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食鹽的戰爭 二

?

就在李建成拼命謀劃的時候,李世民的府邸也得到了消息。

“什麼?輔機!你是說現在京城裡頭開始有鬧鹽荒的勢頭了?”

“是的!我也是今天才得到消息,如今京城各家鹽店都在關門閉戶,俗話說的好,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樣可是老百姓日常所急需之物,尤其是食鹽,京城百姓雖然沒有鬧出什麼亂子,不過如果時間長了的話恐怕還是會出大亂子的。而且食鹽不單是民食,也是極其重要的軍用物資。如果軍士們打仗不吃鹽的話,就會全身無力,戰鬥力大爲折損。”李世民點點頭:

“不過京城屬於大哥管轄,以本王看,大哥也一定已經先得到了消息,恐怕也早已經做出了決定,所以我們絕對不能按他的思路走,如果走同樣的路子,在父皇那裡就沒有活動的餘地了。”

“殿下所慮極是,那秦王,我們該怎麼辦?”

“來人啊!快點給本王馬上安排扈衛儀仗,本王要馬上進宮面見皇上。輔機!你跟我一起入宮!”長孫無忌答應道:

“是!臣下遵命!”長孫無忌雖然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可是自從李世民取得了徵西和滅樑的巨大勝利後,長孫無忌在李世民面前就再也沒有擺過大舅哥的樣子,長孫無忌護送着秦王李世民的儀仗一起來到了李淵居住的太極宮的宮門前,李世民從馬車上下來就要進門的時候,長孫無忌看到了李建成的儀仗也過來了,就小聲提醒道:

“王爺!太子殿下來了。”李世民聽到長孫無忌的聲音,趕快停住腳步。站在一旁,太子李建成的車架來了之後,太子李建成從馬車上下來:

“喲!是二弟呀!”李建成主動跟李世民打招呼:

“啊!微臣參見太子殿下!”李建成看到李世民在他面前裝的像孫子一樣,心中說着:‘哼!你李世民現在在我面前裝的就像孫子一樣,擺出一副對我恭敬的樣子,暗地裡也許向殺我千百遍,不過你放心,我不會讓你如願的。’李建成伸出自己的手將李世民拉着:

“二弟!怎麼現在對大哥這麼疏遠了,咯!我今天是得到了京兆尹的消息,說京城各大鹽店都不賣鹽了。爲兄覺得事有蹊蹺,這不,前來請示父皇,看能不能商量出來什麼對策?哦!二弟此來也是因爲這件事情吧!”李世民也不瞞着李建成:

“大哥真是目如明鏡,小弟也覺得這件事情是衝着我們李唐來的,這不馬上帶着輔機一起前來,看看能不能商量出對策嗎?”李建成點點頭:

“二弟,我們一起進去吧!”李世民故意裝出一副謙卑的模樣:

“大哥是太子殿下,理應先行!”李建成拉起了李世民,一起步行進入了太極宮,只是李世民總是低着頭,擺出一副不敢擡頭的樣子。李淵聽李建成兄弟對他講述了京城鹽店一起關門閉戶,不賣鹽的事情,眉頭一鄒,走到一個書欄前,從裡頭拿出兩份奏則:

“建成!世民!你們來的正好,咯!你們也看看,這時數十日前,荊州行臺水陸大總管、廬江王李瑗的奏報:,當時李瑗奏報說,江南輔公拓借神鬼附體之事,自立爲江淮大都督,吳王!並且還向朕請求增加兵力防守,調撥軍餉的事情,朕回覆他讓其加強防備,朕馬上讓兵部戶部負責調撥。後來李瑗又上奏說,江淮那邊突然偃旗息鼓,朕本來以爲他們只是虛張聲勢,誰知道是在鹽這上面動腦筋,朕這回真是失算了。”李淵這一惆悵,順便的咳嗽了兩聲,李建成和李世民趕快出來安慰:

“父皇日理萬機,偶有細小失誤,也不算什麼,當務之急,應該保重龍體呀!”

“是啊!父皇!都是那輔公拓這等小人,兒臣以爲,輔公拓與竇建德他們二人一定有所勾連,不然的話,不可能突然江淮和山東齊魯的食鹽都沒有運過來。”李淵制止住李世民的話:

“現在說這個還有什麼用!你們既然今天都到這裡來了,朕也就不費事了,趕快說出你們心裡的想法,如何度過這次鹽荒。”李世民趕快搶白道:

“大哥是太子,又監國多年,小弟我從事軍務多年,對於這種民間事務不懂甚多,就由大哥先說吧!”李世民不是真正的謙虛,而是想先聽聽李建成的主意,再從中改良,以達到青出於藍兒勝於藍、後來者居上的目的。李建成拿出魏徵爲他寫的奏則:

“啓稟父皇!這是兒臣得到消息後,冥思苦相的對策,但是隻是對於鹽荒發生後的事件進行預防,其他的還沒有想好,若有錯處,請父皇指教!”李淵拿起那本奏摺仔細的觀看着,當他讓京兆尹的衙役和京師守軍出動,對長安一帶嚴加巡邏,關中、巴蜀荊楚一帶也一樣如此辦理,防止打砸鹽店,搶劫之事,並且對潼關和與山西劉武周接壤的黃河渡口那裡嚴加防範的時候,只是覺得這樣做太過簡單,於事無補,但是有一條卻引起了李淵的注意——關鍵就怕江淮和齊魯那邊用鹽對各大世家貴族官員進行收買,不管是收買機密還是讓他們陣前倒戈,都有可能!不管是在前隋時期爲官還是登基爲皇帝,李淵太過清楚自己手底下的這幫世家大臣的嘴臉了,不管是在天下一統時期還是在羣雄並立的時期,只要能夠得到足夠的利益,這些官員都會選擇背叛。李建成能看到這一點,李淵覺得,作爲太子,李建成已經有了最基礎的帝王心術,可是,對於李唐鹽荒的解決沒有多大的用處。

“世民!你對於此事有什麼解決的辦法!?”李世民上前說道:

“父皇!兒臣以爲,長安的鹽荒絕對不能走露消息,一旦消息走路,不但百姓會生動亂,就是遠在巴蜀、嶺南的蠻族也會藉機會叛亂,而且突厥人也對我朝虎視眈眈,兒臣在得到消息後也苦思了一下,終於有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一聽到解決辦法四個大字,李淵和李建成都來了精神:

“世民!你快點說!”李世民來到李淵身旁的大唐版圖圖前,將一支手伸出一指:

“父皇請看!瓊州地處嶺南,四面臨海,瓊州也是一處海鹽的天然曬場,雖然因爲颱風等天氣是瓊州海鹽產量不高,但運過來還是可以緩解我朝的燃眉之急,兒臣想修書一封給兒臣的妻舅高士廉,讓他趕快派遣得力船隊,火速運送食鹽前來長安,以解燃眉,另外臣還想舉薦高士廉之子高履行前往瓊州,讓他協助其父,增加開闢瓊州鹽場,提高產量,這樣就不怕輔公拓和竇建德給我朝製造的鹽荒了。”李淵聽了李世民的籌劃,心中大喜,拍着李世民的肩膀說道:

“世民啊!好籌劃,還主意呀!朕原本以爲你只會打仗,卻沒有想到你也會如此算計,好!你的提議朕准奏,另外除了派出高履行之外,朕還要加派武士彠與高履行一起前往,武士彠爲人精明能幹,又是朕的股肱老臣,就由武士彠爲欽差正使,高履行還是太過年輕,就做爲欽差副使,前往瓊州辦理鹽場事務,先歷練歷練,等一切穩妥之後,在由高履行接手。”李世民自然不敢提出異議:

“父皇深謀遠慮,兒臣無異議!”李淵滿意的又重拍了李世民一下:

“好啊!建成,你要跟世民多學學這份心機呀!世民在有些方面就比你好啊!”

“是!父皇教誨的是!”李淵邊誇着李世民,心中突然有了一個念頭,‘也許世民比建成更加的優秀,是不是應該把世民換上去做太子更加合適一些,通過這件事情以後,還是再多多考驗世民,如果世民比建成優秀,就把建成換下來吧!’就在李淵這樣想的時候,兩個‘晴天霹靂’在他的腦門上炸開了:

“報!稟報皇上,巴蜀總管許紹急報,巴蜀蠻族酋長阿斯古蠻自立爲天聖大王,殺死前去鹽井購買食鹽的商隊,關閉鹽井,並且揚言,如果我軍不退出巴蜀的話,就要斷絕與我朝的食鹽貿易。”

“報!荊州水路大總管、廬江王李瑗緊急奏報:嶺南俚人寧長真叛變,以重禮聯合俚酋大渠帥談殿反叛我朝,並且搶劫我朝商船,阻斷嶺南和荊楚一帶陸路。請聖上定奪。”李淵一聽大怒:

“混賬,都是混賬!阿斯古蠻、還有那個寧長真、談殿一定是知道了我們李唐現在正式處於鹽荒之時,一定有是人對他們通風報信。徹查,一定要把這個人找出來,殺了他,殺了他!來人啊!真是可惡!”李淵就像瘋子一樣大喊大叫起來,李建成和李世民趕快勸李淵保重龍體,李源不停,又指着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嚷道:

“你們兄弟二人速速相出辦法,解決此次鹽荒,如果想不出辦法來解決,朕就將你們二人全部削去爵位,貶爲庶民。以謝百姓不能食鹽之罪。現在馬上給朕滾出宮去。都給朕滾!”李建成和李世民馬上謝恩而出。等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走了以後,李淵又恢復了平靜:

“建成、世民啊!朕是皇帝,作爲皇帝,朕必須爲大唐帝國選擇除最好的繼承者,這也是對你們的考驗,你們就原諒朕吧!有些事情朕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啊!”

第二十二章 聯姻鄭氏 一第五百四十九章 李建成的謀劃(五)第二百四十九章 蕭瑀投唐 二第七百三十五章 佈局吐蕃(一)第二章 獨孤來訪第七百零二章 李陳忠誠眷屬(九)第七百零五章 李陳終成眷屬(十二)第六百零八章 針對薛延陀(八)第三百七十章 戰前之戰 十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長安危機 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祖墳被挖第六百二十八章 陰謀與陰謀(七)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功告成第六百九十四章 李陳終成眷屬(一)第二十六章 終成連理第四百七十六章 決戰玄武門(八)第二百六十七章 突厥內亂 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重新均田與賦稅改革第一百二十三章攻破霍邑 一第五百九十四章 西域諸國長安覲見(二)第五百九十七章 諸國長安覲見(五)第四百七十九章決戰玄武門(十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戰前之戰 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食鹽的戰爭 一第二百八十九章 爲什麼李道宗沒有入凌煙閣第四百三十九章 李建成遊河北齊魯 二第六百七十章 遼東新局第四百零七章 算計 五第二百四十章 改良青鹽第三百九十一 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十六第四百四十三章 李建成遊齊魯河北 六第二百六十七章 突厥內亂 四第五百二十九章 賞與罰的陰謀第三十八章 榮陽省親 二第一百零九章 收復裴寂第二百二十八章 輔公拓登基稱王 二第九十一章 武士彠第六百九十九章 李陳終成眷屬(六)第四百四十五章江淮嶺南長安洛陽 一第六百三十九章 向東還是向西(二)第五百八十七章 東部突厥徹底滅亡(四)第六百七十章 遼東新局第一百八十二章 僵局第四百零八章 算計 六第二十八章 東宮巫蠱第三百二十七章 夏縣屠城 一第三百九十七章 陰謀與妥協 三第三百一十章 恆廣元的表現 一第五百三十三章 再踏薛延陀第四百一十二章 算計 十第五百五十章 李建成的謀劃(六)第四百二十章 劉黑闥登場 三第二百一十四章 兄弟爭戲第四百五十四章楊文幹兵變(五)第二百八十九章 爲什麼李道宗沒有入凌煙閣第四百一十二章 算計 十第四百零四章 算計 二第六百章 諸國長安覲見(八)第三百零九章 夏縣陰謀 一第七百零五章 李陳終成眷屬(十三)第三百三十八章 二兄弟凱旋 一第十九章 小籮麗與紅拂女第二百零七章 蕭樑滅亡 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陰謀與陰謀(十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誅殺高、王 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賞與罰的陰謀第二百五十八章 陰謀再起 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暗拉侯君集第一百五十九章 蕭後行蹤 四第五百七十九章 東部突厥的滅亡(五)第三百零五章 連鎖反應 五第二百六十四章 突厥內亂 一第八章 突厥來襲 一第四百四十七章江淮嶺南長安洛陽 三第十一章 追擊突厥第四百九十九章 再遇陳玄奘(四)第三百三十六章 河東動態 一第二百六十一章 李建成接見四家 一第四百九十八章 再遇陳玄奘(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戰前之戰 八第二百九十四章 李道玄出山 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蕭瑀投唐 二第三十七章 榮陽省親 一第四百八十八章 穩定長安(八)第四百一十五章 齊魯之亂 三第二百零一章 蕭樑內亂 三第二百八十一章 馬邑內訌 五第六百零七章 針對薛延陀(七)第二百一十一章 荊州總管之爭第六百三十二章 陰謀與陰謀(十一)第四百九十九章 再遇陳玄奘(四)第三百五十三章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十四第五百三十四章 陰謀與陰謀(十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父子攜手 一第四百七十四章 決戰玄武門(六)第六百二十五章 陰謀與陰謀(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攻破霍邑 二第二百九十六章 突厥動態第五百六十五章 進軍草原(十一)第七百一十五章 承陸歸來(四)
第二十二章 聯姻鄭氏 一第五百四十九章 李建成的謀劃(五)第二百四十九章 蕭瑀投唐 二第七百三十五章 佈局吐蕃(一)第二章 獨孤來訪第七百零二章 李陳忠誠眷屬(九)第七百零五章 李陳終成眷屬(十二)第六百零八章 針對薛延陀(八)第三百七十章 戰前之戰 十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長安危機 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祖墳被挖第六百二十八章 陰謀與陰謀(七)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功告成第六百九十四章 李陳終成眷屬(一)第二十六章 終成連理第四百七十六章 決戰玄武門(八)第二百六十七章 突厥內亂 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重新均田與賦稅改革第一百二十三章攻破霍邑 一第五百九十四章 西域諸國長安覲見(二)第五百九十七章 諸國長安覲見(五)第四百七十九章決戰玄武門(十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戰前之戰 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食鹽的戰爭 一第二百八十九章 爲什麼李道宗沒有入凌煙閣第四百三十九章 李建成遊河北齊魯 二第六百七十章 遼東新局第四百零七章 算計 五第二百四十章 改良青鹽第三百九十一 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十六第四百四十三章 李建成遊齊魯河北 六第二百六十七章 突厥內亂 四第五百二十九章 賞與罰的陰謀第三十八章 榮陽省親 二第一百零九章 收復裴寂第二百二十八章 輔公拓登基稱王 二第九十一章 武士彠第六百九十九章 李陳終成眷屬(六)第四百四十五章江淮嶺南長安洛陽 一第六百三十九章 向東還是向西(二)第五百八十七章 東部突厥徹底滅亡(四)第六百七十章 遼東新局第一百八十二章 僵局第四百零八章 算計 六第二十八章 東宮巫蠱第三百二十七章 夏縣屠城 一第三百九十七章 陰謀與妥協 三第三百一十章 恆廣元的表現 一第五百三十三章 再踏薛延陀第四百一十二章 算計 十第五百五十章 李建成的謀劃(六)第四百二十章 劉黑闥登場 三第二百一十四章 兄弟爭戲第四百五十四章楊文幹兵變(五)第二百八十九章 爲什麼李道宗沒有入凌煙閣第四百一十二章 算計 十第四百零四章 算計 二第六百章 諸國長安覲見(八)第三百零九章 夏縣陰謀 一第七百零五章 李陳終成眷屬(十三)第三百三十八章 二兄弟凱旋 一第十九章 小籮麗與紅拂女第二百零七章 蕭樑滅亡 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陰謀與陰謀(十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誅殺高、王 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賞與罰的陰謀第二百五十八章 陰謀再起 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暗拉侯君集第一百五十九章 蕭後行蹤 四第五百七十九章 東部突厥的滅亡(五)第三百零五章 連鎖反應 五第二百六十四章 突厥內亂 一第八章 突厥來襲 一第四百四十七章江淮嶺南長安洛陽 三第十一章 追擊突厥第四百九十九章 再遇陳玄奘(四)第三百三十六章 河東動態 一第二百六十一章 李建成接見四家 一第四百九十八章 再遇陳玄奘(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戰前之戰 八第二百九十四章 李道玄出山 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蕭瑀投唐 二第三十七章 榮陽省親 一第四百八十八章 穩定長安(八)第四百一十五章 齊魯之亂 三第二百零一章 蕭樑內亂 三第二百八十一章 馬邑內訌 五第六百零七章 針對薛延陀(七)第二百一十一章 荊州總管之爭第六百三十二章 陰謀與陰謀(十一)第四百九十九章 再遇陳玄奘(四)第三百五十三章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十四第五百三十四章 陰謀與陰謀(十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父子攜手 一第四百七十四章 決戰玄武門(六)第六百二十五章 陰謀與陰謀(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攻破霍邑 二第二百九十六章 突厥動態第五百六十五章 進軍草原(十一)第七百一十五章 承陸歸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