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同人11:紹宋御營軍制及編制、番號初探

同人11:紹宋御營軍制及編制、番號初探(續)——夢中仗劍天涯

四、御營後軍行軍司(都統吳階,副都統吳磷、郭浩)

人數:約50000人牲畜:約7500馬2700騾

——直屬統制部(吳階不愛設大規模親軍)約4000人約7500馬

—————親兵指揮(軍機、傳令) 300人 130馬

—————輜重營(3都步軍) 360人 50馬 210騾

—————第一將(正將、準備將各1人) 550人 12騾

————————軍法隊 15人

————————火頭軍 10人 12騾

————————左部

————————神臂弓隊 105人

————————神臂弓隊 105人

————————步軍一隊(長槍) 105人

————————步軍二隊(長槍) 105人

————————步軍三隊(刀盾) 105人

—————第二將 550人 12騾

—————第三將 550人 12騾

—————第四將 550人 12騾

—————第五將 550人 12騾

—————第六將 550人 12騾

——直屬輜重部(參議1人、參軍6人,注1)約2200人 1200騾

—————直屬都(騎軍,管軍機、傳令) 65人 130馬

—————輜重第一營(民夫營,管糧草轉運)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二營(民夫營,管糧草轉運)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三營(鐵匠營,管器械打造)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四營(鐵匠營,管器械打造)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五營(工匠營,管攻守戰具)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六營(工匠營,管攻守戰具) 360人 50馬160騾

——選鋒軍(原置將法不設,學習前軍設立)約1000人約3000馬

—————選鋒第一營(突騎) 310人 930馬

—————選鋒第二營(突騎) 310人 930馬

—————選鋒第三營(突騎) 310人 930馬

——軍法處(正副參議官帶3參軍,注3)約840人 210馬210騾

—————進士都*4 420人 420馬420騾

—————軍法都*4(甲士) 420人

——第一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親兵營(騎兵都、重步都居多) 315人 320馬10騾

————————直屬隊(掌軍機、傳令等,騎兵) 30人 60馬

————————火頭軍 10人 10騾

————————甲騎隊(非重裝) 65人 130馬

————————長槍隊 210人

————————長斧隊 210人

—————輜重營(參軍1-2人,掌3都輔兵,注5) 360人 60馬 160騾

————————直屬大什(屬官分掌糧草、軍械等) 30人 60馬

————————火頭軍 10人 10騾

————————輔兵都*3 105人 50騾

—————斥候隊(騎兵) 65人 130馬

—————原州第一將(正將、準備各1人) 535人 190馬 10騾

————————親兵隊(騎兵) 65人 130馬

————————火頭軍 10人 10騾

————————斥候隊(騎兵) 30人 60馬

————————軍法隊(承勾、副承勾帶8人) 10人

————————步軍隊*3(正副隊將各1人) 105人

————————神臂弓隊(注3) 105人

—————原州第二將(正將、準備將各1人) 535人 60馬

—————原州第三將(正將、準備將各1人) 535人 60馬

—————原州第四將(正將、準備將各1人) 535人 60馬

—————X州第X將(正將、準備將各1人) 535人 60馬

—————X州第X將(正將、準備將各1人) 535人 60馬

——第二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三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四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五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六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七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八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九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一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二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三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四統制部(正統制、副統領各1人)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注1:御營後軍爲西軍五路直接改編,基本沿襲原置將法編成。

注2:御營後軍繼承了西軍大部分的家底,對神臂弓應用較精,每將專門設置一隊

注3:西軍多以各路軍分別招募兵源編成,故雖統制部已表面規範化,但統制部之下,仍以XX州第X將(或XX路第X將)編成。

附:御營後軍部分統制官名單

郭浩(副都統),吳磷(副都統),關師古(資歷大將),楊從儀,郭震(已被正軍法),喬澤,王喜。

五、御營中軍滑臺行軍司(副都統酈瓊)

人數:約25000人牲畜:約7500馬2700騾

——直屬統制部(非背嵬軍)約5600人約200馬 300騾

—————親兵指揮(軍機、傳令) 300人 130馬

—————輜重營(8都步軍) 900人 50馬 210騾

—————第一營(正副指揮使各1人) 550人 15騾

————————親兵都(甲士) 105人

————————火頭軍 15人 15騾

————————步軍都*4 105人

—————第二營 550人 15騾

—————第三營 550人 15騾

—————第四營 550人 15騾

—————第五營 550人 15騾

—————第六營 550人 15騾

—————第七營 550人 15騾

—————第八營 550人 15騾

——直屬輜重部(參議1人、參軍6人,注1)約1200人 280馬480騾

—————直屬都(騎軍,管軍機、傳令) 65人 130馬

—————輜重第一營(民夫營,管糧草轉運)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二營(鐵匠營,管器械打造)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三營(工匠營,管攻守戰具) 360人 50馬160騾

——選鋒軍(斥候,俗稱踏白軍,1人3馬,注2)約620人約2000馬

—————選鋒第一指揮(突騎) 310人 930馬

—————選鋒第二指揮(突騎) 310人 930馬

——軍法處(正副參議官帶3參軍,注3)約420人 210馬210騾

—————進士都*2 210人 210馬210騾

—————軍法都*2 210人

——第一統制部(焦文通部)約4000人約700馬210騾

—————親兵營(騎兵都、重步都居多) 590人 320馬10騾

————————直屬隊(掌軍機、傳令等,騎兵) 30人 60馬

————————火頭軍 10人 10騾

————————騎兵都*2(中裝甲騎) 130人 130馬

————————步軍都*4(甲士) 420人

—————輜重營(參軍1-2人,掌3都輔兵) 360人 60馬 160騾

————————直屬大什(屬官分掌糧草、軍械等) 30人 60馬

————————火頭軍 10人 10騾

————————輔兵都*3 105人 50騾

—————斥候都(突騎) 65人 130馬

—————步軍一營(正副指揮各1人,注6) 535人 190馬 10騾

————————親兵都(騎兵) 65人 130馬

————————火頭軍 10人 10騾

————————斥候隊(騎兵) 30人 60馬

————————軍法隊(承勾、副承勾帶8人) 10人

————————步軍都*4(正副都頭各1人) 105人

————步軍二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 535人 60馬

————步軍三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 535人 60馬

————步軍四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 535人 60馬

————步軍五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 535人 60馬

————步軍六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 535人 60馬

——第二統制部(傅慶部)約4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三統制部(孟德部)約4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四統制部(劉澤部)約4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五統制部(範一泓部)約4000人約700馬210騾

注1:御營中軍酈瓊部由王彥一手帶出,王彥此人非常小氣,不捨得封官,故下屬統制部員額一般比較大,而統制官(有密札權的)人數較少。

注2:酈瓊部兵員主要來源於兩河等地流民,無歷史負擔,且離中樞較近,故多采用更接近傳統的都-營-統制部編制。

附:御營中軍酈瓊部統制官名錄

範一泓,焦文通,孟德,劉澤,傅慶

六、御營中軍鄭汴行軍司(副都統王德)

人數:約25000人牲畜:約7500馬2700騾

——直屬統制部(王德本部)約5300人約2400馬 300騾

—————親兵指揮(軍機、傳令) 300人 130馬

—————輜重營(8都步軍) 900人 50馬 210騾

—————第一營(背嵬軍,注3) 380人 520馬 15騾

————————親兵都(甲士) 105人

————————火頭軍 15人 15騾

————————騎軍都*4 65人 520馬

—————第二營(背嵬軍) 380人 520馬 15騾

—————第三營 550人 190馬 15騾

————————親兵都(騎兵) 65人 130馬

————————火頭軍 10人 10騾

————————斥候隊(騎兵) 30人 60馬

————————步軍都*4 105人

—————第四營 550人 190馬 15騾

—————第五營 550人 190馬 15騾

—————第六營 550人 190馬 15騾

—————第七營 550人 190馬 15騾

—————第八營 550人 190馬 15騾

——直屬輜重部(參議1人、參軍6人,注1)約1200人 280馬480騾

—————直屬都(騎軍,管軍機、傳令) 65人 130馬

—————輜重第一營(民夫營,管糧草轉運)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二營(鐵匠營,管器械打造)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三營(工匠營,管攻守戰具) 360人 50馬160騾

——選鋒軍(斥候,俗稱踏白軍,1人3馬,注2)約620人約2000馬

—————選鋒第一指揮(突騎) 310人 930馬

—————選鋒第二指揮(突騎) 310人 930馬

——軍法處(正副參議官帶3參軍,注3)約420人 210馬210騾

—————進士都*2 210人 210馬210騾

—————軍法都*2 210人

——第一統制部(張景部)約4500人約1650馬210騾

—————親兵營(騎兵都、重步都居多) 590人 320馬10騾

————————直屬隊(掌軍機、傳令等,騎兵) 30人 60馬

————————火頭軍 10人 10騾

————————騎兵都*2(中裝甲騎) 130人 130馬

————————步軍都*4(甲士) 420人

—————輜重營(參軍1-2人,掌3都輔兵) 360人 60馬 160騾

————————直屬大什(屬官分掌糧草、軍械等) 30人 60馬

————————火頭軍 10人 10騾

————————輔兵都*3 105人 50騾

—————斥候都(突騎) 65人 130馬

—————步軍一營(正副指揮各1人,注6) 535人 190馬 10騾

————————親兵都(騎兵) 65人 130馬

————————火頭軍 10人 10騾

————————斥候隊(騎兵) 30人 60馬

————————軍法隊(承勾、副承勾帶8人) 10人

————————步軍都*4(正副都頭各1人) 105人

————步軍二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 535人 60馬

————步軍三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 535人 60馬

————步軍四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 535人 60馬

————步軍五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 535人 60馬

————步軍六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 535人 60馬

——第二統制部(喬仲福部)約4500人約1650馬210騾

——第三統制部(辛彥宗部)約4500人約1650馬210騾

——第四統制部(翟彪部)約4000人約1300馬210騾

注1:御營中軍王德部實際直屬鴨玖,且統制官均爲御營資歷統制官,張景、喬仲福均自淮上便參與大戰,場場不落,辛彥宗也是自南陽便開始隨駕,翟彪爲西平土豪翟氏代表,也是五河之地土豪代表,故各統制部員額一般比較大。

注2:王德部兵員主要來源於京東西路和開封府等地,離中樞較近,故多采用更接近傳統的都-營-統制部編制。

附:御營中軍王德部統制官名錄

張景、喬仲福、辛彥宗、翟彪。

七、御營右軍陝洛行軍司(副都統李彥仙)

人數:約40000人牲畜:約7500馬2700騾

——直屬統制部(本部,親弟李夔爲統制)約4600人

——直屬輜重部(參議1人、參軍6人,注1)約2200人

—————直屬都(騎軍,管軍機、傳令) 65人

—————輜重第一營(民夫營,管糧草轉運) 360人

—————輜重第二營(民夫營,管糧草轉運) 360人

—————輜重第三營(鐵匠營,管器械打造) 360人

—————輜重第四營(鐵匠營,管器械打造) 360人

—————輜重第五營(工匠營,管攻守戰具) 360人

—————輜重第六營(工匠營,管攻守戰具) 360人

——軍法處(正副參議官帶3參軍,注3)約840人 210馬210騾

——第一統制部(邵雲部)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二統制部(牛皋部)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三統制部(董先部)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四統制部(趙成部,後爲張玘)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五統制部(呂和尚部)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六統制部(翟進部)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七統制部(翟衝部)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八統制部(翟琮部)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九統制部(邵隆部)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統制部(賈何部)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一統制部(宋炎部)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二統制部(閆平部)約3000人約700馬210騾

注1:御營中軍李彥仙部是由陝洛義軍改編而來,西軍殘部、南太行義軍、京西土豪等來源駁雜,無法詳統編制,且各部員額不一,故只列各統制部及統制官名稱。

附李彥仙部統制官名單:李夔,邵雲,合計近萬,牛皋,董先,張玘,呂和尚,趙成(張玘),翟進,翟衝,翟琮,邵隆,宋炎,賈何,閆平

八、御營騎軍(都統1人,曲端,下轄12部,其中直屬3部,副都統劉錡2部甲騎,張中孚1部甲騎,張中彥1部甲騎,副都統李世輔帶領6部黨項輕騎,嵬名雲哥1部特殊編制潑喜軍)

編制詳統:共計3直屬部4甲騎部,6輕騎部,1潑喜軍

人數:編制3萬實際約28500人牲畜:共約29000馬3000騾1200駱駝

——直屬親兵部約3500人約6000馬300騾

—————親兵都(軍機、傳令) 65人 130馬

—————輜重營(4都步軍) 460人 50馬200騾

—————第一將(正將、準備將、掣旗各1人) 370人 730馬 12騾

————————親兵隊 30人 60馬

————————火頭軍 12人 12馬 12騾

————————騎軍都*5(甲騎) 65人 130馬

—————第二將 370人 730馬 12騾

—————第三將 370人 730馬 12騾

—————第四將 370人 730馬 12騾

—————第五將 370人 730馬 12騾

—————第六將 370人 730馬 12騾

—————第七將 370人 730馬 12騾

—————第八將 370人 730馬 12騾

——輜重部(步卒,設三營)約2000人 800騾

—————直屬指揮(騎軍,管軍機、傳令) 310人 610馬

—————輜重第一營(民夫營,管軍糧轉運)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二營(民夫營,管草料轉運)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三營(馬伕營,管看管馬匹)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四營(鐵匠營,管戰具修理) 360人 50馬160騾

—————輜重第五營(工匠營,管攻守戰具) 360人 50馬160騾

——選鋒部(偵查做斥候用)約1000人 3000馬 30騾

—————第一指揮(突騎,1人3馬) 310人 900馬10騾

—————第二指揮(突騎,1人3馬) 310人 900馬10騾

—————第三指揮(突騎,1人3馬) 310人 900馬10騾

——軍法處(一指揮編制)約310人 210馬 10騾

——御營騎軍第二部(劉錡部,甲騎)約2400人 3300馬200騾

—————親兵第一指揮 300人 590馬 10騾

—————親兵第二指揮(劉錡特有) 300人 590馬 10騾

————————直屬都(掌軍機、傳令等,甲騎) 30人 60馬

————————火頭軍 10人 10馬 10騾————————騎軍都*4(甲騎) 260人 520馬

—————輜重營(步卒,3都,2人1騾) 360人 50馬160騾

————————直屬隊(分掌糧草、軍械、修理等) 30人 50馬

————————火頭軍 10人 10騾

————————輔兵都(步卒,糧草) 105人 50騾

————————輔兵都(步卒,戰具) 105人 50騾

————————輔兵都(步卒,器械) 105人 50騾

—————斥候都(突騎,3隊) 95人 130馬

—————軍法隊(甲騎,1都) 65人 60馬

—————第一指揮(正副使各1人,甲騎) 310人 610馬 10騾

————————親兵都(親衛,甲騎) 65人 130馬

————————軍法隊(承勾1人,押官9人,甲騎) 10人 20馬

————————斥候隊(突騎) 30人 60馬

————————火頭軍(騾馬化) 10人 10馬 10騾

————————都*3(正副都頭、掣旗各1人,全甲騎) 65人 130馬

—————第二指揮(甲騎) 310人 610馬 10騾

—————第三指揮(甲騎) 310人 610馬 10騾

—————第四指揮(突騎) 310人 610馬 10騾

——御營甲騎第三部(劉錡部)約2100人 2700馬200騾

——御營甲騎第四部(張中彥部)約2100人 2700馬200騾

——御營甲騎第五部(張中孚部)約2100人 2700馬200騾

——御營輕騎第一部(李世輔本部)約2100人 3300馬200騾

—————第一指揮(親兵指揮) 300人 590馬 10騾

————————直屬都(掌軍機、傳令等,甲騎) 30人 60馬

————————火頭軍 10人 10馬 10騾

————————騎軍都*4(突騎) 260人 520馬

—————輜重營(步卒,3都,2人1騾) 360人 50馬160騾

—————斥候都(突騎,3隊) 95人 130馬

—————軍法隊(突騎,1都,班直選調) 65人 60馬

—————第二指揮(正副使各1人,突騎) 310人 610馬 10騾

—————第三指揮(突騎) 310人 610馬 10騾

—————第四指揮(弓騎) 310人 610馬 10騾

—————第五指揮(弓騎) 310人 610馬 10騾

——御營騎軍第二部(李世輔部,延綏党項)約2100人 3300馬200騾

——御營騎軍第三部(橫山党項輕騎)約2100人 3300馬200騾

——御營騎軍第四部(銀夏党項輕騎)約2100人 3300馬200騾

——御營騎軍第五部(興靈党項輕騎)約2100人 3300馬200騾

——御營騎軍第六部(河套党項輕騎)約2100人 3300馬200騾

——御營騎軍潑喜軍(嵬名雲哥部)約 300人 1200駱駝100馬300騾

特別提示:

御營騎軍作爲後來獨立組建的部隊,軍中親衛體系大大縮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雖然從稱呼上繼承了親衛體制,但實際上是與正式編制體制更類似的甲騎部隊。

但是,御營騎軍因爲兵種和指揮官威信問題,兩名副都統具有在實際運作中對相關部隊非常強大的干涉能力。

所以,劉錡從公開軍制上獲得了獨立指揮兩個重騎統制部的權限,並較其他統制官親兵數量更多(一般統制官僅1指揮300騎親兵,劉錡下屬兩部甲騎共3指揮親兵約1000騎),而李世輔更是擁有獨立指揮5個党項輕騎部(河套輕騎除外,蓋因其部爲曲端在河套招募,只認軍令而行,但多半也與李世輔部共同行動)的權限。

值得一提的是,六個党項輕騎部中,銀夏、興靈兩個統制部在實際上由多名統領官來分散指揮,其統制官爲橫山大部宿老,列席公閣,享受待遇,平素不參與軍隊運行與作戰。

(本章完)

162.第161章 前後失據(下)209.第207章 優容208.第206章 窺見148.第147章 理由409.第403章 柳下24.第24章 三萬之約154.第153章 進軍284.關於更新的破產聲明377.第372章 談兵244.第242章 落雕133.第132章 兩層139.第138章 攻心248.第245章 自擾253.第250章 往來(下)216.第214章 疑雲1.第1章 明道宮299.第295章 財政422.第416章 崩摧(續)431.第424章 回首296.第292章 緣由448.同人 1:未料人間見白頭——蕭棠154.第153章 進軍81.第81章 勝了(上)16.第16章 官家走投無路了!(上)434.第427章 驅魚203.第201章 排名303.第299章 秋雨441.第434章 又是288.第284章 東西419.第413章 反覆272.第269章 一笑287.第283章 胙城450.同人 3:歲已復始——Narkissos128.第127章 選詩106.第105章 雨水(下)20.第20章 一問(恭喜小明新婚大吉)182.第180章 與宴非短褐183.第181章 臣如忽至理360.第355章 任務222.第220章 逼宮227.第225章 彙集451.同人4:長齋繡佛——Narkissos333.第328章 初雪(2合1)337.第332章 赴宴307.第303章 故地32.第32章 摜首(上)118.第117章 來不及了354.第349章 有心109.第108章 重典435.第428章 將死424.第418章 條約453.同人6:虞夫人——Narkissos384.第379章 且行且觀(續)412.第406章 獲鹿93.第92章 人心(續)363.第358章 江東385.第380章 同桌同飲31.第31章 騷動432.第425章 密謀401.第396章 夢囈386.第381章 數問數答151.第150章 堂論264.第261章 設宴177.第175章 獨恥事幹謁(續)178.第176章 北轅就涇渭210.第208章 一波181.第179章 君臣留歡娛277.第274章 新酒263.第260章 新舊237.第235章 山水104.第103章 雨水(上)364.第359章 報告78.第78章 決戰(上)263.第260章 新舊365.第360章 武林274.第271章 風聲(2合1繼續還債)144.第143章 亂像44.第44章 文書(下)460.同人12:宋金戰爭後世記敘及相關評價—377.第372章 談兵133.第132章 兩層293.第289章 好男兒136.第135章 五道(續)425.第419章 薅草337.第332章 赴宴104.第103章 雨水(上)420.第414章 一擲447.附錄:完本活動獲獎作品8.第8章 絕殺103.第102章 流言(下)191.第189章 是他非他394.第389章 東西兩顧126.第125章 不斷264.第261章 設宴318.第314章 擡槍(2合1還債)50.第50章 水戰(下)126.第125章 不斷169.第167章 國破山河在453.同人6:虞夫人——Narkissos206.第204章 鬆緊
162.第161章 前後失據(下)209.第207章 優容208.第206章 窺見148.第147章 理由409.第403章 柳下24.第24章 三萬之約154.第153章 進軍284.關於更新的破產聲明377.第372章 談兵244.第242章 落雕133.第132章 兩層139.第138章 攻心248.第245章 自擾253.第250章 往來(下)216.第214章 疑雲1.第1章 明道宮299.第295章 財政422.第416章 崩摧(續)431.第424章 回首296.第292章 緣由448.同人 1:未料人間見白頭——蕭棠154.第153章 進軍81.第81章 勝了(上)16.第16章 官家走投無路了!(上)434.第427章 驅魚203.第201章 排名303.第299章 秋雨441.第434章 又是288.第284章 東西419.第413章 反覆272.第269章 一笑287.第283章 胙城450.同人 3:歲已復始——Narkissos128.第127章 選詩106.第105章 雨水(下)20.第20章 一問(恭喜小明新婚大吉)182.第180章 與宴非短褐183.第181章 臣如忽至理360.第355章 任務222.第220章 逼宮227.第225章 彙集451.同人4:長齋繡佛——Narkissos333.第328章 初雪(2合1)337.第332章 赴宴307.第303章 故地32.第32章 摜首(上)118.第117章 來不及了354.第349章 有心109.第108章 重典435.第428章 將死424.第418章 條約453.同人6:虞夫人——Narkissos384.第379章 且行且觀(續)412.第406章 獲鹿93.第92章 人心(續)363.第358章 江東385.第380章 同桌同飲31.第31章 騷動432.第425章 密謀401.第396章 夢囈386.第381章 數問數答151.第150章 堂論264.第261章 設宴177.第175章 獨恥事幹謁(續)178.第176章 北轅就涇渭210.第208章 一波181.第179章 君臣留歡娛277.第274章 新酒263.第260章 新舊237.第235章 山水104.第103章 雨水(上)364.第359章 報告78.第78章 決戰(上)263.第260章 新舊365.第360章 武林274.第271章 風聲(2合1繼續還債)144.第143章 亂像44.第44章 文書(下)460.同人12:宋金戰爭後世記敘及相關評價—377.第372章 談兵133.第132章 兩層293.第289章 好男兒136.第135章 五道(續)425.第419章 薅草337.第332章 赴宴104.第103章 雨水(上)420.第414章 一擲447.附錄:完本活動獲獎作品8.第8章 絕殺103.第102章 流言(下)191.第189章 是他非他394.第389章 東西兩顧126.第125章 不斷264.第261章 設宴318.第314章 擡槍(2合1還債)50.第50章 水戰(下)126.第125章 不斷169.第167章 國破山河在453.同人6:虞夫人——Narkissos206.第204章 鬆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