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10月,秋高氣爽
整個太原盆地卻安靜得可怕,太行山與呂梁山上的野豬與野狼開始在平原上四處奔走,似乎在歡慶人類將這片廣袤的世界還給他們。
自從關東軍的三個師團分別從同蒲線與正太線聯袂南下,山西的格局又恢復了原有的面貌。
稅警總團在得到大批專家的支援後,將3000餘件設備分拆運走,原本需要一個月的運輸時間僅僅只花了10天便大功告成。
特別是同蒲線轉晉白支線,臨時鐵路在1萬多人的協同之下,僅僅6天便在原來的鐵路路基上,搭建出一條長達30公里的臨時鐵軌。
一名戴着眼鏡的中年人,帶着他的12名學生,完成了本次的暑假作業。
這段鐵路,在未來也被命名爲【十二學生路】。
至此,4天時間,在蒸汽火車的轟鳴聲中,所有物資被運往長治盆地後集中轉運。
稅警總團撤出太原盆地,向長治盆地轉進。
太原城頭重新樹起了膏藥旗,近8萬日寇精銳衝入太原盆地,在十幾名記者的見證下,大家看到了一片廢墟中的太原兵工廠。
這與杉山元上報的結果如出一轍,在對方的賬本上,太原兵工廠被紅筆劃過。
賬,平了!
但杉山元的火氣並未消除,3個先導師團6萬餘人直奔長治盆地而來,戰爭,還未結束。
而這近兩個月發生的事情,似乎在抗戰的這漫長歲月的海洋中,投入了一顆小小的石子,掀起波瀾後,又很快恢復平靜,彷彿什麼都沒有改變。
時間回到9月底
彼時沈復興在武漢行營做着述職報告,而一支近2000人的隊伍突然包圍鞏義縣。
【鞏義發現造假法幣,縣長以假幣代稅,貪贓枉法】
對此,在漢口的沈復興表示,第一批稅款已經押解到了重慶,這是稅警總團的例行任務,絕對不是私自擴充地盤。
但從那日以後,孝義鎮便成爲了軍事管理區禁止任何外人出入。
孫一民站在孝義鎮的高臺上,大聲喊着:
“誰會砌牆?”
“誰會電焊?”
“誰會做飯洗衣?”
整個孝義的百姓都被納入了軍管範疇,吃飯、生病、上學都由稅警總團負責。
所有兵工廠的配套工作全部由當地人負責,並進行嚴格的篩選,有問題的直接抓起來審問。
王博在孝義鎮找到了3900多名前鞏義兵工廠工人,還發現了一條長達12公里的防空洞
至此,新的鞏義兵工廠復活了。
每當有人提出異議,要麼第二天消失,要麼就得到一個答案:無可奉告!
儘管各方心知肚明,但終究還是沒人在此時戳破這謊言。
整個稅警總團兩個多月,數千官兵的犧牲,總算是沒有白費。
10月下旬,日寇兵破武漢,會戰至此結束。
雙方沿着長江展開了4個多月的戰鬥,雖然最終日寇還是取得了勝利,但持久戰的目的卻基本達到。
其中還有萬家嶺大捷這樣振奮人心的戰役,日寇第106師團幾乎全軍覆沒。
薛嶽更是一戰成名,名望直逼沈復興。
戰後,重慶方面宣佈斃傷日寇超過27萬人接近日寇出兵總數。
自身損失超過40萬,堪稱勢均力敵。而日寇方面第一次公告的戰損爲傷亡32000人,陣亡人數不足7000人,斃傷敵軍70萬人。
雙方的戰報出入極大,各自宣揚自己是本次會戰的勝利者。
消息傳回日寇國內,各個城市的百姓都被組織起來,勝利遊行的隊伍排出數公里之長,似乎他們口中的支那事變即將完美結束。
人們的好日子,馬上就要來了。
但時間到11月底的時候,日寇大本營將徵兵的年齡突然放寬到了18-45歲,並擴大了招募的人數.
幾個寺廟也突然收到超過3萬的遺骸安置,其中竟然全是以病亡的理由送來的,那麼日寇戰報的藝術,也就可見一斑了。
從37年7月打到38年10月,一年多的戰鬥日寇的戰死人數還沒有突破10萬!
這是多麼強大的陸軍啊!
但他們在因病死亡的數字,卻遠遠超過了10萬人。
這是多麼神奇的數字啊!
有很多人說,抗戰的重要轉折點就是本次的武漢會戰,儘管很多戰役都以失敗告終,甚至不少戰役敗的極其離譜。
可日寇從金陵到武漢這千里大躍進,整個補給線超過了1500公里,包含了海運與陸運。
其中國內送到漢口的物資,更是需要經過一段500公里的公路運輸。
在佔領區無法獲得100%補給的日寇,每向前佔領1平方公里,從淞滬需要的10萬日元,到漢口的22萬日元,成本翻了一倍!
他們預料中的投降並沒有出現,戰爭還在持續!
日寇就像是一條撐飽了的貪吃蛇,渾身上下肌肉撕裂,正在緩緩向外滲着鮮血,而吃下去的東西,卻還一時間無法消化。
博弈!
自武漢會戰結束,雙方暫時進入了一個相對僵持階段。
10月21日,廣州淪陷,國內所有的出海口全部失去,所有海上外援徹底斷絕。
僅剩下北面的國際援助線、法屬印度治安的走私線與滇緬公路。
沒錯,就在同月,滇緬公路運輸管理局正式成立,計劃年底開始從仰光進口物資,通過鐵路運輸到臘戌,轉道滇緬公路進入國內。
全長1000多公里,路途損耗無法計算。
但早已待命的南洋華工卻精神振奮,紛紛請纓!
因爲祖國用得上他們了!
而著名的【鄭縣會議】便是在這個時候展開的,在外部軍事物資進口來到歷史最低點後,哪怕是嫡系部隊也無法得到完整的補給。
總裁示意馮玉祥作爲協調人,召集閻錫山、傅作義、衛立煌與馮治安在鄭縣召開協調會議。
當然,這其中還有友軍派來的代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
會議的主題只有一個,黃河以北的防守與物資調配問題。
按照馮玉祥向沈復興轉述總裁的想法:“無論如何,優先保障嫡系部隊的供應,重慶方面,實在是捉襟見肘了。”
就連俞飛鵬也親自給沈復興來電:不能因爲個人恩怨,影響抗日大局。
這個時候,沈復興看着稅警總團指揮部會議室的衆人,他知道,這場會議將決定未來幾年的華北格局!
可他的思緒,卻早已飄到了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