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號 革新故事

小暑:初候,溫風至。

親愛的美奈女士:

大明洪武皇帝登基之後,爲了締造萬年太平,爲了能夠讓子孫永遠的擁有天下,他算是費盡了心血。他設計了一整套東西,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堅信只要這一套東西能夠被永遠的堅守下去,天下就永遠姓朱。然而他的設計很快就被人打破了,在臨終之際,他把江山社稷交給了朱允文,他安排的輔佐朱允文的大臣很難說是稱職的,而朱允文本人也是很成問題的一個人。要麼你就善待那些藩王,如果你決心要削藩,就應該更加堅決一些。他又要削藩,有不願意承擔殺掉叔叔的罪名?對於朱棣這樣一個人來說,把它直接殺掉,遠比把他關起來慢慢折騰死要好的多。這也讓我想起了大明的景泰皇帝,當朱祁鎮返回大明之後,給一個上皇的名號,然後將他幽禁在一個地方。要麼你就乾脆將大位奉還,當然做過御座的人如果失去了皇位,總是免不了橫死,但這樣至少保全了忠臣的名號。

退一步,也應該好好的將他養起來。如果實在不放心,那就乾脆將他一刀解決了,又不放心,又不願意擔上一個弒兄的罪名,這種人往往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按說像景泰皇帝這樣,在關鍵時刻被扶上皇位,打退了瓦剌,保住了大明的社稷。擁有如此巨大的功德,應該不至於英年早逝,不至於斷子絕孫。而且他犯了一個極爲關鍵的錯誤,就是不應該把于謙視爲自己的親信。這個人忠於社稷不忠於皇帝,在社稷危亡的關頭,他可以拋棄正統皇帝。同樣也可以出於社稷安危的考慮,拋棄景泰皇帝。今天很多人爲于謙被正統皇帝所殺,感到委屈,認爲于謙是一個忠臣。我認爲于謙是大明的一個賢臣,卻不是任何皇帝駕前的忠臣,據說在奪門之變發生以前,于謙就已經得知了消息,他身爲兵部尚書。一沒有向皇帝告知此事,二沒有自己採取行動,就這麼眼睜睜的看着景泰皇帝被解決掉了,相信于謙心裡知道奪門之變,一旦發生他自己肯定是活不了的,可他仍然做出了這樣的選擇。爲了明朝的社稷,不僅可以犧牲皇帝,也能夠犧牲自己。

所以景泰皇帝在平息了局面之後,應該迅速的提拔那些忠於自己的人,培植那些堅決支持自己的力量。對於于謙這樣的人,絕不能把皇帝的身家性命交給他。很多人理解不了宋高宗爲什麼不願意收復故土,迎回二聖。道理很簡單,如果故土真的被收復,二聖真的被迎回。接下來就會發生一件事,立誰的兒子爲皇嗣?當時高宗已經沒有了生育能力,所以天下終究要還給欽宗的後人,宋高宗註定只是一個過渡,如果明知道這個人只是一個臨時皇帝,如果真正的皇帝已經被迎回,這個時候還有幾個人忠於宋高宗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奪門之變在宋朝上演是極高概率事件。朱祁鈺就是因爲沒有這樣的遠見,最後才落得那般下場。

當年秦始皇登基之後,採取了一連串的措施,目的也是要打造萬年基業。可是在短短的十五年後,大秦就土崩瓦解、蕩然無存。問題就在於他們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社會其實就像是一個房間一樣。你可以用自己的雙手讓它變得更加的整潔有序,但你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就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房間裡會落滿灰塵,所以對房間進行清理是一個持續性的工作。而不是做完這一次以後就不要做了,就如同當年周公制定周禮之後,天下秩序井然,周禮對社會的影響極爲深遠。孔子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感嘆禮崩樂壞,其實這就好比房間很久沒有人打掃,自然的就會出現灰塵。所以社會每過一段時間就要進行一輪革新,這樣才能夠保證它能健康運行。而且周人曾經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周雖舊邦,天命維新。苟日新,日日新。

儘管如此,隨着時間的推移,周朝還是出了問題。秦朝之所以亡得那麼快,是因爲大秦的主其事者,從來沒有正視過問題的存在。隋朝之所以亡的那麼快,道理也是一樣的。不是說隋朝的皇帝不是所有的問題,而是無視關鍵的問題。特別是到了後期,皇帝特別不願意聽到壞消息。於是就沒有了壞消息,可以說皇帝親手摧毀了大隋的免疫系統。就算是病毒侵入也不會發燒,不會流鼻涕不會頭暈。忽然之間就被直接送去了陰曹地府。人隨着長大,教材對他的影響會有所削弱。小的時候閱讀教材總覺得支持革新的人一定都是正面人物,而不支持革新的那些人都是反面人物。那個時候我覺得支持革新的人,都是追求進步的人,不支持革新的那些人,都是阻礙進步的人。實際情況總要比我當時感覺的要複雜,同樣是革新,有的是對的,有的是錯的。就算是對的事情,在錯誤的時間去做也不會有好結果。所以不要一聽到革新兩個字就迫不及待的跑去支持,第一要看革新是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如果沒有做到對症下藥,或者藥物的副作用比問題本身更可怕,那就必須要慎重了。第二要看時機是不是合適,及時做這件事情很有必要,可如果連基本的條件都不具備,勉強着去做,可能會導致相反的結果。

有不少人會扼腕嘆息,島國的人在讀了魏源的著作之後,就有了革除舊弊的想法,最終島國的有識之士完成了自己的心願。在北洋情況卻不是這樣的,有時只是結成團體向皇帝提出了革新的建議。這個時候的皇帝。應該努力去爭取朝中重臣的支持,並且安排他們去執行。可能是光緒皇帝也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卻沒有成功。於是就幻想着只憑着一份詔書就能夠徹底的扭轉大清的國運。對外簽了不平等的約定,把責任全部算在李鴻章的頭上。

康有爲等人的見解,不過如此。就算李鴻章是一個壞人,就算他極端的自私。如果明明可以簽訂一個平等的約定,而他卻一定要割肉給對方。天下有這樣的壞人嗎?或許有人說李鴻章拿了對方的好處。這種推測也是極不合理的,如果可以籤一個平等的約定,他李鴻章就是國之柱石,若是籤一個嚴重有孫大清的約定,他就會變成一個被千夫所指的人。對方能輸出多少理解讓李鴻章心甘情願的被千夫所指呢?如果說康有爲不明白其中的情形,倒還情有可原。光緒皇帝對這一點應該是一清二楚,可他還是把約定有損大清的責任全部推給李鴻章,且拒絕重用此人。可見他也不是什麼有擔當的人,受國之垢爲社稷主,受國不祥,爲天下王。皇帝不能把責任歸咎於自己,這是不祥之兆,他一定會失去天下的。

島國憑藉革新而走上了富強之路,這一點是非常令人欽佩的。在來信當中你跟我討論了類似的問題,自從戰火消弭之後,島國開始重建,延續了接近五十年的繁榮。可是從那之後,問題就積累的多了起來。可惜的是,可惜的是你們沒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你的擔憂,我深有同感,但以我淺薄的認知,實在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你們的問題。當然多年以來你們做過各種各樣的嘗試,效果卻都不理想。可如果不做這樣的嘗試,結果可能會更加的糟糕。現在島國特別是年輕人中間瀰漫着這樣一種氛圍。似乎人生已然這樣了。這就好比每個人都已經拿到了自己的劇本,看到了最後的劇情。於是大家就這麼按部就班的演下去,每個人看上去都是一臉無所謂的樣子。隨着老年人在人口當中的比重越來越多,每一個年輕人都承受着巨大的負擔。這個負擔讓他們根本無法做他想,只能老老實實的在那裡工作。

我曾經聽說過這樣的傳聞,在島國凡是開豪車的那些人都是老人。年輕人開的都是那些相對廉價的車,不僅如此,情侶出去吃飯也要先看哪一家餐廳打折,然後再去。北洋的情況卻不是這樣,有大量的年輕人開着好車,情侶出去吃飯不一定是直接奔着最貴的餐廳去,但也絕對不敢哪家便宜就帶着女朋友去哪家。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北洋年輕人是有希望的,他們只要努力就可以賺到錢。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老年人的人口比重當中的增加。他們的社會負擔也會隨之加重。所以我曾經說過,南半島和島國發生的事情很可能在北洋發生。當然我們已經看到了南半島和島國發生的事情,如果能夠未雨綢繆,提前採取一些舉措。或許一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不管怎麼樣,一個社會絕對不能喪失清理社會弊病的自覺。

許多事情只要說明白了,你就會覺得很簡單。但在你把它弄明白之前就會覺得它很難,正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根據我有限的經驗,自認爲真理是從錯誤當中一點點發現的,有沒有可能在第一步就直接與真理相遇,我不能說這種,可能性完全不存在,但它出現的概率確實比較小,大多數情況下規律都是在不斷的試錯當中發現的。由此可見,在處理一個問題之前,先要調查研究,再就是綜合各種因素進行科學的分析,得出一個正確的判斷,形成一個科學的方案。我曾經反覆提到過這樣一個現象,就是聰明的人非常善於發現規律,而事後的總結對發現規律是非常有幫助的。過去這麼多年,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其他方面,我都沒有發現一種叫規律的東西,可見在這方面我沒有很用心。

雖然在寫作方面我耗費了接近十年的時間,但這十年時間給我的東西,很可能不如別人在一年當中所獲得的東西多。之前在跟朋友通信的過程當中,我曾經多次談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隨着年紀的增長,我發現自己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這讓我感到擔憂,但同時我又想到一個問題,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很可能是隨着年紀的增長,我逐漸出現了一種惰性。就是時間讓某些因素在我的身上不斷的累積,最終形成了一種弊端。由於我沒能夠及時的把它清理掉,使得自己越來越落伍。對於大多數年輕人的想法,我可以不贊同,但不能不瞭解。我可以不按照他們的需要營造一種虛假的東西,讓他們喜歡我。但我可以避免觸犯他們的禁忌,從而引起他們的厭惡。我不知道我的這種感覺是否正確,前些年我覺得網絡上的氛圍顯得相對寬厚,但近些年網絡上的氛圍似乎顯得更加的情緒化,更加的惡毒和刻薄。我坦率的承認自己在認知方面的嚴重缺陷,有可能是這些年我變得越來越招人討厭了,而不是這個環境變得不如從前寬容了。

一個人如果在生活學習工作當中不斷的發現規律,他一定會有一個非常輝煌的人生。如果這個人終其一生對規律兩個字都非常的陌生,要說這個人有出息是絕對不可能的。爲什麼在接近十年的時間裡,我的作品那麼不受人們歡迎?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從來都沒有弄明白讀者到底喜歡什麼樣的東西,我也不知道網絡小說到底應該怎麼寫,因爲在寫這些書之前,我其實沒怎麼看過網絡小說。放在從前讓我讀網絡小說,我可能未必能夠看得起這些作品,然而他們真的很受歡迎。不過退一步說,我寫的那些東西就能經得起推敲嗎?實際上也不能。所以學習一種了不起的思想,我覺得很有必要,我也相信他會對人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不僅僅是讀他的書,而是通過這些思想能夠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發現一些規律。

在某個短視頻的平臺上我關注了一位某著名學府的學子,她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學習是有規律的。如果你是按照規律學習你學習的效率就會非常高,如果你是非常死板的機械的在那裡學,效率就會很低。區別一個人是不是聰明,我覺得就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沒有不精準的。小的時候沒有自知之明,總希望被人承認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我長大之後有這樣一個想法,就是千萬不要給孩子這樣一種暗示,就是你很聰明。所以你不怎麼學,也能夠成績很好。一個人只有全身性的投入,才能夠發現其中的規律。如果是三心二意,你是沒辦法把任何事情做好的。

我覺得表揚一個孩子聰明遠不如表揚一個孩子勤奮來的比較好,有人曾經說過,少兒好學,大有可爲。當他表現的非常好學,這個時候你再去提示他應該在學習當中善於發現規律,要想發現規律就得做調查研究,就得做科學分析,就得一邊思考一邊實踐,就得不停的總結經驗和教訓,隨着時間的積累,他就會看到一種叫做規律的東西。如果你又善於發現規律又非常勤奮,對於衆人來說你已經過於強大。在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人,善於講道理。在實踐當中卻是十足的矮子,我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可能我講的那些道理也實在不怎麼樣,但自己卻對他非常的自信,因爲我的認知裡這已經非常完美了。如果有人能夠在辯論當中輕而易舉摧毀我的邏輯基礎,其實也是我非常渴望的。因爲這對我真正發現真理是很有幫助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很可能處於某種謬誤當中而不自知。我既然有了這樣的思考,也許我應該花費時間去多讀一讀那位大人物的著作,我希望得到的不是一連串的道理,而是在實踐當中給我一些幫助。

至於實踐當中能不能給我幫助,並不取決於那些著作完全取決於自己,因爲那位大人物已經在實踐當中證明了自己。讀書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同時應該知道讀書並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如與這位先生同年代的人當中,很多人讀書比他讀的還要好。他讀的是譯本,而其他有很多人讀的都是原文。只不過其他人是在那裡讀死書,拿着書裡的條條框框來指導實踐。而這位先生則大不相同,他心中所裝的那些道理都是從實踐當中發現的。然後帶着這些道理去讀那些著作,希望得到印證。讀書爲了實踐而不是實踐,爲了讀書。我讀書養成了這樣一種習慣,就是完全不考慮它的實用性,看哪一本順眼就去看哪一本,結果就是書讀了不少,他對我實在沒什麼幫助。我不知道我這種習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但至少應該承認我的這種習慣是非常有侷限的。

我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這麼一天,我能夠熟讀那位先生留下的著作。所謂熟讀,就是到了幾乎可以背下來的地步,那個時候我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會不會在談話的過程當中經常引用書裡的原文?但在實踐生活當中從來沒有發現什麼規律。活到如今這個歲數,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我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聰明。而且我也特別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傻子,別人以爲我是個傻子並不是什麼壞事,假如別人認定我是一個聰明人,反而會給我帶來很多的麻煩。當然別人認爲你聰明還是認爲你傻,有時候並不是取決於事實上你的情況怎麼樣,而取決於他的需要。如果說你傻對他有利,他就會說你傻,如果說你聰明有理他就會說你聰明。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你不能讓他摸清楚你到底是聰明還是傻最好,你給他的印象是模糊的,是說不清楚的,這樣你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的利益。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裡,每一個角落裡都充滿了正能量。比如在單位同事的閒聊當中,大家就會忍不住撐在社會上取得各種非凡的成就。比如在年底單位聚餐的時候,大家就會忍不住誇讚我們這邊巨大的成就,對於這樣的一種情形,我的心態有些複雜。也許正因爲如此,會讓一些人覺得我是一個十足的壞人。我必須在這裡再次提醒自己,在跟單位同事在一起的時候務必要保持警惕,只要可以不說話就不要說話,只要能少說話就不要多說話。如果實在管不住那張破嘴,也一定要牢牢的記住。有些話題永遠不要介入進去,必須要牢牢的記住與單位的同事保持距離,你絕對跟他們不是一夥的,如果你把自己當成跟他們一夥的。用不了多久,你就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如果我們這個社會能夠向人們定期打掃衛生一樣過一段時間就能夠清理舊弊,我們這個社會就能夠長時間的維持健康運轉。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意識到自己的侷限性。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有能力一次性的解決問題,往往解決了這個問題,過不了多久那個問題就會冒出來。所以不要停止思考,而且要重視小問題。我曾經在很多個場合反覆的提到過這樣一個道理,就是一個人能夠把小事情處理好,就不會出大問題。反過來如果一個人不屑於處理好小事,總有一天問題會大到,他沒有辦法解決。所以教育孩子要特別從小處着手,在細微處着手。比如寫字的時候應該保持好的坐姿,比如應該養成一些好的習慣。有很多成功人士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面對這樣的人,你要樂於向他們學習。其實越有成就的人越願意學習,越是表現的亂七八糟的人,越驕傲自大。

此致

敬禮

你的朋友陶唐

新豐九年六月初五

第004號 成年人的世界第125號 山水第314號 伏火雷第236號 紫萱非紫萱第016號 竹林因緣第232號 風之花第169號 生活的流程第301號 空想第155號 革新故事第275號 風化第041號 夢遊島國第230號 美的意義第182號 雨花寺第284號 平安順遂第151號 單身曲藝第138號 須彌山問對第108號 假想採風第118號 追光第204號 貧瘠之壤第170號 治理的藝術第248號 因果定律第269號 詭譎第189號 透過歷史看未來第359號 祈福第293號 偶然與必然第144號 觀想第152號 籠中鳥第130號 神燈第166號 百合的味道第191號 我的世界在坍塌第083號 新事物第195號 楚囚之歌第137號 社團活動第023號 離異傳聞第071號 心境第235號 鳳鳴第173號 名街第320號 初假第305號 仲冬花味第148號 人性的養成第080號 落寞的佛國第072號 我有一個心願第286號 澀第100號 年代風尚第165號 祈年第068號 神主山第281號 生死之間第293號 偶然與必然第008號 可以清心第255號 理性幻想第249號 浮生第016號 竹林因緣第342號 順否第343號 緣第053號 可鹽可甜第261號 事緩則圓第104號 論學第259號 花味第221號 佛前供養第303號 水底陽光第314號 伏火雷第235號 鳳鳴第079號 楚事紀與苗氏春秋第284號 平安順遂第089號 不穿長衫的夫子第301號 空想第338號 鳳還巢第048號 熱愛跳舞的女子第266號 分心第092號 邦無道則隱第178號 粗線條的狂亂舞蹈第065號 佛窟第049號 詭譎第136號 百年前夜第050號 茶系女孩第067號 消失的鞭子第075號 洋瓷碗第070號 偶像第081號 複雜聲音第068號 神主山第038號 稚雛第101號 娛樂圈道士第284號 平安順遂第273號 道第153號 夢中婚第320號 初假第263號 匠人和意外第358號 燈光球場第016號 竹林因緣第071號 心境第056號 紅色帽子第334號 泄氣第014號 暗黑世界第302號 神遊九重第092號 邦無道則隱第310號 流水有深意第087號 歷史迷第357號 雪否
第004號 成年人的世界第125號 山水第314號 伏火雷第236號 紫萱非紫萱第016號 竹林因緣第232號 風之花第169號 生活的流程第301號 空想第155號 革新故事第275號 風化第041號 夢遊島國第230號 美的意義第182號 雨花寺第284號 平安順遂第151號 單身曲藝第138號 須彌山問對第108號 假想採風第118號 追光第204號 貧瘠之壤第170號 治理的藝術第248號 因果定律第269號 詭譎第189號 透過歷史看未來第359號 祈福第293號 偶然與必然第144號 觀想第152號 籠中鳥第130號 神燈第166號 百合的味道第191號 我的世界在坍塌第083號 新事物第195號 楚囚之歌第137號 社團活動第023號 離異傳聞第071號 心境第235號 鳳鳴第173號 名街第320號 初假第305號 仲冬花味第148號 人性的養成第080號 落寞的佛國第072號 我有一個心願第286號 澀第100號 年代風尚第165號 祈年第068號 神主山第281號 生死之間第293號 偶然與必然第008號 可以清心第255號 理性幻想第249號 浮生第016號 竹林因緣第342號 順否第343號 緣第053號 可鹽可甜第261號 事緩則圓第104號 論學第259號 花味第221號 佛前供養第303號 水底陽光第314號 伏火雷第235號 鳳鳴第079號 楚事紀與苗氏春秋第284號 平安順遂第089號 不穿長衫的夫子第301號 空想第338號 鳳還巢第048號 熱愛跳舞的女子第266號 分心第092號 邦無道則隱第178號 粗線條的狂亂舞蹈第065號 佛窟第049號 詭譎第136號 百年前夜第050號 茶系女孩第067號 消失的鞭子第075號 洋瓷碗第070號 偶像第081號 複雜聲音第068號 神主山第038號 稚雛第101號 娛樂圈道士第284號 平安順遂第273號 道第153號 夢中婚第320號 初假第263號 匠人和意外第358號 燈光球場第016號 竹林因緣第071號 心境第056號 紅色帽子第334號 泄氣第014號 暗黑世界第302號 神遊九重第092號 邦無道則隱第310號 流水有深意第087號 歷史迷第357號 雪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