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

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破鼓總有萬人捶,在這全軍敗退之時,偏偏朱棣的另一個剋星平安又率部趕到,與盛庸合兵一處,追着朱棣跑,一生幾乎從未打過敗仗的朱棣就這樣敗在了一個無名小卒的手上。

東昌之戰成就了盛庸的名聲,他不畏強敵,敢於憑藉自己的勇氣和意志挑戰當時最優秀的將領朱棣,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他打破了朱棣不可戰勝的神話。而朱棣也終於領教了這個無名小卒的厲害,此戰他苦心經營的北軍精銳大部被殲滅,元氣大傷。

所謂戰場之上刀劍無眼,沒有人是絕對安全的,即使是勝利的一方統帥盛庸也有被北軍箭弩擊中的危險,說來十分滑稽,雖然此戰中盛庸大量使用了火器和弓弩,並幾乎全殲了朱棣的北軍,在這場戰役中,最安全的人卻是敗軍主帥朱棣,無論南軍士兵多麼勇猛,那些火器弓弩都不敢朝朱棣身上招呼,這也是爲什麼朱棣在亂軍之中得以倖免的主要原因。

這一罕見現象的締造者正是朱棣的死對頭朱允炆,正是他的那道不能傷害朱棣性命的旨意使得朱棣數次死裡逃生。而那些打仗的士兵們並不是傻瓜,他們十分了解其中的利害關係。

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倆,雖然現在刀兵相見,屬於敵我矛盾,但萬一哪天兩人決定不打了,來一場認親大會,再來個和解,轉化爲了人民內部矛盾,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朱棣沒準還能當個王爺,閒來無事的時候寫本回憶錄,記憶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某場戰役中砍我一刀或者射我一箭,雖然那時朱棣可能仕途上並不得意,但要整個把小兵還是很容易的。

正是出於士兵們的這種考慮,朱棣才得以在亂軍之中得以倖免,朱允炆的這道指令最厲害的地方並不在於所謂不得傷害朱棣的命令本身,而是在於無數的南軍的將領和士兵們從此命令中看到了兩人和解的可能性,面前的這個敵人將來有一天甚至可能會成爲自己的主人,所以動手殺朱棣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實在是沒有多少人會去做的。

朱允炆實在是一個不合格的政治家,在打仗之前,他很體貼的給自己的敵人穿上了一件厚厚的防彈衣,然後鼓勵對方向自己進攻,如此作戰,豈有不敗之理!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啊。

穿着防彈衣的朱棣回到了北平,雖然他本人在戰役中並沒有吃多大虧,但他苦心經營的北軍精銳部隊幾乎被全殲,這纔是他最大的損失。此時的北軍也終於明白,他們並不是百戰百勝,縱橫天下的,自己的對手南軍也有着很強的實力,而東昌決戰的失利使得他們的士氣降到了最低點。

情緒低落的朱棣照常去找自己的謀士道衍商量應對之策,但這一次他不再是和和氣氣,禮遇有加了。他看着自己眼前的這個和尚,氣不打一處來。如果不是這個和尚,自己也不會毅然決然地走上這條不歸之路。現在說什麼也晚了,只好問問這個和尚下一步該怎麼辦?

道衍卻沒有朱棣那樣焦急的心態,對他而言,遊戲纔剛剛開始。

他不緊不慢的告訴朱棣,現在已經不能回頭了,最緊要的事情應該是立刻整頓士氣,爲下一次的戰役做好準備。

北軍剛遇大敗,要恢復士氣又談何容易?但道衍似乎總是有辦法的,他爲朱棣提供了一個可以用來做感情文章的人——張玉。

張玉被稱爲朱棣手下第一大將,有着很高的威信,朱棣本也對他的死去痛惜不已,便順水推舟,爲張玉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命令所有部下都要參加。由於張玉是死於亂軍之中,估計是沒有屍首的,所以遺體告別儀式也沒法搞,但朱棣還是下足了功夫,他親自爲張玉寫悼文,並當着衆人的面脫下了衣服燒掉以示哀悼,雖然根據其財富估計,他的衣服很多,但這一舉動卻打動了在場的很多人,他們紛紛流下眼淚,表示願意繼續作戰,爲張玉復仇。

朱棣用他精彩的表演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利用。

【毫無退路】

完成表演任務的朱棣疲憊的坐在椅子上,看着對面打坐的道衍,即使這個奇怪的和尚已經跟了他十餘年,但他依然認爲這是一個奇怪的人。這個和尚從不安心過日子,一心一意想造反,更奇特的是,此人無論碰到什麼緊急情況,他總是不慌不忙,悠然自得。

真是個怪異的人啊!

朱棣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從出兵到如今,他才真正體會到天子之路的艱難,要想獲得那無上的榮光,就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即使自己有着無與倫比的軍事政治天賦,但仍然走得無比艱難,而這次失敗也又一次重重的提醒了他,前路兇險無比。

朱棣似乎有點厭倦了這種生活,每一天都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何時是個頭呢?

他又看了一眼坐在對面的道衍,這個始作俑者此刻似乎變成了一個與此事毫無關係的人,他搖搖頭,苦笑着對道衍說道:“此次靖難如此艱難,實出意料,若與大師一同出家爲僧,倒也不失爲一件樂事。”

聽到朱棣的這番話,一直閉眼打坐的道衍突然間站了起來,走向了對面的朱棣,他沒有如同以往一樣向朱棣行禮,而是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動作。

他一把抓住朱棣的衣袖,用近乎咆哮的語氣對朱棣喊道:“殿下,已經無法回頭了!我們犯了謀逆之罪,已是亂臣賊子,若然失敗,只有死路一條!”

朱棣被驚呆了,這些話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明白自己失敗後的結局只有一個死,但他仍然不願意面對這殘酷的現實。不做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在道衍那可怕的逼視下,朱棣帶着一絲無奈的表情垂下了頭,半晌,他又擡起了頭,臉上已經恢復了以往那冷酷的表情。

“是的,你是對的,我們沒有退路了。”

【再戰盛庸】

東昌之戰成全了盛庸的威名,這位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將領終於獲得了一次真正的成功,朱允炆大喜過望,決定去祭祀太廟,想來祭祀內容無非是告訴他的爺爺朱元璋,你的孫子朱允炆戰勝了你的兒子朱棣。真不知如朱元璋在天有靈,會作何感想。

而盛庸則藉此戰確立了他的統帥地位,朱允炆終於將軍隊交給了正確的指揮官,但很可惜,此刻已經不是正確的時間了。消滅朱棣的最好時機已經被李景隆錯過了。朱棣雖然主力受損,但實力尚存,他終究還會與盛庸在戰場上相遇的,但他不會再輕敵了。

建文三年(1341)三月,盛庸率領二十萬大軍在夾河再次遭遇朱棣的軍隊,他將在這裡第二次挑戰朱棣。

朱棣已經不敢再小看這位對手了,很明顯,盛庸充分研究了自己的攻擊特點,並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對付自己。相對而言,自己卻不瞭解盛庸,朱棣明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這就需要詳細的偵察敵軍陣型和列隊情況,並找出對方的弱點。

但問題在於,盛庸所擅長使用的正是火器和弓弩,如果派騎兵去偵查,只怕還沒有靠近就被打成了篩子。但如果不瞭解敵情,此戰取勝機會更是渺茫。朱棣靈機一動,他決定利用戰場規則上的一個漏洞,派出自己的敢死隊去偵察敵情。

應該說執行這樣任務的人確實是敢死的,因爲死亡的是相當的高,可是朱棣派出的這支敢死隊卻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爲率領這支隊伍的正是他自己,而他身上穿着朱允炆爲他貼身準備的防彈衣。

第二天一早,盛庸軍全副武裝列隊出營,他的陣勢和上次沒有什麼區別,以盾牌列於隊伍前方及左右翼,防止北軍的突襲,並裝備大量的火器和弓弩,隨時可以打擊北軍騎兵。

盛庸在中軍觀察着敵人的動向,不久如他所料敵人的先頭騎兵就衝了過來,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衝過來的這個人竟然就是朱棣!

他曾經夢想過很多次,要親手抓住朱棣,洗雪以前失敗的恥辱,現在這個人竟然孤軍衝到了自己的面前,大功就要告成!

然而朱棣併爲接近自己所佈陣型,而是從旁掠過,很明顯他的目的是偵察。然而此時盛庸終於發現,自己並不能把朱棣怎麼樣!

對付這種偵察騎兵,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槍,把他打下馬來,然而皇帝陛下的教導始終縈繞在耳邊,無論如何是不能開槍或者射箭的,因爲那會讓仁慈的皇帝陛下擔負殺害叔叔的罪名。

雖然盛庸不止一次的懷疑過皇帝陛下這種近乎弱智的仁愛之心的適當性和可行性,雖然他很難忍受這種看得見卻吃不着的極度痛苦和失落,但他還是不敢違抗命令。他只能派出自己的騎兵去追擊對方,結果當然是不了了之。

穿着防彈衣的朱棣大大方方的檢閱了盛庸的軍隊,雖然隊列中的每個人都對他抱以憤怒的眼神和大聲地責罵,他卻依然從容不迫的完成了這次檢閱任務。在這個作戰系統中,朱棣是一個利用規則的作弊者,而他首先要感謝的,就是這個愚蠢系統規則的制定者朱允炆。

朱棣完成了偵察任務,但卻沒有更好的攻擊方法,因爲他發現這個陣勢似乎並沒有破綻,無論從那個側面進攻都撈不到好處,盛庸實在不是浪得虛名,此人深得兵法之奧妙。朱棣看似神氣的轉了一圈,其實也不過是精神勝利法而已。盛庸依然在那裡等待着他。

經過仔細的考慮後,朱棣仍然選擇了攻擊對方陣型的左翼,其實朱棣的這一行動無非是要探個虛實而已,並沒有全軍進攻的意思,但他的部下卻不這樣想,於是一件出乎朱棣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

就在朱棣發動試探性進攻的同時,朱棣大將譚淵看見左翼大戰,估計由於視力不好加上過於興奮,誤認爲是正式進攻的開始,二話不說就率領自己所部投入了戰鬥,但當他到達敵軍陣前時,才發現自己從一個湊熱鬧的龍套變成了主角。

盛庸在中軍清楚地辨明瞭形勢,他立刻命令後軍大將莊得帶領大軍前去合攻譚淵,莊得是南軍中素來以勇猛聞名,他在盛庸的指揮下對譚淵發動夾擊,譚淵沒有提防,被莊得一刀砍死。

譚淵是北軍中僅次於張玉和朱能的戰將,他的死對北軍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朱棣又一次發揮了他利用死人的特長,他迅速的化悲憤爲力量,利用譚淵引起的南軍短時間混亂髮動了總攻!

盛庸是一個很小心謹慎的將領,他的戰術以防守反擊爲主,正好剋制朱棣的閃擊側翼戰術,在沒有判斷出朱棣準確地行動方針前,他是不會發動進攻的。然而粗人譚淵的判斷錯誤使得他不得不調動中軍進行圍剿,打敗了北軍,卻也露出了破綻。雖然破綻出現的時間很短。

如果他所面對的是一般的將領也就罷了,可惜他的敵人是朱棣。

朱棣是一個天生的戰爭動物,他對時機的把握就如同鯊魚對血液一樣敏感。譚淵用生命換來的這短短的一刻戰機被朱棣牢牢地抓在了手裡!

此時天生已經見黑,黑燈瞎火裡搞偷襲正是朱棣的強項,他立刻率領朱能張武等人向出現空擋的南軍後側發動猛攻,在騎兵的突然衝擊下,南軍陣勢被沖垮,軍中大將,剛剛斬殺譚淵的莊得也死於亂軍之中,他大概不會想到,光榮和死亡原來靠得這麼近。

但盛庸實在厲害,他及時穩住了陣腳,抵擋住了朱棣的騎兵攻擊,朱棣敏銳地發現了南軍陣型的恢復,他立刻意識到此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便決定撤走部隊。

社會青年朱棣又玩了一次作弊的把戲,他仗着自己有防彈衣,便親率少數騎兵殿後,揚長而去。這種把戲他在今後還會不斷使用,並將之作爲勝利的重要資本之一。

愚蠢的朱允炆並不真正瞭解他的這位朱棣叔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棣是一個無賴,他可以使用任何他想用的方法,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就行。而朱允炆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他不知道,對付無賴,要用無賴的方法。

回到營中的朱棣召集他的將領們召開了軍事會議,然而會議上的氣氛實在讓人壓抑,這些將領們個個身近百戰,他們都能看出,要想勝過對手很難,而盛庸這個原來的手下敗將,無名小卒確實十分厲害。想到前路茫茫,說不定明天就要掉腦袋,這些原先張口就是打到京城,橫掃南軍的武將都變成了啞巴。

沒有人說話,因爲所有人都知道,在這種關鍵時刻,該說話的是帶他們上這條賊船的人——朱棣。

面對着這讓人難以忍受的沉默,朱棣終於發言了,他面帶笑容,用輕鬆的口氣說到:“譚淵之所以會攻擊失敗,是因爲他的時機把握不準,現在兩軍對壘,我軍機動性強,只要找到敵軍的空隙,奮勇作戰,一定能夠擊敗敵人!”

將領們聽到這裡才稍微提起了精神,朱棣趁熱打鐵,拔出手中寶劍,大聲喝道:“昔日光武劉秀敢以千人衝破王尋數十萬大軍,我等又有何懼,兩軍交陣,勇者必勝!”

他結束了自己的演講,用自信的眼光看着每一個人,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鼓舞這些將領的勇氣。

他確實做到了,原本對勝利失去希望的人們又重新聚攏在他的周圍,他們就像三年前一樣相信眼前的這個人,相信這個人是真正的真命天子,能夠帶領他們取得最後的勝利。

可是問題在於,朱棣自己相信嗎?

【恐懼】

將領們回營了,他們要準備明天的大戰,然後享受可能是此生最後的一次美夢。但朱棣卻很難睡着,因爲他比誰都清楚,自己並沒有必勝的把握。要鼓動別人是很容易的,激動人心的話語、封建迷信、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擠出一點眼淚,就可以這些棋子們爲自己去拚命。

但他鼓動不了自己,絕對不能。他比誰都清楚自己到底是個什麼貨色,什麼天子天命都是狗屁胡說,只要盛庸那鋒利的大刀在自己的脖子上輕輕的作一個旋轉動作,他也會像其他人一樣多一個大疤且可以保證絕對不會長出第二個頭來。

盛庸實在太可怕了,他太瞭解自己了。他的陣勢是如此的完美,那令人生懼的火器和箭弩足可以把任何攻擊他們的人射成刺蝟,除了拼死作戰,衝鋒陷陣,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制敵方法。

自己固然是劉秀,可是盛庸卻絕不是愚蠢的王尋。

三年了,這實在是一條過於艱辛的道路,沒有一天能夠安枕無憂,沒有一天可以心無牽掛,整日盼不到頭的是方孝孺那言辭尖利的討伐文書、一批又一批的討逆軍和天下人那鄙夷的目光以及每日掛在口中的“反賊”的光榮稱號。

而這些並不是朱棣最恐懼的,他真正害怕的是失敗,即使天下人都反對自己,但只要造反成功,自然會有人來對他頂禮膜拜。但問題是他真的能夠成功嗎?打敗了無數的敵人,卻又出來更多更厲害的對手,勝利遙不可及,遙不可及!難道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在恐懼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去面對明天那不可知的命運?

坐在黑暗中的朱棣靜靜的沉思着,但思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恐懼也沒有任何用處,該來的始終會來,去勇敢地迎接即將到來的命運吧。他站起身,走到營外,注視着那無盡的黑夜。

“天快亮了。”

【第二次中獎】

這又是一個晴朗的天氣,清澈的河水伴着水聲不斷奔涌,初春的綠草已經開始發芽,但此時此地的人們並沒有欣賞美景的心情。

他們身着盔甲,手持刀劍,即將開始第二次拼殺。

在戰役開始前,雙方佈置了自己的陣型方位,北軍東北向佈陣,南軍西南向佈陣。按說這種佈陣方向應該只是無意爲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估計朱棣本人也不會想到,正是佈陣的方向決定了這場戰役的結局。

此戰仍是朱棣首先發起進攻,他一改之前策略,率領騎兵從盛庸軍兩翼同時發動進攻,其目的無非是想使盛庸顧此失彼,然後找出他的破綻發動攻擊。朱棣打了一個不錯的算盤,但盛庸這個精明的商人讓朱棣失算了。

盛庸早已料到朱棣的這一招,他的軍隊左右翼都十分強悍,完全沒有留給北軍任何機會。雖然北軍奮力衝擊,仍然無法攻破盛庸的軍陣。雙方鏖戰甚久,不分勝負。但兩軍的主帥心情卻是完全不同。

盛庸並不着急,他本來就是要通過固陣之法耗盡北軍銳氣再發動進攻,時間僵持越久對他就越有利。而朱棣則不同,他所率領的是機動化騎兵部隊,但並不是機械化坦克部隊。騎兵部隊的機動性是取決於人和馬的,而這二者都是需要吃飯、啃草和充足休息的,喝汽油不能解決問題。如若陷入苦戰,必不能持久。

朱棣雖然明白這一點,但他卻無法改變狀況,盛庸活像縮在龜殼裡的烏龜,任朱棣攻打就是不露頭,時不時還反咬一口。遇到這種敵人,朱棣也無可奈何。

雙方就在一攻一守中消磨着時間和人的生命,戰鬥完全陷入了僵局。朱棣和盛庸都在盡全力支撐着,因爲他們都知道,無論什麼樣的僵局,總有打破的那一刻,就看誰能堅持下去了。

他們都沒有料錯,打破僵局的時刻終於來到了,但卻是以他們都想不到的一種方式。

接下來的詭異的事情又一次發生了,情節是這樣的:“本是晴空萬里之天,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妖風四起!”這段話看起來十分眼熟,不錯,此段描述曾在白溝河之戰中使用過,這裡再次使用實在是因爲以我之能力,實在無法解釋這股妖風爲何總是在關鍵時刻關鍵地點刮起來。想來當時的作戰雙方都沒有天氣預報的能力,大型鼓風機沒有發明,戰場也並非任何一方所能挑選的,所以應該可以排除人爲因素的作用。因此我們對這一現象的反覆出現只能感嘆道:這是一個神奇的世界。

風不但颳了起來,偏偏還是東北風,真是活見鬼,南軍的士兵們頂着大風沙,眼睛都睜不開,更別談什麼作戰,北軍士兵就像趕鴨子一樣將他們擊潰,盛庸本人見勢不妙,立刻收拾人馬逃走。他似乎意識到了上天並不站在自己這邊。

朱棣及時抓住了機會,對南軍發動了總攻,並最終打敗了盛庸。這是他第二次中獎了,兩次都有大風助陣,相信朱棣也會認爲自己真有天命在身吧。

失敗的盛庸並不需要爲戰敗感到羞恥,他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他也應該從這次戰役中間領悟頗多,他完全可以向天喊出:“天要亡我,非戰之罪!”這樣的話,因爲事實本就如此。而沙塵暴的頻繁出現及其影響也告訴了我們,環境保護實在是個大問題,某些時候還會演變成嚴肅的政治軍事問題。

夾河之戰的勝利大大提升了朱棣軍隊的士氣,而原本接應盛庸軍的吳傑、平安部隊聽到己軍戰敗消息後都聞風而逃,轉而駐守真定。戰爭形勢又一次向有利於朱棣的方向發展。

朱棣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並貫徹了他一直以來不用陽謀,只玩陰招的戰術思想,誘使真定守軍出戰,吳傑果然上當,在滹沱河和朱棣又打了一仗。在此戰中,朱棣仍然充分發揮了防彈衣的作用,並在戰役最關鍵時刻又得到了大風的幫助,順風破敵,打敗了吳傑軍。

之所以不對此戰做更多地描述,實在是因爲此戰與之前的戰役雷同之處太多。靖難之戰本來十分激烈,其中體現出來的軍事謀略和戰略思想也是值得我們認真分析的。但在這場戰爭中出現的兩個不符合平常戰爭規律的因素,反而更讓人感興趣。

第一個因素是永遠打不死的朱棣,說來實在讓人難以相信,這位仁兄似乎成爲了美國大片中永遠打不死的超級英雄,他身經百戰,衝鋒陷陣,卻從未負過重傷。要知道刀劍無眼,在戰場上帶頭衝鋒的大將和士兵被打死的機率是沒有多大差別的,而朱棣之所以如此厲害並非是因爲他有什麼超能力,而是因爲他的敵人朱允炆愚蠢的命令部下不得傷害他的性命。這種不公平的比賽實在讓人覺得興趣索然。

第二個因素是永遠刮不停的大風,北方多風沙是正常的事情,問題在於颳風的時間和地點,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兩軍交戰正激烈時就開始颳風,北方地盤那麼大,可風沙就是喜歡光顧那麼一小片戰場,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每次颳風都是有利於朱棣的,不是把敵軍帥旗刮斷就是對着南軍猛吹,讓士兵們睜不開眼。

我曾經懷疑過朱棣當時是否已經發明瞭鼓風機之類的玩意,否則這風怎麼會如同朱棣家養的一樣,想吹就吹,想怎麼吹就怎麼吹。

如果沒有以上這兩個讓人莫名其妙的因素影響,朱棣的墳頭只怕已經可以收莊稼了。

靖難之戰,一場奇特的戰爭。

【創造性思維】

勝利的朱棣並不輕鬆,因爲他的地盤還是很小,他的軍隊仍然不多。在戰勝吳傑之後他又多次出兵,取得了一些勝利,並在徐州沛縣燒掉了南軍大批糧草,斷了敵軍的後勤補給。朱棣本想趁勝追擊,但南軍卻早有準備,河北山西一帶將領也紛紛出擊朱棣老巢北平。朱棣爲保大本營,只好收兵回城。

此時的朱棣終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種壓力並不是因爲某次戰役的失敗造成的,而是因爲他已經隱約感覺到自己的這次冒險行動似乎不可能成功了。朱允炆佔據了全國大部分地區,而自己所有的地盤不過是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而已。論人力資源、物資儲備自己都遠遠比不上朱允炆。雖然屢戰屢勝,但畢竟無法徹底擊敗對手。

朱棣已經開始相信,戰爭如果這樣繼續下去,總有一天,他會率領着越打越少的部下被對方的幾個小兵抓住送去領賞,然後屈辱的活着或者是屈辱的死去。

失敗算不了什麼,希望的喪失纔是最大的痛苦。

一直支撐着朱棣的希望之火看來也已快要熄滅了,還有什麼指望呢,那年頭搞房地產的不多,也沒有那麼多工地,總不能企盼朱允炆被天上掉下來的磚頭砸死吧。況且就算朱允炆死了,皇位依然輪不到自己。奈何,奈何!

就在此時,一個消息改變了朱棣的命運,這個消息是朱棣潛伏在宮中的宦官提供的,他們派人給朱棣送信,表示京師兵力十分空虛,如趁虛而入,一定可以一戰而定。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情報,但朱棣看後卻是氣不打一處來,爲什麼呢,因爲朱棣的人並非身在蘇杭,從北平打到京城,談何容易?!自己打了三年仗就是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可問題在於朱允炆是決不可能讓開一條路讓他打到京城的。

而在通往京城的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山東,此地民風彪悍,士兵作戰勇猛,而且還有名將鎮守,無論如何也是很難打過去的。

在朱棣看來這是一個很難克服的障礙。但這個障礙真的存在嗎?

朱棣不會想到,自己在無意中已經陷入了一個思維的陷阱:去京城就一定要打山東嗎?

在我們的思維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盲點,而創造性思維就是專門來消滅這些盲點的。所謂創造性思維並不一定是提出多麼高明的主意,很多時候,這種思維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很多人都知道和了解的,但問題在於他們都沒有意識到這些方法。我們用一個歷史實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這件事發生在美國,美國國家航天局發現,航天飛機上的一個零件總是出故障,不是這裡壞就是那裡壞,花費很多人力物力始終無法解決,最後一個工程師提出,是否可以不要這個零件。事實證明,這個零件確實是多餘的。

這個啼笑皆非的事件告訴我們,在我們的思維中,是存在着某些盲點的,而我們自己往往會陷入鑽牛角尖的困境中。對於朱棣而言,山東就是他的盲點,由於在濟南遭受的失敗給了他太深的印象,他似乎認爲如果不攻下濟南就無法打下京城。

如果朱棣就這樣鑽下去,他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但關鍵時刻一個具備這種思維的人點醒了他,這個人就是道衍。

道衍之所以被認爲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謀士,是有道理的。他不讀死書,不認死理,善於變通,他敏銳地發現了朱棣思維中的這個盲點。

朱棣就如同一個高明的小偷,想要入室盜竊,精通撬鎖技術,但濟南這把鎖他卻怎麼也打不開,無論用什麼萬能鑰匙費多少時間也無濟於事。此時老偷道衍來到他的身邊,告訴他,其實你的目的並不是打開那把鎖,而是進入門內,現在在你眼前的只是一扇木門。

於是朱棣放棄了撬鎖的企圖,擡起他的腳踢開了那扇門。

門被打開了,通往京城的道路被打開了,朱棣終於看到了天子之路的終點——那閃閃發光的寶座。

在地圖上,那扇門的名字叫徐州。

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朱棣在他的行宮內又一次披上了盔甲,召集他的將領們,準備出發,但這次的進攻與以往並不相同,因爲朱棣已經下定了決心,這將是他的最後一次進攻,他看着自己的將領們,長年的出兵征戰,這些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張玉、譚淵、還有很多的人。而自己卻總是回到同一個起點。與其這樣磨下去等死,不如奮力一博!

“打了這麼多年仗,什麼時候纔到頭!此次出兵作戰,當作最後之決斷,有去無回,有生無死!”

不成功,便成仁!

【最後的衝擊】

建文四年(1402)元月,朱棣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次衝擊,他的老冤家盛庸、平安、鐵鉉等人已經得到了消息,修好城牆等待着朱棣來攻堅,然而事情發展讓他們大出意料的是,朱棣並沒有去找他們的麻煩,而是取道館陶渡河,連克東阿、東平、單縣,兵峰直指徐州!

盛庸和鐵鉉慌亂了,他們明白朱棣的企圖,他的目標不再是德州、濟南,而是那最終的目的地——京城,如果讓朱棣達到目的,一切就全完了,於是他們一反防守的常態,開始了對朱棣的追擊。

第一個追上來的是平安,他率領四萬軍隊尾隨而來,速度極快,在平安看來,朱棣雖然出其不意發動進攻,但徐州城防堅固,足以抵擋北軍,至少可以延緩一段時間,到那時可以內外夾攻,徹底擊破北軍。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朱棣竟然沒有攻擊徐州!

原來朱棣在擊敗城中守軍之後,守軍便龜縮不出,企圖固守。

但朱棣玩了一招更絕的,他繞開了徐州,轉而攻擊宿州。平安得到消息後大吃一驚,朱棣竟然置徐州於不顧,很明顯他的目標只是京城!

朱棣就如同一頭火牛,什麼都不顧,只向着自己的目標挺進。

這種豁出一切的敵人是最爲可怕的。

【追上他,一定要追上他!】

三月,平安得到消息,朱棣已經離開徐州,趨進宿州,眼見北軍行動如此迅速,平安命令士兵急行軍,終於趕到了宿州附近的淝河,在他看來,朱棣急於打到京城,必然不會多作停留,只要能夠追上北軍,就是勝利。

然而平安萬沒料到的是,跑步前進的朱棣並沒有忘了自己,朱棣已經在淝河預備了禮物相送,權當是感謝平安率軍爲他送行。

當平安上氣不接下氣的跑到淝河時,立刻遭到了朱棣的伏擊,原來朱棣爲了切掉這根討厭的尾巴,已經在這裡埋伏了兩天,等平安軍一到,立刻發動了進攻。平安沒有想到,追了一個多月的朱棣竟然在這裡等待着自己,全軍毫無防備,被輕易擊潰。平安反應很快,立刻扯着自己的戰馬繼續狂奔,只是奔跑的方向與剛纔的完全不同而已。而他的殘餘部隊也紛紛效仿,這樣看來平安這一個月時間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斷的跑來跑去。

朱棣的攻擊雖然打垮了平安,但也減慢了自己軍隊的前進速度,而南軍也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了追擊的部署,重新集結人馬追了上來,而朱棣也終於明白,盛庸等人是不會讓他安心上路的,只有解決掉這些後顧之憂,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五月,南軍和北軍終於正式相遇在睢水附近的小河,南軍的統帥依然是平安,事實證明,如果光明正大的開打,北軍是沒有多少優勢的。雙方經過激戰,北軍雖然略佔優勢,但一時之間也無法打敗這支攔路虎,而此時正值南軍糧草不足,朱棣判斷,現在正是南軍最爲虛弱的時候,如果發動總攻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但朱棣從來都不是一個光明正大出牌的人,他還是用了自己拿手的方法——偷襲。

他如往常一樣在河對岸排布士兵,卻把主力連夜撤到三十里外,趁着三更半夜渡河對南軍發動了進攻。朱棣晚上不睡覺,摸黑出來親自指揮了偷襲,他本以爲這次夜渡對岸一定能夠全殲南軍,但他也沒有料到,在對岸,他會遇到一個曾給他帶來很多麻煩的老熟人。

朱棣整隊上岸之後便對平安軍發動了進攻,平安軍果然沒有防備,陣腳大亂,就在全軍即將崩潰之刻,一支軍隊出現了,這支軍隊正是南軍的援軍,帶隊的就是朱棣的大舅子徐輝組,他帶領部隊日夜兼程,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他立刻命令軍隊投入進攻。

朱棣萬沒料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深夜裡又多出一支軍隊來,在糊里糊塗的捱了徐輝祖幾悶棍後,他意識到大事不好,隨即率領全軍撤回。徐輝祖趁勢大敗北軍,並斬殺了北軍大將李斌。

朱棣的這次夜襲可以用偷雞不着蝕把米來形容,不但沒有完成戰略任務,反而丟了不少士兵的性命。而更大的麻煩還在等待着他。

回到大營後,將領們長久以來積累的憤怒終於爆發了,他們一直揹負着反賊的罪名,拿着自己的腦袋去拚命,雖然朱棣帶給過他們很多勝利,但隨着戰局的發展,他們也已看出,勝利似乎還很遙遠。此次出征可以說是孤注一擲,直撲京城,但現在遭遇大敗,卻連京城的郊區都還沒有看到。掉腦袋的事情,是決計不能馬虎的,至少要討個說法。於是他們紛紛向朱棣進言,要求渡河另找地方紮營(其實就是變相撤退)。

其實朱棣的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所謂直搗京城不過是個許諾而已,怎麼可能當真?何況路上有這麼多車匪路霸,要想唱着歌進城只怕是難上加難,但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如果後撤軍心必然大亂,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

他一如既往的用堅決的語氣說道:“此戰有進無退!”然後他下令願意留在此地的站到右邊,願意渡河的站在左邊。朱棣又打起了如意算盤,一般這種類似記名投票之類的羣體活動都是做做樣子,他相信誰也不敢公開和他作對,但這一次,他錯了。

將領們呼啦啦的大都站到了左邊,這下子朱棣就真沒辦法了,他十分生氣地說道:“你們自己看着辦吧!”然後坐下一個人生悶氣,在這個困難的時候,朱能站了出來,他支持了朱棣,並大聲對那些將領們說道:“請諸位堅持下去吧,當年漢高祖劉邦十戰九不勝,最終不也佔據天下了嗎,現在敵軍已經疲弊,坐困於此地,我軍勝利在望,怎麼能夠有退卻的念頭呢?”

將領們都不說話了,這倒未必是他們相信了朱能的話,而是由於張玉死後,朱能已經成爲第一大將,素有威信,且軍中親信衆多,得罪了他未必有好果子吃。經過這一鬧,該出的氣也出了,該說的話也說了,反正已經上了賊船,就這麼着吧。

朱棣以一種近似感恩的眼神看着朱能,看着在這艱難時刻挺身而出支持他的人。他也曾經動搖過,但嚴酷的現實告訴他,必須堅持下去,就如同以往一樣,不管多麼困難,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希望的。

戰爭的勝負往往就決定於那“再堅持一下”的努力。

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21章 曙光第16章 建國第9章 悟道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14章 毀滅之路第4章 不倫之戀第15章 孤軍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9章 悟道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26章 準備行動第12章 純屬偶然第19章 決心第11章 投降?第12章 謎團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3章 公道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16章 平壤,血戰第13章 禍根第26章 準備行動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18章 袁崇煥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9章 生死相搏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20章 回家第12章 純屬偶然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9章 悟道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18章 制勝之道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8章 制勝之道第2章 災難第12章 謎團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8章 薩爾滸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15章 兵不厭詐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8章 二次攤牌第17章 信念第5章 最終的亂戰第2章 災難第11章 投降?第9章 悟道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4章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第16章 奮戰第10章 機會終於到來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16章 平壤,血戰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5章 最終的亂戰第2章 大臣很強悍第1章 皇太極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4章 夜半歌聲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5章 算賬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10章 敵人第2章 寧遠決戰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16章 楊漣第17章 死亡的陰謀第7章 殺人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21章 結束了第17章 死亡的陰謀第3章 公道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8章 薩爾滸第4章 不倫之戀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4章 突圍
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21章 曙光第16章 建國第9章 悟道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14章 毀滅之路第4章 不倫之戀第15章 孤軍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9章 悟道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26章 準備行動第12章 純屬偶然第19章 決心第11章 投降?第12章 謎團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3章 公道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16章 平壤,血戰第13章 禍根第26章 準備行動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18章 袁崇煥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9章 生死相搏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20章 回家第12章 純屬偶然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9章 悟道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18章 制勝之道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8章 制勝之道第2章 災難第12章 謎團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8章 薩爾滸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15章 兵不厭詐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8章 二次攤牌第17章 信念第5章 最終的亂戰第2章 災難第11章 投降?第9章 悟道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4章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第16章 奮戰第10章 機會終於到來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16章 平壤,血戰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5章 最終的亂戰第2章 大臣很強悍第1章 皇太極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4章 夜半歌聲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5章 算賬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10章 敵人第2章 寧遠決戰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16章 楊漣第17章 死亡的陰謀第7章 殺人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21章 結束了第17章 死亡的陰謀第3章 公道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8章 薩爾滸第4章 不倫之戀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4章 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