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冊立太子(一)

卯時的長安城還籠罩在一層薄薄的夜色中,顯得莊嚴而又大氣。遠看燈火通明的太極殿在沉睡中被映襯的富麗堂皇,顯出了它作爲大唐最高權力中心所應有的霸氣。李恪走近太極殿時已經有不少文武大臣等候在太極殿前。其中多爲緋袍者,他們多爲官居五品和四品之間的三省的侍中、黃門侍郎、中常侍等,也有六部的侍郎、郎中等,更有十二衛軍的中郎將、御史臺的御史中丞。李恪從很遠就掃視衆人,發現沒有一個是他認識的,大家看到他過來,都只是拱手行禮,然後各自三三兩兩的在一起竊竊私語,很少有大聲喧譁的,李恪也一一回禮。岑文本綠色的官服在衆多紅色服飾中尤其顯眼,當李恪走到他面前時,岑文本只是稍微拱手行禮之後,便隱身在衆人之中。李恪知道他此舉是爲了不引起更多的人注意,便直接來到隊伍的前面站定不語。

其實,李恪也想在還沒有早朝這段時間多認識幾個大臣。一是,想了解下大唐中樞和各部任要職的官員以便更瞭解朝廷格局;二是,想多跟他們接觸接觸,留下一個好的影響。所以,他來的比較早。可沒想到的是,這些人竟然比他還要早,更讓他鬱悶的是,看到一大片不認識的人之後,他忽然發現自己對於大唐朝廷是多麼的無知。只能一個人默默的站在一邊,等待自己到大唐之後第一個早朝的來臨。

很快,陸陸續續來了一班的文臣武將中的大佬們。像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左武衛大將軍秦瓊,右武衛大將軍、涇州道行軍總管尉遲敬德,右衛將軍侯君集,左金吾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檢校禮部侍郎、中樞侍郎溫彥博,門下侍中、安州都督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兵部尚書杜如晦,還有就是諫議大夫魏徵。李恪跟來的衆人都拱手一一行禮,禮多人不怪,李恪一直秉持着這樣的態度,所以他對於衆人都比較客氣。其餘人如李靖,李績,柴紹等都因爲平定叛亂和駐兵要塞,不能參加今天的朝會。

李泰出現在太極殿的時候始終保持着微笑的表情,在跟羣臣們拱手行禮時表現出了他謙虛和和藹的一面,對給他回禮問候的衆人一種精神上的尊敬,讓很多五六品的官員受寵若驚,對他更是恭敬有加,這使得他顯得越發與衆不同。李恪在李泰出現在太極殿前時就注意到了他,裁剪的得體的紅色王袍罩在他挺拔的身軀上,讓他顯得更加文質彬彬。也許,他也知道今天是冊封太子的大日子。所以,纔打扮如此出衆吧。李恪心裡如此想着,畢竟最爲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之一,他也擁有資格成爲大唐王朝的太子。

他來到李恪面前微笑道:“三哥倒是來的早,愚弟不及也,不知道身體可否痊癒,數日不見,讓青雀甚是想念。”

李恪看着眼前和自己一般大小,身體略顯單薄的李泰,說話盡如此得體,道:“多謝四弟掛念,愚兄身體已無大礙。”隨即,看到緩緩而來李承乾和長孫無忌兩人,繼續道:“其實,愚兄來的早又有是用呢?正所謂來的早不如來得巧,四弟是不是認同三哥這句話?”

李泰從李恪的言語中聽出了弦外之音,他順着李恪的目光看到了太極殿前跟衆人拱手行禮的李承乾,當他看到李承乾身邊的長孫無忌的時候,一慣保持微笑的表情突然間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憤然之色。看着慢慢走近的兩人,他的語氣明顯有點失落,還夾雜着一份的怨恨和不屑,就聽見他狠狠的道:“確實如三哥所說,來的早不如來得巧啊!”

李恪看到剛纔還是春光滿面的李泰,因爲李承乾和長孫無忌同時出現在太極殿前而變得陰沉的臉時,內心一陣好笑。畢竟還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啊,沉浮不夠深,喜怒之色顯露在臉上,讓人一覽無餘。

而李泰前後前後判若兩人的態度是李恪早就預料到的,所以他纔會在看到李承乾和長孫無忌的時候如此回答李泰。因爲他知道李泰在怨恨着長孫無忌,也在怨恨着李承乾。

同樣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兒子,同樣和李承乾一樣有繼承太子之位的嫡子優勢,李泰認爲自己頗受太宗寵愛,比李承乾更合適做太子。

所以,當有大臣諫議李世民冊立太子時,他認爲長孫無忌會毫不猶豫的支持自己。而事實上長孫無忌沒有表現出一個舅舅對外甥的公平和公正,他更喜歡性格懦弱的李承乾而不喜聰明好學的李泰,在太子人選問題上站在了李承乾的一邊,力挺李承乾入主東宮。

李泰自覺自己不比李承乾差,甚至有些地方還要比李承乾優秀,長孫無忌作爲他和李承乾的親舅舅爲什麼如此偏袒李承乾呢?難道就是因爲他是長子,就因爲他比自己早生一年嗎?答案顯然不是這樣的,他認爲長孫無忌是在有意的疏遠自己,更多的是偏袒李承乾。所以,他對這個親舅舅產生怨恨,同時也怨恨上了李承乾。

李恪聽李泰把話說完,忙不適時宜拉着李泰迎了上去。在李承乾和長孫無忌前一米處站定後,先給長孫無忌拱手行禮,隨後對李承乾道:“參見王兄。”

李承乾已經從舅舅長孫無忌口中知曉自己即將要被冊立爲太子的事情,所以顯得格外興奮。雖然,他在刻意的掩飾着自己的喜悅,但一個十多歲不到的孩子不管你如何掩飾都難免會露出那麼一絲的疏漏。所以,這種現實在老於世故的衆人面前到成了一種做作。但李承乾卻不知衆人心裡的想法,面路喜色的對眼前的兩人道:“三弟、四弟無需多禮,愚兄近來功課繁忙,疏忽了兩位王弟,是愚兄之錯,以後如果遇到什麼需要愚兄的時候我一定會定力而爲。”

李恪本以爲李承乾只是因爲嫡長子的身份和長孫無忌的關係纔會被冊立爲太子,然而,剛纔他的一番話讓李恪改變了自己對李承乾的看法。李承乾說話得體,進退有據,並非就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性格懦弱,優柔寡斷。所以,開始懷疑前世在影視劇中和點滴的歷史資料中知道並非就是真正的李承乾。而那個性格懦弱,因爲李泰受太宗寵愛而怕被他奪走太子之位,盡然於侯君集等密謀造反,最終因爲優柔寡斷而泄密失敗的李承乾是否是被勝利者篡改了真相的贗品呢?他想生在帝王之家的孩子因爲耳濡目染,見過了太多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所以都不是尋常之輩,李承乾也不例外,不至於會像書中描述的那麼不堪。

李泰明顯對李承乾帶有敵意,他不緊不慢的說道:“大哥此話折辱青雀了,作爲弟弟豈有埋怨兄長之禮。還有就是我們做弟弟真是不明德體,本該時常去看望兄長才對,怎麼能讓兄長時常掛念呢。”

看到李泰跟李承乾一見面就爭鋒相對,李恪內心暗道:“果然如史書描述一樣,李承乾和李泰的儲位鬥爭纔是大唐貞觀年間政zhi鬥爭的重點。”隨即又想道:“難道李泰跟李承乾因爲太子之位鬥個你死我活的根源就是長孫無忌因爲冊立太子而偏袒李承乾所致”不過,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目的,他們兩個鬥個你死我活的李恪樂意看到的,也是他是否能奪得最終勝利的關鍵。所以,他不會阻止兩個人,反而會推波助瀾。

李承乾似乎對於李泰有意跟自己爭鋒相對而感到氣憤,他淡淡的道:“四弟如此說話,不是承認錯誤,怕是另有所指吧?”

李泰看到李承乾有點惱怒,心中甚是得意,便說:“青雀所說並非大哥所想,大哥何必執拗於青雀之言呢。”

李恪也不適時宜的說道:“大哥誤會四弟的意思了。”

長孫無忌站在距李承乾不遠的三米處,三個人的對話他悉數聽在耳中,內心震撼不已,沒有想到三個不到十多歲的孩子盡然已經開始針鋒相對。但因爲即將冊封太子,對於此時他不及細想,對三人吼斥道:“即刻便要早朝,你等三人不按班就部等待入朝,何故再次喧譁。”

三人被長孫無忌一陣痛斥,不在言語,站在自己的位置默然不語。

第522章 置身事外第589章 誰在算計誰呢?第292章 佈局第686章 承乾之意第3章 你是朕的兒子第688章 將相謀第547章 回長安的目的很簡單第695章 戰鬥第367章 真正的決戰(二)第256章 有個靠山第152章 升遷部署第298章 公主之心和漢王之意第38章 組建蹴鞠寺(下)第540章 三戰三捷第94章 蘇定方入主千牛衛第18章 冊立太子(二)第247章 活閻王杜獄第86章 待到相會是幾時第627章 秘術第575章 這是個大章節啊!第487章 挑戰者,必死第697章 繼續第45章 演練比賽(二)第131章 殺第658章 給吐蕃人的沉重一擊第333章 強者的對決(三)第297章 屬於孟山的戰役第454章 火器構想第611章 慘勝第129章 妒第692章 北上第20章 漢王府第15章 練劍第538章 第一次,沒了第491章 犯我陸軍學院者,雖強必斬之第137章 黑衣雙狼第429章 北王的意第13章 覲見李世民第454章 火器構想第307章 漢王的心思——殺俘第479章 嗜血的七殺第179章 杖十人不如殺一人第86章 待到相會是幾時第65章 協助調查第606章 擊潰第55章 黑衣女子第226章 錢留下,人走吧第515章 回到長安了第166章 探監第157章 頡利親衛第181章 組建鬼面騎第703章 發兵長安城(五)第267章 交易和協定第161章 長安城的基佬基地第546章 敗北的理由的陰謀第694章 這是第一戰第298章 公主之心和漢王之意第319章 兵到定襄城第134章 一百零八第626章 李恪病了第7章 英雄救美第648章 坑殺三十萬第314章 心思和計謀第379章 背水一戰(五)第297章 屬於孟山的戰役第694章 這是第一戰第185章 商議第259章 凌遲處死,誅滅九族第702章 發兵長安城(四)第73章 孫寧的目的第489章 殘忍的訓練第225章 歷史的真相第127章 帳中對話第248章 收網第400章 陰謀很深第378章 背水一戰(四)第394章 漢王和二汗的預謀第443章 殿下,我贏了第415章 撥亂反正第523章 這代價未免太大了吧第526章 發行唐幣第494章 能不這麼殘忍嗎第439章 一語驚醒東王夢第12章 本王要學武第207章 理想是禽獸第526章 發行唐幣第272章 我們一起回太原第309章 突利看的很透第526章 發行唐幣第73章 孫寧的目的第45章 演練比賽(二)第684章 支持的人不多啊第414章 董伯任的出現第590章 亂戰第706章 李治和楊妃第563章 鬥智鬥勇第374章 這就是宿命第23章 李泰的心思第616章 我們又見面了第100章 新軍主帥
第522章 置身事外第589章 誰在算計誰呢?第292章 佈局第686章 承乾之意第3章 你是朕的兒子第688章 將相謀第547章 回長安的目的很簡單第695章 戰鬥第367章 真正的決戰(二)第256章 有個靠山第152章 升遷部署第298章 公主之心和漢王之意第38章 組建蹴鞠寺(下)第540章 三戰三捷第94章 蘇定方入主千牛衛第18章 冊立太子(二)第247章 活閻王杜獄第86章 待到相會是幾時第627章 秘術第575章 這是個大章節啊!第487章 挑戰者,必死第697章 繼續第45章 演練比賽(二)第131章 殺第658章 給吐蕃人的沉重一擊第333章 強者的對決(三)第297章 屬於孟山的戰役第454章 火器構想第611章 慘勝第129章 妒第692章 北上第20章 漢王府第15章 練劍第538章 第一次,沒了第491章 犯我陸軍學院者,雖強必斬之第137章 黑衣雙狼第429章 北王的意第13章 覲見李世民第454章 火器構想第307章 漢王的心思——殺俘第479章 嗜血的七殺第179章 杖十人不如殺一人第86章 待到相會是幾時第65章 協助調查第606章 擊潰第55章 黑衣女子第226章 錢留下,人走吧第515章 回到長安了第166章 探監第157章 頡利親衛第181章 組建鬼面騎第703章 發兵長安城(五)第267章 交易和協定第161章 長安城的基佬基地第546章 敗北的理由的陰謀第694章 這是第一戰第298章 公主之心和漢王之意第319章 兵到定襄城第134章 一百零八第626章 李恪病了第7章 英雄救美第648章 坑殺三十萬第314章 心思和計謀第379章 背水一戰(五)第297章 屬於孟山的戰役第694章 這是第一戰第185章 商議第259章 凌遲處死,誅滅九族第702章 發兵長安城(四)第73章 孫寧的目的第489章 殘忍的訓練第225章 歷史的真相第127章 帳中對話第248章 收網第400章 陰謀很深第378章 背水一戰(四)第394章 漢王和二汗的預謀第443章 殿下,我贏了第415章 撥亂反正第523章 這代價未免太大了吧第526章 發行唐幣第494章 能不這麼殘忍嗎第439章 一語驚醒東王夢第12章 本王要學武第207章 理想是禽獸第526章 發行唐幣第272章 我們一起回太原第309章 突利看的很透第526章 發行唐幣第73章 孫寧的目的第45章 演練比賽(二)第684章 支持的人不多啊第414章 董伯任的出現第590章 亂戰第706章 李治和楊妃第563章 鬥智鬥勇第374章 這就是宿命第23章 李泰的心思第616章 我們又見面了第100章 新軍主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