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廣平沮授

歷史上,沮授是一個殉難者,一個現代人無法理解的偉大的殉難者。

觀其一生,最大的悲劇根源無疑是明珠暗投,未逢其主。

即使到了官渡前線臨陣決機時,在袁紹邁向失敗的每一步之前,沮授也總是及時地給予提醒並提供正確的建議,但袁紹卻似乎是執意要走向覆滅,一樣都不予採納。沮授只得對着黃河嘆息:“悠悠黃河,吾其不反(返)乎!”

袁紹戰敗後帶着親信隨從八百人倉皇逃亡,把沮授棄置一邊,遂使沮授被曹操俘虜。總體上極爲愛才的曹操,可說是給足了沮授面子,不僅上前親自爲他鬆綁,延之上座,還當着衆人的面這樣評價道:“袁本初無謀,不用沮授的計策,要不然,我們哪有今天的勝利。”然而沮授見到曹操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竟然都是:“授不降也,爲軍所執耳!”

曹操將沮授留于軍中,希望有朝一日能爲已用,但沮授又于軍營中盜馬,想逃歸袁紹。曹操這才被迫殺了他,並感嘆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

沮授當初投奔袁紹,必定也曾意氣風發,想着建立功業彪柄千秋,不料想卻換得個煙消雲散身死人手的結果。以成敗而論,他是個失敗者;而在人格的考驗面前,他最終又成了勝利者。人的尊嚴愈是遭到ling辱,人的人格意識就愈是變得堅強起來。仁人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視人格更重於功業,這就是古人。

僅據“士爲知己者死”的理念,是無法解釋沮授行爲的。沮授在黃巾亂起時“幽滯之士”韓馥手下任事,當初袁紹脅迫韓馥交出冀州時,沮授就曾表示反對,舉出種種理由力勸與袁紹一戰,這至少說明沮授不屬於袁氏家族的“門生故吏”範疇。袁紹起先雖曾對沮授頗爲信任,但最終的行爲,應已可使沮授寒心了,那麼,他爲什麼還要去投靠一個對自己背信棄義的舊主子呢?

想到袁紹逃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預言他官渡之戰失敗的謀士田豐,沮授即使不爲曹操擒殺,是否能在袁紹手中討得活路,也大可懷疑。

作爲三國中一位悲劇人物,沮授和高順一樣,在歷史上都沒有留下表字,考慮到他和高順的名聲都很響亮,不可能沒有表字,就只能說明歷史忽略了他們,這實在令人可惜。看來,歷史,不過是勝利者用來炫耀後世的產品而已。

我想,若我此行能見到這位智者,若有可能,就把他招攬到門下。那樣一來,一方面可以避免我所喜愛的英雄走入悲劇,另一方面,此人也正是我這缺少的軍師人才,利用他的大局觀,軍事觀,征戰天下,即使與曹操這樣的一代梟雄交手,我也有了底氣。人有了自信心,就無所畏懼。

3日後,廣平在望,騎在馬上,我揮鞭指着廣平對管寧說:“幼安,廣平有一智者,此人對天下大勢的看法,令人驚歎。聽說你正在編錄一本‘道德錄’的書,希望整理出一套儒人所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以此來教化人心,你可不可以順便拜訪一下此人,聽聽此人對儒人之德的看法。”

管寧沉吟一會,爽快的答道:“既然主公都誇此人有智,那我拜訪一下也行,不過,寧此前沒聽說廣平有大儒。”

大儒?此人之智,豈是儒人所能比的。諸葛亮在江東舌戰羣儒時,曾說過一句話,“未知管仲樂毅平生制何典”,我心有其其焉。

尋章摘句,豈能治國。孔融是大儒,只知清談時弊,自身難保。劉表是江東八俊,荊州治理的不錯,但曹操一到,部下爭相投降,這就是儒人治國的典範。

再往後,宋朝也是個以儒治國的典範,最終也逃不過被人征服的命運。宋朝的首任丞相趙普曾對趙匡胤說:“半部《論語》既可治天下”,而近代有個偉人曾進一步指出——其實治天下何需半部《論語》,《論語》中的一句話就可以治天下。

這句話就是:“民可以使使之,不可以使知之。”

它的意思是說:老百姓啊,使用他們就行了,不可以讓他們知道真相。知道真相他們就要造反。

所以,歷代統治者都儘量使用愚民政策,“民可愚之,不可使知之”成了所有統治者的共識。爲了讓老百姓不思考,可以想出種種辦法。

比如:下班後讓老百姓挖山洞,以勞其體膚;閒暇時讓他們以互相批鬥爲娛樂,以勞其精神;一個運動接着一個運動,讓老百姓有新鮮感;閉關鎖國或者禁止新聞報道,讓老百姓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等等,等等。總之,是讓他們沒有時間去思考,沒有地方去比較,這就是儒家思想治國的根蒂。

這種思想對中華民族真的好嗎?我懷疑。

不過,管寧既然答應出面見沮授,我也就不便他爭辯。

在漢代董仲舒倡導的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下,我母喪不久,出面接觸武人尚可,出面接觸儒人就大不適合了。所以,如果管寧願意出面拜訪,而我以護衛管寧遊歷的身份與儒士見面,就符合我低調行事的本意。畢竟,儒人掌握着這時代最先進的知識文化。

看着廣平那巍峨的城牆,我想,沮授,你會讓我失望嗎?

第4節 進逼第12節 書院對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四節 兇意(下)第66節 亂相紛至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三節搜刮第9節 以德治國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一節 巧舌第16節 痛失愛子第29節 張郃進城第68節 戰火第64節 山呼海嘯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五十八節 舌戰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四節 兇意(上)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五節 變卦(下)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七十四節 不恕第21節 洶涌第1章 回到三國第一節遠山的呼喚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二節 奇香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九節 交出第10節 初到幽州第5節 危局第七十五節第七十九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九節 約法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十八節 慘痛第23節 佈局遼西(全)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三十五節 誕生第57節 前車之鑑第35節 丟盔卸甲第13節 征服第3節 狂飈第22節 消耗第56節 故友相見第二十七節第19節 意外收穫(全)第三十八節第66節 亂相紛至第12節 契約第41節 雙雄初會第11節 尖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五十七節 綁架第10節 沮授夜奔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八節 劫持(下)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五十八節 舌戰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九節 約法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二節 奇香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八節 軍制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三十三節 吹捧第3節 綁架鄭渾第三十九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節 敗退第13節 困局第51節 龍神發怒第4節 我是劉備第五十四節第24節 規劃未來第21節 軍歌嘹亮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十六節 邀戰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七節 戰死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三十七節 殺心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六十四節 圍困第2節 出征第5節 危局第43節 九死不悔第四十五節第17節 出戰黃巾第三十一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十九節 暗算第36節 迷霧第23節 佈局遼西(全)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三十八節 七殺第9節 訂立國策第二十八節第4節 大將張郃第56節 故友相見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九節 變革第五十八節第13節 征服第47節 提心吊膽第57節 前車之鑑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九節 變革第33節 鋼鐵之旅世界機械學年譜寫作資料請各位作者閱讀第七十四節第2節 新年賀禮第50節 洛水話別第四十四節第二十六節關於民族問題的書評6月下第56節 故友相見關於商業三國進入vip的幾點說明第21節 軍歌嘹亮第二十八節第1節 恐嚇于禁第48節 佳人有約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五十八節 舌戰第五十四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十六節 邀戰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六十三節 鞭刑
第4節 進逼第12節 書院對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四節 兇意(下)第66節 亂相紛至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三節搜刮第9節 以德治國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一節 巧舌第16節 痛失愛子第29節 張郃進城第68節 戰火第64節 山呼海嘯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五十八節 舌戰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四節 兇意(上)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五節 變卦(下)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七十四節 不恕第21節 洶涌第1章 回到三國第一節遠山的呼喚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二節 奇香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九節 交出第10節 初到幽州第5節 危局第七十五節第七十九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九節 約法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十八節 慘痛第23節 佈局遼西(全)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三十五節 誕生第57節 前車之鑑第35節 丟盔卸甲第13節 征服第3節 狂飈第22節 消耗第56節 故友相見第二十七節第19節 意外收穫(全)第三十八節第66節 亂相紛至第12節 契約第41節 雙雄初會第11節 尖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五十七節 綁架第10節 沮授夜奔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八節 劫持(下)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五十八節 舌戰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九節 約法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二節 奇香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八節 軍制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三十三節 吹捧第3節 綁架鄭渾第三十九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二十節 敗退第13節 困局第51節 龍神發怒第4節 我是劉備第五十四節第24節 規劃未來第21節 軍歌嘹亮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十六節 邀戰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四十七節 戰死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三十七節 殺心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六十四節 圍困第2節 出征第5節 危局第43節 九死不悔第四十五節第17節 出戰黃巾第三十一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十九節 暗算第36節 迷霧第23節 佈局遼西(全)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三十八節 七殺第9節 訂立國策第二十八節第4節 大將張郃第56節 故友相見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九節 變革第五十八節第13節 征服第47節 提心吊膽第57節 前車之鑑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九節 變革第33節 鋼鐵之旅世界機械學年譜寫作資料請各位作者閱讀第七十四節第2節 新年賀禮第50節 洛水話別第四十四節第二十六節關於民族問題的書評6月下第56節 故友相見關於商業三國進入vip的幾點說明第21節 軍歌嘹亮第二十八節第1節 恐嚇于禁第48節 佳人有約第4章 羣雄割據 第五十八節 舌戰第五十四節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十六節 邀戰第4章 羣雄割據 第六十三節 鞭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