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也是有着水軍的,並且還有了成建制的海軍。
如今正在齊魯的海邊,還有渤海灣一帶,加急訓練,適應海上的風浪。
大宋的目標就是東邊的那座島。
只不過,這一次巡視江南,因爲這件突然發生的事情,讓他們沒能及時調動水軍。
臨安的水軍因爲有着戰船,裝備了火器。
能夠對陸上造成一定的傷害。
關鍵是,他們防守整個大江,讓他們無法渡江進入臨安城。
這些原本都是太湖水賊,在建炎年初的時候,就被岳飛給鎮壓收編了。
後來,大宋北伐,無暇管理江南之地。
而江南之地還要運送很多物資前往北地,支持大宋朝廷的北伐大業。
也就造成了一部分人因爲被江南世家大族的剝削,而流離失所。
最終又成爲了太湖的水賊。
再後來,大宋展開了一次各地剿匪之戰,清肅關內的整個風氣。
梁山泊的水賊張榮,早已經帶着人馬,抵抗金賊,後來成爲了大宋的上將軍。
而其他地方的山賊或者是水賊,只能是成爲一個徭役。
他們很多都是無惡不作,燒殺搶掠,犯下了很大的罪孽,朝廷不可能還收編他們。
而太湖的水賊,是被史家從中周旋,成爲了槽幫。
後來,史彌遠開始佈局,就組建了太湖水軍,一直利用太湖這個地理位置,訓練水軍。
他也也知道,大宋有着四大遠征軍,還有東海的海軍。
就算是以後隔江而治。
他們也有可能被大宋的海軍和大宋的遠征軍左右夾擊,最後直接覆滅。
所以他根本就沒有想隔江而治。
他只想要在這個世上證明自己的才能,只想要下一盤棋。
……
退後十里地。
爲的就是和江上的水軍拉開距離。
至於對方的騎兵,則是不足爲慮,根本就打不過岳雲帶來的岳家軍。
然而,擺在他們面前的是臨安水軍這個非常大的阻礙。
“以水軍打敗水軍,這是做好的策略,只不過,我們現在沒有水軍。”
岳雲看着整個地域圖,想要渡江進入臨安,那江上的水軍就必須要被拿下。
不然,他們就只能隔江這麼看着。
“不,我們還有辦法!”
辛棄疾則是站出來,他指着廬州和鄂州,說道:“我們可以從這裡借調漁船,然後組建水軍。”
“我們的火器比對方的火器要強大很多,到時候,並不需要在江上展開作戰。”
“只需要有船,就可以步步緊逼。”
“他們的水軍人數並不是很大,戰船也並不是很堅固,一炮下去,就沒了。”
范成大看了看兩地的距離,有一些疑惑道:“從廬州到這裡,也需要差不多五天的路程,來回就是十天,關鍵是,我們怎麼把那些船隻從這運送到這裡?”
辛棄疾沉思了一下,說道:“用車,用人來拉動,不管如何,我們不能坐以待斃!”
也就在這時候。
有人掀開營帳,走了進來。
“大相公,官家送來信箋。”
范成大打開一看,頓時喜上眉梢。
“好,官家當真是聖明,竟然能夠運籌帷幄,知道我們會有此難處。”
“幼安,嶽將軍,你們也看看。”
原來,趙辰早已經知道太湖水軍的事情,他的暗探在當年就注意到了太湖的異樣。
那裡本來是一個太湖,是一個景點,也是漁民的生存地。
後來,卻不明不白被掌控,任何人都不能靠近,傳言是太湖有什麼水怪,會傷人。
暗探則是悄悄打探,發現這裡已經成爲了一個非常大的軍營。
趙辰也就知道,太湖那邊有人居心不良。
這也是爲何他要開始巡視江南,爲什麼在這個時候,針對江南之地。
根據暗探呈上來的消息,整個江南之地,看起來非常繁華,但是內地卻已經不平靜。
在范成大等人要去臨安的時候,趙辰就立即安排了朝廷鎮守在江夏的水軍前往支援。
有了自己的水軍,他們攻佔臨安,也就不費什麼事情了。
……
“官家,臣彈劾吏部侍郎林大中!”
“此人乃是大宋最大的貪、官、污、吏,且犯下了不可饒恕之十大罪行!”
楊萬里在朝堂上,站出來,彈劾如今的大宋的吏部侍郎林大中。
此人乃是進士出身。
只不過,他真實的身份,是江南金陵麓山書院的學子。
也是史彌遠在朝堂上的眼線之一。
這是趙辰在知曉了史家的佈局之後,立即讓暗探把當年的那些進士的出身,都調查了一次。
發現了這位。
林大中也是趙辰提拔的人,本來是想要培養成爲自己的親信。
卻不想,竟然是別人的眼線。
隨着楊萬里陳述了林大中的十大罪行之後,趙辰則是對林大中問道:“愛卿,可有此事?”
意思就是你願認罪不。
林大中站出來,不卑不亢,躬身說道:“臣,知罪!”
他沒什麼好說的。
早年爲了求學,只能是去金陵的麓山書院。
那裡有着大儒教學,還是免費,管吃管住,在江南之地盛名已久。
很多出身麓山書院的學子,如今都已經在各地爲官,還有一些也在朝堂。
他要是也能成爲麓山書院的學子,以後的也應該會有一個非常好的出路。
只不過,隨着在朝堂上爲官幾餘宰。
被朝堂上的風氣感化,他也想要做一個好官,做一個能夠爲民請命,能夠提出很多很多利國利民的策略。
能夠被史書所記載,能夠進入大宋豐碑之上。
可是,在後來史彌遠的書信出現以後,他就知道自己已經是身不由己了。
朝堂上是一片轟然。
他們本來都在商討江南的事情,很多大臣也都想要從中獲得一點利益。
當然,也更想要讓朝廷掌控江南之地。
畢竟他們現在其實和大宋朝廷就是一體,江南之地的富足遠超他們的想象!
卻突然出現了楊萬里彈劾禮部侍郎林大中。
這是要做什麼?
眼看着林大中被御前侍衛給拖下去,整個朝堂上的官員們,也都是低頭不語。
趙辰審視地看着這些大臣,他知道他們有着什麼李黨、明黨、右相黨、東宮黨等等。
他並沒有因此生氣和忌憚,因爲他需要的是平衡,他們之間的爭鬥,也給了他這個大宋官家施以平衡的機會。
一個吏部侍郎的倒下,必然要有另外一個吏部侍郎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