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張三丰回憶錄(4)
事實上,從謠言到處流傳的那一天起,我便十分注意收集關於郭破虜的消息了。從各種謠傳中,我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這些謠傳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但有一個地方,卻與這種謠言毫不沾邊。
沒錯,這個地方就是少林大學。
據我所知,少林大學可不是一個不愛散播謠言的大學。事實上,少林大學有一個傳統,就是十分喜歡編造和散佈謠言。
比如很久之前,有個叫慕容博的少林教授便曾經造過一個十分惡劣的謠言,致使整個學術界都對來大宋國的契丹學者蕭遠山一家採取了抵制的態度,使蕭遠山學者一家遭受到了很大的痛苦。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因爲少林大學喜歡造謠,所以纔有“不妄語”的校訓。通過對謠言來源,散佈範圍的分析,我繪製了一張地圖,在有關於郭破虜謠言的地方都標上紅點。
結果,我有一個重大的發現。那就是在少林大學方圓十里之內沒有謠言流傳。
這種反常的現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但是當時我手中的資料太少,我也不好說什麼。
自從武當大學創立之後,隨着與同行的專家學者的交流rì多,我覺得資料收集的也差不多了,是時候對郭破虜給學術界出的難題做一個結論了。
於是我將大小事務交給了學生宋遠橋打理,自己一頭扎進了圖書館,理一理思路,開始寫我的學術論文了。
但是,我沒想到的是,完成這篇學術論文要比我想象的艱難的多。當我開始着筆的時候,我發現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搞清楚,作爲一個學者,我不能對一些問題含糊了之。
進去沒過七天,我就出來了。我只開了個頭,我決心要好好寫這篇論文,我甚至有將他寫成一本專著的想法,專著的題目我都想好了,就叫《告訴你一個你不知道的郭破虜》。
那時候我雄心萬丈,一篇討論郭破虜下落的論文我覺得不夠,所以我決定乾脆寫個專著,創立一個學科比較好。
接着,我離開了武當大學,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蒐集到關於郭破虜的謠言一萬八千三百六十五條,走訪過郭破虜曾經戰鬥過的襄陽古城、風陵古渡等地方,採訪了與郭破虜曾有過交往的專家學者三百餘人。
在做這個研究的過程中,我漸漸感受到了作爲一個戰鬥英雄的郭破虜的質樸與勤勞。當我再次回到武當山的時候,只花了兩個星期不到,我就寫出了這本三十萬字的專著。
關於專著,我的觀點與學院派的專家不一樣,我總是避免一些十分枯燥的學術術語和單純的說教,我喜歡採用一些小故事來說明問題。
爲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的專著總是被傳統的學院派的批評家所譏笑。他們認爲專著就應該是嚴肅的高高在上的,不止一次,我聽到最多的批評就是張三丰這個不入流的學者,寫的專著跟小說似的。
這在他們是譏諷,但在我看來,卻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因爲在整個學術界,只有我的專著能夠被當成小說來讀,我的很多讀者,都是初中生高中生,通過我的專著,他們瞭解到了很多歷史學科的前沿的東西。
這不是很好嗎?我一直呼籲,學術應該撕下面紗迴歸生活。作爲一個學者,你的專著除了深邃的思想可以讓人看不懂外,你不應該因爲其他方面的問題使專著讓人看着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