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愛情故事(上)
顧爲經接過那頂王冠。
篝火邊的所有嘉賓們都在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他。
自輪船駛離新加坡港之始,這個年輕人就一個人坐在一邊。
劉子明把他介紹給嘉賓的時候,他也只是禮貌的點點頭。
輕輕的笑一下。
說一聲你好或者您好。
顧爲經並不知道,他的這種內斂和不適應,落在了在場的很多客人眼中,變爲了籠罩在他身上的清高氣質。
又也許是傲慢。
藝術家是有資格清高的。對於年少時便富有盛名的藝術神童們來說,連本會將人遠遠的推開的傲慢,都會有條件的變得可愛了起來。
所謂的條件,便是他真的在閃閃發光。
顧爲經又確實是在閃閃發光,幾日以來,這麼多的聚光燈映在他的身上,就算是一塊色澤黝黑的岩石,也要被映得亮堂了。
問題似乎也就出在這裡——
幾日以來。
這麼多的聚光燈映在他的身上。
就算是一塊無聊無味無趣的色澤黝黑的岩石,也要被映得亮堂了。
那是聚光燈的光,而不是黝黑的岩石的光。
說顧爲經是一塊黝黑的岩石,難免稍顯尖苛,在場的衆客人中的有幾位,上週《油畫》雜誌和他對談的時候,就在歌劇廳的現場。
他們覺得顧爲經還蠻有趣的。
但他是一盆清水。
把清水放在夜晚無遮擋的院子裡,碰上天氣好,明月高懸的時候。
人們會看見,銅盆子也裝着一個月亮。
金黃飽滿。
光彩流溢。
水波中被人打了一顆凝圓的蛋黃。
可是天氣一陰,雲彩一遮,盆子裡的月亮就消失了,那就又變成了一抔清水。
顧爲經不能錯把卡洛爾的畫,當成他自己的畫,也不能錯把《油畫》雜誌映在他身上的光,當成自己由內而外發出的光。
現在。
就變成了雲彩遮住了真實的月亮,他又變成了一盆平淡的清水的時候。
有心人可一直觀察着呢。
自從沙龍開始以來,顧爲經和《油畫》雜誌的藝術總監兩個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溝通,連一個特別的眼神交流都沒有。
伊蓮娜小姐有一種特別的天賦,能給予所有人衆生平等,一視同仁的疏離和冷淡。
而顧爲經他自己,在不談論卡洛爾的作品的時候,也就沒有了讓她網開一面的特權。
他一同被籠罩在這張疏離冷淡的大網之中。
“再給我們談一談那張K.女士的作品吧?”
有人在輕聲叫着。
“伊蓮娜小姐可以一起麼?”她轉過頭來望向不遠處的女人,“繼續那場訪談,我們還沒有聽過癮呢。”
女人連肩膀都沒有動一下,象牙色的披肩帶着夜晚裡特殊的寒氣。
那人嘴脣動了一下。
她驚覺對方絕不會是一個半推半就,就參與到某種衆人的熱鬧活動裡來的人。她敬畏這樣的寒氣,轉而又閉上了嘴巴。
“給我們聊聊你在藝術中心一層裡的那幅畫吧?”
記者先生也開口了。
有幾人同樣見過了顧爲經第二週多出來的那幅作品,印象派,在這個時代的雙年展裡顯得有點老套。
老套但經典。
的確是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畫作。
劉子明看出了顧爲經此前的失神,他意識到了顧爲經有可能不擅長應付這樣的場面。
年輕人這幅模樣讓他想起了,小時候各種親朋好友的聚會的時候,只要他在場,大家就總是想讓他提筆“畫”些什麼,好好的表演一番。真心或者假意,劉子明得到的永遠都是誇獎。
討好他。
討好他的父親,或者討好他的老師。
劉子明卻蠻討厭這種被大家趕鴨子上架似的表演的,他不想當那種櫥櫃裡,穿着華麗的絲錦衣服,被人們拿來展示博人一笑的偶人。
劉子明也討厭成爲那樣的家長。
顧爲經要是享受這樣的場合,像伊蓮娜小姐那樣,能輕易的適應、應付這裡的一切,享受人們對於他的關注和追逐。
那多展現展現自己,是很好的事情。
如顧爲經不能適應。
他不喜歡這樣的關注。
劉子明雖心裡遺憾,覺得還是算了。
所以。
他主動開口:“好了,好了,我替他喝一杯吧,你們就不要難爲人家年輕人了。”
顧爲經沉吟了片刻。
他注意到了劉先生眼神裡閃過的遺憾,注意到了大家對他的遲疑,或好奇,或等待,或不耐的注視。
不同的神采環繞在篝火四周,隨着眼簾的眨動。
猶如色彩斑斕的蝴蝶繞着光華旋轉。
顧爲經不是一個講述幽默故事的能手,他沒有三言兩語,便讓大家的情緒跟着自己的敘說跌宕起伏,最後鬨堂大笑的本領。
他本來確實就想着喝一杯汽泡水了事。
不知怎得。
遲疑了片刻之後,年輕人忽然邁步,走進了蝴蝶圍繞着的光華中央。
他從陰影走到篝火邊,黑色的頭髮搭在眉間,整個人被光線照得輪廓分明。
“在新加坡的航班上,我在飛機上中途看了一部老電影。”
顧爲經以這句話做爲開頭。
他一張嘴。
四周的嘈雜聲倏的一下就歸於寂靜,所有飛舞的蝴蝶張開翅膀,懸停在火光和黑暗的交界處,凝固不動。
顧爲經把手中的王冠戴到腦袋上。
“那是一部上世紀的膠片電影。”
“它名叫《愛情故事》。”
顧爲經又想起了那部半個世紀以前的老掉渣的電影,在那天空無一人的公路上。
阿萊大叔在前方開着車。
蔻蔻小姐哼過它的同名主題曲,《愛情故事》。
“那是我第二次看這部電影,第一次看它,是在幾周以前,就在我畫《人間喧囂》的時候,唐克斯先生同意把那幅畫放在濱海藝術中心裡展出——”
“拿了奧斯卡七項提名的那部麼?阿瑟·希勒導演的?”
臺下有嘉賓詢問道。 顧爲經遲疑了一下。
“大概吧。我不知道誰是阿瑟·希勒,但我想,有人和我說,它可能是七十年代最偉大的愛情電影,它拿了奧斯卡不是麼?”
嗡。
四周的人傳來了幾聲淡淡的淺笑聲,彷彿他說了什麼非常幽默的玩笑。
顧爲經困惑的愣了幾秒。
……
伊蓮娜小姐把手邊的叉子放在了桌子上。
《Love Story(愛情故事)》。
她看過那部電影,一個老派的愛情童話,講述的是一個英俊多金的富豪之子在哈佛大學的校園裡和刻苦勤勉,戴着棕色的粗框眼鏡,學習藝術的窮人家的女孩墜入愛河的故事。
一言以蔽之。
“辛德瑞拉”的故事新編。
她也知道大家爲什麼要笑,安娜能明白大家心裡的那種微妙的情緒。
奧斯卡是電影行業裡最受關注的獎項,卻未必是最有藝術含金量的獎項,得了奧斯卡可以等同於“非常受人關注的電影”,卻並不能直接等同於“非常偉大的電影”。
對於很多藝術家而言,也許威尼斯或者戛納這樣的歐洲獎項,都要比奧斯卡更重要。
而把世界上所有得了奧斯卡的電影專門拉出了一個排行榜出來。
《愛情故事》大概不至於像是《莎翁情史》那樣的被很多人列在榜單的倒數第一名,卻也是平平無奇的一部。
甚至整個七十年代的提名獲得者中。
它都算不上特別出彩的那類。
大家剛剛笑,是因爲大家覺得顧爲經抖了一個小包袱,安娜沒有笑,是因爲,她知道對方大概是說了一句蠢話。
“那部電影以女孩的死亡做爲結尾——這並不是什麼懸疑故事一樣,在結尾時纔出現的突然轉折……在看電影最開頭,我就知道了這樣的結果。”
“……在電影的第一幕,第一句讀白便是——”
——
“一個女孩,在她25歲的時候,便死了。關於她,能說什麼呢?”
“得說她美麗,聰明。”
“得說她愛莫扎特和巴赫,得說也愛‘披頭士’,得說她‘還愛我’。”
——(美)《愛情故事》第一幕,第一句臺詞。
——
“愛莫扎特,愛披頭士,還愛我。”
伊蓮娜小姐在心中想着這句話,她搖搖頭。
就和很多口味獨特,有着自己特殊的選片標準的影評人一樣。
安娜並不是特別喜歡那部電影,也不是特別喜歡那部原著小說,她對整部電影的評價就像是對這句臺詞,充滿了特意煽情的味道。
愛莫扎特,愛披頭士,還愛我?
真的有正常人這麼說話的嘛。
矯情。
“在電影的第一幕,最開場的那一瞬間,每個人都知道他們將要看到一幕悽美婉轉的愛情悲歌,正因如此,電影中他們相遇,相識,相戀,一起學習,一起讀書的場景才更加富有打動人心的魔法。”
“我第一遍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被這樣的情節所打動了。”
“有了珍貴的回憶,死亡便不可怕。這些鮮美的,甘甜的東西,嗯……哪怕,僅僅只是短暫的一瞬,也要遠勝過那腐爛而無聊的漫長人生——”
顧爲經回憶着他在西河會館裡,和蔻蔻小姐一起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內心的感受。
他的心中充實着幸福。
是的。
他覺得自己快要死去了,但是內心之中依然充滿着某種東西,這部電影所蘊含着的情感,填補住了他內心的空洞。
昏暗的電影院裡。
兩個人看着電影幕布上的畫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電影以如今的視角來看,臺詞冗長,節奏緩慢,沒有任何華麗的佈景,就連反派都不夠激烈,劇中的大反派那位男主角的大富豪老爹算不上非要棒打鴛鴦的類型,頂多頂多就是希望他們能夠等待兩年再結婚罷了。
整部電影都是一場俗套劇情的集合。
一場長度爲100分鐘的緩慢的流水。
可這樣的流水卻流淌到了顧爲經的心裡去,他彷彿想要靠這部電影去說服自己。
他擁有着比富可敵國的豪哥更好的更甘美的事情。
他擁有着財富所無法取代的感情。
生活對他已經這樣好了。
因此。
死亡,看上去也不是那麼可怕的事情。
“顧爲經,你能做到的,你能直視着陳生林的眼睛,告訴他,我不怕他。”
顧爲經沒有提任何和陳生林直接相關的事情。
他只是嘗試着闡述着他心中那種抽象的感覺,闡述着自己提筆作畫時,在心見所涌動的心得,那些愛與恨,甘美與苦澀。
他用《愛情故事》裡的情節做爲比喻,也像這部電影一樣,將那些激烈的情節,變爲了漫長的流水。
誠實的說。
顧爲經說的並不好。
漫長的流水本來就是勾人心魄的反義詞,更不必說,顧爲經本就不是一個勾人心魄的人。
他既缺乏伊蓮娜小姐那種勾人心魄的美姿儀,也缺乏安娜那種勾人心魄的演講能力。
更不必說。
扣除情感濾鏡和看電影者的特殊心境以外,《愛情故事》真的是一部沒啥突破性的老套電影。
美式言情和韓式狗血劇的雙重鼻祖。
場內的那些嘉賓們大多數,聽着聽着,就失望的喪失了興趣。
他們很多人都是專家,甚至是狂熱的電影愛好者。他們實在沒有什麼心思去聽一個20來歲的年輕人將什麼半個世紀以前的俗套愛情故事。
沒有人會催促顧爲經趕緊換人。
這樣的禮貌,在場的人都是不缺的。
然則除了少數幾人以外,他們對顧爲經的關注,也就僅僅只剩下了屬於“禮貌”的那部分而以。
伊蓮娜小姐卻是很認真的在聽着。
她把這個故事對照着顧爲經那幅《人間喧囂》裡的淡淡的,繚繞不去的憂鬱之意,她感受着這個故事裡的內涵,正如她感受着畫布上繚繞的將明未明的深色調陰影。
顧爲經作品裡的深色,往往有一種溼漉漉的質感。
宛若卡拉筆下的雷雲。
一種飽常着,包容着雨水的深色調。
顧爲經似乎喜歡使用這樣的大面積相對柔軟的筆觸,去傳達某種分外的激烈的色彩。
就像整部電影裡。
導演似乎想讓將愈加深厚的愛,籠罩在一種悲傷的氛圍中那樣。
“愛會刺透黑暗,雷雲,乃至死亡。”
女人在心中詢問着自己。
這就是顧爲經的那幅《人間喧囂》所想要表達的主題麼。
那麼。
又是否因爲曾見過巴黎凱旋門上燃燒着雲朵。
所以卡拉不再害怕地牢的幽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