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建中元年
…
過了年,也就是1100年,趙宋王朝正式改年號“建中”。
老實說,趙俁不喜歡這個年號,“建中”,聽諧音,有點“賤種”的意思。
好在,這注定了只是一年多的過渡年號,趙俁只要忍到向太后過世,就可以把它給換掉,然後徹底開啓真正屬於自己的統治時期。
蔡卞很效率。
年前,包括司馬光在內的那十三個人,就被蔡卞定了罪,鐵證如山。
從這十三個人家,僅金銀就查抄了近千萬貫,田產查抄到了多達一百多萬畝,有些人家,甚至就連家僕都是人人錦衣金帶,其中一人家裡更是抄出來了三十幾個沒奈何(也就是五十斤一個的銀球,甚至還有五十斤一個的金球)。
拿到這個結果之後,趙俁將清單扔到了一直在爲司馬光等人辯解的大臣面前,質問:“這便是爾等所言的君子,一心爲我大宋?”
面對這樣的結果,一時之間,誰敢再爲司馬光等人辯解?
其實,說老實話,司馬光真有點冤枉。
他家抄出來的錢財田產並不算特別多。
但架不住他的親族仗着他的權勢,橫徵暴斂,積攢了大量的財富。
關鍵,蔡卞將司馬光和另外趙俁精挑細選出來的十二個大貪官一塊查,他們的財富總和加到一起,可不觸目驚心嗎?
蔡卞當即請求,加大治理貪腐的力度。
很顯然,新黨這是準備趁着這個機會,大肆清算舊黨。
在趙俁看來,趙宋王朝現在最大的問題,還不是冗軍的問題,而是冗官的問題。
爲防止武將專權,從趙匡胤時期起,趙宋王朝就推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的地位被拔得極高,導致官僚隊伍惡性膨脹。
像趙匡胤時期,趙宋王朝全國上下一共就只有兩三千個官員。當時,官僚體系精簡,中央設三省六部,地方以州縣二級製爲主,也能治理天下。
到了趙光義時期,官員的數量就翻了一倍。而且,科舉每科錄取人數從趙匡胤時的十到三十人增至二百到三百人,整整翻了十倍,開後世“恩科”先河。
到了宋真宗時期,這每科錄取人數就漲到了約五百人。
到了現在,每科錄取人數已經達到了一千人。
其實,科舉的問題還不算大。
真正的問題是,中高級官員可蔭子孫、親屬,如宰相可蔭十人,導致“一人入仕,子孫親族俱可得官”。
爲了安置冗餘官員,從宋真宗時起又設“提舉宮觀”等虛職,當時此類閒官就已經佔官員總數的百分之十。
這些積累下來,到了宋真宗時期,趙宋王朝的官員就達到了一萬兩千多人。
到了宋仁宗時期,又翻了近一倍,趙宋王朝的官員高達兩萬一千多人。
宋神宗時期,進一步達到了兩萬四千多人。
而到了現在,由於黨爭等因素,官員已經快四萬了。
——新舊黨爭中,每一方上臺都大規模清洗異己、安插親信。例如:新黨執政時,舊黨官員被貶或閒置,但保留俸祿。
現如今,趙宋王朝官員的俸祿佔財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趙宋王朝收上來多少稅收,能扛得住這個財政黑洞的消耗?
爲彌補財政缺口,之前朝廷只能加重賦稅(如“方田均稅法”被扭曲爲斂財工具),激化社會矛盾。
更讓人無語的是,官員的數量翻了幾十倍,工作效率反而變得更低下了。
現在是,官員實際職務(差遣)與本官品級脫節,形成“有官無權”或“有權無官”的怪象。
這導致官員互相推諉、因循守舊,沒有多少人幹正事。
蘇軾給趙俁上的奏章中就嚴厲批評這種現象,稱之:“今之官吏,不敢行一事……”
還有就是,寒門士子通過科舉入仕的機會被擠壓,大量有才之士因黨爭或蔭補制度無法晉升,寒門士子入仕受阻,“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的科舉理想破滅,而蔭補官員佔據高位,形成“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的虛假繁榮。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已經不是短時間就能徹底解決掉的問題了。
但有一樁好處就是,趙俁不怕收拾這些貪官收拾得太狠了,就無人可用。
這麼說吧,就趙宋王朝現有的官員,都夠把那些貪官換幾百遍了。
而且,趙宋王朝還在搞科舉取仕,蔭補制度也還在大行其道,另外趙宋王朝還有太學,大量的太學生在那排隊等着當官。
在這種情況下,趙俁支持治理貪腐,不僅不會有人阻止,那些等着拿到實權一展其政治抱負的官員,更是恨不得舉雙手雙腳贊成。
所以,趙俁大手一揮,繼續……
得了趙俁的聖旨,新黨人士那是擼起袖子大幹特幹。
不過,有一點趙俁卡得很死,那就是空出來的這些崗位,趙俁可沒有給誰誰誰的親信,而是給了趙俁和張純挑出來的人才。
換而言之,藉着新黨清算舊黨,以及治理貪腐,趙俁將大量有能力的官員提拔起來。
當然,因爲這段時間主持治理貪腐的是新黨,近期上崗的有能力的官員,大多是新黨。
對此,趙俁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因爲只有這樣,新黨纔有大力整治貪腐的幹勁。
在這個過程當中,大量的贓款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朝廷。
趙俁力排衆議,先支付了拖欠日久的軍費,包括之前朝廷欠下的有功將士應得的賞賜。
這使得整治貪腐的行動以及趙俁本人得到了軍方的大力支持。
另外,趙俁也開始支付拖欠官員的俸祿。
也就是說,這些貪官倒了,大家全都撈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那整治貪腐,肯定還得繼續,誰反對,那就是跟軍政雙方的大部分人爲敵。
在這個過程當中遭到“迫害”的一些舊黨人士,不是沒去找向太后,想要向太后出面解決舊黨被打壓一事。
可向太后卻告訴這些舊黨人士,趙俁不是在打壓舊黨,他只是在解決朝廷所面臨的迫在眉睫的難題。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
趙俁這次讓張商英、李清臣、蘇軾篩選出來了大量有能力的官員。
誰都能看得出來,趙俁這是準備用這些有能力的官員來取代那些貪官。
而那些佔着茅坑不拉屎的沒有能力的官員,也一併被拔除了。
——在想要“搶地盤”的新黨的反覆建議下,趙俁將磨勘制度取消,全面評估各地官員的政績,政績考覈不過關的官員一律退位讓賢,以前那種按資歷自動晉升不問政績的事徹底沒有了,今後的風氣是能者上無能者下。
舊黨人士也明白,趙俁這真不是在針對舊黨。
要知道,這次篩選出來的有能力的官員,確實不全是新黨,而是新黨舊黨都有,認真說起來,因爲舊黨官員的總人數比新黨官員的總人數多,被趙俁和張純篩選出來的人才中屬於舊黨的還要更多一些。
只是,目前整治貪腐的是新黨,他們就算是清理掉那些貪官,將那些無能的官員趕走,也只會從趙俁和張純篩選出來的人才中挑屬於新黨的任用。
這導致有些州縣甚至出現了一整個州縣都是新黨官員。
見新黨如此“攻城掠地”,舊黨真急了,只能一遍一遍的找向太后。
向太后沒辦法,只能找趙俁商量解決的辦法。
“迫於向太后給的壓力”,趙俁只能讓蘇轍也負責整治貪腐的工作。
等到舊黨動手以後,下手一點都不比新黨軟弱,他們絲毫沒有因爲他們要收拾的官員大多也是舊黨就手軟,主打的就是,你不下去,我怎麼上來?
不得不說,“用後任查前任,查到問題了,就能頂替前任”這招實在太狠了。
當然,也得承認,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免有那些紅眼了的後任,爲了能夠坐上前任的官位,而栽贓陷害。
對此,趙俁的宗旨是嚴格執行誣告反坐,並且到了這一步,查案的可就不是新黨或者舊黨了,而是由皇城司以及趙俁針對此事特意成立的東廠負責嚴查。
爲了減少成立東廠的阻力,趙俁任命向太后的心腹宦官楊戩擔任廠公,而東廠的主體則由宦官擔任。
這也是張純給趙俁的建議,目的自然是爲了幫趙俁強化皇權與中央集權。
其實不用多說,這就是明朝的錦衣衛和東廠。
值得一提的是,鑑於原來的皇城司與錦衣衛還是有不少差別的,趙俁又重新定義了皇城司的職責,使其直接聽命於自己,負責偵辦欽定案件、緝捕要犯,無需通過常規司法程序。另外,作爲趙俁的親軍衛隊,皇城司承擔侍衛儀仗、巡查皇城、保護皇室安全的職責。再有就是,皇城司獨立於六部之外,可以直接向趙俁彈劾官員。主打的就是將皇城司徹底變成錦衣衛。
而東廠,也是獨立於六部之外,直接向趙俁彙報,其職能包括監視官員、百姓及皇城司,成爲趙俁耳目,防止權力被官僚集團壟斷,它又可以與皇城司相互制衡,避免單一機構權力過大。
由於皇城司和東廠可以繞過繁瑣的司法流程,快速響應趙俁的指令,這使得,在這次整治貪官污吏的過程中,出現的幾次問題,由皇城司和東廠出手,全都減少了官僚體系的推諉扯皮,高效又妥善地將問題全部處理掉,充分又快速地執行了趙俁這個皇帝的意志,確保了整治貪腐和整治怠政得以順利進行。
皇城司和東廠,尤其是後者,一戰成名。
新黨和舊黨中,不是沒有有識之士,意識到趙俁強化皇城司的職權和創建東廠,目的不簡單。
可目前階段,新黨和舊黨最大的敵人是他們彼此,他們一時半會還顧不上趙俁的小動作。
更主要的是,新黨和舊黨還沒意識到這是針對他們的機構,畢竟,皇城司本來就有,東廠又是爲了解決他們黨爭的問題剛建的“小機構”。
因此,一時之間,深陷黨爭的新舊兩黨官員也就沒太把皇城司和東廠放在心上。,
這也就使得,皇城司和東廠有了快速發展壯大的機會。
至於等新舊兩黨人士反應過來?
那時的皇城司和東廠已經成長爲他們撼動不了的存在,趙俁更是羽翼已豐,又沒有了向太后的制約,他們再想反對已經無效了。
經過整治貪腐,加上由蔡京主持的葉詩韻的三條經濟策略開始發力,源源不斷的財富彙集到京師,短短几個月時間,朝廷就開始扭虧爲盈,有了些許積蓄。
近來,蔡京又給趙俁獻計,在經濟體制方面進行變法,尤其是進行茶法鹽法的變革。
葉詩韻在第一時間就提醒趙俁了,蔡京的這些變法,其實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能搞到錢,但也會加劇社會矛盾,可以用一段時間,但不能一直用,否則貽害不小。
軍事方面。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調集,七萬宋軍已經集結在了大名府附近,隨時都可以北上。
另外,趙俁讓宗澤、張叔夜、王稟、何灌招募的神機左軍和神機右軍,也已經聚集到了汴梁城中,現在正在開封府的校場進行訓練。
這兩支軍隊,趙俁採納了李琳的建議,實行雙主官制,即:監軍負責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確保軍隊服從趙俁和朝廷的指揮;主將則專注於作戰指揮和訓練。兩者相互配合,將保證軍隊有戰鬥力,又避免軍隊脫離皇權和朝廷的控制。
簡單說一下。
趙俁讓童貫(以及他背後的李琳)負責建立和訓練神機左軍和神機右軍。
宗澤擔任神機左軍的都監,王稟擔任神機左軍的主將;
張叔夜擔任神機右軍的都監,何灌擔任神機右軍的主將。
神機左軍和神機右軍都以虎蹲炮、轟天雷、神臂弓等武器爲主,也都採取的是四千步軍配一千輕騎兵的編制。
還有,神機左軍和神機右軍的裝備是最精良的,趙宋王朝有什麼好東西,趙俁都給這兩支軍隊裝備上,而神機左軍和神機右軍的騎兵,更是奢華至極的一人三馬(大約一半戰馬、一半挽馬,必要時可增強神機軍的機動性)。
另外,在童貫的建議下,趙俁又集結了一萬廂軍,以及不少騾、駝、大車,給神機左軍和神機右軍擔任輔軍。
總之一句話,趙宋王朝這邊真的做好了不惜一戰的準備。
下面,就不知道遼、夏兩國如何應對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