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鉅變

卻說李、郭汜、張濟、樊稠聞董卓已死,呂布將至,便引了飛熊軍連夜奔涼州去了。

董卓即死,朝廷上下一片大喜。其中最得意者莫過王允了。獻帝下旨,晉王允祿尚書事,總朝政。一時間,權傾朝野。

作爲誅殺董卓的第一功臣,王允自是也得到了民間百姓的讚頌。王允自己亦是有些飄飄然不知所以然了。暗自思量:董卓如此權重兇狠之輩,某亦能殺之,天下更有何懼?遂行事漸至驕橫。

王允自以公正爲己行事原則,便對任何人,任何事均按自己所認爲的公正準則判定。每當羣臣集會,便很少再像以前那樣,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討權宜之計,而是正襟危坐,面無和悅之色。慢慢地,羣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推崇和擁護他了。

這日,王允大宴羣臣,以賀前功。一時間羣臣畢集,水陸俱陳。

王允思及柳飛當日獻計,心中百味俱陳,又是憤懣,又是感激。憤懣的是當日柳飛對自己的羞辱。感激的是終是柳飛之計,方得今日之境。思慮之下,便請了蔡邕與自己坐了同席。

席間,衆大臣俱皆盛讚王允之功,一時間,歌功頌德之聲不絕。王允自是捋須微笑,坦然受之。蔡邕得柳飛當日囑咐,自是未再去哭那董卓。但念及當日董卓不聽自己所權,終得今日下場,心中也是慼慼,不覺輕輕嘆息一聲。

王允此時已是微醺,耳中聽的讚美之聲。心中正自得意。忽聞身旁一聲嘆息,不禁逵怒,轉頭看去,卻正是蔡邕滿面黯然所發。見是蔡邕,腦中竟不禁想起日晚間,柳飛怒罵自己之時,一時間,只覺一股怒氣再也壓制不住。不由起身向蔡邕怒喝道“你如何在此嘆氣?董卓乃國賊也。禍國殃民的罪行不可饒恕,你身爲天子臣民,理應從大局考慮,從國家出發,共同聲討國賊。不想你念及他對你的一點私人恩惠。竟然爲他感到痛惜。豈不是重董卓而怨恨我等嗎?”說完,便不容分辯,立即將蔡邕押至廷尉處問罪。

蔡邕大驚,哪裡料到自己什麼都沒說,竟也能惹此禍事。待要分說,卻見王允只是揮手,兵士已是將他即刻拖下。不禁長嘆一聲。

進得牢中。思及家中女兒。又想起柳飛幾次要自己離開,不禁心中大是後悔。萬念俱灰之下。請兵士前往告王允道“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爲之一嘆,自知罪大。願公見諒。倘得黥首刖足,使續成漢史,以贖其辜,邕之幸也。”言語悲切懇摯。

士大夫們都十分同情憐憫蔡邕地遭遇,俱皆向王允求情,可毫無結果,太尉馬日蟬專程前往王允住處,替蔡邕說情:“蔡伯喈乃曠世奇才,學問淵博,見多識廣,特別是對本朝故事瞭解頗多,應當給他機會,讓他繼續寫成史書;況且伯喈素以忠孝聞名於士大夫之中,現在以莫須有之名給他判罪,恐怕有失衆望,不服人心吧!”

王允哪裡肯聽,怒道“昔孝武不殺司馬遷,後使作史,遂致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運衰微,朝政錯亂,不可令佞臣執筆於幼主左右,更使吾等蒙其誹謗也”

馬日見王允如此說話,知他殺蔡邕之心已定,無奈而退。出來私謂衆官道“王子師如此行事,必不久已!善待人才,乃國家得以維持和發展地命脈,而讓國家經典得以流傳,則是重視國家制度和創作的保障。如今,像王允這樣不重視賢才,切斷國家的命脈,阻礙國家經典的流傳,豈能維持久遠乎?”言罷,嘆氣而去。

當下王允不聽馬日之言,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一時士大夫聞者,盡爲流涕。王允第二日酒醒,聞聽百官議論,方自猛醒,後悔莫及。消息送至蔡府,蔡琰當即暈倒。家中一片混亂,多有趁機攜帶財物私逃者。幸得老僕忠直,多有擔當,方得保全。

且說李、郭汜、張濟、樊稠逃居陝西,使人至長安上表求赦。王允見表,遂聚大臣商議。皇甫嵩出班,道“今董賊伏誅,天下方定,可暫赦之。更遣一將前往鎮之,西涼可安矣。”

王允沉思良久,道“昔日董卓作亂,皆此四賊爲輔。我今欲解散西涼衆軍,衆皆可赦,獨不能赦此四人,待將此四人斬之,西涼衆軍無首,天下立可定也。豈用靡費許多時日?”遂不聽勸解。

使者回報李。李大驚,道“既不得赦,吾等只好各自逃命去吧”。待要走時,卻被一人攔住,李看去,卻是謀士賈詡。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年少時很少有人知道他,唯獨漢陽閻忠知道他的才能,盛稱賈詡有張良、陳平之奇。後被當時西涼太守董卓知道,延其入軍。賈詡之才,實爲當時頂尖謀士。後人陳壽曾評道“庶乎算無遺策”。因其出謀,狠辣穩準之至,少留人活路,多有毒士之稱。

董卓入洛陽時,賈詡以太尉掾爲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之職。時董卓之婿中郎將牛輔屯兵於陝,賈詡便在牛輔軍中輔

及至董卓被誅,李退回西涼,便取賈詡爲謀士。賈詡身即屬董卓一黨,聞聽朝廷不赦,又聽蔡邕之事。爲求自保,遂拉住李,講出一番話來。

賈詡道“我聽聞,長安城中商議欲盡誅董公一系之人,單隻見蔡伯喈先生之下場便已盡知。今諸君棄衆單行,即便一亭長也能將你們輕鬆拿住,繼而送命。若想活命,唯有一搏。不若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若事成,就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那時再走也是不遲。”李等大喜,按計行之。

賈詡這番話卻只是爲自己考慮,毫未考慮他人死活。正因這番話,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東漢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說:“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這個評價卻是極爲中肯的。

與此同時,琅琊帽子峰上,柳飛亦是召喚金翅,徑往長安而來,要接蔡邕一家回來。。

第55章 療治(二)第177章 雪崩第46章 結義第389章 地獄第267章 沉睡第371章 鏖戰第358章 詐降第337章 受困第196章 驚聞第320章 哀牢第69章 情敵第221章 又見第112章 盟約第390章 躡蹤第133章 大勝第322章 秘辛第102章 身死第51章 宛城第78章 虎牢第274章 敗退第318章 幻境第308章 滅靈第53章 虎將第239章 遁走第188章 醒轉第304章 傾情第381章 陰謀第45章 庭議第151章 入荊(一)第350章 雍州第260章 聚殲(一)第53章 虎將第13章 喜事第339章 覆滅第338章 木魈第306章 封谷第268章 醒來第398章 殲滅第159章 絕脈第214章 夾擊第184章 天劫第223章 點醒第163章 敘說(一)第38章 渡口第249章 身死第213章 反勝第59章 暢飲第346章 東川第114章 暗布第26章 源石第107章 收心第68章 造紙第241章 入川第298章 同行第230章 傳說第122章 捉弄第343章 鬼拘第15章 指點第147章 計議第195章 起源第301章 被掠第346章 東川第171章 互算第357章 失利第91章 英雌第341章 銅雀第278章 猜破第49章 詰問第340章 回返第294章 祝融第110章 收服第178章 解毒第161章 二喬第57章 歸途第47章 相邀第356章 老驥第326章 兵主第341章 銅雀第276章 稱王第141章 大敗第240章 完敗第70章 比鬥(一)第208章 請求第170章 相見第269章 豪情第19章 考驗第167章 聯姻第110章 收服第89章 長安第384章 虎癡第104章 知音第108章 教誨第396章 理由第254章 選兵第287章 潛入第188章 醒轉第142章 埋伏第248章 毒計第233章 寶刀
第55章 療治(二)第177章 雪崩第46章 結義第389章 地獄第267章 沉睡第371章 鏖戰第358章 詐降第337章 受困第196章 驚聞第320章 哀牢第69章 情敵第221章 又見第112章 盟約第390章 躡蹤第133章 大勝第322章 秘辛第102章 身死第51章 宛城第78章 虎牢第274章 敗退第318章 幻境第308章 滅靈第53章 虎將第239章 遁走第188章 醒轉第304章 傾情第381章 陰謀第45章 庭議第151章 入荊(一)第350章 雍州第260章 聚殲(一)第53章 虎將第13章 喜事第339章 覆滅第338章 木魈第306章 封谷第268章 醒來第398章 殲滅第159章 絕脈第214章 夾擊第184章 天劫第223章 點醒第163章 敘說(一)第38章 渡口第249章 身死第213章 反勝第59章 暢飲第346章 東川第114章 暗布第26章 源石第107章 收心第68章 造紙第241章 入川第298章 同行第230章 傳說第122章 捉弄第343章 鬼拘第15章 指點第147章 計議第195章 起源第301章 被掠第346章 東川第171章 互算第357章 失利第91章 英雌第341章 銅雀第278章 猜破第49章 詰問第340章 回返第294章 祝融第110章 收服第178章 解毒第161章 二喬第57章 歸途第47章 相邀第356章 老驥第326章 兵主第341章 銅雀第276章 稱王第141章 大敗第240章 完敗第70章 比鬥(一)第208章 請求第170章 相見第269章 豪情第19章 考驗第167章 聯姻第110章 收服第89章 長安第384章 虎癡第104章 知音第108章 教誨第396章 理由第254章 選兵第287章 潛入第188章 醒轉第142章 埋伏第248章 毒計第233章 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