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祖文和長子葉國軒是昨天才到的靖州,可因爲王振宇的心急,顧不上讓自己未來的老丈人多休息一下了,立刻組織召開了這個小會。
陳紹提出的改革路線書現在被抄寫了五份,在座的人手一份。現在,所有的人都在仔細看這份計劃書。
具體來說,陳紹對於改革的設定的大方向跟王振宇是一致的,但並非沒有區別:
一是在基層組織方面改革,這點陳紹跟王振宇出發點基本類似,都是計劃在維護原有社會結構基礎上,爲擴充勢力增加新的東西。而區別方面,則是陳紹和自己的老師王闓運一樣,頗有些輕視商人,認爲商人善於見風使舵,不能作爲依靠。
王振宇對此則不認同,商人也是人,就追逐利益來說,和農民的區別不大,不然後世爲什麼那麼多農民能成商人呢?可能唯一的區別就是在堅決程度上。而且即使是這個程度,其實也是一個假象,農民就不見風使舵了嗎?那什麼叫農民式的狡猾。見風使舵是人的特性,和職業,階層的關係並不大。商人爲什麼看起來沒農民兄弟可靠,不是品性不好,而是他已經不是光腳的了,對於穿鞋的人而言,已經不可能跟依然光着腳的農民兄弟那樣,用一點蠅頭小利就能驅使的了。你要讓商人如農民一般跟着你堅決的開創一番局面,那你就得足以打動他的利益出來。而手上軍隊不足五千,地盤不過一府,靠山不過是個鎮守使的王振宇能拿出來忽悠這些精明人的東西實在是乏善可陳。
及時是這靖州的政權,也不足以讓商人們傾力相助。所以王振宇玩得就是一個概念,從今往後,只要我王振宇的勢力蒸蒸日上,在我的轄區內,就要搞民主,就要搞議會。這對商人而言,不單單是權力那麼簡單,更是一種希望,一種人身和財產安全的保障。
既然有概念了,那麼大家就來投資吧,投資的越大,收益自然也就越大,當然,風險也就跟着大了,想降低風險嗎?那就跟老子一起戰鬥吧,不爲別的,就爲了保衛老子許給你們的那些田。
這點分歧影響不大,因爲陳紹的重點落在縣議會:
各縣範圍內設設立一百個行政村,同時不設立鄉鎮,只是沿着商道(陸路)部分設立商鎮。而這些商鎮的作用一是收購各種農產品,二是提供各種農民無法自行生產的生活用品。
最讓王振宇吃驚的是陳紹跟王闓運還有些不同,他居然還懂些營生的道理。要知道王門向來就自視清高,輕視營生的,難道王闓運年老了就轉性了,準備棄儒從商啦?
首先,根據陳紹在靖州近一個月的調查,提出了一個趕集制度。即每縣範圍內設立十個商鎮,每個鎮子設立有學校(小學),衛生所,治安派出所和一個護路小隊,和各類商鋪以及市集。每五個商鎮設立一個小商團,允許任何商人蔘加,每五日在一個商鎮趕一次商集。商鎮的日常管理由該鎮的商會自行負責,治安派出所隸屬於縣政府,護路小隊隸屬於上級護路中隊。
縣議會爲本縣最高權力機關,由各村村長,商鎮會長,各族族長,以及當地的社會名流共同組成,對本縣大小事務有表決權。
其次,是考慮到了社會安定的本質,就是人人有飯吃,天下就安定的原則。提出了一個商業分紅計劃,靖州府下屬四十個商鎮,一律由各鎮商會自行負責日常事務的管理,包括教育,衛生以及鎮容建設。每年收取的商稅和經營稅,採取四分之三自留,四分之一上交各縣財政局的原則進行分配。
各鎮商會的自留部分均分爲三塊,其中二塊按照土地面積和人口的比例,支付給各縣設定的該商鎮輻射範圍內的村寨。當年該範圍內村寨如有人蔘與搶掠,襲擊商路的,則該村寨當年的分配額自動削減一半。通過把各村的利益跟商路安全掛鉤的原則,來增加搶劫的成本。同時又用利益捆綁的方式,誘使所有村寨參與到保護和建設商路的工作中來。
同時府縣掏出一筆錢,修整整個商路,改善路面情況,加速商品流通的效率。
而在縣城的建設和管理方面,陳紹完善了議會的權力結構:
上交縣政府的部分則由縣議會統一歸入縣財政。
縣長由縣議會選舉產生,各縣每年財政預算在固定上交府的比例之外由縣議會審覈。
縣公安局局長由縣長提名,縣議會任免。
司法獨立方面,陳紹則建議設立監察局和法院,採取垂直管理模式,從上而下,形成對地方議會,政府的有效監督。同時也讓政府同時面臨來自議會和司法的雙向監督,在陳紹看來,政府纔是最後的執行部門,也是直接和百姓打交道的部門。只要對政府的監督落實到位了,那很多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很多風險也能得到規避。
聽完陳紹的陳述,葉祖文滿意的點點頭,然後側身對王振宇道:“文正啊,你這是從哪裡請來了這麼一位大才啊,好福氣啊!”
自打婚事有了眉目,葉祖文就不再叫王振宇將軍了,而是直呼其字。而王振宇也不再稱其爲葉先生,而是尊敬的叫聲葉翁,自稱亦是文正。
“葉翁,此人乃是王門王闓運老先生的得意弟子,如今正是百廢待興,能得陳紹先生這樣的大才,說來也確實是文正的福氣。。。”
接下來是萬耀煌和徐源泉提出的關於軍事方面的改革,畢竟如今大局基本上是穩下來了,雖然王振宇知道民國的亂世纔剛剛開始,但真要參與天下爭霸,並非要一味的去發動戰爭。你也得先鞏固現有的勢力,穩住了自身的基業,纔敢邁出擴張的步伐,最終也才能去問鼎不是?
萬耀煌的建議是:當地安保大隊大隊長由警備司令部所轄安保支隊部直接任免。
安保大隊相當於一個步兵營的建制,下設三個中隊。
第一個中隊是護路中隊,下設十個不滿編小隊,一百四十人。分駐在各商鎮,每年對調一次,負責守護商鎮和商道的巡查,半數配備騎兵。
第二個中隊是機動中隊,下設五個加強小隊,二百人,全部駐守縣城,配備軍馬二百匹。
這三百四十人全部按照正規軍事編制,訓練和整編,士兵招募和軍官的培訓任命全部由鎮守使府掌握,嚴格來說,這二個大隊本地兵源不允許超過百分之五十。士兵服役期五年,沒能轉入野戰部隊的,年滿後去向,一是根據實際需要,就地安置到治安派出所,公安局一部分;二是招募進入未來可能設立的直屬企業一部分,更多的則是免費進入職業學校學習一年,畢業後自謀生路。軍餉參照正規軍標準的四成由警備司令部直接按月發放,機動大隊軍餉的四分之一由各縣政府上交給支隊部轉發,護路大隊軍餉的四分之一由各商鎮商會上交給支隊部轉發。這二個大隊機動大隊士兵年紀不得高於二十五歲,軍官年紀不得高於三十五歲,護路中隊士兵年紀不得高於三十歲,軍官年紀不得高於四十五歲。
第三個中隊是護民中隊,由各村武裝組成,一村一個班,常規編制四人,班長由各村村長自行任命,武器由保安支隊直接發放,定期清點補充,損壞點數更換。中隊部和小隊部分別設在縣城和商鎮裡,其大隊部和中隊部的軍官來源一是從支隊另屬兩個大隊中的轉業軍官和士兵中擇優錄取,二是從各小隊小隊長中根據戰功和表現提拔。
護民中隊每年參加一次軍事比武,10月的秋操。軍官待遇按照正規軍標準的四成由縣政府直接發放,士兵待遇則相對差些,只拿三成,這些開支由靖州府廉政司負責稽覈。
另外二箇中隊則是一年進行二次會操,時間分別定在每年的5月和10月進行。
由於戰事需要,野戰軍從各地保安支隊機動中隊抽調優秀兵員後,出現的臨時缺口則從護路中隊中抽調,護路中隊缺口從護民中隊抽調。
認真聽完萬耀煌建議之後,徐源泉還補充了一個意見,各縣保安大隊直屬的機動中隊每年三月到鎮守使府參加會操。
按照這個標準,每縣的地方武裝人數將達到六百人,王振宇細微思索一下,感覺這點兵力如果是維持地方,基本上還是充足的。
徐源泉隨後對野戰部隊的改革提出了意見:
首先是待遇方面:
士兵月餉八塊,排級軍官十五塊,連級軍官二十四塊,營級軍官三十五塊,團級軍官四十八塊,旅級軍官六十三塊,師級軍官八十一塊,軍級軍官一百塊。
正職則照這個標準分別加2塊,3塊,6塊,10塊,12塊,15塊,19塊,30塊。
上述這些還是跟組建猛虎旅時由馬西成宣佈的待遇制度一樣,沒有太多變化。但是接下來,徐源泉的建議就讓王振宇不自覺的皺了一下眉頭。
第一是設立軍銜津貼:士官月補五塊,尉官月補二十塊,校官月補六十塊,將官月補一百塊。
第二是設立家庭補助:尉官月補十塊,校官月補三十塊,將官月補八十塊。
第三是設立高級軍官補貼:團級軍官月補十塊,旅級月補二十塊,師級月補三十塊,軍級月補五十塊。
第四是戰時發雙餉,傷殘一次性按照該員所在級別正職月餉標準的12倍進行補償,同時由鎮守使府民政司負責造冊每月支付1塊錢光榮餉爲其遺屬生活費。
陣亡則按照該員所在級別正職月餉標準的24倍進行補償,如有子女的,子女享有九年免費教育,一般居民享有六年,同時根據子女意願和身體情況,可優先補錄軍校學習。
軍校分爲士官系(主要培訓連以下軍官,如排長,副排長,司務長等,從中學畢業生和現役士兵中考試選拔),步兵指揮系(培養步兵連以上軍官,從現役連以下軍官中根據戰功和推薦選拔回爐),炮兵指揮系以及參謀系(培養專業的軍事參謀人員),另外設立戰略研究學校,專門培養軍情特工人員和情報分析人員。
這可是個系統工程,不說待遇,光是建立軍校一項,就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和大筆的資金投入。不過省什麼,王振宇也不打算把軍校給省了,所以,被推遲的自然是把軍銜,家庭,高級軍官三項,注意是推遲而非取消,希望還是要留給部下的;至於戰時雙餉則被王振宇同意了,因爲這個則是必須的,省什麼也別省屬下的賣命錢。
徐源泉記錄了王振宇的決定後,萬耀煌提出了新兵的招募訓練問題,這個事實上在前一天晚上王振宇和他私底下交換過意見,事實上王振宇對這一塊也很重視。
新兵招募採取募兵制,新兵月餉四元,安家費二十元,新兵期六個月。
新兵招募,訓練統一由旅部參謀處,作訓處,軍備處(軍需和裝備合併)三個單位共同負責。
上述都不是關鍵,關鍵是從現在起,第九旅的新兵招募權力從各作戰單位統一收歸到了旅部手中,新兵從訓練開始就會知道誰纔是第九旅的老大。。。
政治,軍事的改革方案都有了明確的方向,王振宇看向葉祖文,接下來的經濟纔是他關心的重點。
葉祖文也看了看王振宇,自己這次來,也給王振宇帶來了兩份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