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李啓來到了岸上,相比陸地,大海無疑是更加廣闊的,且並不千篇一律,千篇一律的是海面,海里的世界,浩瀚瑰麗而精彩。
豐富的物種,奇特的地貌。
十天時間,李啓也不全是在海上行走,偶爾心血來潮,也會潛入海里,或是隨着洋流漂流一陣,或是乾脆生啃海鮮。
某種意義上來說,李啓是已經站在了食物鏈頂端,這個世界上,比他如今還強的生命體,寥寥無幾。
就算海洋之中,真有什麼遠古深海巨獸,也絕不可能是他的對手。
自然進化,終究是有極限的,以智慧,超越自然演化的極限,這也是修行的意義之一。
若真天成就是最強,這是對智慧的否定。
不過,李啓一路走來,心靈映照天海,也並未發現什麼遠古深海巨獸的痕跡。
對此,李啓也不確定,究竟是自己走過的地方太少了,還是遠古深海巨獸,的確只是古人編撰出來的故事,屬於是地攤文學了。
這一刻,當李啓踏足陸地,看了一眼頭頂的太陽,感受着腳下的腳踏實地,又回首看向來時的方向,那海天一線,亦是讓他心中,有種奇妙的感觸滋生。
十日光陰,跨越重洋!
無疑,武功修煉到了他這種境地,或者說生命進化補完到了他這種境地,大地和海洋,都已經被他所征服,自然萬象變化,於他已經無阻。
凡類總是因爲自然所困頓,山河風雨阻前路。
固然,因爲智慧的存在,人類遇山開山,遇水修橋,遇海造船,用這樣的方式,來征服世界。
但工具到底只是外物,和一切歸於自身,有着本質的區別。
“大地、海洋……”
“人的世界,衆生的世界……”
這一刻,又一次,李啓的精神世界裡生出變化,諸多的光景信息,交匯熔鍊,化作了一片汪洋,但又不是純粹的海,就像是一鍋熱湯。
之後精神世界裡,更有雷霆顯現,攪動着海洋,演化生命原初態……
無疑,這就是李啓這一段行路,一步步所追逐的東西。
固然十日很短,但他一半的先天魔神之資也是不差,十日的收穫,甚至比很多高手十年還多。
畢竟多少高手,一輩子都成不了聖,憑什麼碰瓷現在的李啓?!
至於普通人,就算在海里泡個幾千年,若是不修性命,只是以凡人的視角去看,那千年萬年也是空。
李啓這個十日比十年,說的是高手的十年,其下限,說的是半聖,大真人都難碰瓷。
九元證就,外加六重破限,就李啓看到的深度,其實部分半聖看一百年,都未必可以看的這麼深邃。
不過,和精神世界熔鍊九州不同,這一次李啓的變化就快過了,不過半個小時,精神世界裡的海洋就消失了,李啓的精神活躍度,也只是提升了約莫十分之一,沒有上一次巨大。
到底是海洋之中缺乏智識,物種的確豐富,但卻沒有什麼精神信息凝聚沉澱,對武道高手而言,最滋補的,莫過於人間智慧,人道精神。
那漫長歲月,不知道多少人智慧精神的沉澱,是最精彩的。
當然,海洋有海洋的滋味,只求人道,而忽視天地萬象,無疑也是走偏了。
或許可以紅塵成仙,但純粹的人道,證不了魔神。 李啓自然不會犯這種錯誤。
“記得我前世,唯一一次看海,就是當牛馬出差……”
“曾幾何時,我心心念唸的願望,就是去一次海邊,但若無意外,其實很多人,或許一輩子都不能看一次海,少年時去不了,青年時沒時間,老了沒興趣。”
“這人間最苦,其實未必是求不得,而是可得時,已經無了滋味……”
李啓意識迴轉,感應着自己精神世界成長變化的同時,看着海洋,他心中亦是浮現出這樣的想法來。
海只是海,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賦予海洋意義的,是人,或者說,是人的某一段光陰,是過去的自己。
“好在我還有今生,且今生再不同。”
“人間啊!人間!”
李啓長長的吐出一口氣,然後背過身去,不再停留。
過去的東西,到底是已經過去了。
十多分鐘後,李啓來到了海邊的一個小鎮,只是小鎮已經廢棄,但李啓從建築廢墟的一點痕跡中,可以看出,這裡曾經繁榮過。
而一些模糊的圖案、文字標識,表明這裡曾經漁業發達。
“因爲這裡的人,突然開始生出怪病,甚至身上長出鱗片一樣的東西,所以人陸陸續續的搬走了麼……”
“這裡的鎮民,認爲那是海神的詛咒。”
李啓站在小鎮最古老的一棵老樹下,精神意念,似乎刺破了時空,來到了過去的時代,獲悉了這裡過去的故事。
在佛家的說法裡,人其實有九大感知,其中六感,眼耳口鼻舌身意,人人都是覺醒狀態。
而在六感之外,還有三大感知,第七感時間感,第八感空間感,第九感根源感。
其中時間感,旨在對時間的細膩感應,乃至是預知短暫的未來,這一點神異,李啓早就有了。
空間感,乃是感知可以超越空間的極限,感應到遙遠地方的惡意。
某種意義上來說,至誠,就是這兩種感知的締結。
至於最後的根源感,那就是一念洞悉,現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想要知道什麼,就可以知道什麼,抵達自身的根源,也抵達宇宙的根源。
李啓當初在副本里合道,要是成就了氣道魔神,大抵就有這樣的偉力。
至於單純的合道,只能洞悉過去和現在,還做不到對未來的精準洞悉。
就和前六感一樣,後面的三大感知,並不是說必須有了前一個,纔可以修煉出後面三個,九感人人都有,只是後面三大感知,太過玄奇,普通人無法掌控,是以自然沉寂了。
李啓如今整個的生命狀態越來越強大,九大感知不斷增強,後面的三大感知,也因此而萌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