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朝議

崇禎帝之所以驚恐,因爲昌平可是皇陵的所在地,自成祖以下,大明十二位先帝皆長眠在昌平的天壽山南麓。

從某種程度上說,風水寶地的皇陵關係着大明皇朝國運,其重要性遠勝紫禁城。

嘉靖二十九年從順天巡撫中分出昌平州,主要目的是爲抵禦蒙古入侵,嘉靖三十二年罷巡撫一職,昌平州歸順天巡撫下轄,崇禎五年恢復。讓崇禎帝憂心的是昌平被叛兵佔據,京師時刻受到威脅,這簡直是在自己身邊埋了一桶猛火油,一旦燒起來很有可能就是登州叛亂的重演!

登州孔有德以區區兩千兵馬起兵叛亂,一路燒殺劫掠最後匯聚了近十萬人,把登萊兩州搞得一片狼藉,數年都無法恢復元氣,雖然東江兵還有關寧鐵騎可以剋制,可現在昌平叛兵是號稱大明第一強軍的旅順團練營,即便是對陣後金也是連戰連捷,如果不是這樣崇禎帝也不會去動收編的小心思,但讓崇禎帝憤怒的是,曹化淳怎麼會推薦了這麼一個蠢物去接管團練營?不但團練營沒有接管成功,神樞營全軍覆沒,神機營尚在苦苦支撐,京營副將倪寵及大小數十將官統統被亂兵所殺,朝廷的臉面都丟盡了,現在事情已經發生,是撫是剿必須趕緊拿出個章程來,昌平兵變一日不得平息,天下人更容易看出朝廷的虛弱,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心裡會怎麼想?

崇禎帝忍住誅倪寵九族的衝動,儘量平靜的開口道:“諸位愛卿都聽到曾圃的告急了,都說說,怎麼處置纔好?”

張鳳翼哭喪着臉,他發現滿朝文武閣臣都在望着他,這事別人可以不開口,他再垂着腦袋也無濟於事,當下只好乾咳一聲,道:“陛下。團練營叛亂肆虐昌平州,臣身爲兵部處置不當,故乞陛下許臣歸骸骨……”

蓬!

崇禎帝氣得滿臉通紅,他憤怒的一拍御案罵道:“昌平危急,朕要的是平亂之策。若是人人遇事便縮頭請辭。國家養着你們幹什麼?”

張鳳翼低着頭,一聲不吭,崇禎發覺自己把衆多大臣都捲了進去。便及時住口,張鳳翼雖然昏庸,但與溫體仁,嚴坤之等人相得,這次後金南掠佈置有方,這讓崇禎帝對他的印象很有改觀,崇禎帝語氣稍稍緩和道:“乞歸骸骨的話不要再提了,眼下昌平被叛兵佔據,祖宗社稷不安。朕心裡焦躁,語氣嚴厲,本兵和各位愛卿無需驚恐,張愛卿,你先說說,昌平州附近各營的狀況吧。”

張鳳翼心下稍安。低頭道:“回陛下,若是主剿,昌平附近可調密雲,通州,或天津標營兵馬。只是老臣以爲,旅順團練營戰力出衆,這些兵馬恐非對手,除非另調居庸關或大同兵馬……”

張鳳翼心裡明白,當年爲了救援大淩河,北直隸附近的昌平,密雲,天津,通州,保定等精銳陸續出關,在長山一戰全軍覆沒,他手裡也無兵可調,尤其是應付旅順精銳戰兵,昌平附近倒是有守陵的三營兵馬約莫一萬五,但吃空餉,營中多是老弱病殘,能戰的不過數百餘人,其他如通州,密雲等處兵馬守城倒是勉強,想要入永安城平叛,只怕有些懸。

見崇禎帝沉吟不決,吏部尚書謝升出列道:“陛下,臣以爲昌平叛亂皆由倪寵處置不當,團練營千里勤王,若非倪寵持寵驕橫,擅殺受士卒愛戴之將校,這才逼反了團練營,如今朝廷切不可一錯再錯,當速遣人安撫之,一味發兵圍剿,一則團練營戰力無雙,三千精銳困守永安,朝廷平叛大軍急切難下,一旦過於逼迫,難保登萊糜爛之事重現,二則建奴退兵不久,宣、大一帶兵馬折損頗多,如大同,保安,山海關等處,如果圍剿時日過久,京畿各處動盪不安,其三,僅聽倪寵一面之辭實難服衆,眼下旅順楊波正與八旗精銳在羊官堡對峙,若是得知昌平兵變之事,萬一有團練營家屬等激憤之下做出不測舉動,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崇禎帝沉吟不語,謝升的話並非危言聳聽,原本他只是讓曹化淳安插親信接管團練營,倪寵固然行事魯莽,但團練營不尊朝廷法度,在兩營兵馬的威脅下居然敢起兵叛亂,這是他萬萬沒想到的。眼下事情鬧大了想捂也捂不住,更何況羊官堡鏖戰正酣,朝廷該如何安撫楊波所部?

就在崇禎帝猶豫不定的時候,昌平總兵巢丕昌的急報又到了,巢丕昌在急報中稱,事發時他正在華城永安營駐地,得知昌平動亂後帶兵急趕至永安,但城門緊閉,城頭火光沖天,殺喊聲不絕於耳,大明在景泰元年昌平縣以東八里築永安城,不久又在永安城南新建一城,兩城連在一起,周長十里餘,城高三丈五尺,巢丕昌帶着三千老弱病殘在城外急的跳腳,卻沒有任何辦法,巡撫趙悅,昌平兵備僉事張肇坤,戶部主事王桂,判官王禹佐、胡惟弘,守陵總管太監王希忠等都陷在城內生死不知,巢丕昌看到城頭不斷有神樞營士兵的屍體被扔下來,知道恐怕出了天大的亂子,可他除了跳腳外進退無門,只好派人飛報京師。

聽完急報後,崇禎帝雖然大罵巢丕昌昏庸無能,巢丕昌領永安營駐守昌平八里外的華城,居然到現在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這份急報裡面沒有任何有用的話,爲自己吹噓倒是佔據了大部分篇幅,但崇禎帝也不好挑他的錯,便點頭道:“巢丕昌忠勇可嘉,可命他就近紮營,一面派人入城打探消息,有任何異動則飛報京師”

等傳旨的人走後,何吾騶出列道:“昌平距京師不過半日,爲以防萬一,陛下可令京師戒嚴,調三大營嚴防,另外昌平之亂當需速斷,亦不可任由戰事彌散他處。”

崇禎帝揹着手走了幾步,沉聲道:“傳旨!命京營副總兵王樸率五軍,神樞,神機餘部戒嚴京師。太監馬雲程分守,司禮太監呂直提督勇衛營,太監孫維武分守,司禮太監魏國領四衛守天壽山,御馬太監鄧良輔爲分守。以曹化淳爲提督。巡城閱軍,以兵部右侍郎王肇坤爲副提督,急調密雲、順義、懷柔、良鄉等處兵馬齊聚昌平……”

崇禎帝想了想。又道:“……命內中軍李國輔守紫荊關,許進忠守倒馬關,太監杜勳監視居庸關,高起潛兼監兩鎮暨內臣提督,前鋒總兵祖大壽爲提督,同山海關總兵尤世威屬起潛,另大同總兵曹文詔待罪,歸代宣大總督盧象升節制調遣,其餘保安。薊遼,天津各路嚴防死守,決不許團練營流竄出逃。”

分派完畢,看到太監奉旨出殿,崇禎帝心下稍安,望了望沉默的滿朝文武道:“京畿一帶重兵雲集。朕也不怕團練營飛上天去,對其是撫,是剿?衆愛卿還是商議個章程出來吧?”

張鳳翼垂頭不敢做聲,與自信滿滿的崇禎帝不同,他心裡知道這些所謂的重兵是什麼情況。好比拿京營來說,紙面上三大營編制有十萬多人,實際上京營早成爲京師權貴的禁臠,兵額都被瓜分一空,除了勇衛營和四衛營還有些戰鬥力外,六萬中能戰者不過區區千餘人,雖然他一力主撫卻不敢出頭,登州平叛後罷黜,流放了一大批主和人員,連巡撫孫元化都被殺了頭,有這個前車之鑑雖然敢輕易開口?

見衆人都不吭聲,左都御史唐世濟出列道:“陛下,倘能招撫團練營,則朝廷幸甚,天下幸甚,只是臣卻要問問,昌平兵變,團練營暴動,斬殺京營副將以下數十人,如今一味求撫,天下心懷不軌之輩蠢蠢欲動,朝廷體面何在?朝廷法度何在?”

唐世濟躬身道:“此議一出,必然朝野沸騰,舉國譁然,還望陛下三思。”

當下戶部尚書候徇也附和道:“陛下三思,切不可重蹈登州覆轍,團練營不過區區三千餘,大軍開到盡成齏粉矣!若是陛下心懷憐憫,可傳旨曉御昌平叛兵,只斬殺首惡,其餘矇蔽士卒一概不究,若有士卒斬殺爲首作惡者出首,朝廷另有賞賜,如此一來內外夾攻,昌平指日克平,克復昌平後可下旨追究旅順楊波帶兵不嚴之過,命其戴罪立功,朝廷須行雷霆之擊,方能威懾心懷不軌之輩……”

衆人都明白候徇所說的心懷不軌之輩是誰,旅順從遼餉中分潤了不少,由於原戶部尚書倒臺太快,候徇剛上臺,楊波也沒有來得及打點,候徇此言也是含恨而發。

禮部尚書李康先冷笑一聲打斷了候徇的喋喋不休,道:“陛下,候徇大言欺君,朝堂諸君莫非不記得大同之變往事乎?”

崇禎帝臉色一變,嘉靖三年和十二年,大同經歷了兩次兵變,嘉靖三年,大同巡撫張文錦爲加強戰備,命鎮卒戍守城北五堡,參將資鑑催督甚急,激起衆怒。鎮卒郭鑑、柳忠等起而暴動,擊殺張文錦、賈鑑,嘉靖十二年又是大同兵變,連番殺了兩名大同巡撫,一個總兵一個參將,大同爲明代九邊之一,歷來被視爲京師的“肩背之地”,在明王朝的北部邊防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尤其是自“土木之變”以後,明朝統治集團更把大同視爲關係京師安危的“北門鎖鑰”。然而,就是這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軍事重鎮,卻連續兩次發生兵變,這兩次兵變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及其影響之深遠,在明代歷史上都是少有的。

李康先大聲道:“嘉靖三年的五堡兵變,朝廷派兵鎮壓,又激起暴亂,再殺朝廷新委任巡撫及總兵,戰事連綿數年方得平息,兵變起因乃大同巡撫張文錦刻薄殘暴,參將催督甚急激起衆怒,方釀成巨禍,如今京營副將倪寵驕橫無度,擅殺團練將校,士兵譁變皆由此事而起,陛下還請恕臣口出妄言,若是朝廷一味圍剿,大同之禍就在眼前!”

候徇大怒,道:“迂腐之極!暴動亂軍不剿,朝廷體面何在?此列一開,天下大亂亦,再說,團練營不過三千餘,莫非個個都是銅肩鐵臂不死之身?”

李康先反駁道:“大同兵變爲首者不過區區數十人,朝廷重兵雲集,圍剿數年方得平息,如今團練營三千人馬,對抗建奴絲毫不處下風,侯大人以爲該用多少年時間來平息此事呢?”

李康先的話把候徇噎住了,他轉身向崇禎道:“陛下,臣以爲當派出能幹欽差,把兵變之事查實清楚,一面安撫團練營方爲上策,兵者,兇器也,不可不動,不可輕動。”

崇禎帝面無表情,衆人不知道他的心思,一時間都安靜了下來。

第60章 狠毒第63章 剿匪(中)第28章 對話第59章 即墨營的野戰第46章 姚老太爺第129章 反攻(二)第104章 攻防轉換第15章 收穫頗豐第2章 殘酷的現實第38章 于學忠第50章 瘋狂的設想第55章 敲山震虎計劃第59章 再次出征第50章 戰果第110章 誘降第117章 流言第34章 再起波瀾第67章 心有慼慼第114章 攻城(中)第8章 漫天要價第129章 反攻(二)第86章 利益交換第21章 各種爭執第38章 忠烈第8章 漫天要價第27章 傳教士的黑歷史第67章 心有慼慼第49章 遼東難民第72章 風雲突變第34章 夜黑風高第74章 溫體仁的困局第11章 碭山縣第34章 夜黑風高第33章 變革第22章 殺人立威第55章 敲山震虎計劃第78章 任你牙尖嘴利,我自巋然不動第6章 鐵牛發威第59章 即墨營的野戰第14章 一物降一物 雲娘點豆腐第33章 拜見知府大人第36章 楊百戶的誘敵之計第32章 招攬湯若望第83章 登陸長生島第57章 殺機第48章 城頭攻防戰(下)第35章 視察(上)第26章 雙面間諜第38章 于學忠第4章 埋伏第76章 剃頭遼人第5章 姚老爺亂點鴛鴦譜第75章 明末教父第五十一章第73章 我有東西送給你第7章 平定皮島第5章 路遇兵匪第11章 醉香樓第79章 激將之法第6章 解救第23章 張狗兒的投名狀第77章 要開戰了第92章 朝議第26章 我幫你起個表字吧第17章 畢老爺收買人心第129章 反攻(二)第20章 楊大人的規劃第16章 入戲第17章 制衡與反制第34章 再起波瀾第79章 激將之法第11章 戰術反制第96章 本色演出第60章 狠毒第101章 生意第31章 仇人相見第26章 鳴鑼示警第71章 回援第40章 樣樣精通第56章 重金懸賞第65章 王小七第46章 姚老太爺第3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五十章第28章 對話第10章 伐木煮海第75章 明末教父第45章 百戶變千戶第12章 劍拔弩張第54章 謀劃反擊第63章 謀劃遼南第4章 埋伏第82章 擊潰第125章 任務第106章 雞毛信第17章 好人難做第24章 兩個戰場的交鋒第39章 城頭血戰第37章 接戰海寇
第60章 狠毒第63章 剿匪(中)第28章 對話第59章 即墨營的野戰第46章 姚老太爺第129章 反攻(二)第104章 攻防轉換第15章 收穫頗豐第2章 殘酷的現實第38章 于學忠第50章 瘋狂的設想第55章 敲山震虎計劃第59章 再次出征第50章 戰果第110章 誘降第117章 流言第34章 再起波瀾第67章 心有慼慼第114章 攻城(中)第8章 漫天要價第129章 反攻(二)第86章 利益交換第21章 各種爭執第38章 忠烈第8章 漫天要價第27章 傳教士的黑歷史第67章 心有慼慼第49章 遼東難民第72章 風雲突變第34章 夜黑風高第74章 溫體仁的困局第11章 碭山縣第34章 夜黑風高第33章 變革第22章 殺人立威第55章 敲山震虎計劃第78章 任你牙尖嘴利,我自巋然不動第6章 鐵牛發威第59章 即墨營的野戰第14章 一物降一物 雲娘點豆腐第33章 拜見知府大人第36章 楊百戶的誘敵之計第32章 招攬湯若望第83章 登陸長生島第57章 殺機第48章 城頭攻防戰(下)第35章 視察(上)第26章 雙面間諜第38章 于學忠第4章 埋伏第76章 剃頭遼人第5章 姚老爺亂點鴛鴦譜第75章 明末教父第五十一章第73章 我有東西送給你第7章 平定皮島第5章 路遇兵匪第11章 醉香樓第79章 激將之法第6章 解救第23章 張狗兒的投名狀第77章 要開戰了第92章 朝議第26章 我幫你起個表字吧第17章 畢老爺收買人心第129章 反攻(二)第20章 楊大人的規劃第16章 入戲第17章 制衡與反制第34章 再起波瀾第79章 激將之法第11章 戰術反制第96章 本色演出第60章 狠毒第101章 生意第31章 仇人相見第26章 鳴鑼示警第71章 回援第40章 樣樣精通第56章 重金懸賞第65章 王小七第46章 姚老太爺第3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五十章第28章 對話第10章 伐木煮海第75章 明末教父第45章 百戶變千戶第12章 劍拔弩張第54章 謀劃反擊第63章 謀劃遼南第4章 埋伏第82章 擊潰第125章 任務第106章 雞毛信第17章 好人難做第24章 兩個戰場的交鋒第39章 城頭血戰第37章 接戰海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