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300億美元估值
“七月份交付數量共1.58萬臺,超額達成產能預期,預計八月份交付數量應該能達到2.1萬臺以上。”
王曉峰彙報上個月的銷量情況,不出意外,下週新能源車銷量排行榜公佈,他們應該能進入前五。
如果是新能源轎車排行榜,那他們起碼都是前三,有概率是第二,只是第一就不用想,絕對是比亞迪(秦)。
只是快速增產的弊端也開始顯現,天樞這臺車僅僅投產兩個多月,賬上的23億美元就已經所剩無幾。
因爲他們收取五千元定金,卻要預訂總成本約22萬的各種零配件,以及支付人工水電。
實體制造業之所以是重資產,就是前期不僅需要鉅額投資,還需要提前墊付大量資金。
面對這種情況,一般企業會選擇把部分的資金壓力轉嫁到供應商。
比如業內最爲出名的比亞迪,跟他們合作的供應商,雖然不缺訂單,但起碼要做好貨款被壓一年以上的心理準備。
天星汽車爲了搶奪優先排單權,也爲了降低零配件的採購成本,執行的方案是季度結清。
跟他們合作的回款週期,比特斯拉合作快一倍,比迪子快兩倍,這部分的資金壓力一直是天星獨自承當。
按照現在的趨勢,他們起碼還要靠自己頂住四個月,只有四個月之後才能看到回頭錢,前提是陸老闆不要再有想法了。
陸良思索片刻,突然問道:“10%的股權融資能融到50億美元麼?”
王曉峰咋舌:“感覺應該挺難的。”
天星汽車已經初具國產一哥之資,但新能源市場的規模還是不夠大。
行業上半年的總銷量雖然還沒公佈,但據他所知,應該不足九十萬臺。
有人分析,哪怕接下來是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但今年應該達不到100%的增速,全年總銷量,最多就是200萬臺。
行業的上限,也限制他們的潛力上限,500億美元估值虛高的太厲害。
現在比較合理的估值應該是210-240億美元,還要包括天星科技,及天星在海外的品牌價值,還有陸良的名人效應。
“才240億……”陸良忿忿不平。
王曉峰苦笑,無言以對,安靜聽着陸老闆對那些無良風投機構的痛罵。
有一說一,他心裡覺得,這個價格已經非常不錯了。
雖然陸良爲了造車準備了三年,但前面兩年基本沒什麼建樹,直到最近一年纔開始發展起來。
以當時的市場規模,在沒有發生較大規模的增量之前,240億美元的估值,應該都透支了他們未來5年的發展潛力。
“那就先透露點風聲,把天星汽車計劃融資的消息放出去。”
陸良稍稍平復心情,雖然心裡認爲這個估值過低,但想到嚀德時代現在的市值也就2300億,心理一下子就平衡了。
因爲通過嚀德時代的市值,也能從側面瞭解當前新能源市場的規模。
再者隨着體量越來越大,已經不能再用陸良的資金髮展,獨樂樂不如衆樂樂,也是時候把他的快樂分享給其他人。
“預期多少合適?”王曉峰問道。企業融資就像做生意,喊出去是一個價,最終敲定的又是另外一個價。
漫天要價,落地還錢,一般都會高出實際估值10~30%。
“300億。”
陸良嘴角上揚,又說道:“這段時間如果有人問起,你就先說價格,但對於融資項目什麼時候成立你就說不確定,先把線放長一點,看看能不能釣到大魚。”
他想到中東的好朋友沙某,這羣穿白大褂的,別的沒有,就是美刀一大把。
如果能吸引到他們的投資。
26億美元,30億美元,
就像早餐吃三塊還是五塊一樣。
“陸總,你就這麼有把握忽……說服他們?” 聽到王曉峰的話,陸良面露不悅:“他們恐怕還巴不得呢!”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何況是坐擁金山銀山卻手無寸鐵的沙駱駝,在當前動盪的國際局勢下,肯定會想找個新靠山。
國家或許會不好意思仗勢欺人,但作爲東大知名企業家的陸某人就沒有這種顧慮,何況他也不覺得自己是在仗勢欺人,頂多就是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投資。
說不定若干年後他們還要謝謝陸良。
當天下午,就有消息傳出,天星汽車打算髮起第二次公開融資。
結果有心人一打聽,頓時破口大罵:“陸良是想錢想瘋了?300億美元?把他賣了看看能不能值300億。”
“有一說一,如果陸良能保證以後的賺錢能力不發生變化,300億美元,起碼中東那羣土豪哥應該會很樂意終身買斷。”
“你大爺的,老子是這個意思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算按照正常溢價30%報出來,300億美元還是太多了,真以爲別人跟他一樣,不把錢當錢?”
“我倒是想看看,到底是哪幾個冤大頭會承認這麼恐怖的溢價估值。”
不出陸良所料,罵聲一片。
畢竟300億美元的估值,除了已經上市的蔚來汽車,幾乎是理想小鵬還有威馬三家的總和還多幾十億美元。
“這麼高的估值,會有人買單嗎?”
自從陸良返回魔都,李冰隔三差五就來找他談心,哪怕蔚來上市,可以從市場融資,但換電站這個窟窿還是太大了。
僅靠蔚來一家,恐怕難有建樹。
李冰正在想辦法忽…說服陸良,讓天星汽車也參與到換電站的建設。
“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你看我像是差這點錢的人嗎?主要是爲了跟別人分享我的快樂,獨食難肥的道理不懂?”
陸良瞄了一眼李冰,也懶得跟他打太極了,直接遞上一份文件:“看看吧。”
“這是什麼?”李冰下意識翻開資料,陡然瞪大眼睛:“你投資了充電樁?”
鯤鵬快速充電科技有限公司,實繳資金三億人民幣,公司法人孟常坤,公司股東陸良、王曉聰,孟常坤持股40%,陸良跟王曉聰各30%。
“換電想發展太難了。”陸良嘆道。
很多來自未來的消息,他都能通過已知的結果,再從市場採集零碎的資料,從而逆向推演過程。
唯獨蔚來,他到現在都想不明白,三年後900多億美元的市值是怎麼出現的?
難道是華爾街那些機構人傻錢多?真以爲換電可以發展成電車界的兩桶油?
且不說各家友商勾心鬥角,沒人會願意助力蔚來換電站的發展,哪怕陸良作爲蔚來的聯合創始人,他也不願意。
還有電池的尺寸不一,也足夠頭大。
“連你都不看好換電站的發展?”李冰面若死灰,哀莫大於心死,他突然問:“那你當時爲什麼要投資蔚來?”
他記得很清楚,當初之所以堅定的選擇換電項目,就是因爲得到陸良的支持。
然而現在陸良說的這番話,讓他突然有種昔日小甜甜,變成今日牛夫人。
陸良輕聲道:“雖然我不看好,但有人願意看好就行。”
他也不介意跟李冰說實話,投資蔚來汽車純粹是爲了賺錢。
陸良希望李冰也抱着這個想法,等一股可以讓蔚來股價一舉上青天的東風,到時候他們一起套現離場。
不要再想不切實際的換電站,這玩意騙騙別人就算了,別把自己也騙了,更別想着拉他一起踏進這個大坑。
感謝@空白_Da的打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