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平城亂起

五月初七北國邊關傳來捷報,崔華將軍率領部衆,成功抵抗來犯南朝軍隊,並且乘勝追擊,攻佔了火營關。

雖然火營關是江北與北國之間防守最薄弱的一個小關口,軍事意義也不大,但是北國後方的百姓們哪裡知道這些細節。在葉墨的大力宣揚之下,崔華的功績被擡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北國士兵們的士氣也充分激發起來。崔華原本出身將門,現在作爲年輕有爲的將領,如同一顆耀眼的新星一樣冉冉升起,勢不可擋。不僅得到了百姓們的追捧,更是漸漸被邊關老一輩將帥認可。

崔華按照葉墨的授意,上書朝廷,要求增派援軍,進一步開展收復江北的行動。

新帝歷數南朝對北國這些年的種種欺壓行徑,趁勢宣佈御駕親征,討伐江北的決定。儘管不是所有朝臣都擁護這樣的決定,但是反對的聲音比預想中要微弱許多。這都歸功於葉墨提前運籌,還有長公主公開表態支持新帝,徹底讓軍方喪失了繼續阻撓的勇氣。

蘇越聞訊痛心疾首,拖着傷病想要上朝,阻止新帝親征的行動,甚至他寧願放棄立場,領兵掛帥替新帝指揮大軍討伐江北。可惜新帝早對他失望,又有了崔華這個新人,於是他在葉墨的建議下先發制人,下了一道聖旨,表彰蘇越多年來守衛邊疆的辛苦,既然蘇越傷病未愈,就在京好好休養不必操勞。其實是正式剝奪了他的兵權。

新帝給出的理由合情合理,蘇越確實不能領兵。軍方也一時之間找不到能夠擔當最高統帥的將領,想要反對御駕親征,就惟有堅持龜縮不戰的立場。.小說網,電腦站www,.cN更新最快.可是崔華地捷報。江北盧存義要倒戈的傳聞,無不刺激民心士氣高漲,攔不住。壓不下。如果軍方一再阻撓,平白錯過了收復江北的大好時機。誰也擔不起千古罪人地罵名。

另外新帝親征安排得井井有條,軍隊集結,糧草備妥,後方佈防,就連京中輔佐太子監國的人選也早就定下。長公主殿下復出。支持新帝地舉措,令所有人精神一振。朝臣們對於長公主的才智都不存懷疑,如果連她也同意南征,願意坐鎮京師穩定後方,別人再多說就沒有道理了。

五月十八,新帝率八十萬大軍離開平城府,直奔江北。葉墨隨行。

長公主輔佐剛滿六歲的太子監國,臨朝聽政,鎮守京師。

葉墨將自己的幾個心腹幕僚留下供易空靈驅策。其中包括易空靈特意要求的張懷。張懷已經取代了葉成貴在兵部地影響,而且對易空靈的才華很佩服。易空靈對張懷的心性弱點摸得透徹,留下他自有妙用。

葉墨伴隨着御駕離京後。易空靈第一個動作就是對付蘇越。易空靈的目的不是讓以蘇越爲首的這一小股保守派徹底閉嘴,反而是要用蘇越的性命激發起軍方對葉墨一系的仇恨。擴大矛盾。再有就是讓長公主殿下對葉墨產生一定的懷疑。

在長公主地概念裡。蘇越雖然反對南征,卻絕對忠於北國朝廷。忠於皇室,不會與葉墨勾結。如果蘇越活着留在京師,對皇室而言其實是一種深層次地安全後備。假設葉墨心存不軌,借陪伴御駕之際篡權,京城有蘇越在,長公主尚可以依靠蘇越領兵勤王,或者放棄新帝擁立太子,從而破壞葉墨的野心計劃。

這些長遠的打算,長公主早已經想到,她也巧妙地對新帝暗示過。所以新帝纔會將蘇越強行留在平城府。

葉墨也對易空靈吐露過相關地擔憂,易空靈則表示等聖駕離京,他就會對蘇越下手,並且栽贓到南朝奸細頭上。葉墨非常贊同,蘇越必須死。

儘管蘇越的名聲一落千丈,長公主卻仍然對蘇越十分敬重。長公主以皇室代表地身份,多次派人送去大內靈丹妙藥慰問表彰,希望他能夠早日康復,即使暫時不能重返邊疆,留在平城府也可繼續爲國效力。往來慰問地信函措詞中多次提到聖上對蘇越的恩寵並沒有斷絕,希望他可以諒解聖上一番苦心。

長公主知道易空靈與蘇越公開有過幾次衝突,無論易空靈對蘇越是怎樣地態度,蘇越一時半刻也不會接納易空靈。所以她儘量不讓易空靈染指朝廷對於蘇越的各種慰問活動。易空靈倒也乖巧,主動避嫌,其實暗中調集了葉墨留下的影衛密探,滲透到蘇越府中尋機投毒。

於是在聖駕還沒有到達邊關之前,蘇越終於拼不過無孔不入的毒害,撒手人寰。

爲了穩定民心,長公主對外公佈的消息是蘇越傷勢嚴重,病體難愈,正常死亡。實際上長公主卻讓仵作驗屍,查出蘇越是死於慢性毒藥,而這毒藥下在了長公主送去的大內補藥中。兇手有可能是南朝的奸細,也有可能就是葉墨的人。

按照毒藥特性和作案的時間機會而論,葉墨的人下手機率最大。南朝奸細想在長公主送去的東西上動手非常困難,而葉墨在宮內眼線非常多,在蘇越身邊也不乏耳目。

還有就是從這件事情對誰更有利來判斷,幾乎失去兵權的蘇越死活對於阻擋南征毫無意義,南朝奸細沒有必要費心思暗殺蘇越。蘇越一死,南征的阻力基本消失,反而對南朝不利。那麼蘇越死了對葉墨又有什麼好處呢?除非葉墨真想要藉機謀朝篡位,否則殺死蘇越就是多此一舉,給他自己埋了隱患。如果日後天下一統,新帝回師,想要鞏固皇權,消除葉墨大權,完全可以翻出蘇越之死的舊案整治葉墨。長公主想到這些,心中憂慮加重。

長公主每日臨朝聽政,爲了方便起見就住在漱玉宮內,她怕易空靈離開她的監控,不允許他回相府,讓他留在漱玉宮陪伴左右。易空靈並沒有提出異議,雖然他表面上表現乖巧,從不曾主動問起朝政,暗中卻以各種藉口與相府的人往來。

憑易空靈的手段,想讓長公主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並不難,他卻故意露出一些破綻,讓長公主起疑深究。

直到蘇越之死這件事情發生,長公主終於忍不住拉下臉,打算逼問易空靈所謂真相。

第9章 傷痛往事第79章 虛情假意第71章 雪中送炭第67章 陰謀詭計第23章 初露端倪(上)第84章 以湯沃雪第1章 閒論英雄第107章 天樞護法第23章 初露端倪(下)第132章 誰先心軟第97章 嫁禍葉二第26章 七香玉露第22章 請君入甕(上)第156章 共享天倫第57章 殘酷考驗第32章 玄素心經第35章 弄虛作假第12章 一波未平第7章 初初相見第18章 圖勞無獲(下)第19章 左府夜談(上)第124章 公主窺簾第108章 設圈上套第86章 冬日暖陽第91章 新春伊始第44章 殺人栽贓第63章 如何立足第116章 舊傷復發第122章 故弄玄虛第21章 盧大將軍(上)第115章 漱玉藏恨第19章 左府夜談(下)第39章 郡主出走第41章 情字難言第40章 困惑不解第90章 除夕之夜第7章 初初相見第83章 威逼色誘第147章 人心惶惶第41章 情字難言第42章 潁川再聚第66章 矢口否認第28章 疑慮未消第94章 蘇越遇刺第93章 別緻賀禮第24章 守株待兔(下)第100章 虛張聲勢第129章 由恨生愛第91章 新春伊始第116章 舊傷復發第128章 洞房花燭第21章 盧大將軍(上)第145章 風雲大動第17章 疑團重重(下)第44章 殺人栽贓第21章 盧大將軍(上)第42章 潁川再聚第55章 石牢吐怨第63章 如何立足第122章 故弄玄虛第117章 耳聞目睹第38章 一波又起第136章 同牀共枕第18章 圖勞無獲(上)第81章 恩怨糾結第68章 半本秘籍第93章 別緻賀禮第26章 七香玉露第12章 一波未平第85章 落井下石第15章 盧家喪子(下)第58章 小倌蘇玉第141章 平城亂起第113章 得寸進尺第40章 困惑不解第127章 秘密幽會第63章 如何立足第65章 真相如何第90章 除夕之夜第149章 徹底決裂第13章 紅衣女子第96章 故布疑雲第17章 疑團重重(下)第61章 平息事端第60章 侍女雁遲第3章 飛來橫財第114章 知己知彼第89章 葉墨認子第90章 除夕之夜第123章 遴選駙馬第98章 暗樁密會第38章 一波又起第141章 平城亂起第68章 半本秘籍第91章 新春伊始第32章 玄素心經第9章 傷痛往事第65章 真相如何第96章 故布疑雲第22章 請君入甕(上)
第9章 傷痛往事第79章 虛情假意第71章 雪中送炭第67章 陰謀詭計第23章 初露端倪(上)第84章 以湯沃雪第1章 閒論英雄第107章 天樞護法第23章 初露端倪(下)第132章 誰先心軟第97章 嫁禍葉二第26章 七香玉露第22章 請君入甕(上)第156章 共享天倫第57章 殘酷考驗第32章 玄素心經第35章 弄虛作假第12章 一波未平第7章 初初相見第18章 圖勞無獲(下)第19章 左府夜談(上)第124章 公主窺簾第108章 設圈上套第86章 冬日暖陽第91章 新春伊始第44章 殺人栽贓第63章 如何立足第116章 舊傷復發第122章 故弄玄虛第21章 盧大將軍(上)第115章 漱玉藏恨第19章 左府夜談(下)第39章 郡主出走第41章 情字難言第40章 困惑不解第90章 除夕之夜第7章 初初相見第83章 威逼色誘第147章 人心惶惶第41章 情字難言第42章 潁川再聚第66章 矢口否認第28章 疑慮未消第94章 蘇越遇刺第93章 別緻賀禮第24章 守株待兔(下)第100章 虛張聲勢第129章 由恨生愛第91章 新春伊始第116章 舊傷復發第128章 洞房花燭第21章 盧大將軍(上)第145章 風雲大動第17章 疑團重重(下)第44章 殺人栽贓第21章 盧大將軍(上)第42章 潁川再聚第55章 石牢吐怨第63章 如何立足第122章 故弄玄虛第117章 耳聞目睹第38章 一波又起第136章 同牀共枕第18章 圖勞無獲(上)第81章 恩怨糾結第68章 半本秘籍第93章 別緻賀禮第26章 七香玉露第12章 一波未平第85章 落井下石第15章 盧家喪子(下)第58章 小倌蘇玉第141章 平城亂起第113章 得寸進尺第40章 困惑不解第127章 秘密幽會第63章 如何立足第65章 真相如何第90章 除夕之夜第149章 徹底決裂第13章 紅衣女子第96章 故布疑雲第17章 疑團重重(下)第61章 平息事端第60章 侍女雁遲第3章 飛來橫財第114章 知己知彼第89章 葉墨認子第90章 除夕之夜第123章 遴選駙馬第98章 暗樁密會第38章 一波又起第141章 平城亂起第68章 半本秘籍第91章 新春伊始第32章 玄素心經第9章 傷痛往事第65章 真相如何第96章 故布疑雲第22章 請君入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