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景雲論戰

明昔、周世隆、趙俊三人策馬來到中軍行列,見班照鄰亦從後軍趕來。

明昔心想:先生對這個趙景雲頗爲看重。

趙景雲騎着一匹形碩體健的牡馬,與徐汝愚並肩而行,鄭夢淮、屠文雍等人稍稍落在後面。

徐汝愚指着明昔跟趙景雲,說道:“即墨明昔,我宿衛軍的主將。”

明昔是青焰軍最主要的將領之一,趙景雲不知徐汝愚爲何喚他即墨明昔,不敢怠慢,忙翻身下馬上前相拜。

即墨明昔見徐汝愚當衆恢復他的姓氏,知道禁口令從此解除,心神激盪,對趙景雲微微頷首,算是打過照面,下馬趨步走到徐汝愚面前,問道:“先生決心組建青鳳將軍府?”

徐汝愚微微點了點頭,說道:“政事堂主政務,青鳳將軍府轄軍事,這都是當初就有的想法,此役過後就會着手籌措。”

即墨明昔斜瞥了趙景雲一眼,說道:“趙將軍曾說:先生若意在永嘉堡,就不會如此大費周章了。看來趙將軍頗識先生的心懷,先生是要將趙將軍留在身邊?”見徐汝愚笑而不語,微嘆道:“驍衛軍有校尉參軍屠文雍,我宿衛軍要落在他後了。”

徐汝愚說道:“參議軍事將設爲虛銜,便於政事堂諸公參與軍事,青鳳將軍府另設將職,文雍也要抽調過去。”

屠文雍心想:明昔將軍也知道趙景雲的那句話正中大人的胸懷。見徐汝愚有意將自己調掉青鳳將軍府,自然按下住心中的得意。策馬落在後面,免得讓人看見,嫌他輕浮。

周世隆雖然聽精衛複述過趙景雲與衆人之間的對話,卻不大明白其意,策馬落在後面,小聲詢問鄭夢淮究竟有何玄機。

周世隆在此之前只是一員中級將領,無暇接觸到戰略層面上的東西。鄭夢淮對他期望也高,自是知無不言,說道:“我這一路青焰軍有三處可去,回師漳臺拒普濟海匪;繞過閩中山的南端,對永嘉堡南面的顏卿義軍進行打擊;奔襲泉州。”

周世隆說道:“三擇其一,此時我軍又行到此地,趙景雲猜測大人的用意在泉州而非永嘉堡,也不是什麼難事?”

鄭夢淮微微輕嘆,看見徐汝愚回頭望過來,雙肢輕夾馬腹,與周世隆一併驅馬上前。

徐汝愚笑道:“世隆不如聽景雲親自來解釋。”

趙景雲與徐汝愚剛剛一席話如打啞謎,只有明昔、鄭夢淮、屠文雍、敖方三五人明白其意,其他將領都雲裡霧中,對徐汝愚如此禮遇趙景雲心中略有不服。

趙景雲見中軍諸將都擁圍過來,稍理思緒,說道:“永嘉堡的正面地勢開闊,低嶺綿連,利決戰而不利圍殲,我軍繞過閩中山南麓,對永嘉堡南面的顏卿義軍進行攻擊,至多是將顏卿義軍驅逐出閩中山西南麓地區。”

周世隆說道:“顏卿義軍離開閩中山西南麓,我軍則解永嘉堡之圍,將三萬餘南閩衛軍死死圍困永嘉堡、虎吞峽、漳州城三地之間。這樣的戰果難道不讓人心動?”

趙景雲說道:“宗政荀達見永嘉堡不可攻,就會從虎吞峽方向突圍,我軍在虎吞東峽口依據簡陋的壁壘,就是能抵擋住,傷亡也必然慘重,其不利一也,普濟海匪已從漳臺登陸,即使我軍可從漳州城調遣一定的兵力進入漳臺,但是無法完全解除普濟海匪對虎吞峽東峽營壘側翼的威脅,其不利二也;如果宗政荀達見圍不可解,放棄三萬衛軍隻身返泉州,其不利三也。”

班照鄰對他分析的前兩點甚是贊同,待遇他最後一句竟將宗政荀達脫逃也煞有其事的說出來,頗爲不解,問道:“宗政荀達隻身脫逃,又怎能說不利我軍?”

周世隆也是此意,定睛看着趙景雲,看他如何辯解。

趙景雲哂然一笑,說道:“大人非嗜殺之人,若不能解民之倒懸,便是屠敵十萬也不爲也。”

鄭夢淮與屠文雍相視一眼,見他眼中與自己一般隱有震撼,心想:此子好生了得,所幸不爲宗政荀達重用。

屠文雍心想:大人年少沉穩世所罕見,但是聽了這句話,心裡還是受用的。

趙景雲看着徐汝愚星眸中斂起的笑意,繼續說道:“我軍便是盡俘南閩三萬衛軍,而這三萬戰俘就會成爲我軍繼續南前的牽制,並且無法忽視普濟海匪在側翼的威脅,我軍只能在永嘉堡整頓以待時機。宗政家在鳳竹、莆田等地尚有精兵四萬,泉州諸港駐有水軍兩萬,宗政荀達完全可以集結現有兵力收縮防線。最關鍵的是,我軍在永嘉堡貽誤時機,宗政荀達完全可以利這段時間,對南閩世家的勢力進行嚴厲而有效的整合,重新恢復戰力。南閩世家歷來都是以宗政、顏氏兩族爲主導,僅僅消滅三萬衛軍,還動不了宗政家在南閩的根本,南閩政局依舊會被宗政、顏氏兩族主導。或許顏氏與宗政兩族的勢力對比有所變動,但對青焰軍卻是無益。若是這樣的結果,還不如一開始就佔領永嘉堡,不必如此大費周章。”

徐汝愚讚許道:“善才天造,景雲附我可謂天賜。”

趙景雲誠惶誠恐的說道:“若非看到大人領軍潛到此處,景雲是萬萬看不透的,景雲難及大人與諸公的萬一。便是現在,景雲依舊有諸多事不明白。”

徐汝愚說道:“你在我中軍參議軍事,可知聞軍機,如有不明,自可問來。”

徐汝愚一句話定下自己可知聞軍機的核心身份,趙景雲感慨萬千,以前在南閩軍中出任低級將職,沒有晉升的機會,卻也不將別人放在眼中,便是徐汝愚崛起清江,以爲不過是他乘時運而起,雖然仰慕其人,也有限得很,此時實實在在的折服他的心襟之下,心想:便是這樣的主公才值得我追隨一生。心情激盪,卻一時不知從何處問起。

鄭夢淮最能識人,見趙景雲這種情狀,自然知道他心中所想,說道:“景雲心中有數點不解,其一,我軍如何在閩中山隱兵萬餘;其二,爲何此處看不到後軍蹤跡;其三,我軍如何解決普濟海匪的側翼威脅;其四,衆人對奔襲泉州有幾成把握。”

趙景雲見鄭夢淮道出心中所想,驚詫之餘,也知道鄭夢淮是警示自己莫要輕視青焰軍諸人。徐行當年評南閩諸傑,鄭夢淮位居第一,自然不容自己小窺,並且他在徐汝愚心中的地位極高,趙景雲恭敬說道:“景雲受教。”

鄭夢淮輕笑道:“東陽堡西北武陵山中,看似密林障蔽,但是再進山裡許,則有一條新闢通道,此乃去年役八萬民衆歷時半年築成,宗政荀達只當清江出兵到達漳臺必須通過大漳溪通道。後來漳臺兵力增加,他就會以爲去年遷往漳臺的一萬五千民衆是青焰軍主力,去除甘棠堡的五千兵力,宗政荀達當然以爲我軍進入閩中山東麓的兵力只有一萬,而識不破我軍的減竈增兵之計。”

趙景雲嘆道:“好計,景雲識不破。”

鄭夢淮繼續說道:“我軍萬餘,分兵二千追擊南閩潰兵,實爲主力開路,也是真正的前軍,中軍六千,就在此地;後軍四千,在側後二十里處。行軍雖然掩蔽,但也無法保證萬無一失,萬一被泉州方向的偵騎發現行蹤,前軍就會與後軍合併,全力向永嘉堡突破,以爲疑兵,掩護中軍主力繼續奔襲泉州。”

趙景雲默想片刻,說道:“景雲以爲,進入泉州百里以內,前軍依然應該集結向永嘉堡而去,一爲疑兵,二來可以緩解永嘉堡的壓力。”

徐汝愚忽然笑了起來,趙景雲不知莫名其故,側頭卻見徐汝愚笑盈盈的望着屠文雍,心知與屠文雍有關。

徐汝愚戟指着屠文雍笑道:“此計他今晨說給我聽,他只當無人能想到,得意到現在,不料景雲與他想到一處去了。”

屠文雍老臉微紅,辯道:“文雍何曾有得意時,大人構陷?”

徐汝愚笑道:“我哪需要編排你?好了好了,此計的功勞由你獨佔可好?”隨即跟敖方說道:“敖方叔,你與世隆趕到前軍去吧,以閩水爲界,擺脫潰兵,虛兵五千,迅速向西穿插,尋機擾襲顏卿義軍。”

敖方與周世隆領命離去,班照鄰也返回後軍之中。趙景雲、屠文雍、鄭夢淮、即墨明昔一同留在中軍。

徐汝愚說道:“景雲還有兩點不解,鄭公一併解釋給他聽吧。”

鄭夢淮說道:“宗政成爲南閩王族,與南閩衆世家有約,如遇外敵相侵,可徵世傢俬兵以充衛軍。然而南閩興兵事已有月餘,然而南閩衛軍兵力毫無增加,可知宗政盡失人心。我們早在年初就有這樣的預料,所以才精心佈局發動南閩會戰。雍揚世家以商興,又經東海戰亂,兼併田地、豢養私兵的規模都遠遠無法與泉州、莆田相比,但是雍揚世傢俬兵乃有三萬之巨,由此可知南閩私兵不下十萬,如果宗政荀達真能將這部分兵力掌握,清江在兩年之內沒有實力與之抗衡。”

趙景雲知道鄭夢淮所言離實情不遠。

趙氏一族,宗族只有三百餘人,附民一千兩百餘人,治武藝修軍事的成年男子不下二百,除了隨自已充入衛軍的一百人,族裡還有私兵一百餘人。南閩像福田趙氏的世家不知凡幾,私兵十萬算得上保守的估計。

徐汝愚笑道:“我自家知道自家事,南閩中小世家不支持宗政荀達,卻也不會歡迎我。南閩世家大抵希望我與宗政荀達鬥得個兩敗俱傷才合他們的心意。”

趙景雲心想:天下盛傳置縣策出自徐行之手,徐汝愚又在雍揚、清江大肆推行置縣策,南閩世家雖然忌諱宗政荀達的心狠手辣,卻也不希望徐汝愚入主南閩剝奪南閩世家宗族的特權,所以在南閩衛戰的初期選擇騎牆觀望的態度。

徐汝愚說道:“南閩會戰的初期目的,在於漳州、龍巖兩地。既然普濟海匪登陸已成定局,我才調轉視野,着手顛覆宗政、顏氏兩族對南閩大地的統治。世人都言:普濟海匪登陸漳臺,對我青焰軍極爲不利,我卻知道這是予我天大的機會。”

徐汝愚輕吐此言,極目望向遠處,言語間透着的龐然自信感染周遭諸將。

趙景雲微微一嘆,說道:“景雲身爲福田趙族嫡子,自有體會。普濟海匪登陸之前,南閩世家莫不希望宗政家與我軍兩敗俱傷,但是普濟海匪登陸之後,南閩世家卻希望我軍與宗政家至少有一方能保存實力,來抗拒普濟海匪可能對南閩的侵襲。”

徐汝愚笑道:“在南閩世家眼中,我徐汝愚不是心胸開闊的人,我倒不怕做這樣的人。”

趙景雲心想:若無南閩衆世家的支持,就是奇襲奪得泉州城,也無法顛覆南閩的政權,泉州、鳳竹、莆田、漳州,大城十餘座,泉州城深懸其中,南閩衆世家完全可以在別的大城中推選新的王族領導南閩衆世家,以抗拒《置縣策》對南閩世家宗族制度的顛覆。

鄭夢淮說道:“宗政家的主力被困在永嘉堡以北,普濟海匪四萬精兵入侵漳臺,南閩世家面前呈現了一個極可怖的場景,那就是:我軍殲滅永嘉堡北面的三萬南閩衛軍主力,以永嘉堡爲基地向南推進。閩中山的兩處通道,大漳溪通道、虎吞峽通道都被我軍控制,普濟海匪不能越過閩中山,只得在閩中山的東側向南推進,此時宗政家與顏家勢力大弱,不足以領導南閩衆世家抗拒兩家勢力的侵吞,南閩就會被我青焰軍與普濟海匪以閩中山爲界瓜分。”

趙景雲此時完全理解青焰軍南閩會戰的全面佈局,說道:“南閩世家不識大人爲民解倒懸的胸懷,確實會有這樣的擔憂。如此看來,我軍奔襲泉州實有八成把握。”

第1章 齊川夜月第12章 焦土第3章 玄冥之境第9章 剛烈第7章 閉關脫身第6章 前途渺茫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12章 鄉土之士第7章 淮水湯湯第8章 重返雍揚第12章 圍岸攔潮第13章 將離清江第6章 前途渺茫第5章 仇讎第13章 燒營第4章 配田決議第1章 荊北被困第9章 家國天下第4章 臾城嶺道第7章 閉關脫身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6章 漳臺之南更多內容盡在中州亂世錄第12章 重臨東門第8章 喋血城頭第2章 良驥相附第4章 配田決議第1章 孤軍東進第4章 樓挑明月第9章 大局已定第15章 哀兵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3章 無利不戰第11章 蘭陵鄉野第5章 碧濤北涌第13章 將離清江第6章 不期之會第8章 其人之道第11章 紙上言兵第13章 奇襲渝州第18章 梯山爲田第7章 烏湖南歸第1章 幼黎花舫第13章 燒營第8章 蔡氏少年第11章 擄婦爲妓第17章 流民第6章 不期之會第9章 紙上談兵第9章 英雄遲暮第9章 仲道來訪第1章 援兵不再第5章 血染流桂第4章 漢水桃源第7章 相疑之勢第11章 撫州會戰第10章 望風而降第8章 其人之道第5章 仇讎第20章 無心之失第9章 紙上談兵更多內容盡在中州亂世錄第10章 雪原問政第17章 流民第7章 宣城都府第10章 伏牛山中第10章 奔行於野第9章 紙上談兵第12章 百人奪城第8章 驚鴻第6章 開門揖盜第20章 無心之失第9章 大局已定第11章 改經換脈第6章 淮水暗涌第10章 請君別離第13章 豬狗之徒第7章 與虎謀皮第12章 築城藏嬌第3章 江左形勝第8章 玉案嶺第10章 伏牛山中第3章 無利不戰第13章 將離清江第8章 兩岸對峙第9章 迷霧重重第3章 將帥失和第17章 流民第2章 初至沂州第1章 江寧疊煙第4章 配田決議第10章 與子同袍第11章 青衣命途第2章 溧水夜蹄第1章 出使江寧第8章 夜議第5章 樊族歸附第1章 灞陽雪第4章 婦人之仁第2章 良驥相附
第1章 齊川夜月第12章 焦土第3章 玄冥之境第9章 剛烈第7章 閉關脫身第6章 前途渺茫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12章 鄉土之士第7章 淮水湯湯第8章 重返雍揚第12章 圍岸攔潮第13章 將離清江第6章 前途渺茫第5章 仇讎第13章 燒營第4章 配田決議第1章 荊北被困第9章 家國天下第4章 臾城嶺道第7章 閉關脫身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6章 漳臺之南更多內容盡在中州亂世錄第12章 重臨東門第8章 喋血城頭第2章 良驥相附第4章 配田決議第1章 孤軍東進第4章 樓挑明月第9章 大局已定第15章 哀兵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3章 無利不戰第11章 蘭陵鄉野第5章 碧濤北涌第13章 將離清江第6章 不期之會第8章 其人之道第11章 紙上言兵第13章 奇襲渝州第18章 梯山爲田第7章 烏湖南歸第1章 幼黎花舫第13章 燒營第8章 蔡氏少年第11章 擄婦爲妓第17章 流民第6章 不期之會第9章 紙上談兵第9章 英雄遲暮第9章 仲道來訪第1章 援兵不再第5章 血染流桂第4章 漢水桃源第7章 相疑之勢第11章 撫州會戰第10章 望風而降第8章 其人之道第5章 仇讎第20章 無心之失第9章 紙上談兵更多內容盡在中州亂世錄第10章 雪原問政第17章 流民第7章 宣城都府第10章 伏牛山中第10章 奔行於野第9章 紙上談兵第12章 百人奪城第8章 驚鴻第6章 開門揖盜第20章 無心之失第9章 大局已定第11章 改經換脈第6章 淮水暗涌第10章 請君別離第13章 豬狗之徒第7章 與虎謀皮第12章 築城藏嬌第3章 江左形勝第8章 玉案嶺第10章 伏牛山中第3章 無利不戰第13章 將離清江第8章 兩岸對峙第9章 迷霧重重第3章 將帥失和第17章 流民第2章 初至沂州第1章 江寧疊煙第4章 配田決議第10章 與子同袍第11章 青衣命途第2章 溧水夜蹄第1章 出使江寧第8章 夜議第5章 樊族歸附第1章 灞陽雪第4章 婦人之仁第2章 良驥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