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封鎖與突圍(一)

在包圍圈內的盟軍南邊是高聳入雲的高加索山脈以及規模龐大的明軍南方集團軍羣的部隊。如果盟軍能夠搞定他們的話也不會落到現在這個地步。往南走的話雖然天氣條件會越來越好,而且擁有許多的城市和鄉村能夠補充到部分的物資。但是強大的明軍在那裡也就意味着此路不通。

四面八方全都仔細研究過之後,盟軍最終只能是將突圍的目標放在了北方,那條要命的頓河身上。從察裡津的頓河大彎曲部到亞速附近的入海口三角洲,這段不過數百公里的距離上卻佈置着上百萬的明軍在防禦。

正常情況下,如此之多的明軍部隊都夠盟軍們狠狠的喝上一壺的了。更別說是在現在這種天氣惡劣,物資匱乏,部隊接近崩潰的時候了。或許對於這麼包圍圈內準備突圍的盟軍來說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此時頓河已經結冰,不需要他們再去硬頂着明軍的炮火去架設浮橋了吧。

包圍圈內的盟軍分別來自於十幾個國家,作爲主力的是德國和法國的軍隊。德國人在這裡大約有包括一個裝甲集團軍在內的四個集團軍的兵力,而且這些部隊都是德軍之中的精銳之師。

而法國人投入到這裡的部隊同樣也是精銳部隊,同樣也是四個集團軍的規模。不過他們的裝甲部隊因爲國力和之前在北非的慘敗導致無法形成裝甲集團軍,只能是以師級的規模出現在戰場上。

除了德國和法隊之外,本土作戰的俄國人擁有大約數十萬人的規模。不過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都很差,平日裡都是擔任着地方警備和運輸隊的工作。在包圍圈形成之後,這些俄隊絕大部分都已經不知所蹤。

不知所蹤的實際意思就是這些俄軍官兵們帶着各種的武器以及能夠找到的一切化兵爲民了。他們脫掉軍服躲藏在平民之中就真的成爲了平民。

俄國人接二連三的慘敗,尤其是莫斯科的失守對俄國人的打擊非常大。許多官兵們已經不再對俄國取得勝利抱有希望,他們開始爲自己能夠活下去而考慮。

此外規模較大的還有美國遠征軍的近十萬名官兵。這支部隊的裝備兵員,物資補給工作相對來說做的還比較好,畢竟美國人的國力還是不錯的。因此哪怕是在此刻這種危急關頭他們也還能夠保持着一定的戰鬥力。當然了,這也和他們的補給物資充足有關。作爲美隊,遠渡大西洋而來的美援物資都是優先供應他們的。不管是什麼樣的軍隊,只要補給物資充足,那戰鬥力基本上還是有保證的。

此外就是十餘個國家大雜燴般的軍隊了。這些國家大小不一。實力不同。有的國家派出的兵力比較多,像是荷蘭比利時就能夠派出數個師甚至於是集團軍規模的部隊。不過有些國家國小力弱,只能派出區區一個師,甚至是旅級別的部隊充數。像是丹麥只派出了一個步兵師,而盧森堡更是隻有一個營的兵力。

在此刻這種混亂的局面下。各國部隊基本上都已經是自己顧自己了。各種爲了獲得活命的資源,像是爲了爭奪食物和燃料而拔槍對射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甚至於還有直接開着坦克裝甲車去搶奪物資的事情發生。

歐羅巴大陸上的國家從中世紀開始就是混戰不斷,各國之間歷史仇怨完全就是一部千年古籍。雖然最近數百年的時間裡因爲大明的強勢壓制而擁有了共同的敵人開始緩和。但是其根源只不過是被壓制,並不是是消除。

像是數次遭到德俄等國威脅被瓜分領土,在大明的平衡政策下才勉強保全國家的波蘭,他們會對俄國和德國沒有一絲的怨恨像是在大明的幫助下強行從瑞典手中獨.立的挪威,誰敢說瑞典人對他們的背叛就沒有一絲的憤怒像是這種事情在歐羅巴千年歷史上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各個國家的恩怨簡直就是一出無與倫比的大戲。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因爲有大明這個龐然大物的陰影籠罩而被壓制。現在這種讓人徹底絕望崩潰的時刻,許多被壓制的東西就冒出了頭。等到盟軍最終決心要進行突圍的時候,甚至於都已經開始出現營團級規模的火併事件。

盟軍並不是一開始就不像是走。相反的是,在明軍徹底封死頓河之前他們就想走了。可是他們的規模實在是太大了。超過二百萬的軍隊分散在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單單是將這些部隊集結起來從戰火紛飛的前線強行撤走都是一件讓人絕望的事情。更別說還要組織他們去作戰了。

哪怕盟軍已經竭盡全力,可是他們已經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纔在明軍的攻擊之下勉強將部分部隊給集結起來。至於其無論收攏起來的部隊,盟軍高級將領們只能是給他們下達一道就地堅守的命令。至於那些軍隊是被明軍打死抓獲還是自行潰散或是就此被生生餓死凍死病死,那就誰都顧不上了。

內線的盟軍被圍困之後,外線的盟軍也沒有閒着。各國的領導人都非常清楚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被殲滅的話必然會成爲整個戰爭的轉折點。實力上的損失還是其次,主要是對軍心士氣的打擊極有可能造成崩潰性的結局。

而且,明軍正在逐步推進,不斷的將戰線壓縮。以明軍強大的兵力和補給能力,一旦讓他們打過了漏斗狀的地形殺入中歐一帶,那歐羅巴大陸上的各國都別想擋住明軍潮水般的裝甲洪流。

因此。對高加索地區盟軍的營救任務必須要成功才行。要不然等到幾個月之後春暖花開,那明軍潮水般的裝甲部隊和空中力量就將覆蓋整個歐羅巴大地。戰敗之後會有什麼樣的下場,只是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慄。

在明軍忙着加強頓河防線的這段時間之內,盟軍已經烏克蘭南部地區集結起來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這些主要集結在頓涅斯克地區的盟軍解救部隊以從西歐緊急增援過來的德隊爲主。加上部分的俄隊。至於其它國家的軍隊大多都是在擔任着警備工作。

德軍許多部隊都是直接從西歐開過來的,他們冬裝和保暖措施相比於俄國這裡的寒冷天氣略顯不足,之後又花了幾天的時間補充了冬裝和防凍液等物資之後才正式開始了救援行動。

爲了能夠將包圍圈內的盟軍部隊解救出來,德國人這次算是下了血本了。總計十一個裝甲師,兩個裝甲擲彈兵師以及超過二十二個步兵師在內的龐大兵力從烏克蘭南部地區向着明軍的頓河防線發起攻擊。與此同時,包圍圈內的盟軍同時開始了突圍行動。

這次的行動之中。法國人和美國遠征軍並不是不想出力。只是他們現在無法抽身而已。

明軍從北非登陸了伊比利亞半島之後,原本就實力孱弱的西班牙與葡萄牙幾乎就是瞬間崩潰。甚至是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面就宣告投降。實際上這一點從西班牙軍隊圍攻直布羅陀要塞長達兩年之久卻始終未能攻佔這裡就能夠看的出來其戰鬥力的多麼的垃圾。

完全是以步兵爲主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面對明軍天上地下海面立體式攻擊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的還手之力。在馬德里被攻佔之後沒有選擇流亡法國的西班牙國王就宣佈投降。雖然其政府已經跑去了巴黎建立流亡政府,而且還有部分忠於政府的軍隊依舊在堅持作戰。可是這個國家實際上已經是退出戰爭了。

至於葡萄牙,不提也罷。

海軍實力超強,擁有全球投送能力的大明非常輕鬆的就將大批的部隊和物資送上了伊比利亞半島上去。這些戰鬥力強大的軍隊與在亞平寧半島上的友軍一同從東西兩個方向對法國南部地區構成巨大的威脅。

法隊與美國遠征軍的主力部隊此刻正在阿爾卑斯山脈和比利牛斯山脈上和明軍殊死作戰。在明軍陸航轟炸機部隊和戰略轟炸機部隊的猛烈轟炸之下,整個法國幾乎都被炸成了一片廢墟。在這種情況下,法國人和美國遠征軍已經無力再向遙遠的烏克蘭投送兵力。他們現在需要保衛法國。

德國人的情況稍稍好上一些,但是也有限。明軍現在轟炸的主要目標集中在法國人的身上,加上德國人自己的空軍和防空部隊比較強大,所以他們在明軍的空襲之中損失較小。但是這也只是相對的而已。

此時德國人的主力是在與意大利接壤的阿爾卑斯山脈附近以及山巒疊嶂的巴爾幹地區和明軍激戰。爲了阻擋明軍從歐洲南部地區北上直入各國的腹心之地,德國人幾乎已經拼盡了全力。

並非是各國沒有能人,看不出來戰略轟炸的巨大作用。盟國之中除了美國之外在戰前全都沒有戰略轟炸機的項目,主要原因就是實力上支撐不起來而已。

無論是經濟,科技,工業,人力以及物資支援各個方面來看,除了美國人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和大明比拼一番。等到大明開始轉入戰時體制之後,這種差距就變得更加讓人絕望。。

ps:

ps:感謝書友心碎薔薇、微小寶、sdata的月票支持。感謝書友houyu976、山青盈的打賞支持。感謝所有爲輝煌之世點擊,投票,打賞,訂閱,收藏的朋友們。感謝大家的支持。

第444章 燃燒的莫斯科(十四)第352章 血戰太平洋(二十九)第466章 勝利者的榮耀第328章 血戰太平洋(五)第238章 美國人的腳步第49章 戰爭背後的故事第623章 合圍戰(五)第620章 合圍戰(二)第633章 逃亡第619章 合圍戰(一)第142章 激戰巴庫(八)第559章 登陸美洲(一)第300章 突尼斯之戰(十六)第291章 突尼斯之戰(七)第210章 帝都風雲(九)第275章 落日第87章 年輕人的競爭第389章 鏖戰亞平寧(九)第313章 飛來的黃金(上)第581章 爭奪戰(二)第158章 包圍戰(三)第32章 無處不在的爭鬥第359章 血戰太平洋(三十六)第568章 登陸美洲(十)第332章 血戰太平洋(九)第258章 落日(一)第212章 帝都風雲(十一)第434章 燃燒的莫斯科(四)第201章 收復利比亞第485章 大西洋海戰(中)第436章 燃燒的莫斯科(六)第407章 鏖戰亞平寧(二十七)第363章 血戰太平洋(四十)第311章 雲涌第121章 新政(下)第130章 空降兵的榮耀(上)第296章 突尼斯之戰(十二)第262章 落日(五)第188章 海運增援第624章 合圍戰(六)第596章 空襲與橫掃加勒比第102章 新的任命第457章 燃燒的莫斯科(二十七)第398章 鏖戰亞平寧(十八)第96章 危機顯現第80章 開學典禮第468章 絕望的包圍圈(上)第293章 突尼斯之戰(九)第537章 鷹擊法蘭西第373章 血戰太平洋(五十)第302章 突尼斯之戰(十八)第270章 落日(十三)第531章 鷹擊法蘭西(一)第377章 失落的軍隊(下)第372章 血戰太平洋(四十九)第127章 戰爭的腳步(六)第356章 血戰太平洋(三十三)第576章 阻擊戰(上)第448章 燃燒的莫斯科(十八)第447章 燃燒的莫斯科(十七)第633章 逃亡第230章 鋼鐵的碰撞(三)第599章 菲尼克斯(下)第460章 燃燒的莫斯科(三十)第421章 最後的晚宴(上)第402章 鏖戰亞平寧(二十二)第189章 海軍夜戰(上)第469章 絕望的包圍圈(下)第238章 土着(上)第238章 美國人的腳步第5章 去魔都第364章 血戰太平洋(四十一)第456章 燃燒的莫斯科(二十六)第380章 短暫的假期第183章 突破哈勒法亞隘口第165章 海空大戰(二)第397章 鏖戰亞平寧(十七)第100章 組建裝甲部隊第493章 芬蘭(上)第249章 琉球(十)第518章 鐵血德意志(十四)第407章 鏖戰亞平寧(二十七)第577章 阻擊戰(中)第270章 落日(十三)第152章 激戰漢城(二)第402章 鏖戰亞平寧(二十二)第235章 鋼鐵的碰撞(八)第171章 海空大戰(八)第132章 激戰連科蘭第628章 合圍戰第598章 菲尼克斯(上)第205章 帝都風雲(四)第152章 激戰漢城(二)第605章 開往前線的新部隊第383章 鏖戰亞平寧(三)第507章 鐵血德意志(三)第220章 帝都風雲(十九)第3章 勇敢的意大利人第370章 血戰太平洋(四十七)第444章 燃燒的莫斯科(十四)
第444章 燃燒的莫斯科(十四)第352章 血戰太平洋(二十九)第466章 勝利者的榮耀第328章 血戰太平洋(五)第238章 美國人的腳步第49章 戰爭背後的故事第623章 合圍戰(五)第620章 合圍戰(二)第633章 逃亡第619章 合圍戰(一)第142章 激戰巴庫(八)第559章 登陸美洲(一)第300章 突尼斯之戰(十六)第291章 突尼斯之戰(七)第210章 帝都風雲(九)第275章 落日第87章 年輕人的競爭第389章 鏖戰亞平寧(九)第313章 飛來的黃金(上)第581章 爭奪戰(二)第158章 包圍戰(三)第32章 無處不在的爭鬥第359章 血戰太平洋(三十六)第568章 登陸美洲(十)第332章 血戰太平洋(九)第258章 落日(一)第212章 帝都風雲(十一)第434章 燃燒的莫斯科(四)第201章 收復利比亞第485章 大西洋海戰(中)第436章 燃燒的莫斯科(六)第407章 鏖戰亞平寧(二十七)第363章 血戰太平洋(四十)第311章 雲涌第121章 新政(下)第130章 空降兵的榮耀(上)第296章 突尼斯之戰(十二)第262章 落日(五)第188章 海運增援第624章 合圍戰(六)第596章 空襲與橫掃加勒比第102章 新的任命第457章 燃燒的莫斯科(二十七)第398章 鏖戰亞平寧(十八)第96章 危機顯現第80章 開學典禮第468章 絕望的包圍圈(上)第293章 突尼斯之戰(九)第537章 鷹擊法蘭西第373章 血戰太平洋(五十)第302章 突尼斯之戰(十八)第270章 落日(十三)第531章 鷹擊法蘭西(一)第377章 失落的軍隊(下)第372章 血戰太平洋(四十九)第127章 戰爭的腳步(六)第356章 血戰太平洋(三十三)第576章 阻擊戰(上)第448章 燃燒的莫斯科(十八)第447章 燃燒的莫斯科(十七)第633章 逃亡第230章 鋼鐵的碰撞(三)第599章 菲尼克斯(下)第460章 燃燒的莫斯科(三十)第421章 最後的晚宴(上)第402章 鏖戰亞平寧(二十二)第189章 海軍夜戰(上)第469章 絕望的包圍圈(下)第238章 土着(上)第238章 美國人的腳步第5章 去魔都第364章 血戰太平洋(四十一)第456章 燃燒的莫斯科(二十六)第380章 短暫的假期第183章 突破哈勒法亞隘口第165章 海空大戰(二)第397章 鏖戰亞平寧(十七)第100章 組建裝甲部隊第493章 芬蘭(上)第249章 琉球(十)第518章 鐵血德意志(十四)第407章 鏖戰亞平寧(二十七)第577章 阻擊戰(中)第270章 落日(十三)第152章 激戰漢城(二)第402章 鏖戰亞平寧(二十二)第235章 鋼鐵的碰撞(八)第171章 海空大戰(八)第132章 激戰連科蘭第628章 合圍戰第598章 菲尼克斯(上)第205章 帝都風雲(四)第152章 激戰漢城(二)第605章 開往前線的新部隊第383章 鏖戰亞平寧(三)第507章 鐵血德意志(三)第220章 帝都風雲(十九)第3章 勇敢的意大利人第370章 血戰太平洋(四十七)第444章 燃燒的莫斯科(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