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變幻

司馬師沒有如願。

其父司馬懿得悉他的來意後,並沒有給蔣濟作書信。

反而以秋收在即需要驅趕破壞糧食的野獸爲由,時常帶他與部曲外出打獵。

但司馬師知道這是自己阿父的藉口而已。

自從開春時被授轉爲太尉、擊退蜀將馬岱的進犯後,他阿父就將諸多軍務轉給麾下各部將率以及各郡太守,除了偶爾巡視一番農桑就以狩獵爲樂了。

如前不久還獵到了一隻白鹿。

作爲祥瑞的象徵轉來洛陽後,還被天子曹叡以“周公輔佐成王時有白雉之貢、今太尉戍守雍涼有白鹿之獻”等言辭嘉獎。

司馬師知道,自己阿父其實對狩獵的興趣並不大。

之所以時常爲之,不過是向天子曹叡以及洛陽廟堂表示,現今雍涼逐步進入了鮮有戰事的時期,他亦無所事事,差不多該徵調歸朝了。

說白了,就是想着急流勇退、卸下都督雍涼的職責與兵權。

這也是司馬師近來綢繆的事情。

故而,他連續隨去狩獵數次之後,也倏然發現自己似是當局者迷了。

準確的來說,是他將夏侯惠當做假想的對手後,好勝心也由此大熾,導致自己一葉障目而不自知。

如果不是因爲好勝心作祟,他就應該暗中“幫襯”夏侯惠一把纔對!

想想就知道了。

他阿父位極人臣的危機在哪裡?

一半原因在於掌兵權,另一半緣由則是因爲魏國宗室大將與譙沛督率後繼無人!

司馬懿如今在做的事情,就是想着將兵權交出去;而他如果想爲父出力的話,就應該促成魏室迎來一位大權在握的督率——如若曹真或者夏侯尚還活着,司馬懿根本不用擔心自己會迎來猜忌!

畢竟,蜀吳猶在呢!

魏國代漢還沒多少年,仍談不上人心所歸呢!

當今天子曹叡再怎麼猜忌臣子,都不會無智到做出“頗牧不用”這種自毀長城的事情來。

況且,司馬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然入局了。

在故意將信息泄露給吳應、讓仲弟司馬昭與何曾以及曹肇虛與委蛇等令夏侯惠忌憚之舉,就是參與其中給夏侯惠添堵~

也是變相的給其父幫了倒忙。

如此,他阿父司馬懿若是給蔣濟作書信那纔怪了。

帶着這層領悟的他,也徹底放開心懷投入狩獵的樂趣中,不復再提及關乎廟堂之事。

對於他的變化,知子莫若父的司馬懿老懷甚慰。

沒有人知道,在司馬懿心中,此生最驕傲的成就,並不是出將入相、位極人臣,將河內司馬氏的門第從郡望擢爲天下名門等等,而是膝下有司馬師這個“好大兒”。

子嗣本就是生命的延續。

而司馬師令他覺得,有子如此、死復何恨!

只不過,司馬師後知後覺了、打算在短時日內不再參合魏國宗室與譙沛子弟之事了,有人卻是將事情接力了過去。

卻說,自從將夏侯惠謫貶的詔令下來後,夏侯獻與秦朗等人都不免飲宴作賀了一番。

但他們並不覺得夏侯惠就此失寵了。

更因爲吸取了前番北邙山莊園的那次教訓,不敢在這個節骨眼上勸說,如以洛陽中軍不可久在外的理由,請天子曹叡將鎮護部調回來。

他們只是思慮着,能否以鎮護部現今沒有將主節制爲由,讓天子遣個監軍過去而已。

人選都想好了,乃是已故大司馬曹仁的長子曹泰。是的,他們並不介意與其他人一併執掌中軍。

之所以針對夏侯惠,除了曹爽是源於私憤之外,夏侯獻等人那是因爲夏侯惠短短几年內所建立的功績,令他們相形見絀、讓他們愈發難在中軍內立足。

算是嫉賢妒能罷。

只不過,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們還沒有商議好如何勸說天子曹叡之時,洛陽城內便有了讓他們其一過去鄴城節制鎮護部的聲音。

這種聲音對他們很不利。

看似聲援,實際上卻是會讓他們迎來曹叡的警惕,以爲他們在暗中遣人造勢、以求染指鎮護部的兵權。

也將他們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陷入了被動之中。

連推舉曹泰出任監軍的想法都不敢再提了。

爲此,他們私下還相互確認過,想排查出是誰的幕僚在幫倒忙、想遏制住這股聲音。

當然了,他們註定是徒勞無功的。

因爲這是夏侯衡給予他們的“回饋”,對他們朋黨擠兌夏侯惠的報復。

事情經過了半個月的發酵、逐步上升到朝廷官員也開始議論之後,天子曹叡一錘定音,以討虜將軍樂良兼領鎮護部監軍而落幕。

但影響卻沒有結束。

對討伐遼東公孫很是心切的曹叡,對這種讓鎮護部引來朝野矚目的事情,十分震怒,在私下遣校事暗查無果後,便將唯一沒有人推舉的屯騎校尉曹肇擢爲五校督,以再次分中軍權柄來敲打夏侯獻等人。

迎來意外之喜的曹肇,半點開心都無有。

理由是天子給予他的權柄,就是掉進褲襠裡的黃泥巴。

讓他百口難辨。

秦朗與曹爽皆猜測是他放出來的風聲,先前兩不相幫的姿態只是假象,爲的就是現今從中得利。

就連夏侯獻都難免狐疑。

雖然沒有明着說,但彼此已然不復先前那般親密無間,不復依着一明一暗將秦朗與曹爽當作棋子的協議行事了。

不可免的,他被孤立了。

且還迎來了衆人的提防之心,以及一些覺得他未來可期的趨炎附勢者。

故而,帶着憋屈,在何曾的建議下,他索性放下了僞裝,開始積極結交與拉攏志同者經營自身的權勢。

也就是說,他步入了夏侯惠的後塵。

但與夏侯惠不同的是,他是以天子曹叡的喜惡爲準繩,向素來被曹叡敬重的老臣、器重的士族等靠攏。

對於京師發生的這些,夏侯惠並不知道。

他如今已然趕到幽州刺史部的治所、燕國薊縣外。

出於隱秘的考慮,他沒有入城,而早就被曹叡私書叮囑的刺史毌丘儉帶着十餘部曲出城二十餘里,與他私會於水畔。

53.第53章 染徵袍第198章 旌旗猶魏第189章 逞口舌第300章 曉世故第248章 勘察第11章 各有思96.第96章 小婢女104.第104章 結髮99.第99章 蓋彌彰第154章 似懂了第297章 不窺變通109.第109章 請纓74.第74章 廟算129.第129章 改道第44章 花明第306章 回答朕第261章 卻之不恭第273章 夜談第280章 求歸83.第83章 皆學問第259章 罪人第186章 穿胸49.第49章 逢時第14章 臣無罪第187章 無裨120.第120章 不可避第291章 洛陽典農部73.第73章 篤定130.第130章 當百第16章 困頓第4章 休沐第38章 何懼之第22章 殊矣92.第92章 偶遇第1章 楔子89.第89章 詐關第175章 驚喜來第157章 且試52.第52章 狼狽第10章 狡詐乎第280章 求歸62.第62章 厚顏111.第111章 首肯54.第54章 匹夫第292章 私問第16章 困頓第163章 部將71.第71章 扈從第30章 失東隅第234章 噤聲第165章 鷙鳥80.第80章 臨風第137章 禍伏101.第101章 當變第2章 入闕第248章 勘察第255章 歲末第168章 安下第29章 居不易第299章 無外人第20章 可志同第134章 罷歸第138章 不語第182章 入甕第260章 好心壞事第159章 鴻鵠志第7章 入東堂第171章 留下第217章 惠求教第246章 乃何人也第286章 復甦第301章 論跡第28章 窮也第164章 非莽夫第33章 逐出63.第63章 死別第209章 畏水如虎第273章 夜談第291章 洛陽典農部128.第128章 拔刃84.第84章 臨發第20章 可志同93.第93章 言外意第139章 當慎第193章 邙山宴3第270章 喜怒113.第113章 後手第297章 不窺變通第148章 歸宅114.第114章 雁北第262章 人心向背第244章 觀滄海第249章 白鶴翩飛51.第51章 犯忌103.第103章 迎親第210章 分權151.第151章 易也70.第70章 詔來第187章 無裨第247章 至遼
53.第53章 染徵袍第198章 旌旗猶魏第189章 逞口舌第300章 曉世故第248章 勘察第11章 各有思96.第96章 小婢女104.第104章 結髮99.第99章 蓋彌彰第154章 似懂了第297章 不窺變通109.第109章 請纓74.第74章 廟算129.第129章 改道第44章 花明第306章 回答朕第261章 卻之不恭第273章 夜談第280章 求歸83.第83章 皆學問第259章 罪人第186章 穿胸49.第49章 逢時第14章 臣無罪第187章 無裨120.第120章 不可避第291章 洛陽典農部73.第73章 篤定130.第130章 當百第16章 困頓第4章 休沐第38章 何懼之第22章 殊矣92.第92章 偶遇第1章 楔子89.第89章 詐關第175章 驚喜來第157章 且試52.第52章 狼狽第10章 狡詐乎第280章 求歸62.第62章 厚顏111.第111章 首肯54.第54章 匹夫第292章 私問第16章 困頓第163章 部將71.第71章 扈從第30章 失東隅第234章 噤聲第165章 鷙鳥80.第80章 臨風第137章 禍伏101.第101章 當變第2章 入闕第248章 勘察第255章 歲末第168章 安下第29章 居不易第299章 無外人第20章 可志同第134章 罷歸第138章 不語第182章 入甕第260章 好心壞事第159章 鴻鵠志第7章 入東堂第171章 留下第217章 惠求教第246章 乃何人也第286章 復甦第301章 論跡第28章 窮也第164章 非莽夫第33章 逐出63.第63章 死別第209章 畏水如虎第273章 夜談第291章 洛陽典農部128.第128章 拔刃84.第84章 臨發第20章 可志同93.第93章 言外意第139章 當慎第193章 邙山宴3第270章 喜怒113.第113章 後手第297章 不窺變通第148章 歸宅114.第114章 雁北第262章 人心向背第244章 觀滄海第249章 白鶴翩飛51.第51章 犯忌103.第103章 迎親第210章 分權151.第151章 易也70.第70章 詔來第187章 無裨第247章 至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