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再遇陳玄奘(三)

李建成在明宇和狄仁傑的帶領下,來到了偏殿。只見一個慈眉善目的僧人。閉着眼睛,在那裡禪坐着,嘴巴里頭唸唸有詞,手指捏着念珠,李建成覺得現在的陳玄奘就像一座佛像一樣莊嚴,李建成更是有一種將陳玄奘招攬到朝廷的衝動——無論是古代還是後世,無論是做官還是面試,都是以貌取人。長相好的人,一般比醜人更有前途。李建成嚮明宇和狄仁傑吩咐幾句後,明宇和狄仁傑聽到李建成的話後,狄仁傑有些吃驚,向李建成問道:

“陛下,這……這是不是……”李建成嚮明宇和狄仁傑說道:

“不用擔心,你們只管去辦,朕自有安排!”明宇和狄仁傑點點頭,走了出去。

“大師好啊!”陳玄奘睜開眼睛:

“啊!聖上!”

“大師!朕與大師真是有緣,我們又見面了,朕還記得,朕與大師剛剛見面的時候,大師在白馬寺與大師見面的時候,大師還是一個沒有受過戒律的笑沙彌而已,如今想不到的是,大師已經成爲一個正式的僧人,並且還有那麼多的信徒和教衆,實在是可喜可賀啊!”

“哦!聖上,貧僧與聖上見過面嗎?哦!貧僧想起來了,哈哈哈!其實緣生緣滅,緣來緣盡,都是天意,就像陛下,天意在唐,所以陛下父子定鼎天下,成就帝業,而天意在貧僧身上,就是讓貧僧呆在佛門,成爲釋家弟子。一切都是天意。”李建成心裡笑着——不愧是家學淵源的僧人,說話有禮有節。李建成笑了笑:

“大師在這裡呆了這麼長時間,肚子一定餓了吧!朕特地準備了一些美味佳餚來款待大師。”李建成一邊說着,一邊拍了拍手,馬上從偏殿外面走進來一羣太監,他們手上拿着蓋着蓋子的盤子,李建成向陳玄奘擺了擺手勢:

“大師不要客氣,請慢用!”陳玄奘看着那些蓋着蓋子的盤子,又發現周圍的太監們憋着笑,一種想笑不敢笑的樣子。隨後,將蓋子揭開,只見那些盤子裡放的都是雞鴨魚肉。全部都是和尚不能吃的東西。陳玄奘看着李建成,李建成的臉上還是帶着笑容:

“大師,怎麼不動筷子啊!這些都是朕因爲能夠與大師重逢,特地吩咐御廚爲大師準備的,要知道,朕這些日子,朕與朕的後宮嬪妃可是連一點肉腥味都沒有粘啊!大師快享用啊!咯!朕親自給大師捻菜,大師快吃啊!”李建成一邊說,一邊將一個雞腿夾在陳玄奘的盤子裡。

“大師快吃啊!”陳玄奘看了李建成一眼,隨後,提起筷子,將那根雞腿大口吃下,隨後又給自己夾了幾塊肉,一個勁的猛吃,誰知道,由於吃的太猛,突然一下子噎到了。

“哦!哦!”聽到陳玄奘的打嗝聲,李建成爲陳玄奘倒了一杯酒:

“大師!吃的噎到了,喝杯酒,通通嗓子。”在場的太監們看到陳玄奘吃肉,都已經很吃驚了,現在看到李建成爲陳玄奘斟酒,在場侍候的太監們都看着陳玄奘和李建成,很多人都是以看熱鬧的心態在看着李建成和陳玄奘的反應。陳玄奘沒有任何的遲疑,就將那杯酒一飲而盡。李建成笑着說道:

“大師,你可是出家人,在這裡喝酒吃肉,這豈不是觸犯了戒律?”陳玄奘笑道:

“陛下說笑了,自古道,在佛教戒律之中,葷腥者的葷,並不是肉,而指的是佛教言“五葷”指蔥、蒜、薤(俗稱小根蒜)、韭、興渠(中土沒有,類似洋蔥)。至於爲什麼不吃“五葷”,依照佛教的說法,吃些東西“生吃助淫,熟吃助嗔”,會損壞修行者的清淨心。另,吃這些東西口裡有難聞的氣味,守護衆生的護法神不喜此味而遠離,而一些邪魔類的衆生則喜此味回來干擾。所以,不吃葷腥都是有道理的,至於‘腥’者。‘腥’則是指血腥的肉類。而且,在佛教剛剛傳入中土的時候,並沒有完全規定出家人就要不吃肉的明確規定,雖然佛教宣揚不吃肉,但不吃肉的道理也一定要明白。之所以不允許吃肉無非是培養修行者慈悲不殺的心,還有除去或減少**的障礙,便於成就。所以,能斷肉食者一定要斷,這是大原則。對於實在不能斷肉食者,佛菩薩也開示了慈悲方便的法門,即“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沒有親耳聽見殺生),不爲我殺(不是特意爲了我而殺生)。這實在是無奈之舉。此外,佛教戒律還有“遮戒”和“開戒”的說法。“遮戒”簡單地講就是嚴格持戒,而“開戒”則是有的時候適當可以破戒,陛下是天下之主,也是上天之子,即便是釋迦佛祖,也得聽從上天之安排,陛下有命,貧僧也不能不從,而佛教不吃肉,也是南朝之時,蕭樑皇帝——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出家之時,蕭衍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總是和年輕時、壯年時不一樣。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都反對。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才使得我們佛家中人有了酒肉之戒。這就說明,世間萬物,皆聽陛下調遣,如今陛下讓臣開戒,貧僧身爲陛下之臣民,自然聽從陛下之聖旨。另外,佛偈有云,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些動物並非貧僧所殺,再加上,這些生物被貧僧食用,也是超度他們,日後也好投個好胎。希望下一世,這些生物不要受世間刀嘴之苦。”

“哼!好一張巧嘴!不過朕很喜歡!”李建成笑着,走到刀架那裡,從刀架上將佩劍取下。將佩劍拔出劍鞘。

“大師,您的喉嚨能夠通過雞鴨魚肉,能夠通過香醇的美酒,能夠將這些死物超度到極樂世界,就是不知道朕的這把劍,大師能不能超度,此間跟隨着朕征戰無數,可是就是血腥氣味太濃,其實,自古征戰,死人無數,血流成河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可是朕一直都於心不忍,所以朕一直在想辦法超度這把劍上的冤魂厲鬼,可無奈此劍上的血腥怨氣實在是太過重了,朕也沒有辦法,今天能夠得遇大師,朕總算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了。那就是讓大師你將這把劍吞下去。請大師爲這把劍上的冤魂厲鬼超度吧!”在場的太監內侍聽到了李建成的話後,一個個的都大吃一驚——要知道在這些太監內侍的眼中,李建成是一個寬厚仁慈的人,從來都把人的生命看的無比重要。而現在,李建成臉上都是戲虐的神情。就像一個嗜血惡魔一般。在場侍候的太監內侍都一個個戰戰兢兢的,不敢發出聲音,就是有屁也得憋着。突然,陳玄奘正色向李建成說道:

“陛下,請陛下恕罪!貧僧之喉嚨能夠穿過天下萬物,可就是不能通過殺戮,如果陛下想要殺貧僧,只管殺貧僧就是,貧僧願意一身侍法,請陛下儘快動手。”陳玄奘說着,閉上眼睛,一副引頸就戮的樣子。李建成的劍閃露着寒光,偏殿裡的內侍似乎也感受到了那柄劍的涼氣。

“哈!哈!哈!哈!大師果然佛法高深,膽氣過人,朕真是佩服,朕將雞鴨魚肉美酒擺上是向試試大事的佛法深淺,將劍拔出只是看看大師的膽色,說句實話,朕自聽說大師在長安大興善寺與來自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的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辯論的時候,就已經想過如何試探大師的佛學和膽色,要知道,據朕所知,那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十歲出家,習大乘經。受具足戒後,習學律藏與修習定業。其後,南遊那爛陀寺,師事戒賢。後來,志遊四方,乃與道俗十人展轉北行,曾經教化突厥西面可汗葉護可汗。突厥人以活佛稱呼,深得突厥牧民貴族的信奉!到長安之後,先寓居於長安大興善寺,從事譯經工作,出經典有《寶星陀羅尼經》十卷、《般若燈論》十五卷、《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等。此外,師嘗唱五教之判,攝佛教爲四諦、無相、觀行、安樂、守護等五教。在長安,衆多僧衆前往與之辯論,就只有大師能夠折辯波羅頗迦羅蜜多羅,我大唐能有大師這樣的人才,朕心甚慰啊!”李建成將寶劍插入劍鞘之中,又對貼身太監明宇說道:

“還不快點將狄仁傑大人請進來,另外,將這些酒肉之物都給朕撤下去,再換上一桌,記住全部換成素席,不能再有葷腥!”明宇指揮殿中的太監內侍將那些酒肉撤了下去,又擺上了很多精美的糕點和茶水,並且在狄仁傑來了之後,馬上就帶着滿殿的內侍退了出去,並且將殿門關上,明宇知道——李建成有機密事情要談。李建成熱情的招呼着陳玄奘:

“大師,這位是朕之屬下,麒麟暗衛指揮使,狄仁傑狄大人,今天朕將大師請來,就是因爲,在那天,朕聽到大師救生傷生之言,只覺得大師說話,禪機處處,所以,朕特地將狄仁傑大人一起找來,與大師商量,如何解救蒼生之策!?”陳玄奘聽了李建成的話後,沒有說話。

第三百零四章 連鎖反應 四第四百二十一章 劉黑闥登場 四第六百七十章 遼東新局第五百零二章 鑄造新幣(二)第二百零五章 東宮刺客 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三第四百五十六章 楊文幹兵變(七)第五百八十二章 執信必可之死(三)第四百六十五章 劉文靜之死(四)第四百三十四章王伏寶與凌敬 二第三百一十五章 獨孤懷恩之亂 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蕭後行蹤 二第五百七十一章 進軍草原(十七)第五百三十九章 薛延陀汗國建立(四)第五十三章 千金公主之死 五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次遣使突厥第一百五十八章 蕭後行蹤 三第一百八十二章 僵局第四十二章 動亂伊始 二第六百零二章 針對薛延陀(二)第四百零三章 算計 一第二百九十五章 李道玄出山 三第八十二章 楊玄感造反 三第五百一十三章 從開科舉(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突利小可汗之死 二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羅政變第二百八十九章 爲什麼李道宗沒有入凌煙閣第四百七十三章 決戰玄武門(五)第四百六十八章 風波再起(三)第伍佰三十六章 薛延陀汗國建立(一)第六百一十二章 薛延陀的滅亡(三)第六百六十三章 瞞天過海(二)第九十二章 雁門被圍 一第七十三章 隋朝文字獄第三百三十九章 二兄弟凱旋 二第伍佰二十四章 欲圖草原第四百零五章 算計 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劉黑闥登場 二第四百三十四章王伏寶與凌敬 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劉武周的應對 一第二百四十章 改良青鹽第六百一十章 薛延陀的滅亡(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河東動態 一第二百零三章 拉攏李瑗第四白三十一章 李建成再次遇刺第九十九章 榮陽危機 三第六百五十六章 百濟內亂(三)第二百七十二章 突利小可汗之死 五第二百零八章 蕭樑滅亡 三第五十九章 文帝駕崩 二第一百章 榮陽危機 四第一百四十九章 宇文化及之死第四百五十三章 楊文幹兵變(四)第六百一十三章 薛延陀的滅亡(四)第五百九十三章 西域諸國長安覲見(一)第四百二十九章 劉黑闥之死 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蕭後行蹤第三百四十六章劉武周與宋金剛之死 七第三百章 劉武周的應對 二第一百九十三章 李世民凱旋第五百二十七章 中原蝗災第五百二十二章 突厥公主(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徐世績投唐 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三賢出山第五百六十三章 進軍草原(九)第三百八十七章 洛水談判第七十七章 一徵高句麗 二第七百二十五章 遼東傳道(三)第二百零八章 蕭樑滅亡 三第六百四十二章 向東還是向西(五)第五百五十五章 李建成的謀劃(十一)第三百零一章 連鎖反應 一第四百二十六章 李建成再耍手段 二第四百八十九章 對峙突厥(一)第七十二章 殺戮之始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羅政變第四百二十五章 李建成再耍手段 一第七十五章 世民娶妻 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李秀寧夫妻鎮守葦澤關 一第三百二十九章 夏縣屠城 三第三百六十二章 戰前之戰 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食鹽的戰爭 八第一百二十九章 李秀寧夫妻鎮守葦澤關 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江都之變 四第六百四十九章 向東進軍(一)第五百五十八章 進軍草原(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竇建德出兵 五第二百五十八章 陰謀再起 五第五百三十七章 薛延陀汗國建立(二)第三百二十章 獨孤懷恩之亂 七第四百五十二章 楊文幹兵變(三)第四百一十五章 齊魯之亂 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竇建德出兵 四第三百六十章 戰前之戰 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約見四家 二第二百四十三章 食鹽的戰爭 五第七百四十六章 胡僧事件(五)第三百七十六章 戰前之戰 十七第一百三十五章 江都之變 一第三百四十一章 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二
第三百零四章 連鎖反應 四第四百二十一章 劉黑闥登場 四第六百七十章 遼東新局第五百零二章 鑄造新幣(二)第二百零五章 東宮刺客 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三第四百五十六章 楊文幹兵變(七)第五百八十二章 執信必可之死(三)第四百六十五章 劉文靜之死(四)第四百三十四章王伏寶與凌敬 二第三百一十五章 獨孤懷恩之亂 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蕭後行蹤 二第五百七十一章 進軍草原(十七)第五百三十九章 薛延陀汗國建立(四)第五十三章 千金公主之死 五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次遣使突厥第一百五十八章 蕭後行蹤 三第一百八十二章 僵局第四十二章 動亂伊始 二第六百零二章 針對薛延陀(二)第四百零三章 算計 一第二百九十五章 李道玄出山 三第八十二章 楊玄感造反 三第五百一十三章 從開科舉(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突利小可汗之死 二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羅政變第二百八十九章 爲什麼李道宗沒有入凌煙閣第四百七十三章 決戰玄武門(五)第四百六十八章 風波再起(三)第伍佰三十六章 薛延陀汗國建立(一)第六百一十二章 薛延陀的滅亡(三)第六百六十三章 瞞天過海(二)第九十二章 雁門被圍 一第七十三章 隋朝文字獄第三百三十九章 二兄弟凱旋 二第伍佰二十四章 欲圖草原第四百零五章 算計 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劉黑闥登場 二第四百三十四章王伏寶與凌敬 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劉武周的應對 一第二百四十章 改良青鹽第六百一十章 薛延陀的滅亡(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河東動態 一第二百零三章 拉攏李瑗第四白三十一章 李建成再次遇刺第九十九章 榮陽危機 三第六百五十六章 百濟內亂(三)第二百七十二章 突利小可汗之死 五第二百零八章 蕭樑滅亡 三第五十九章 文帝駕崩 二第一百章 榮陽危機 四第一百四十九章 宇文化及之死第四百五十三章 楊文幹兵變(四)第六百一十三章 薛延陀的滅亡(四)第五百九十三章 西域諸國長安覲見(一)第四百二十九章 劉黑闥之死 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蕭後行蹤第三百四十六章劉武周與宋金剛之死 七第三百章 劉武周的應對 二第一百九十三章 李世民凱旋第五百二十七章 中原蝗災第五百二十二章 突厥公主(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徐世績投唐 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三賢出山第五百六十三章 進軍草原(九)第三百八十七章 洛水談判第七十七章 一徵高句麗 二第七百二十五章 遼東傳道(三)第二百零八章 蕭樑滅亡 三第六百四十二章 向東還是向西(五)第五百五十五章 李建成的謀劃(十一)第三百零一章 連鎖反應 一第四百二十六章 李建成再耍手段 二第四百八十九章 對峙突厥(一)第七十二章 殺戮之始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羅政變第四百二十五章 李建成再耍手段 一第七十五章 世民娶妻 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李秀寧夫妻鎮守葦澤關 一第三百二十九章 夏縣屠城 三第三百六十二章 戰前之戰 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食鹽的戰爭 八第一百二十九章 李秀寧夫妻鎮守葦澤關 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江都之變 四第六百四十九章 向東進軍(一)第五百五十八章 進軍草原(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竇建德出兵 五第二百五十八章 陰謀再起 五第五百三十七章 薛延陀汗國建立(二)第三百二十章 獨孤懷恩之亂 七第四百五十二章 楊文幹兵變(三)第四百一十五章 齊魯之亂 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竇建德出兵 四第三百六十章 戰前之戰 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約見四家 二第二百四十三章 食鹽的戰爭 五第七百四十六章 胡僧事件(五)第三百七十六章 戰前之戰 十七第一百三十五章 江都之變 一第三百四十一章 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