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俁都說出來了,咱們兄弟十四個,死了十一個,就剩咱們哥仨,咱們三個得相親相愛相互扶持的話,趙佶想要參加科舉,趙俁能不同意嗎?
再說,新的皇子、宗室管理法是趙俁推行的,他總不能打自己的臉,不讓趙佶參加科舉吧?
所以,對於趙佶想要參加科舉,趙俁很痛快就答應了。
不過等趙佶走了之後,趙俁不禁皺起眉頭來。趙俁答應的痛快,但這並不意味着趙俁對趙佶就沒有防備。
趙佶都已經是親王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還想去考科舉,他到底想幹什麼?
‘刷聲望,伺機奪取我的皇位?’
除了這個理由,趙俁能想到的也就剩趙佶希望得到自己重用了。
然而,不論是哪一種,趙俁都肯定不能讓趙佶得逞。
先說前者。
因爲趙佶是歷史上的宋徽宗,趙俁對他,永遠都不會真正放心,不論他做什麼,哪怕他救了趙俁的命,尤其是在趙俁的兒子還小的情況下。
一頭雄獅打敗一個獅王,佔領了獅王的獅羣,幹得第一件事就是咬死獅王的所有幼崽。
趙俁穿越前,可是經常看動物世界。
還有就是,趙俁肯定不能讓趙佶把自己好不容易纔改變的歷史再掰回靖康之恥。
要知道,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趙佶和趙桓現在可都還活着,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
所以趙俁對趙佶肯定得嚴防死守。
至於後者?
哪怕趙佶真心渴望得到趙俁的重用,他的這份心思亦不可輕易成全。
趙俁深知,權力之樹一旦種下,其根系便會悄無聲息地蔓延,直至觸及皇權的根基。
關鍵,趙佶若以此爲跳板,圖謀更大的權勢,或成尾大不掉之勢。
更關鍵的是,萬一趙俁出事了,趙佶是有跟趙俁的兒子爭奪皇位的可能性的。
所以趙俁肯定不會放心趙佶。
這可能就是皇帝的思維吧。
對誰都不放心。
註定了是孤家寡人。
張純聽說,趙佶也想參加科舉後,給趙俁獻了一個釜底抽薪之計。
……
幾天後,有多名諫官聽說,趙佶要參加這屆的科舉,他們紛紛給趙俁進言,說皇子、宗室參加科舉,有與天下文人爭利的嫌疑,又說皇子、宗室想要入仕,已有特殊通道,又何必去搶苦讀舉子的機會?
趙俁“迫於無奈”,只能下旨:凡是皇子、宗室參加科舉,需要“除爵”,以普通士子的身份前去參加考試。
這也合情合理,畢竟,皇子、宗室有其特殊的入仕途徑,憑藉其自身的貴族身份即可預政、任官。
也就是,新的皇子、宗室管理法規定,皇子、宗室等作爲皇室成員,會通過恩封、考封(即讀太學、武學)等方式獲得爵位,並以此進入仕途,擔任重要官職。而且,他們從小會接受嚴格的皇家教育,其培養方向和目標與通過科舉入仕的官員是不同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其實真的完全沒必要參加科舉。
可偏偏就有人喜歡沒事找事,趙俁又能有什麼辦法?也只能是見招拆招了。
面對這樣的突發情況,趙佶只能從繼續當親王和參加科舉中二選一了。
老實說,對於趙佶會怎麼選,趙俁也很好奇,‘不知道趙佶會不會就此打退堂鼓,然後一蹶不振,當一個安分守己的親王?’
趙佶會做出怎樣的選擇,也成了東京汴梁城內外熱議的話題。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都不用說王爵,隨便一個爵位,都意味着權勢、地位與無盡的榮華富貴。
而科舉之路則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很多人都想不通,趙佶都已經是親王了,爲什麼還要去參加科舉?他有病嗎?
當然,也有人理解趙佶,覺得趙佶是一位有夢想甚至是有作爲的親王,進而支持趙佶放棄王爵參加科舉。
甚至有人還拿此事放賭。據說,賭趙佶放棄王爵的賠率竟然高達一賠十九。
李彥、楊戩、宇文虛中都向趙俁彙報過,說趙桓特意從太學回家,勸趙佶千萬不要衝動,可不能放棄王爵啊。
楊戩還繪聲繪色地給趙俁描述,當時趙桓哭得就跟個淚人似的,被趙佶大罵沒出息,說我沒你這樣的兒子。
趙桓如此阻止趙佶放棄王爵,可以理解。
畢竟,只要趙佶不放棄王爵,等趙佶嘎了,趙桓妥妥的就能得到一個嗣王的爵位,就算傳到趙桓的兒子時,他家都還能有個郡王。
而一旦趙佶放棄王爵,趙桓和他的子孫後代,可能就全都得自力更生了。
這就好比,家裡本來有一座金山等着趙桓去繼承,突然當家的趙佶要把金山給捐了自己跑去學手藝擺攤,趙桓自然要急得跳腳。
總之,人們紛紛猜測,趙佶是否會爲了心中的科舉夢想,毅然放棄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爵?
趙佶並沒有讓趙俁和世人等太久。
在解試的報名截止前,也不知是出於對他自己才華的自信,還是他壓抑了多年的野心作祟,亦或只是他不想被世人看扁。
最後,在趙桓涕淚交加、苦口婆心的勸阻聲中,趙佶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的王爵,踏上了科舉之路,選擇以一名普通士子的身份,去放手一搏。
趙佶的決定,如同石破天驚,瞬間在東京汴梁城內外掀起了軒然大波。
稱讚趙佶的人有之;
罵趙佶衝動甚至是罵趙佶蠢的人也有之;
不過更多的人則是準備看這場好戲。
趙俁在得知了趙佶的選擇之後,也是暗暗稱奇。他既驚訝於趙佶竟然真有如此魄力,敢於捨棄本該屬於他的榮華富貴,去追求那虛無縹緲的科舉功名;又隱隱感到一絲不安,擔憂,趙佶這次要是真的借破釜沉舟之勢崛起了,將來沒準會搞事。 事已至此,趙俁肯定不能再阻止趙佶參加科舉了。
但這並不意味着,趙俁什麼都不做,讓趙佶脫離自己的控制。
趙俁當即就分別叫來李彥、楊戩和宇文虛中,讓他們再各派一批密探潛伏到趙佶身邊,自己要知道趙佶的一舉一動。
……
趙佶先是在洪武十一年秋參加瞭解試。
這關是由各州府或轉運司主持,考詩賦、經義與策論,合格者獲解額,方能赴京。
如江南東路的舉子,需在江寧府通過解試,再由地方官簽發“公據”,證明身家清白(非僧道、非胥吏、無過犯),方可啓程。
開封府屬於京畿路,如果舉子有開封府的戶籍,那麼通常是在開封府參加解試,解試的地點就在開封府的貢院等指定考場。
若舉子是太學生,那麼則參加太學的解試,地點就在太學。
對於沒有開封府戶籍的舉子,按照規定原則上要在原籍參加解試,但由於開封府解額相對較寬,錄取機會相對更多,所以很多外地舉子想辦法到京城寄應取解。
不過,朝廷對此也有一定限制,比如宋仁宗時期規定,舉人有開封府戶籍七年以上不居他處者,纔可以在開封府參加解試。
此外,無戶籍但未佔用別州名額的舉子,經覈實後,由命官作保,也可以在開封府應試。
這些外地來的舉子,同樣是在開封府的相關考場參加解試。
趙佶算是有開封府戶籍的舉子,自然是在開封府的貢院參加的解試。
讓人沒想到的是,趙佶還挺有本事,竟然被他考了個解試第一。
洪武十一年末,一衆獲得解額的舉子到了東京汴梁城後,先到禮部報到,提交公據、家狀(籍貫、三代信息),由官員覈對身份,防止冒名頂替。
洪武十二年正月,省試正式開考,考場設在貢院。
考生按編號進入號舍,每舍僅容一人,自備筆墨飲食,晝夜不息。
五場考試依次爲:首場考經義(《詩》《書》《周禮》等儒家經典解讀);二場考詩賦(律詩、駢賦各一篇);三場考策論(針對時政提出見解);後兩場是趙俁一朝加的,四場考新學(王安石新學,也就是《荊公新學》);五場考經濟學(葉詩韻出的題)。
省試的結果十分出人意料。
不僅趙佶這個備受關注的考生考中了進士,趙俁的三個兒子,也就是趙俁的五子趙楷(王懿肅給趙俁生的第一個兒子)、十四子趙樘以及太子趙壽竟然也考中了進士!
這個結果,趙俁真是始料未及。
要知道,這科是有特奏名與童子科的。
特奏名是趙宋王朝科舉中特有的現象,是皇帝或朝廷賜予多次參加科舉但未被錄取者的一種特殊恩例。
最初,獲得特奏名者不必經殿試即可授出身,後來則需參加殿試,且考試內容比正奏名簡單。特奏名錄取人數較多,但授官很低,大部分人只能獲得低級虛銜,難以獲得實職和升遷機會。
童子科則是科舉考試中專門爲少年應試者設立的科目,主要選拔天資聰慧的神童。
朝廷規定十五歲以下能通經及作詩賦者均可應試。先由州府申報朝廷,國子監檢驗完畢,送中書複試,合格者再由皇帝親試。
考試內容主要是背誦經文,有時也會考試詩賦。根據考試成績,會給予應試者賜出身、授官或免解試等不同的結果。
簡單來說,特奏名主要是對屢試不第者的一種照顧,而童子科則是爲了選拔少年英才,二者在趙宋王朝的科舉體系中都起到了補充作用。
趙俁出閣的兒子,最大的十二歲,最小的九歲,全都符合參加童子科的年齡限制,以蔡京爲首的一衆官員爲了討好趙俁,以及爲了幫衆皇子揚名獲得聲望,促成了這科的童子科,想讓趙俁出閣的兒子在童子科中大放異彩。
誰想,趙俁的兒子趙壽、趙楷、趙樘這麼出息,竟然沒去考童子科,而是直接參加了正常的科舉,關鍵他們真考中了進士。
趙俁事先知道自己有十來個兒子參加了成年科舉,但趙俁對他們中舉真沒抱任何希望,也就是讓他們長長見識,反正他們現在都沒有爵位,又符合報名的條件。
趙俁表面上對左右說:“胡鬧!科舉乃我大宋選拔人才之要途,豈可教稚子戲耍其間,成何體統!”
言罷,趙俁故作怒容,說道:“將他三個的名字勾掉,再取三人。”
蔡京連忙出列相勸:“陛下息怒,太子及兩位皇子年少有爲,通過省試,實乃我大宋之福,百姓之幸。此等天縱之才,若因年歲而埋沒,豈不遺憾?且我大宋並未規定年少不可參與科舉只能參與童子科,今又解除皇子不可參加科舉限制,太子及兩位皇子考中進士,合情合理合法。既然如此,便應順應天意,予以嘉獎,方能彰顯陛下公平聖明,激勵天下士子勤學不輟。”
有蔡京帶頭,立馬就有一大羣官員附和蔡京。
章惇老了,曾布也老了,韓忠彥和蘇轍太保守,又不太懂經濟,蔡京無疑成了下一任宰相的不二人選。
關鍵,蔡京還對趙俁言聽計從,趙俁也沒有舍蔡京不用,而用別人的道理。
現在的形勢是,只等章惇身體徹底不行了,主動告老還鄉,蔡京就會繼任宰相之位。
這樣的蔡京想要討好趙俁,自然從者雲集。
不想,趙俁卻堅持:“教他三個參與殿試見見世面即可,取仕一事休得再提。”
見趙俁這麼堅持,蔡京等人不敢再勸,只得遵命行事。
害怕趙壽、趙楷、趙樘這三個小傢伙多想,回頭趙俁把他們叫到跟前,對他們說:“與你幾個而言,不中比中要好,回去用心參悟,各寫一道奏策論給我。”
趙俁怎麼教自己的兒子暫且不表。
只說,省試放榜後,合格者獲“進士出身”資格,但要得“及第”,還需過殿試一關。
三月初一,七百來名舉子在集英殿候考,趙俁親自主持。
趙壽、趙楷、趙樘也被特許參與殿試,但他們的成績不算在評比中。
殿試僅考策論一道,今年的題目是趙俁親自出的:論宋、遼、金之間的戰略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