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互相攻訐

“父親,您賞賜公與先生絹兩百匹,爲何卻只給了元圖先生和子遠先生只有百匹呢?孩兒聽說兩位先生不太高興,尤其是子遠先生。”

鄴城刺史府之中,袁紹次子袁熙疑惑不解的對袁紹道。袁紹共有三子,長子袁譚久在軍中歷練,年紀漸長能夠獨當一面,因此爲袁紹坐鎮老巢南皮,而次子袁熙則是隨軍歷練,最爲疼愛的幼子袁尚年紀尚小,還在讀書。

“哈哈,顯奕你倒是公平。”袁紹哈哈一笑:“冀州府庫之中所藏豐富,區區兩百匹絹自然算不了什麼,不過爲父卻不能給。”

袁熙面色困惑:“孩兒愚魯,請父親解惑。”

袁紹耐心道:“元圖和子遠乃是爲父舊臣,從洛陽之時就追隨某,如今某得到冀州,卻封荀諶、沮授爲別駕,假如你是元圖或者子遠,心中會怎麼想?”

袁熙思索道:“兩位先生固然是勞苦功高,不過父親之所以能夠得到冀州,全仗着荀諶在其中周旋,聯絡了冀州羣臣逼宮韓馥,而沮授則是在冀州士人之中地位頗高,父親以高官厚祿拉攏他們換取冀州派官員的支持,如果某是兩位先生,定當理解。”

袁紹欣慰一笑,捉住袁熙的手,嘆道:“顯奕啊,你溫恭有禮,是君子之才,不過如今天下羣雄並起,諸侯混戰,唯有有能之人才能立足。”

“元圖,子遠不滿,因爲他們都是有棱有角之人,才能十足,自視甚高,對於爲父看重沮授有所不滿,這很正常。要是元圖和子遠性格都和你一般,某倒是要賞他們每人各自兩百匹絹了。”

袁紹表情認真的對袁熙解釋:“子遠、元圖、公則等人乃是南陽舊臣,連氣同枝,自成一派。而荀諶,沮授等人則是出身冀州,同樣是一派,今日沮授雖然並未攻訐子遠和元圖,實際上已經駁斥了他們兩人言論,他們必定不滿。”

“而爲父之所以上次規格不同,正是要使得這兩派互相攻訐,如此一來他們自然盡心盡力爲我辦事,爲君之道講究的就是一個平衡。”

袁紹作爲四世三公之後,從小接受的就是正規教育,其中包含了御下之道,正是平衡、中庸。

袁熙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孩兒受教了。”

袁紹滿意的點了點頭,而袁熙又道:“不過正所謂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孩兒以仁義爲本,則臣下自然投桃報李。”

袁紹面色一沉:“顯奕是說爲父不仁?”

袁熙惶恐道:“並非如此,只不過孩兒……”

袁紹哼了一聲:“好了,你哪裡都好,就是性格太軟弱,而你大哥又太剛強。”

御下之道,自然就是平衡,什麼仁義?你怎麼知道別人會對你仁義呢?

見到袁熙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袁紹又有些不忍了:“罷了,你且下去吧,把爲父今日所說的話好好想想,知道麼?”

“喏,夜深了,父親早睡。”袁熙微微低頭,退了出去。

就這樣,袁紹陣營內部以逢紀、郭圖、許攸爲首的南陽陣營和沮授、荀諶爲首的冀州陣營第一次碰撞無疾而終,而袁紹則是有意無意的引導和控制陣營之中的內耗。不過袁紹也並沒有做得很過分,畢竟如今公孫瓚大兵壓境,對付公孫瓚是第一等要事。

由於袁紹剛剛得到冀州時間不長,人心並不歸附於袁紹,再加上黑山賊於毒部始終沒有撤退,數萬大軍一直停留在冀州幷州的邊境,因此冀州境內可謂人心惶惶。

公孫瓚以堂弟公孫越爲先鋒大將,帶領五千鐵騎南下,中山國郡守望風而降,因此公孫越留下少量兵力接應後續軍馬,對鄰近的安平、鉅鹿、常山等郡縣迫降,一時之間冀州北部可謂岌岌可危。

然而在這個關鍵當口,公孫越卻做了一件大失民心之事。幽州本來就是苦寒之地,氣候寒冷而且地廣人稀,因此糧食出產不多,儘管公孫瓚擊破百萬黃巾賊並且帶走了糧草輜重,但是所獲無幾,再加上連年征戰,缺乏糧草。

因此公孫越不戰而降中山國之後,立刻派遣騎兵四下徵糧,一時之間中山國被公孫軍搞的雞飛狗跳,烏煙瘴氣。

韓馥雖然爲人性格軟弱,不過也有一點好處,那就是很少主動入侵其他州郡,因此分攤到平民身上的賦稅就不多,因此聽說袁紹軟禁了韓馥之後,冀州民衆對於袁紹普遍有所不滿,而這也正是公孫越輕易奪得中山國的原因。

冀州民衆對於公孫瓚或者袁紹統治冀州並無偏向,而且因爲袁紹軟禁韓馥的原因,冀州民衆甚至希望公孫瓚打敗袁紹。但是公孫越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派兵四下徵糧,冀州民心大失所望,反而對袁紹有所期待。

而聽說中山國不戰而降,袁紹大吃一驚,急忙領兵北上,抵達了鉅鹿郡北部,袁紹親自領兵。

公孫瓚急不可耐的對袁紹軍發動了進攻,首戰告捷,憑藉着白馬將軍百戰百勝的威名和出神入化的輕騎兵指揮技巧,冀州軍落敗,損失數千人。

袁紹雖然兵力雄厚,但是其中嫡系只有半數,剩下的一半冀州軍則是新歸附於袁紹,士氣低落。

公孫瓚連戰連捷,白馬義從士氣高漲,大將嚴綱甚至一度率領白馬義從精銳突擊袁紹指揮部,好在高覽率領大戟士拼死保護,這才免於一劫。

袁紹聽從沮授的建議,撤兵到利於防守的界橋一線,公孫軍雖然尾隨而來,不過攻勢卻被攔截下來。

出身西涼的將領麴義請命出戰,在步卒身後埋伏弓弩手,等到公孫軍白馬義從突擊之時忽然萬箭齊發,白馬義從頓時被重創,冀州軍歡呼雀躍。

袁紹親自擊鼓,冀州軍傾巢而出,公孫軍卻因爲白馬義從受到重創而士氣低落,抵擋一陣之後落敗,公孫瓚不得已之下擊鼓鳴金,帶兵退回幽州。

第737章 擊破敵營第338章 漠南大戰(1)第953章 大戟士第563章 鳴金收兵第458章 勸降賊軍第372章 摧枯拉朽第563章 鳴金收兵第1005章 大破軻比能第508章 班師回朝第592章 沿途追擊第441章 蔡文姬第836章 曹操同意第819章 塵埃落定第568章 毋極甄家第97章 聽從調遣第536章 一觸即發第386章 西涼鐵騎第376章 巧舌如簧第706章 天下奇才第190章 江東子弟第599章 心狠手辣第233章 韓遂撤兵第293章 董旻督軍第3章 獲賞第333章 敵軍會師第710章 離間書第730章 炮轟陽平關第609章 滅絕人性第278章 聲名鵲起第160章 一漢當五胡第914章 虎豹合擊第785章 久攻難下第199章 錦馬超第132章 俘虜難辦第622章 鹿門書院第617章 真罪人也第596章 告一段落第688章 半渡而擊之第860章 南北調動第223章 及時趕到第655章 還定洛陽第643章 摧枯拉朽第900章 進擊的皇叔第507章 雙雄對峙第343章 兵車?第907章 挑殺韓元第580章 宛城激戰第12章 隊率第69章 賊不敢出第307章 相互算計第312章 迎陳留王第887章 鮮血之城第513章 覲見天子第37章 孤城臨淄第1017章 曹操決斷第605章 面見蹋頓第405章 月黑風高夜第127章 內外夾擊第34章 操練新軍第123章 發動反攻第529章 劉備拒絕第278章 聲名鵲起第338章 漠南大戰(1)第634章 沮授請兵第170章 法家祖孫第520章 大權在握第895章 虎豹騎,突擊!第572章 張頜定策第1004章 軻比能退兵第289章 不動則已第921章 平定南北第408章 血戰第974章 荀彧之死第922章 運籌帷幄第76章 西涼鐵騎第664章 洛神凌波第958章 飛將神勇第306章 白波賊第64章 劉備相邀第178章 江東猛虎第249章 189年第825章 南中叛亂第352章 合力北伐第689章 曹軍渡河第244章 靈帝閱兵第545章 一舉壓上第640章 蹋頓大怒第486章 鐵騎突擊第870章 裡應外合第526章 逢紀面聖第144章 金城陷落第350章 斬殺郭汜第601章 落荒而逃第861章 浩浩蕩蕩第159章 斥候戰第970章 遭遇刺殺第890章 閃擊泰山郡第337章 血流成河第285章 飛將之威第995章 鮮卑入侵
第737章 擊破敵營第338章 漠南大戰(1)第953章 大戟士第563章 鳴金收兵第458章 勸降賊軍第372章 摧枯拉朽第563章 鳴金收兵第1005章 大破軻比能第508章 班師回朝第592章 沿途追擊第441章 蔡文姬第836章 曹操同意第819章 塵埃落定第568章 毋極甄家第97章 聽從調遣第536章 一觸即發第386章 西涼鐵騎第376章 巧舌如簧第706章 天下奇才第190章 江東子弟第599章 心狠手辣第233章 韓遂撤兵第293章 董旻督軍第3章 獲賞第333章 敵軍會師第710章 離間書第730章 炮轟陽平關第609章 滅絕人性第278章 聲名鵲起第160章 一漢當五胡第914章 虎豹合擊第785章 久攻難下第199章 錦馬超第132章 俘虜難辦第622章 鹿門書院第617章 真罪人也第596章 告一段落第688章 半渡而擊之第860章 南北調動第223章 及時趕到第655章 還定洛陽第643章 摧枯拉朽第900章 進擊的皇叔第507章 雙雄對峙第343章 兵車?第907章 挑殺韓元第580章 宛城激戰第12章 隊率第69章 賊不敢出第307章 相互算計第312章 迎陳留王第887章 鮮血之城第513章 覲見天子第37章 孤城臨淄第1017章 曹操決斷第605章 面見蹋頓第405章 月黑風高夜第127章 內外夾擊第34章 操練新軍第123章 發動反攻第529章 劉備拒絕第278章 聲名鵲起第338章 漠南大戰(1)第634章 沮授請兵第170章 法家祖孫第520章 大權在握第895章 虎豹騎,突擊!第572章 張頜定策第1004章 軻比能退兵第289章 不動則已第921章 平定南北第408章 血戰第974章 荀彧之死第922章 運籌帷幄第76章 西涼鐵騎第664章 洛神凌波第958章 飛將神勇第306章 白波賊第64章 劉備相邀第178章 江東猛虎第249章 189年第825章 南中叛亂第352章 合力北伐第689章 曹軍渡河第244章 靈帝閱兵第545章 一舉壓上第640章 蹋頓大怒第486章 鐵騎突擊第870章 裡應外合第526章 逢紀面聖第144章 金城陷落第350章 斬殺郭汜第601章 落荒而逃第861章 浩浩蕩蕩第159章 斥候戰第970章 遭遇刺殺第890章 閃擊泰山郡第337章 血流成河第285章 飛將之威第995章 鮮卑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