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發售的日期的臨近,乃木阪大戰AKB(指原莉乃)的戰火也是越演越兇,兩邊一邊配合一邊搏鬥,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宣傳活動變的越來越多。
指原莉乃這邊參加了自己初主演電影《繆斯之鏡》的發佈會,乃木阪這邊未來她們參演的《告白》已經開始了首映,雖然不是主演,但耐不住咱這電影的名頭大,也算是緊緊的咬住了這一程。
那邊指原莉乃參加了一個綜藝節目,過不了兩天乃木阪就要集體去刷個存在感,哪怕是就五分鐘的時間去露個臉,那也必須要去。
運營是拿出了不管結果怎麼樣,反正氣勢不能輸。
從去年十一月結成開始算起,到現在也差不多有五個月的時間了,未來懷疑和指原莉乃的這次競爭就是爲了兌現當初貿然喊出來的‘五個月趕超AKB48’的目標。
五個月走完AKB五年走過的路怎麼想都是件不可能的事,拋去開始那段爹不疼娘不愛的日子不說,AKB光是走上發展的快車道都不止五個月了,雖然乃木阪現在發展的勢頭也不錯,但人家AKB發展的更快啊,用汽車追火箭怎麼想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要是在二單能在銷量上戰勝在AKB發展的很不錯的指原莉乃,也算是給成員和當初喊出這種‘大話’的運營自己一個交代。
想在短期內從AKB中再找出一個水平‘相當’的對手可不容易,運營這是憋着一口氣把面子掙回來。
自欺欺人也比輸掉底褲強。
讓運營欣慰的是當初採用即戰力的戰略還是逐漸的展露出了自己的優勢。
遠超平均值的顏值和各有所長的特點讓乃木阪‘姐姐組’的成員很容易接到一些外務,加上某位大佬不動聲色卻又非常給力的資源加持,讓乃木阪跳過了原始的低層次積累,可以直接過渡到主流媒體成長的階段。
唯一帶來的問題,可能就是成員稍稍累了點。
而在衆多疲憊的成員中,有三個人現在就是非常典型的痛並快樂着。
佔用了她們大量精力,讓行程表的密集程度一個人能毀成兩個七福神的電影《告白》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在4月16號電影院正式上映後立刻引起了全社會的熱議。
改編的劇本是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當年銷量冠軍,導演是大導演中島哲也,主演是松隆子,這樣的配置加上前期誠意滿滿的宣傳週期,雖然同爲主演的其他幾名年輕學生都是影壇新人,也不能阻擋這部電影一出世就成爲了同期電影的統治者。
一時間網絡上媒體上到處都是有關《告白》的訊息,電影票房快速過億啦,某某地家長組織就電影反映問題向學校發起抗議了,哪個大的影評人又就《告白》所表達的情感發表看法了…
霓虹是一個捧強踩弱現象十分顯著的地方。
對於大部分的消費者而言,一個電影要是全社會大部分人都在關注,那即使不是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也得去看一看,不然自己不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小部分羣體了。
就算看過了一遍這個電影,第二天一打開電腦論壇,上面閱覽量最高的一篇文章是一名專業影評人寫的,說電影以震撼人心的方式揭露了人心中超乎常理的陰暗面,中島哲也導演用幾乎看不見‘善’的一黑到底手法將人性之惡赤裸裸的展示在大家面前,唯美的鏡頭講述的確是破碎的美好,罪與罰,懲戒與無法救贖,當這一切都呈現在象徵着青春與希望的孩子身上,都顯得讓人更加不寒而慄…
呃…我看的電影,真的反應出這麼多東西嗎?
再看看底下的評論,大家紛紛表示認可。
大家都看出來了,那一定是沒看出來的我的錯,原來《告白》是這麼深刻的一部電影,要不然這週末再去看一次吧,這次一定要帶着哲學思考的目光來看,反正,這電影也確實挺好看的。
不出意外的話,週末歸來的他就會找到之前的那篇影評,真心實意的留言說上一句【說的太對了。】
到了這個時候,宣傳對於電影的票房起到的影響已經不大了,製作方這邊不用跑宣傳了,電視臺卻反過來主動找上門來。
這是大熱點啊,此時不找更待何時!
良好的關係都是需要彼此間互相維持的,誰也不是這輩子就拍這麼一部電影,電視臺的面子還是要給的,但主演的人就那麼幾個,黃金時段的節目差不多上一遍就是了,人家也是有正經工作安排不可能每天就上綜藝不幹別的。
看着一大堆嗷嗷待哺的綜藝節目,乃木阪的運營可就坐不住了,這可是好機會啊,你們要人我們這有啊,日程我都給你導出空來,看看我們的小姑娘,長的漂亮還有綜藝經驗,和導演主演關係都不錯,在電影中的戲份也不是那麼少,最關鍵的是我們這個本來也有觀衆基礎,讓我們這三個上你肯定不虧。
還真別說,拋除電影的主演以外,索尼出身的乃木阪三人確實是比較不錯的選擇了,有一定的綜藝經驗,也能聊個天,唯一的問題就是乃木阪的運營可不滿足於只有三個人上節目,馬上就要二單發表了,抓住機會讓更多成員被認識,拉更多的飯入坑纔是正道。
一邊想蹭電影的熱度,一邊想賣單曲,最後的結果就是兩方權宜,讓未來三人去聊電影,最後留一個話題的時間給乃木阪做做介紹啥的。
運營這邊是開心了,但未來三人卻說不上多開心。
三人的身份畢竟只是龍套,這樣藉着蹭熱度已經有些逾越了,未來可以確定這就是中島哲也爲首的主創團隊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不然纔不會讓運營享受這種美事。
密集的宣傳也給部分觀衆產生了不太正面的印象,現階段來說,《告白》的粉絲肯定是要多於乃木阪的。
【不過是龍套而已】
【完全不明白《告白》是什麼就大放厥詞】
【感覺很討厭】
【只是單純的蹭熱度】
【有什麼資格代表《告白》,不過是一羣低級的偶像】
【是對《告白》的侮辱】
類似的評價也開始出現在網上。
注意到這一點的運營也快速做出了迴應,乖巧的收斂了架勢,只是未來三人卻少不得要淨網幾天,只有看到受電影刺激而不斷上升的《告白》原作的銷量,未來的心情才能稍稍好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