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到天幕上的各個朝代流放的地圖,他並沒有什麼表情。
雖然那些地方一直荒無人煙,可畢竟這些地方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的地盤。
到了大明朝,經過這麼久的開發,也早已經不像以前那麼荒涼。
特別是天空上出現天幕之後,百姓們根據天幕上的視頻,做出種種反應之後,更是變得不一樣了,整個大明都出現欣欣向榮的繁華。
而現在,天幕上這些地方,除了那邊疆之地,和那東北荒涼之地,其他地方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特別是蜀州、嶺南,房陵、滄州,發展更是無比的繁華。
其中滄州燕京更是被幾次定爲國都,而現在,大明的國都也從金陵城遷到了這裡,相信以後這裡更加的繁華。
只不過隨着鄭和下西洋發現了新大陸,而那新大陸又離大明的中心比較遙遠。
如果光靠以前那樣流放罪犯,只怕並沒有那麼容易把那新大陸融入大明。
他覺得最好的方法就像他的副房朱元璋一樣,牽一些百姓去那新大陸。
在那裡傳播華夏的文明,並在那裡建設城邦,也只有這樣才能讓那新大陸成爲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並且他也可以根據周朝的分封制度,把大明的封藩之度利用起來,逐漸蠶食着新大陸的領土。
而且朱棣的目光並不只是新大陸,更是整個海洋中,那無數美人佔領的土地。
朱棣相信,經過大明百姓的開發與建設,他們一定會融入整個大明,併爲大明做出自己的貢獻。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那些讀書人願意去這些地方,要不然這一切的計劃都是空談。
畢竟佔領一塊新的土地,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佔領,更是在這塊土地播下自己的文明。
要不然過一段時間,這些地方仍然是蠻夷之地。
而另一個時空的朱厚照看到天幕上的地圖,他覺得天幕上的地圖得另加一塊。
畢竟他才佔領這倭奴島,除了流放那些罪犯之外,其他的價值並不是太高。
不過他並不打算讓那些犯官們來到這裡,畢竟他們可是一個個不讓人省事的主。
而這倭奴島又獨立於海外,弄不好就像南越那樣,動不動脫離大明的統治。
而且大明的讀書人非常的繁多,更是有無數的人考上科舉之後無出路,而現在這裡就是另一塊出路。
並且在朱厚照看來,這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安排那些罪犯的流放之地,更是爲以後開拓新的領土的治理方法做範本。
如果這次成功之後,那麼以後就可以按照現在的模式,逐漸佔領新的領土。
以此諸侯再給王陽明下達了命令,讓他當着倭奴島第一任布政使,去治理這纔打下的倭奴島。
王陽明得到聖旨之後,他心裡充滿了得做護照感激之情,更是對天目感激不已。
根據天幕上所說,雖然他就算沒有被朱厚照重視,也能夠成爲大明的重臣,更被後世稱爲“聖人”。
可是作爲讀書人,又有哪個人不想名留青史?,又有哪個人不想施展抱負?
而現在他的人生都隨着天幕的出現發生了改變,也讓他離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越來越近。
同時王陽明知道,這倭奴島地理位置特殊,如果有小人作祟,只怕會隨後叛亂。
而他需要做的是讓這我奴島逐漸的安定下來,並根據朝廷的政策,遷移大量大明無地可耕的百姓。
無田可耕的百姓們,聽到朝廷要遷移他們去倭奴島的時候,他們心裡充滿了欣喜,隨後又是滿是迷茫和憂愁。
他們並不知道這倭奴島是哪裡,也並不知道到了那裡又如何生活。
同時他們心中又在憂慮,朝廷承諾他們遷移到那裡後會發放土地,可是如果離開故土之後,如果朝廷不兌現承諾怎麼辦?
直到有攻打倭奴的士兵回家接自己的家人去倭奴島生活,他們才慢慢的放下自己心中的憂慮,跟隨着朝廷的隊伍來到了倭奴島。
而且他們也發現,他們來到倭奴島之後,朝廷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讓他們有田可種,有家可歸。
而且當年陛下就在這倭奴島,如果他們在倭奴島受到任何怨屈,都可以直接去找他喊冤。
朱厚照過了一把縣太爺的癮,才逐漸把那些喊冤的百姓們移交給了王陽明,而他準備正式回到大明。
路途當中遇見過來朝拜的朝鮮王,是說自己甘心情願融入大明。
朱厚照聽到朝鮮王所說的話語之後,他心裡非常的高興。
畢竟這可是不會一兵一卒就開闢新的領土,肯定是大明的“仁德”感動了朝鮮王。
對於白撿一塊領土的事情,朱厚照當場就同意了,並封藩朝鮮王爲大明的藩王,藩地仍然在這朝鮮國。
當然現在的朝鮮王的權利就和大明國內的其他藩王一樣,除了家僕和侍衛,並沒有了大臣和兵權。
而且這裡是朝鮮國的領土,他也回到京城之後給一個老臣下了旨意,讓他去當那朝鮮國的布政使,去管理以及同化朝鮮國的百姓。
至於朝鮮國的軍權,朱厚照並沒有給予任何人,而且把這些朝鮮國原來的士兵和他帶領的士兵進行了混編,讓他們成爲以後自己開疆擴土的先鋒。
大明的藩王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他們嘆了一口氣。
本來以他們的想法,肯定會有人封藩到這裡。
而那倭奴島孤懸海外,他們都希望能夠封藩到那裡。
他們已經在大明受夠了,也不想再成爲朝廷飼養的肥豬。
可是當今陛下並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他們也只能夠靜等以後的機會。
然而心中有反叛之心的寧王卻並不想就這樣輕易放棄,雖然根據天幕上的後世所說,他的反叛並沒有成功。
而也因爲天幕的爆出,讓朝廷的人員對他多加防範。
可是他作爲大明的藩王,也希望自己能夠像周朝時期的藩王一樣,能夠擁有自己的領土以及管理權和士兵。
在寧王看來,只有這樣的藩王纔是真正的藩王,而他們現在不合是朝廷養的肥豬。
他決定讓自己的管家去那京城,由說那些位高權重的重臣,讓當今陛下做護照,把他封藩到海外。
畢竟那朝鮮國的國王在投靠大明之後,都能夠變成大明異姓王,打破了大明國以前的傳統。而他們這些大明正統的藩王,怎麼會沒有機會去那海外成爲真正的藩王,爲大明開疆闢土!
朱厚照回到京城聽到寧王的請求之後,他挑了挑眉頭。
他沒有想到他這位叔叔被天幕爆出以後會造反之後,還那麼不讓人省心。
不過他這樣的請求對朱護照來說是好事,畢竟大明這些浪費國家錢財的班王實在是太多了。
而且天幕也訴說了這些人對大明的危害,就算寧王沒有這樣的請求,他也會在接下的時間裡去處理。
而現在寧王的請求,也正合他意,讓他有了處置這些藩王的方法。
於是朱厚照在以前朝貢明朝的藩國當中,選了一個早已經不進行朝貢的國家,讓寧王去治理。
如果他治理成功之後,那這個地方就是他以後的藩地。
寧王接到聖旨之後,他緊緊握住了雙手。
他已經無緣這天下共主的位置,那麼他要在那海外搶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並在那海外掌握真實的兵權,讓自己的生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隨後他就緊急回到了自己的藩地,讓自己的奴僕們去準備所需要的物資,以及招募大量的人手,爲下南洋做準備。
朱由檢看到天幕上的視頻,他嘆了一口氣,地圖上的邊疆之地和苦寒之地,現在並不在大明的掌握之中。
邊疆之地一直遺留着元朝的遺留勢力,雖然明成祖朱棣征討很多次,可是因爲路途遙遠,再加上那裡的土地惡化,並沒有真正的成爲大明的領土。
而那苦寒之地,也因爲隨着建奴勢力的增長,逐漸脫離了大明的統治,並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
根據天幕上所說,更是因爲這個勢力讓大明滅國。
雖然自從天空上出現天幕之後,整個大明已經加大了對他們的防守。
可是因爲大明國庫的空虛,以及各地天災不斷,並沒有精力以及實力在此去掃穴犁庭。
可是作爲大明最爲勤奮的君王之一,朱由檢又怎麼能夠甘心如此?
他在等待着收復遼東的時機,也在等待着高產農作物的開發結果,等待着天災不斷的大明的百姓能夠安穩。
也只有等到那個時候,大明的國庫才能夠再次充盈,大明纔有實力去收拾建奴。
至於大明國內那些蛀蟲一樣的藩王們,朱由檢也有着自己的打算。
既然朝廷已經養不起他們,而他們又是朱元璋的子孫們,他們也應該發揮他們的作用,應該去那些不穩定的地區,去安撫那裡的百姓。
並且海外世界如此的廣闊,他們也不應該丟失自己的才華以及人生目標,在大明充當蛀蟲。
只是現在朝廷實力弱小,並不是動他們的時候。
如果不然的話,只怕大明再一次陷入動亂。
《怦然心動:我這裡…兵家不爭之地,全是山丘,一處平原都沒有…所以,每次中原動亂,朝代更迭,誰打贏了,就過來跟我們這裡說一聲,我們這裡就會把你們的旗幟掛上去,然後開始領補給金。》
這……
各朝代的百姓看着天空上的評論,他們有些不敢相信,這樣的地方竟然能夠生存人類。
要知道種植莊稼可是需要平原,也只有這樣的地方纔好種植莊稼和有水源,種植莊稼才能夠高產。
而天空上所說的地方,只怕並沒那麼容易種植莊稼,甚至種植出來的莊稼產量極低。
同時他們也是深深的佩服生存在這裡的百姓,各個朝代的百姓也很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生存在這裡?
而生活在這裡的各個朝代的百姓,他們深深的嘆了一口氣。
他們的祖先當年爲了躲避兵災逃往了這裡,雖然他們幸運的生存了下來,可是這貧乏的土地,也限制了他們的生活。
而他們爲了討生活,更是在全國各地四處奔波,甚至跑向了海外,尋找新的生存之道。
只是大部分的百姓,他們並不願意逃離自己的故土,只能依靠的讀書識字考上科舉逃離這裡。
而現在他們在天幕上購買到了高產的農作物,也讓自己適合以來的生活有了期望。
他們希望自己在這貧乏的土地上,能夠得到更多的糧食,然後逃離這片土地。
各個朝代的皇帝看到屏幕上的評論,他們心裡有一些驚訝。
雖然他們知道這一塊土地比較貧乏,可是沒有想到這麼貧乏,他們實在無法想象那裡的百姓是如何生存。
於是他們叫來了自己的大臣們,共同商討着如何開發這片土地,讓那裡的百姓們生活更加的美好。
《三七二十一:我們這裡,民國叫奉天,清朝叫盛京。如果我是罪犯,我選天涯海角之地,畢竟那裡現在也是東北三省的省會。》
各個朝代的百姓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們有些不明白,爲什麼那苦寒之地的人,會在後世認爲那天涯海角是地爲盛會。
他們這個時候,可是無數人寧願被殺頭,也不願去的流放之地。
那裡不只是瘴氣橫生,各種蟲類更是奇大無比。
如果讓他們選擇的話,他們更希望自己流放到蜀州。
雖然蜀州周圍高山連綿不斷,更是堵住了出來的道路。
可是那裡畢竟有平原,糧食能夠自給自足,而且在戰亂之年,更是可以躲避兵禍的地方。
不過想到天幕上所說,那裡種植的莊稼一年三熟,他們有些明白爲什麼後世苦寒之地的人嚮往那裡。
只是讓他們可惜的是,他們離那裡路途遙遠,而且他們也不適應那裡的氣候。
只能期望着隨着朝廷的開發,讓他們的子孫能夠逐漸適應那裡。
各朝代的皇帝看着天幕上的評論,他們越來越對那南方重視了起來,特別是南方的平原。
在他們看來,這些地方都是種植糧食的好地方,如果他們的百姓能夠把那裡開荒。
如果天下出現了天災,也好有糧食救治災民,也能夠讓國家更加的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