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章 土地改革

與鄉老談到午夜,掌握了現在這個時代的農業基本水平,呂鵬也是受益匪淺,招待了他們吃食,然後恭敬的送了出去,呂鵬連夜召集手下再次聚會。

“現在我決定,爲了以後的發展,也是爲了推廣山藥的種植,打破大鍋飯,我將原先吳濤施行的政策予以變更。”

這是呂鵬深思熟慮的結果。

“現在,我決定改變以前我們施行的土地政策。”這個沒必要徵求吳濤意見,也不想徵求他的意見,這倒不是說呂鵬忽視了吳濤原先的成績,這主要是出於自己樹立自己權威的想法。

在這個團體裡,自己在大事上必須一言堂。這一片根據地是自己的,怎麼發展,必須要自己說了算,用這種辦法,在屬下面前形成一種規矩,這一片天地歸我管。

這纔是正題.在座的無論是誰.根本上都是農民.土地纔是最關乎到大家的根本利益所在.野人谷地域廣大.可開墾土地多多.有不少人已經開始對那些未開墾的沃野垂涎三尺了.做個地主.這是中國幾千年所有人的夢想.即便是到了呂鵬那個時代.土地情結也是揮之不去.

“土地的事情是最重的事情.各級王朝在開始的時候都把土地直接分給了農民.但這裡好像是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到王朝後期的大量土地兼併.首先是農民自身.由於各式各樣的原因變賣土地應急.二就是那些大戶官吏利用他們手裡的權勢或者是金錢.或高價利誘或花言巧語強取豪奪.就像現在的大漢.最後大批的農民失掉了他們賴以爲生的土地而成了流民.就像現在各位這樣.沒辦法只好揭竿而起.我不想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我又沒有能力改變現狀.所以我想先在我們這裡實驗一下.看看我的辦法是否行的通.”

大家心神一震.這是呂鵬要拿這個做實驗田啊.如果能夠成功就會推廣他處.那推廣他處的辦法是什麼.不言而喻了.所以大家就開始振奮起來.

“主公的辦法是什麼.快快說出來.我都等不及了.”許傑催促道.

“其實很簡單.就是讓我們團體成爲最大的地主.也就是土地公有.然後把我們掌握的土地按人頭承包給個個鄉親.鄉親們沒有對土地的所有權.但可以無限期的租種我們的土地.我們規定一個合理的地租比例.他們只能向我們繳納地租.也沒有附加在土地上的其他任何負擔.且不被地主富人在土地上盤剝.他們在活着的時候是這樣.但他們死去就必須交回他們的土地.我們再把土地分給新出生的人.這樣無論他們多麼困苦.就都會有一口飯吃一把柴燒.”

大家沉默了好一陣.慢慢的消化着呂鵬的方法.很久後吳濤才首先發問道;“主公此法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良法.大善.這就是變相的耕者有其田.且沒有以後的弊端.大善.”吳濤欣喜的鼓掌喊好.

其他人也紛紛鼓掌叫好。

既然自己的辦法唄認可,呂鵬就問吳濤道:“吳總管,一個男子需要多少土地才能活命,過上安穩的日子?”

吳濤毫不猶豫的回答:“一個成人每年需要三石糧食可活.還有就是穿衣油鹽.一般的看病什麼的.也需要三石以備開銷.正常年景一畝地可打麥子一石半到兩石.所以一個人需要四畝地.一家大小男女如果有五口.就要二十畝地.一年下來還可以有點剩餘.但我們需要收多少地租呢.”

這是關鍵,土地租賃給個人,就必須要收取租稅,否則整個組織之間就沒法有經費運作,也是這個農業大國最主要的財富來源。

所以吳濤對地租的收取額度非常關心.收多了.怕鄉親承受不起.收少了.又怕養不活上層組織和軍隊.

田賦也就是地租多少.這是個大問題.

“比照朝廷的正稅例子減半收如何呢.”呂鵬提出了一個徵收標準.這個標準是在山寨發展.四處用錢的前提下.咬咬牙說出來的.

許傑確反對道:“主公不可,如此低廉的地租,若不加其他附加徭役等,我們幾乎就不能用它來運轉我們政府,更不要提養兵了。”

吳濤也站出來道:“如果如主公所承諾的,除了地租不再附加任何條件,我們不但不能按照朝廷規矩減免,反而需要增加一倍,如此才能兩相發展。”

“還要增加一倍而百姓還願意接受?”

吳濤許傑兩人一起點頭:“增加一倍,乃至一半出產,只要您能實現您的諾言,百姓絕對會對您感恩戴德。”

這個倒是顯出呂鵬的歷史白癡了。

於是許傑這個熟悉朝廷運轉政策的許傑,開始給呂鵬惡補大漢稅率知識。

其實大漢的農業稅是非常低的.農業稅收是多少呢.秦漢相爭,天下積貧積弱,文帝開始施行休養生息,將稅收定位爲十稅一,景帝時候,更是定位爲三十稅一,也就是說,平均的農業稅率是三十分之一.這樣的一個稅率不能不說已經低到了極限.也就是說,按照膏腴之地畝產三百斤計數,每畝地只繳納土地稅十斤,這樣對百姓來說,少的簡直可以忽略不計。當然,這是在天下太平的時候,還能讓國家運轉,現在是什麼時候?現在需要支撐軍隊打仗,如果這麼低的稅收,根本就不能支撐整個機器的運轉。

看到自己的主公真的不懂.吳濤站起來道.“其實現在天下百姓所苦者,捐也”然後開始掰着手指頭給呂鵬開列捐的明目,吳濤,出身草根,對這個耳熟能詳。

《大明督師》不錯的官鬥文,敬請兄弟們指正,嘻嘻

第214章 戰場雙雄第597章 求購軍火第731章 到草原搬兵第739章 草原的野望第346章 大家發財第713章 雙方對比第532章 奇襲險關第192章 戰陣烈第669章 兄弟再見第465章 戰爭落幕第157章 上官的忌憚第415章 就是一個亂第076章 規劃第886章 千里奔襲第220章 回援第310章 趁火打劫第252章 夜訪第002章 穿越套路之關羽第583章 人盡其用第581章 我的規矩第873章 徐晃出擊第435章 守城2第707章 對撞廝殺第874章 豐收的祈盼第532章 奇襲險關第717章 約戰明日第188章 暴動第793章 劉備入川第108章 管虧請見第720章 猛將的沒落第436章 趙雲反擊第541章 曹操的聖旨第172章 慘狀第205章 突圍第249章 獨佔幽州第129章 屠殺滅族手段第272章 分而治之第396章 圖謀天下第028章 沒有希望的出征第563章 劉備的惡劣印象第558章 軍事演習第748章 趙雲劫了漢獻帝第271章 獎勵與懲罰第253章 裹挾第446章 進退維谷的袁紹第460章 就這麼結束了第110章 山賊的日子也不好啊第211章 婉兒丟了第620章 孫權的決斷第376章 文姬歸漢1第690章 決戰開始第004章 截胡的劉備第042章 攪鬧法場第016章 馬脖子先生第961章 不退反進第323章 戰爭復古第731章 到草原搬兵第243章 戰端再起第301章 穀賤傷農第929章 多路進攻第573章 森嚴軍紀第175章 路遇第413章 內閣的效率第537章 爭搶翼州第555章 兩軍相遇第230章 劉焉的決斷第267章 遠程打擊第828章 發展的孫權第014章 豬腳武力值第820章 人頭獵人第026章 挖人牆角第911章 拼死抵抗第482章 人頭補貼第649章 科技的威力第826章 好好學生曹操第860章 遭遇埋伏第537章 爭搶翼州第378章 文姬歸漢3第377章 文姬歸漢2第598章 家族的野望第349章 出兵對抗第559章 軍事演習2第902章 孫權是否稱帝第001章 穿越套路之張飛第915章 給孫劉挖坑百萬感言第204章 瞬息萬變第752章 決戰曹仁第367章 赫連的逃亡路第717章 約戰明日第521章 井陘道第412章 都要圍點打援第610章 初戰完勝第754章 翻身的漢獻帝第556章 閒來無事 我們閱兵吧第180章 收買白波軍第382章 將殘忍進行到底第923章 刮骨療毒——裝第140章 劉備求官第709章 心滿意足的曹仁
第214章 戰場雙雄第597章 求購軍火第731章 到草原搬兵第739章 草原的野望第346章 大家發財第713章 雙方對比第532章 奇襲險關第192章 戰陣烈第669章 兄弟再見第465章 戰爭落幕第157章 上官的忌憚第415章 就是一個亂第076章 規劃第886章 千里奔襲第220章 回援第310章 趁火打劫第252章 夜訪第002章 穿越套路之關羽第583章 人盡其用第581章 我的規矩第873章 徐晃出擊第435章 守城2第707章 對撞廝殺第874章 豐收的祈盼第532章 奇襲險關第717章 約戰明日第188章 暴動第793章 劉備入川第108章 管虧請見第720章 猛將的沒落第436章 趙雲反擊第541章 曹操的聖旨第172章 慘狀第205章 突圍第249章 獨佔幽州第129章 屠殺滅族手段第272章 分而治之第396章 圖謀天下第028章 沒有希望的出征第563章 劉備的惡劣印象第558章 軍事演習第748章 趙雲劫了漢獻帝第271章 獎勵與懲罰第253章 裹挾第446章 進退維谷的袁紹第460章 就這麼結束了第110章 山賊的日子也不好啊第211章 婉兒丟了第620章 孫權的決斷第376章 文姬歸漢1第690章 決戰開始第004章 截胡的劉備第042章 攪鬧法場第016章 馬脖子先生第961章 不退反進第323章 戰爭復古第731章 到草原搬兵第243章 戰端再起第301章 穀賤傷農第929章 多路進攻第573章 森嚴軍紀第175章 路遇第413章 內閣的效率第537章 爭搶翼州第555章 兩軍相遇第230章 劉焉的決斷第267章 遠程打擊第828章 發展的孫權第014章 豬腳武力值第820章 人頭獵人第026章 挖人牆角第911章 拼死抵抗第482章 人頭補貼第649章 科技的威力第826章 好好學生曹操第860章 遭遇埋伏第537章 爭搶翼州第378章 文姬歸漢3第377章 文姬歸漢2第598章 家族的野望第349章 出兵對抗第559章 軍事演習2第902章 孫權是否稱帝第001章 穿越套路之張飛第915章 給孫劉挖坑百萬感言第204章 瞬息萬變第752章 決戰曹仁第367章 赫連的逃亡路第717章 約戰明日第521章 井陘道第412章 都要圍點打援第610章 初戰完勝第754章 翻身的漢獻帝第556章 閒來無事 我們閱兵吧第180章 收買白波軍第382章 將殘忍進行到底第923章 刮骨療毒——裝第140章 劉備求官第709章 心滿意足的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