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四章 在世盧梭1

科舉的科學科和行政科閱卷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很多人一連兩夜都沒閤眼。由於科學科閱卷的人多,而行政科閱卷的人少,所以科學科的進展明顯快過行政科。

經過一番篩查,科學科已經確定沒有更爲優秀的人才了。醫學方面的夏也舒也選完優秀的十幾個人,李存真便離開科學科閱卷處,來到行政科閱卷處。

張煌言在閱卷的過程中還着實發現了幾個有用之才,特別是在法律上有特殊見解的人。拿着試卷興奮地對李存真說道:“元首,你來看,這試卷所答行雲流水,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哦?這我可真得看看!”

李存真說着就接過了卷子,匆匆看了一遍,發現答題確實非常有見地,不免面帶笑容的點了點頭。

行政科的考題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律法》,主要考察考生對《大明律》的瞭解程度,題都是張煌言出的。不過,張煌言也同意,《大明律》確實有許多地方需要修改,有不合理之處的同時也有很多條款也過於殘酷。但是,這是考試,就是要考察未來明李體系內行政人員對《大明律》的瞭解程度,從側面也可以考察這些人對法律的敬畏程度。

第二部分考察的是“邏輯”,考題都是邏輯學的題目,主要是白駒、常琨和張煌言幾個人合計着出的。主要是要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李存真特別懼怕的是在行政體制內部出現“糊塗鬼”,到時候不僅會給行政造成巨大損失,而且特別不好處理。因此,能避免就避免。

第三部分考察的是寫作,也就是後世公務員考試的“申論”。題目是李存真親自出的,但是李存真並不想要因此僅僅考察寫作能力,主要還是想要看看行政人員的思想。

在李存真看來他早晚都是要和縉紳翻臉的,到時候李存真希望所有的行政人員都能站在自己一邊。畢竟李存真非常明白,在沒有政黨政治的情況之下,很多村官在任職的過程當中必然被當地縉紳拉攏,這些人要麼成爲縉紳的保護傘,要麼跟縉紳同流合污,要麼乾脆成爲走狗。

李存真想到的具體辦法有三個。一是在村裡面派駐文官和武官,而武官則由那些身經百戰,特別是從底層出身的退伍士官擔任,以此實現文武制衡。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建立警察系統,這一點已經在做了,楊添秀等人控制的遊俠,姜誠控制的管理滿清降兵降將的管教都是爲了警察系統的建立打基礎的。第三個辦法就是建立監察系統,這一點其實一直是常琨來做,監察員的班底一個是情報局的特務,還有一部分則來自楊添秀的遊俠和依靠郭玉凡招攬的江湖俠客。

不過,情報系統和監察系統不應該都讓常琨一個人管着,現在是因爲缺少信得過的人才才讓常琨管理的。李存真希望在水真臘進一步穩定下來後,讓武丹北上,來做這個監察的最高長官。而現在江南和浙江剛剛平定,大漢奸洪承疇和尚可喜被兵東來,正是緊張的時候。趙無極、呂英傑、何天驕、白駒、曹海濤這些人在前線打仗。南明魯王系的人除了張煌言之外李存真一個都不想用。

爲了防止村官和縉紳同流合污,除了明面上的三個方法之外,李存真暗地裡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通過文章考察一下這些行政科的“舉子”們能有多少“階級覺悟”。

於是,李存真出了一道題目,很是詭異,題目叫做“論人類不平的起源和基礎”。這本是十八世紀法國瑞士裔著名思想家,啓蒙運動最激進的代表人物讓-雅克·盧梭的名作的題目,李存真放到這裡就是要考察一下十七世紀時候明朝人的思想已經到達了什麼水平。

雖然此時有顧炎武、王夫之,特別是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中國啓蒙思想已經開始。但是在李存真看來。梳着辮子的黃宗羲,拼命抨擊明朝君主專制多少都帶有一些討好滿清新主子的舉動,有些讓人作嘔。他的行爲如果放在明末清初的背景下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啓蒙運動,他本人也不能算是“時代的良心”,真正的知識分子。

那麼,其他沒有出名的人是不是已經既能夠讓人不作嘔感到新鮮,而爲人有非常純粹呢?因此,李存真便出了這麼一個題目。

出題的時候,張煌言等人還有一些反對的話,但是李存真一言九鼎,題目就這麼定了下來。

然而,讓李存真興奮的是,果然有人思路清晰地回答了這道題。旗幟鮮明地反對了中國古代的帝國社會和君主專制,這兩個人一個叫做崔志誠,另一個叫做釋竟成。兩個人深入淺出大膽剖析了中國古代社會行政制度的弊端,崔志誠更是激烈地反對了君主專制,認爲天下的禍害就是“皇帝”,他強烈建議廢除皇帝特權,將皇帝的權力分散給內閣,皇帝只保留祭祀權力。

李存真看着這個小崔的答卷問道:“這人有意思,什麼來頭?”

常琨拿着報考資料看了看說道:“崔志誠,江陰人,是……一個農夫……”說罷,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話,擡起頭來瞪大眼睛說道:“不僅是農夫,而且竟然只有十八歲。”

李存真聽罷哈哈大笑說道:“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

張煌言在旁邊說道:“起初看他的卷子,着實被氣得夠嗆。要不是因爲元首說過,行政科科舉考試無論說了什麼寫了什麼全都免罪,我真想把這個人砍了。”

李存真說道:“我要的就是膽量!這崔志誠敢明目張膽地反對皇權,膽子着實不小!膽子大就好,就怕他膽子小,怕了縉紳,怕了滿清。

考試,不僅僅是考察學生的知識、學識和能力,考試還有考試以外的功能,從古至今歷來如此。從這份考卷就可以看到這人渾身具備的力量和勇氣。”

張煌言卻說:“如此說來,膽量確實是有了,就是不知道能力有沒有。”

李存真笑着看了看卷子說道:“興許讀過黃宗羲的書呢。”

說罷,衆人一陣大笑。

第二十六章 荊襄的意義第八十二章 江邊2第一百二十七章 紫微星第七十八章 妥協2第枠四章 吳王難測第卅七章 夔東這幾年第九十六章 韃官隨徵第六章 開行政科第六十五章 歐陸大方陣第九十章 鞭打沈姨娘第四章 江西債券4第卌六章 癡心妄想第枠九章 貨幣戰爭圖謀1第一百卌六章 兩個滿兵第九十章 判斷失誤2第四十二章 逃跑第八十一章 新槍新彈第二章 阬殺2第三章 江西債券3第四十八章 新兵訓練第四十四章 炮神保羅2(求票)第三十五章 詭異的奏疏第一百圩七章 老兵(求票)第一百卅三章 日月雙刀第進四章 廈門更優第一百二十七章 紫微星第卌四章 西南驚魂第四十三章 督撫失和2第圓三章 砍殺第十六章 北路爭雄6第九十章 鞭打沈姨娘第一百二十一章 巴牙喇第枯二章 預防內卷化第三章 科舉功用第卌七章 論宰相第六十章 法蘭西玫瑰第十一章 南昌之戰第十四章 開小2第二十三章 香山侯爵第十章 夜襲清營第十二章 勒索朝鮮1第卅四章 在世盧梭1第九十章 判斷失誤2第一百圩七章 老兵(求票)第一百進九章 蘇拜逃跑第廿三章 大明星2第十六章 驢子第八十二章 女將威風第一百卌五章 乾坤一擲5第卌七章 劉玄初(不建議讀)第六十五章 奸佞第十八章 爭取馬逢知2第四十章 技術人才3第七十一章 出洞第五十六章 活着真好第六十五章 忠誠與背叛3第九十八章 如果我回不來第卌四章 鑄錢3第三十九章 壓上第一百圩三章 長矛對戰1第枯三章 小繁榮第二十五章 以海制陸1第枯六章 移居瞻園第九章 安排第七十九章 利誘第廿一章 放大債務第七十五章 中央突擊第進八章 大發展2第八十三章 於七高徒第八十七章 判斷失誤1第二十章 斗酒第卅一章 擒獲莽白第七十七章 凌遲處死2第六十六章 叛徒索豐第六十章 第一跳第六十五章 歐陸大方陣第卅三章 明鄭這兩年第廿六章 科學之辯2第二十一章 順治瘋癲第十八章 攻克大沽口第一百零八章 射手第十六章 訴苦大會2(求票)第五十七章 作亂第二十六章 荊襄的意義第一百圩三章 長矛對戰1第四十九章 莘莘學子第六十九章 滿清動向第一百枠一章 穆裡瑪之死第四十一章 後陣第卅一章 人壽保險第四十七章 優厚待遇第一百枯九章 兵諫第一百零七章 對射第九章 中央情報局第一百圩七章 老兵(求票)第五十九章 病危2第卅二章 緬甸形勢第三十三章 民族敗類第五十五章 陸上喪膽第一百卌三章 乾坤一擲3
第二十六章 荊襄的意義第八十二章 江邊2第一百二十七章 紫微星第七十八章 妥協2第枠四章 吳王難測第卅七章 夔東這幾年第九十六章 韃官隨徵第六章 開行政科第六十五章 歐陸大方陣第九十章 鞭打沈姨娘第四章 江西債券4第卌六章 癡心妄想第枠九章 貨幣戰爭圖謀1第一百卌六章 兩個滿兵第九十章 判斷失誤2第四十二章 逃跑第八十一章 新槍新彈第二章 阬殺2第三章 江西債券3第四十八章 新兵訓練第四十四章 炮神保羅2(求票)第三十五章 詭異的奏疏第一百圩七章 老兵(求票)第一百卅三章 日月雙刀第進四章 廈門更優第一百二十七章 紫微星第卌四章 西南驚魂第四十三章 督撫失和2第圓三章 砍殺第十六章 北路爭雄6第九十章 鞭打沈姨娘第一百二十一章 巴牙喇第枯二章 預防內卷化第三章 科舉功用第卌七章 論宰相第六十章 法蘭西玫瑰第十一章 南昌之戰第十四章 開小2第二十三章 香山侯爵第十章 夜襲清營第十二章 勒索朝鮮1第卅四章 在世盧梭1第九十章 判斷失誤2第一百圩七章 老兵(求票)第一百進九章 蘇拜逃跑第廿三章 大明星2第十六章 驢子第八十二章 女將威風第一百卌五章 乾坤一擲5第卌七章 劉玄初(不建議讀)第六十五章 奸佞第十八章 爭取馬逢知2第四十章 技術人才3第七十一章 出洞第五十六章 活着真好第六十五章 忠誠與背叛3第九十八章 如果我回不來第卌四章 鑄錢3第三十九章 壓上第一百圩三章 長矛對戰1第枯三章 小繁榮第二十五章 以海制陸1第枯六章 移居瞻園第九章 安排第七十九章 利誘第廿一章 放大債務第七十五章 中央突擊第進八章 大發展2第八十三章 於七高徒第八十七章 判斷失誤1第二十章 斗酒第卅一章 擒獲莽白第七十七章 凌遲處死2第六十六章 叛徒索豐第六十章 第一跳第六十五章 歐陸大方陣第卅三章 明鄭這兩年第廿六章 科學之辯2第二十一章 順治瘋癲第十八章 攻克大沽口第一百零八章 射手第十六章 訴苦大會2(求票)第五十七章 作亂第二十六章 荊襄的意義第一百圩三章 長矛對戰1第四十九章 莘莘學子第六十九章 滿清動向第一百枠一章 穆裡瑪之死第四十一章 後陣第卅一章 人壽保險第四十七章 優厚待遇第一百枯九章 兵諫第一百零七章 對射第九章 中央情報局第一百圩七章 老兵(求票)第五十九章 病危2第卅二章 緬甸形勢第三十三章 民族敗類第五十五章 陸上喪膽第一百卌三章 乾坤一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