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盛先生

在這個時代,人們的運輸和信息都不發達,像這些特產類的東西往往在百里之外就無人知曉,在產地卻因爲銷路有限而無法賣得高價,即使在全國名氣較大的紙、硯、墨也是如此。

考慮到四人本錢不足的問題,當時章澤天給他們提供了400兩銀子作爲本金,讓他們敞開收購兩種乾果,只給筍乾的數量設置了一個10000斤的上限。

這幾種特產在當地實在賣上不什麼價錢,800兩本金能夠收購很多,之所以供給他們這麼多銀子,章澤天當初是把他們僱船或買船的費用和運輸到即墨的費用也算了進去的。

只是沒想到自衛隊到了長江口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海盜打仗,俘獲了不少船隻。四人便在黃梅島繳獲的船隻裡面選了一艘中等偏小的,準備作爲他們出入徽州的船隻使用。他們原本那艘海船是從寧波購買的,船隻相當大,是無法通過連通徽州與錢塘江之間的新安江水路的。四人這次所選的這艘長度只有三丈多的木船,大概就是新安江能夠通航船隻的極限了。

四名商人的打算是親兄弟明算賬,出錢把這艘船買下來的。但是孫少傑覺得這價錢要多了不合適,要少了也不合適,索性便不收他們的銀子,讓他們先用着,等將來見到章澤天之後再定如何收這船錢的事情。

幾名商人跟隨章家的兩艘大船進入杭州灣之後,寧標開始安排收購楊梅之事,他們四人便告別了章家船隊,乘着東南風逆流而上,先回徽州去了。

四人回到家鄉之後,便開始大量採購這些物資。他們只留下袁厚舉一人在家鄉歙縣城中放風出去收購堅果、筍乾和徽墨和歙硯,周邊鄉村的村民便聞風而至,把東西送到他們的收購點來。

另外三人中的兩人則分別去周邊縣城收購墨、硯和紙。徽墨和歙硯都產自徽州所轄的歙縣、休寧等幾個縣,聯繫採購都不算麻煩,只有宣紙產地在宣州,需要一番跋涉。四人中領頭的汪福成主動接過了此事,只在家中停留了兩天,便動身前往宣州。幾人之所以這麼趕時間,是想趁孫少傑他們北返之前完成第一批物資的收購,與他們搭伴返回即墨。

汪福成等四人都是歙縣人,正是徽州府治所在,此時在家鄉做起買賣來,倒也得心應手。他們上次外出經商經年未回,家人擔心不已,此時能夠與家人團聚,都有恍如隔世之感。

只是他們還不能就此在家鄉安頓下來,欠章澤天的銀兩不說,他們當初外出經商,也是借了債的,而且跟他們出去的夥計船工都客死異鄉,也要給大家的家人一個交待。此時可沒有什麼“有限責任”的說法,人是跟着他們出去沒了的,他們四人當然要負責。

好在當地經商風氣極濃,大家對他們遇到海盜的事情倒是能夠接受。聽說此時他們四人所攜銀兩是遇到貴人所借,家鄉的債主們倒也不會過分逼迫他們,給他們還債寬限了日期。

四人這次回鄉,章澤天還委託了他們另外一件事,就是代他去探訪一下當初在章家書院坐館任教的那位盛先生。

盛先生是黟縣人,距離歙縣稍遠。四人在初步安頓了採購生意之後,汪福成北去宣州,另外三人便擇了一日,搭伴前往黟縣,尋訪盛先生。

黟縣距離徽州城其實也不算太遠,只有一天路程。三人早晨出發,天未晚時,便已經到了黟縣縣城。盛先生有舉人的功名,家又住在縣城裡面,打聽起來倒也不難。

盛先生考取舉人之後,數次會試落榜,便絕了再求功名的心思,一心鑽研學問。他並非那種閉門造車的性子,而是信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三十五歲外出遊學,經常幾年纔回家一次,直到現在年近五十才返回故鄉。

盛先生的夫人早喪,只有兩個兒子在家。當初他外出遊學時,長子已經婚配,幼子卻只有兩歲,此時回鄉,他的小兒子已經年近二十,他爲小兒子完婚之後,便留在家中,沒有再外出。

盛先生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多少讀書的天分,長子勉強考了個秀才,早早便開始經營家業,小兒子此時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在婚後也棄了學業,幫兄長做事。

只是盛家並不富裕,只在城外有百十畝地,佃給幾家人種着,每年的收成只能維持溫飽罷了。

好在盛先生在外教學,多得主家器重,每年能得幾十兩銀子的收益補貼家用,才維持着家中中產之家的生活。可是現在盛先生回到家中,便少了這項收入,而家中卻又增加了他這個人的開支,幼子又娶了新婦,家計便開始捉襟見肘起來。

盛先生離家多年,與兒子們相處也比較陌生,在家中過了這一年多的日子,家中也未見和美。好在盛先生是個舉人的官身,兒子和兒媳倒不敢給他臉子看,卻也少有笑臉。

盛先生心中不舒暢,只能每天在家中閉門讀書。說是讀書,家中的書卻沒有幾冊,與章家書院相比更是天差地遠。他在章家讀書方便,此時在家中更覺得不便。想起自己在外這麼多年,於學問上的心得總是不少,便想寫些東西出來。只是因爲心情不好,便也沒有寫作的心境,寫出來的東西自己不甚滿意,浪費的紙墨卻讓家中生計更爲艱難。看着兒子兒媳欲言又止的樣子,他也不好意思再多買紙筆。

無奈之下,便給長子所生的孫子啓蒙讀書。他這個孫子名叫盛無咎,今年只有九歲,倒是異常聰明讀書一教就會,讓盛先生老懷大慰。

這天午後,盛先生結束了今天的教學活動,一個人在書房枯坐,想起自己在章家莊教出來的幾個學生,不由得生出惦念之情。

章維和章綬已經進學,自己和聞先生所教,這二人也基本學通了,去年鄉試並非無望中舉,也不知現在如何了?

132大雁578民政管理人員不夠了77彆扭538馮闖去青島8546湖南谷地39短期規劃404新幣發行303吳宗達570有心無力的北海道287李太玄51枯燥的訓練521黃龍與吳襄的選擇87調虎離山?330農業技術推廣309青島觀感485叛軍的惟一戰機109上了任巡按的當了103實木茶臺17奢靡243請客150時機成熟204譚木匠帶徒弟304雪中送炭章家人88跟蹤566弓箭、鐵尺、刺槍術542淮安旱災561拜訪吳閣老118繪畫教學261新武器21讀書的目的354糧食與鐵料557官員的幕僚團隊118繪畫教學476戰爭難民與膠州衛47紀律465備倭千戶所311奢侈的上任團隊217發展綱領442關於軍隊的設想3254超級大采購262師本昌的船隊545北大荒412第一次鐵山保衛戰5472彈簧的制約386黑龍江口基地4章文的小算盤97船員訓練557官員的幕僚團隊64章貴拜師111賺錢也是打發時間的好辦法208一個人有多大精力纔夠用?126李舍人莊的善後工作500舟山羣島9二哥回來了122章家莊名醫453大靜海戰3482試試火牛陣541簡單粗暴的手段237收編海盜2243請客392冰火島296勞改犯們的教育231章澤天辦法436大同江阻擊戰4221堪察加半島383庫葉港100再赴濟南453大靜海戰3492海上貿易路線419漢城戰事1357北上船隊的安排521黃龍與吳襄的選擇418第一次鐵山保衛戰11267堆硝場348南通分號430清川江阻擊戰1330農業技術推廣237收編海盜219高官科學家37接手民團390一點沒有當俘虜的覺悟426後金532馮闖去青島2212技術學校3519將對將545北大荒583預謀已久49古怪長槍40關於軍隊的設想1477一次把他打疼533馮闖去青島3159英國人吉姆582讓一個組織做首領492海上貿易路線186添亂211技術學校2171鉤連海盜214發展綱領465備倭千戶所524大家一起來升官
132大雁578民政管理人員不夠了77彆扭538馮闖去青島8546湖南谷地39短期規劃404新幣發行303吳宗達570有心無力的北海道287李太玄51枯燥的訓練521黃龍與吳襄的選擇87調虎離山?330農業技術推廣309青島觀感485叛軍的惟一戰機109上了任巡按的當了103實木茶臺17奢靡243請客150時機成熟204譚木匠帶徒弟304雪中送炭章家人88跟蹤566弓箭、鐵尺、刺槍術542淮安旱災561拜訪吳閣老118繪畫教學261新武器21讀書的目的354糧食與鐵料557官員的幕僚團隊118繪畫教學476戰爭難民與膠州衛47紀律465備倭千戶所311奢侈的上任團隊217發展綱領442關於軍隊的設想3254超級大采購262師本昌的船隊545北大荒412第一次鐵山保衛戰5472彈簧的制約386黑龍江口基地4章文的小算盤97船員訓練557官員的幕僚團隊64章貴拜師111賺錢也是打發時間的好辦法208一個人有多大精力纔夠用?126李舍人莊的善後工作500舟山羣島9二哥回來了122章家莊名醫453大靜海戰3482試試火牛陣541簡單粗暴的手段237收編海盜2243請客392冰火島296勞改犯們的教育231章澤天辦法436大同江阻擊戰4221堪察加半島383庫葉港100再赴濟南453大靜海戰3492海上貿易路線419漢城戰事1357北上船隊的安排521黃龍與吳襄的選擇418第一次鐵山保衛戰11267堆硝場348南通分號430清川江阻擊戰1330農業技術推廣237收編海盜219高官科學家37接手民團390一點沒有當俘虜的覺悟426後金532馮闖去青島2212技術學校3519將對將545北大荒583預謀已久49古怪長槍40關於軍隊的設想1477一次把他打疼533馮闖去青島3159英國人吉姆582讓一個組織做首領492海上貿易路線186添亂211技術學校2171鉤連海盜214發展綱領465備倭千戶所524大家一起來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