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0章 都已成年

王通在的時候,虎威軍之下都以他爲主,雖說各個團總的身份不同,可在王通面前也只有聽令服從的立場。

現如今禁軍等於是天子直管,從李虎頭到韓剛,實際的官職和身份高低有別,但位置上差不多是彼此平等的,他們彼此之間就說不上什麼了。

李虎頭家中沒什麼背景,也沒什麼親厚的人物,他的父親李文遠位置還沒有他高,他和韓剛算是王通這一系,厲韜這邊則是天下第一等的將門子出身,父兄都是總兵參將的位置,顯赫異常,孫鑫這裡,則是京營的中下層軍官比較熟悉,而齊武這裡,雖說是王通的親衛,但他身後也有薊鎮的影子,而鎮守山西的譚兵,譚家家將這是一塊,但以這些年的判斷,歸化城商團和山西商團跟他關係密切,或者說是提供了許多的支持。

這些背景和關係並不是簡單的年節來往,各個團擴充,各級軍將的提拔,每個團總都是或多或少的提拔那些和自己關係密切的人。

這個倒也無可厚非,到了戰場上,誰不希望自己手下人聽話,指揮起來也能得心應手一些。

王通對這個也是默許,因爲各個團的骨幹軍官還是虎威軍的老底子,他不用擔心自己指揮不動,適當的給下面的人放放權,也不是壞事。

這其中,因爲虎威武館出身的少年不少都是在虎威軍中效力,厲韜帶來的宣府將門子自然都是在他的團裡,別鑫那邊的京營子弟也是如此”雙方都是以削鑫和厲韜這兩個最出色的人爲首。

厲韜和孫鑫的兩個團也是虎威軍第二和第三強到團”老底子最多,對虎威軍的戰術領會最深。

在虎威武館的時候,厲韜和孫鑫關係也就是一般”後來同在王通麾下,雖說親近了不少,但人一旦是有自己的天地,而且彼此還有矛盾利害的時候,這親近也就是那麼回事了。

莫說是他們倆個,就算是其餘王通親衛擔任團總團副的團,彼此之間也有這樣那樣的親疏遠近。

王通自然對這些瞭如指掌,不過這些卻不是能和萬曆皇帝講的,萬曆自己能領會最好,若不能也沒有辦法,若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虎威軍系統的各個團彼此不相能,或許萬曆皇帝更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

所以王通能說的,也就是一句“胡鬧”,了”但看萬曆皇帝的反應,這件事他果然並不怎麼在意,只是當今閒談而已。……

這一談就聊到了皇城城門關閉的時候,萬曆皇帝明顯是談的高興,王通走後”宮中朝中也沒有什麼人能讓他聊這麼久。

其中說到了內閣首輔申時行已經快做了八年首輔,儘管申時行不聲不響的,在朝政中,甚至私下的生活中都是低調異常,可首輔畢竟是首輔,在這個位置上”影響力就走向外擴充,不知不覺的深入方方面面。

如今朝中很多要害位置都已經是他的人了,地方上也有申時行的徒子徒孫操持大權”他的家奴某某也有了當年遊七的聲譽。

萬曆皇帝的話裡的意思很明白,他不會讓申時行做滿十年”按照萬曆的判斷,內閣首輔這個位置上一個人做的太久,把持朝政,會對皇權造成太大的侵害,從夏言、嚴嵩、徐階、張居正都是如此,他不會讓申時行也有這個機會。

但不管是萬曆皇帝說的,還是王通在松江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到的,申時行自己也有辭官之意了,在內閣首輔這個位置上呆的太久,善終很難,前面那些例子也都證明了這一點,大家都是聰明人。

申時行之後,誰該繼承這內閣首輔的位置,這個也沒什麼爭論的必要,內閣次輔王錫爵已經是積攢了足夠的聲望,中樞能臣的評價幾乎是朝野一致的。

從前萬曆皇帝選擇首輔人選的時候,還會徵求王通的意見,現如今,萬曆皇帝早就是有了定論抉擇,和王通說說也不過是閒談而已。

還提到了一件事,曾經做過工部尚書的潘季馴此時刊印了一本書,這本書是關於河工的,名爲《河工要務》。

這潘季馴也是當年張四維提拔起來的大具之一,和申時行和王通的都矛盾都頗深,朝爭的時候,鬥爭不少,不過此人在治理黃河上用心頗深,是難得的實務能臣,明時在河工上劃小撥的銀子不少,凡是和河工相關的勾當,都是一等一的肥缺,不過這潘季馴頗爲自律,做到尚書這個位置,如果說家中清貧那就實在是欺人誆騙了,但潘季馴家中最多也就是個富人而已。

這年頭要印製一本書,雕版刻字,工程不小,耗費更是甚多,這個就不是潘季馴能負擔的起了,還是有善人富商出資,刊印的這本書。

萬曆皇帝說這個不過是閒話,王通也陪着閒談幾句,實際上,潘季馴這本書在五年前就在寫,不過其中有了大的改動,爲什麼有這個大的改動,因爲潘季馴通過工部的渠道得知了在天津衛官辦製造局的一些情況。

工部員外郎任願主持的這個兵器工場,從製造能力和製造技術上都已經趕不上三江匠坊,但差的也不是太多,因爲任願時時刻刻學習改進,將三江匠坊那些新東西應用在官辦的工場之中。

而且任願從不克扣工匠們的工錢,製造局工場還有機會做私活,待遇比其他處高,工匠們的勞動積極性也有。

依照工部的文報記錄,天下間的工場,只有天津衛這邊造的兵器質量最精,最爲合乎規範,各處邊鎮軍營都願意用天津衛的,甚至願意倒貼錢,不說別的”京營、禁軍所用的兵刃和火器就是天津衛這邊製造。

這個質量合格還和產量最大相關”工部尚書潘季馴也明白實務的,在大明的各個官辦工場,精良一定產量不大,產量大一定顧不上質量,卻不知道天津衛怎麼做到的這一點。

少不得要派人去天津衛實地的勘測調查,其實結論也不復雜,不過是任願這邊制度完備,從不克扣,還有度量衡統一,還有不少堤從西洋那邊學來的規範等等。

這些東西看着簡單”執行起來卻不容易,不過卻給了潘季馴很大的啓發,河工上也可以這麼做。

因爲這些啓發,潘季馴把差不多成書的《河工要務》重寫了將近七成的內容,而且還多次派人來到天津衛來到松江府詢問,畢竟王通身邊的這種“新式”工匠最多,能提供的經驗和借鑑也多。

雖然政見不合”可對這種實務和技術的事情,王通是絕對支持的,一直是給予配合,從不刁難或者拒絕。

實際上《河工要務》這本書的出版,也和王通的資助相關”當然了,離開京師之後,王通也不可能明目張膽的給錢過去,少不得要有個,“京師富商”出面。

準備關閉宮門的鐘鼓聲響起,萬曆皇帝的談興正濃,但王通卻主動的起身告辭”如今也不是往日了,萬曆皇帝雖然失望卻沒有挽留。

王通要離開的時候,萬曆皇帝沉吟了下說道:“讓你去松江府力開埠的差事”你辦的不錯,等那邊一切成了規矩”朕派個信用的內監盯着,你還是回來,咱們君臣在一起,做幾件青史留名的大事,咱們兩個都還年輕,日子還久。”

聽到這話,少不得又要跪地謝恩,不過這些話的語境已經和從前大不相同了。

……

王通在京師也是有宅院的,甚至原來那個宅子下人都還維持着,畢竟他在京師產業和人脈都在,自然有一些人替他張羅。

回到京師,先見天子這是必然,然後這宴請從十月一直到了十一月,每天都有人相請,每天都有飯局。

從前王通是孤臣,勢力自成一體,和京師各方勢力都有這樣那樣的矛盾,京師高官勳貴或者有矛盾,或者避嫌,都是不親近。

如今不同,王通去了松江府,那現在王通就是和皇帝親近,又在天津衛、松江府、歸化城和關外都有發財之路的財神和福神,趁這個機會,大家和他親近親近,看看有沒有發財的機會等等。

王通雖說不會都見,不過都是客氣善意的回覆,大家面子上都要過得去纔好,畢竟他現在也不是從拼了。

不知道這個算是有趣還是無奈,王通回到京師後,還要去錦衣衛衙門辦理公務,畢竟他身上錦衣衛都指揮使的銜頭還在,在松江府還好,回到京師,怎麼也要進行公務。

拜祭張誠、天子賜宴,這兩件事足以說明王通權勢一如既往,錦衣衛各司也不敢有什麼怠慢。

但這個處理公務也就是走走程序罷了,兩天之後,王通就有了空閒,第一頓飯當然要去馬婆子家吃的。

說來也巧,馬三標的娶了張純德的女兒,當時那女人是帶着個女兒嫁給了他,這女人和馬三標的孩子比王通的長子王夏晚半年出生,也是個女兒,王通當時還知道馬婆子對這個很不高興,還想讓馬三標納妾,第二個孩子倒是個男孩,纔算穩定了張家娘子在馬家的地位這次的家宴,馬婆子想要看看王通,她的年紀也大了,而且還有樁心思,想要把馬三標的這個親生女兒嫁給王通的兒子王夏,馬家從當年孤兒寡母到如今的榮華富貴,全都是因爲王通,馬婆子想要把這個關係變得更緊密些。

孩子這麼小,就要訂終身,王通雖說知道馬婆子的殷切心意,可對這個還是覺得彆扭,只是笑着說道:“且不急,等孩子們到了十歲,咱們再做計較不遲。”

這也說不上是推拒,也有道理,馬婆子也知道分寸,也就不多說了,連帶着馬三標也鬆了口氣,倒不是說他不想自己女兒和王通的兒子結親,只是覺得孩子還小,這也太麻煩折騰了些。

去了馬家之後,接下來順天府丞呂萬才和錦衣衛治安司千戶李文遠的家宴,去參加這個也是情理之中了。

大家都是自己人,在酒桌上就直接把話挑明瞭,李文遠如今這個身份,不該和王通表現的太過私密,不光是爲他,也是爲了李虎頭。

這些話是呂萬才說的,王通覺得這實際上有些過了,大家都知道李文遠父子和自家的關係,何必弄的這麼敏感,但呂萬才這麼說了,他也不好說什麼別的,李文遠這個人沉默寡言,但很識得大體,喝了幾杯酒之後就說自己有事,直接告瑤“公爺,海外雖然也有天地無線,可海外畢竟是海外,不是大明,在大明做個國公,公侯世代,可比海外蠻夷之地做個酋長要強出萬倍啊!”

聽到呂萬才這句話,王通就明白爲什麼開席之前,呂萬纔要對李文遠說那些話了,原來是爲了私下說這個。

王通搖頭笑着說道:“什麼海外酋長,那地方打下來就是爲了賺錢用的,在松江府向南,總要有個落腳的港口才是,再說了,那裡金銀特產什麼的都是不少,何苦放在番人手中。”

“公爺,京師這邊纔是公爺的根本之地,公爺當日主動請去松江,這是以退爲進的妙計,但去了之後還要打算着回來,不在京師,不在天子之側,早晚會有敗落的危險。”,呂萬才這番話沒有錯誤,權勢的根本如何,還是在於天子的態度,呂萬才這話聽着誅心,卻也是實情。

“看來呂宋這件事,倒是天下皆知啊!”,王通沒有回答呂萬才的話,卻笑着說了句,征服呂宋被知道了無所謂,只要沒證明自己親身參加過去就好。

聽到王通這麼把話題含糊過去,呂萬才用摺扇敲了下手心,不管怎麼說,呂萬才畢竟是殷切之心,不好不回答,王通頓了下,開口道:“不急,還沒到那個時候。”,!~!

第429章 攻守血戰大聲召喚月票第568章 勇不可擋 舉斧問賊第752章 韃虜故技 戰場無情第286章 京師有旨 天津有事第283章 初見暗虧第981章 王大人問王大人第132章 動兵抓人頗無奈第357章 三才上疏大奸王通第26章 莫名其妙第654章 遭賊第1095章 李家首戰勝第133章 列陣混元寺前第887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第202章 新官上任難第126章 小心萬全 另有枝節第6章 怪僕 沉悶差事第745章 騎兵對騎兵第592章 波雖平暗流激涌第38章 生意大火第1010章 平原上的初遇第764章 驅虜填壕第750章 陣前雷霆滅奸賊第17章 生意經第401章 差役對親兵 河上亂紛紛第920章 有名似相識第498章 見舊人 立錢莊第995章 襲擾第1095章 李家首戰勝第399章 論海說艦 客從南來第959章 宣府總兵李如鬆第405章 永站此邊 好久不見第783章 除鼓譟別無他用第323章 士不如閹河邊留人第436章 月黑追襲 攻虜不備請月票支援!!第692章 由小見大第486章 正常反疑火器規矩第884章 人市談 夜奔逃第859章 以身相許第987章 局勢大好第686章 各有根底第299章 天家無兄弟第690章 變動第159章 老將講武 童言無忌第879章 除夕歡宴第976章 大喜第953章 威乎 恩乎第612章 早晨第470章 董創喜故事第211章 好大利 不養閒第1021章 天子之怒第493章 不得閒第208章 莫非撞鐵板第989章 雷霆霹靂第630章 調查判斷頗爲兩難第213章 鬧餉第1024章 遼國公大宴第794章 朋友 君臣 天下 輕重第537章 沙場之技 風起微瀾第108章 魚無水如何第113章 閒談亦驚心第409章 故人來訪 熙熙攘攘第275章 憑什麼收平安錢第518章 值得不見第26章 莫名其妙第993章 孤山堡第887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第680章 王通震京師第753章 後發制人第959章 宣府總兵李如鬆第299章 天家無兄弟第45章 小孩子總是想要長高第465章 閣老府中 抽絲剝繭第205章 不後悔 不着急第223章 操練偶遇第69章 關係網第1088章 股肱之臣第1041章 向南第518章 值得不見第552章 如鼠如兔 豈敢稱兵第741章 北疆動第286章 京師有旨 天津有事第503章 火攻不亂矛陣如山第64章 黑袍光頭第156章 裡外亂打第669章 京師清流第70章 世情冷暖人自知第192章 或財露白或京師事第152章 烈女子第530章 勤勉內官 重賞之下第307章 把頭潘明第1065章 萬曆十九年的插曲第524章 君臣相知不畏人言第295章 三水王武器走私第721章 一視同仁 羣議宗祿第99章 不回頭第935章 圍城一月第97章 服人未必服心第110章 內閣朝會第938章 有子王夏 一路苦行第935章 圍城一月
第429章 攻守血戰大聲召喚月票第568章 勇不可擋 舉斧問賊第752章 韃虜故技 戰場無情第286章 京師有旨 天津有事第283章 初見暗虧第981章 王大人問王大人第132章 動兵抓人頗無奈第357章 三才上疏大奸王通第26章 莫名其妙第654章 遭賊第1095章 李家首戰勝第133章 列陣混元寺前第887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第202章 新官上任難第126章 小心萬全 另有枝節第6章 怪僕 沉悶差事第745章 騎兵對騎兵第592章 波雖平暗流激涌第38章 生意大火第1010章 平原上的初遇第764章 驅虜填壕第750章 陣前雷霆滅奸賊第17章 生意經第401章 差役對親兵 河上亂紛紛第920章 有名似相識第498章 見舊人 立錢莊第995章 襲擾第1095章 李家首戰勝第399章 論海說艦 客從南來第959章 宣府總兵李如鬆第405章 永站此邊 好久不見第783章 除鼓譟別無他用第323章 士不如閹河邊留人第436章 月黑追襲 攻虜不備請月票支援!!第692章 由小見大第486章 正常反疑火器規矩第884章 人市談 夜奔逃第859章 以身相許第987章 局勢大好第686章 各有根底第299章 天家無兄弟第690章 變動第159章 老將講武 童言無忌第879章 除夕歡宴第976章 大喜第953章 威乎 恩乎第612章 早晨第470章 董創喜故事第211章 好大利 不養閒第1021章 天子之怒第493章 不得閒第208章 莫非撞鐵板第989章 雷霆霹靂第630章 調查判斷頗爲兩難第213章 鬧餉第1024章 遼國公大宴第794章 朋友 君臣 天下 輕重第537章 沙場之技 風起微瀾第108章 魚無水如何第113章 閒談亦驚心第409章 故人來訪 熙熙攘攘第275章 憑什麼收平安錢第518章 值得不見第26章 莫名其妙第993章 孤山堡第887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第680章 王通震京師第753章 後發制人第959章 宣府總兵李如鬆第299章 天家無兄弟第45章 小孩子總是想要長高第465章 閣老府中 抽絲剝繭第205章 不後悔 不着急第223章 操練偶遇第69章 關係網第1088章 股肱之臣第1041章 向南第518章 值得不見第552章 如鼠如兔 豈敢稱兵第741章 北疆動第286章 京師有旨 天津有事第503章 火攻不亂矛陣如山第64章 黑袍光頭第156章 裡外亂打第669章 京師清流第70章 世情冷暖人自知第192章 或財露白或京師事第152章 烈女子第530章 勤勉內官 重賞之下第307章 把頭潘明第1065章 萬曆十九年的插曲第524章 君臣相知不畏人言第295章 三水王武器走私第721章 一視同仁 羣議宗祿第99章 不回頭第935章 圍城一月第97章 服人未必服心第110章 內閣朝會第938章 有子王夏 一路苦行第935章 圍城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