁求碑銘》說“咸亨之歲,犬羊(指蒙斂)大擾,梟將失津(,元兇莫懲”,足見蒙斂侵擾多年,戰敗後才北遷至樣備。
南詔國憑藉手中的勢力及大康的相助,最終統一了六詔,統一後的南詔,漸漸的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現在開始不安分起來了,特別是近百年來,大康也不是沒有想要滅掉這個國家,奈何,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擺在那裡呢?不易於之理,只好扶持僞王統治這裡,漸漸的對這裡放鬆了統轄,這樣,自然是給了南詔人機會了,他們現在更是氣勢恢宏啊,時常想要入侵大康啊。
現在的南詔是段氏當國,更是氣焰非常囂張,最近幾年若不是
有王忠嗣及周不疑兩位大將軍鎮守邊關的話,恐怕他們早就開始打起蜀中及滇南的主意了,周不疑的致仕及王忠嗣的被害,一下子使得南詔人看到了希望,他們先是聯繫了居住在高原上的吐蕃人,隨後暗中派出人馬去拉攏蜀中那些被董彥光打壓的漢人將軍及其他部落的首領,就這樣不知不覺的把蜀中的水給攪渾了。
現如今南詔的國主名段焰熙,此人可謂是愛民如子,在南詔甚是得百姓的心,最近幾年南詔這邊填在不斷,使得南詔國人不得不逃亡他地生活,段焰熙自知純粹依靠南詔國是很難解決眼前的難題呢,於是,便開始把目光瞄向了附近的大康帝國,大康雖然龐大,但是經過這些年的征戰,實際上就像是一個紙老虎一樣了。
通過探子傳來的種種消息,便讓這位雄才大略的國主準備對大康動手了,於是乎,便有了段陽河的大軍入侵蜀中的事情了。
“陛下,北邊的戰事倒是進行的非常順利,東邊的卻是寸步難行啊,太尉大人好像是遇到敵手了,那漢人的滇南都督可不是易於之人啊,現在已經練下三關了,長此下去的話,臣恐怕太尉很難堅守住啊。”
段焰熙的近臣安寶寧小聲說道。
段焰熙並額米有說話,太尉崔恩成是南詔軍事上最厲害的人了,現在都被打得節節敗退,他也是沒有什麼辦法啊?論起治國,他倒是可以,要是帶兵打仗,不行,這也是他當權二十年來,沒有一次御駕親征過的原因。
“吐蕃那邊怎麼說啊?”
“吐蕃贊普已經親自帶着大軍支援蜀中了,看來他們想要完全吃下蜀中了,若是他們能夠抵抗住蜀中的壓力,讓大將軍帶人回援的話,就算是大康的五虎將在世,也未必能夠再進一步的。”
另外一名老臣安克璐覲見道。
段焰熙此次進軍的目的就是想要吃下蜀中地區,現在讓他完全放棄蜀中的利益,自然是不可能的,滇南雖說地方不小,但是跟富庶的蜀中來說還是沒有辦法相比的。
“國主,不用擔心,我們只是把軍馬撤出,大將軍不是拉攏了不少蜀中的人馬嗎?可以給他們高官厚祿,讓他們替陛下在蜀中站住腳,就算是將來,大康傾全國之兵進攻的話,我們也損失不了什麼的。”
段焰熙聽到這句話,心裡一喜,這可是好事情啊,當初他心裡有點不喜段陽河拉攏那些小的部落,甚至還向自己要封賞呢?現在想來,段陽河還是非常聰明的,只要自己給了他們足夠的利益,他們肯定會替自己賣命的。
於是乎,這就有了段陽河帶着兵馬四處去宣旨,順便暗中整頓南詔軍馬,準備暗中突襲滇南,好打楊延昭一個措手不及的局面。
~~~~~~~~~~~~~~~~~~~~~~~~~~~~~~~~~~~~~~~~~~~~~~~~~~~~~~~~~~~~~~~~~~~~~~~~~~~~~~~~~~~~~~~~~~~~~~~~~~~~~~~~~~~~~~~~~~~~~~~~~~~~~~~~~~~~~~作爲涼州副都督被調往滇南擔任都督,楊延昭心裡倒是不爽的,本來按照他的資歷是完全可以接任皇甫酈的職務的,奈何,只是因爲他是涼王系的人馬,只能被擱置了。
還好的是,皇帝也在其他方面補償了他,再加上開封郡王的書信,讓他吃了一個定心丸,擔任滇南都督只是暫時的,涼州都督的位置遲早會是他的。
從涼州趕來滇南之後,楊延昭第一件事情便是整頓軍馬,作爲一地的都督,若是不能完全掌握軍中的士卒的話,極有可能會被趕走的,在大康這樣的事情還是經常會發生的,若是老都督離任,他推薦的人馬未能擔任都督或者其他位
置,新都督的位置一般都不是很好做的。
楊延昭在這方面倒是佔了不少便宜,周不疑多年不在滇南理事了,這邊都是一名副都督再負責軍中的事情,而且這位副都督年紀不小了,根本無心去跟他爭什麼?楊延昭剛到任,他便把手中所有事情全部一古腦的交給了楊延昭,自己反而成爲了軍中最閒的人去了。
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完全掌控了滇南的軍馬,楊延昭便把涼州軍馬的訓練方法帶過來了,雖然此地並不適合騎兵,但是楊延昭也讓這些士卒能夠騎馬,以免將來,被借調其他地方靠着雙走路,屆時肯定會耽誤大事情的。
馬匹的事情自然是朝廷提供一部分了,當地的富商捐贈一部分,涼州那邊也捐贈了一些,就這樣,滇南勉強的組起了一萬的騎兵,不過,這些騎兵倒是經常會被輪流的還的,主要是讓軍中的士卒都學會駕馭馬匹的本事。
新年剛過,楊延昭正準備找一個地方練軍呢?哪曉得,南詔國的軍馬就這樣出來了,這讓楊延昭那個大喜啊,當下暗中集結軍馬,趁着南詔國不備,一舉拿下了南詔國的三個關口嗎,這下子讓南詔太尉崔恩成慌了,他本是河東崔家的子弟,奈何,因爲犯事被髮配到邊境,家族中人不僅沒有幫助他開罪的,反而更是落井下石,這讓他一氣之下便投靠了南詔國的國主,依靠自己的本事做到了南詔三公之一的太尉,在南詔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雖然楊延昭拿下了三個關口,崔恩成也並沒有向別人那樣集結大軍準備拿回被佔領的三個關口,而是依舊在哪休整。及修葺石城,他準備在這裡跟大康的軍馬進行一決雌雄。
“太尉大人,下面的人都在竊竊私語,說是太尉大人害怕康軍,不敢應戰,末將擔心若是這樣的話,恐怕要不了多久,我軍就會出現譁變啊?”
崔恩成的副將進來稟報道。
“呵呵,讓他們說去吧,本公自由破敵的妙計,只要他楊文廣敢帶兵過來,本公就讓他有去無回。”
楊文廣是楊延昭手下第一大將,也是他的嫡親侄子。這次他來滇南擔任都督,也就帶了自己的兒子楊文闖及侄子楊文廣。先鋒軍便是他的侄子楊文廣,連下三關也是他的功績。
楊文廣拿下三關之後,心裡確實是有點驕傲,不過,他還是牢記自己叔父的教誨,對面的崔恩成可不是一個好對付的傢伙,別看他現在沒有動作,說不定不久的將來肯定會有大動作的,於是,他一邊整頓軍馬,一邊派出大量的斥候,看看這個崔恩成到底葫蘆裡面賣的是什麼藥?可惜的是,斥候回來都是說對面在修葺城牆,根本沒有做什麼?這讓楊文廣疑惑了,於是,大膽的楊文廣不顧手下人的勸阻,親提三千大軍進攻石城了。
結果可想而知了,若不是手下人拼死相救的話,楊文廣極有可能死在石城了,當他們趕到石城的時候,崔恩成早就在城下等着他們了,楊文廣上來就是挑戰,結果戰着戰着,他們便被報了餃子啊,崔恩成早就在石城外面埋伏下了重兵,一旦有人攻擊的話,四面的伏兵就會殺出的。
看着兵敗的楊文廣,楊延昭一怒要斬殺此人,後來經過衆人的勸阻,才重新給了楊文廣一次立功的機會,先鋒元帥的位置變成了先鋒官,若是不能立下功勞的話,回去還是要受軍法處置的。
隨後兩家倒是在石城外面打了幾次仗,雙方可謂是半斤八兩吧,互有損傷。楊延昭及崔恩成,誰都不敢前進一步,他們都在等着一個機會呢?這個機會是什麼?也只有雙方的主帥心裡清楚。其他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