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陸游是寫詩最多的詩人,乾隆是寫詩最多的人。》
《愛的夢想:陸游:別拿我和一片兩片三片那玩意比[發怒]。》
《朕的江山:乾隆:你禮貌嗎?》
秦朝。
秦始皇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很是好奇,那乾隆是什麼人?雖然超過了陸游所說的詩句。
要知道那陸游可是被後世收錄了萬首,而這乾隆竟然超過了他,那留給後世的肯定是更多。
只是隨後秦始皇看到天幕上乾隆所說的詩句,他滿臉的黑線,有些不敢相信,這竟然也叫詩?
他也在這個時候才理解天幕上爲什麼說路遙是留下最多的詩人,而那乾隆只能算留下詩的人。
三國時期。
曹操看的天幕上乾隆的詩句,他也是很無語啊!
畢竟這樣的口水詩,只怕那三歲的稚童都能做出。
他對乾隆很是失望,覺得他還不如自己的兒子曹植。
同時他對陸游也更加的欣賞,畢竟這樣的愛國詩人,還那麼多高產,只怕聲據非常高的才華,只是讓人可惜的是,一生並沒有受到重用。
想想那宋朝的國情,曹操搖了搖頭,對那些生存在宋朝的有才華的人表示可惜。
唐朝。
李白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皺了皺眉頭。
雖然他對於陸游的詩並不感冒,可是相比那乾隆也好太多。
他更喜歡那辛棄疾的詩,也喜歡他如自己一樣。
只是讓人可惜的是,他們兩個都鬱郁不得志,一生都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
然而同一個時空的杜甫卻非常的欣賞陸游,畢竟那陸游和自己一樣都憂國憂民,而且一輩子起起伏伏並沒有受到重用?
讓他最爲震撼的是陸游至死也不忘了收復故土,甚至吩咐自己的子孫,戴拿王是北定中原日,一定要燒紙告訴自己。
清朝。
乾隆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憤然的站了起來。
他覺得後世之人簡直是不識貨,自己做的那麼好的詩,竟然在後世人眼中甚是可笑。
隨後乾隆下達了命令,讓人把自己所有的詩句出版。
乾隆相信,他大清總有人會認同他所做的事句。
果然出版之後反應良好,無數的大臣們更是覺得他的詩只有天上來。
榆次乾隆更加看不起後世之人,覺得他們沒有欣賞的水平。
《如夢令:據說陸游最大的夢想是要加入岳家軍。》
什麼?各個朝代的百姓們有些不敢相信,他們沒有想到,那陸由最大的夢想竟然是加入岳家軍。
我想到岳飛的作爲,他們又有些理解,畢竟那岳家軍可以實現陸游的抱負?
然而讓人可惜的是那岳飛被12道金牌召回,而陸游也一輩子沒有成爲岳家軍。
宋朝。
岳飛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微微的嘆了一口氣。
如今他已經自身難保,就算在天幕上看到如此優秀的人才,他也沒有辦法招攬他一同攻打金國,收復他大宋的故土。 同時,岳飛多麼希望當今的陛下能夠堅定一下北伐,要不然收復故土只是早晚之事。
趙構看着天幕上的評論,他心裡很是鬱悶。
他沒有想到那陸游竟然想加入亂臣賊子的陣營,這樣的人實在是該死。
本來陸游被秦檜打壓,他還起了愛才之心,決定下達命令去重用這陸游。
然而現在看到這條評論之後,趙構收起了自己的想法,決定陸游還是被那秦檜打壓吧!
趙構可是不希望自己的大宋有什麼亂臣賊子,也不希望他能夠北伐成功,畢竟北伐成功之後他的位置該如何處置?
《汪汪隊:陸游放到唐朝也能算到頂尖詩人的行列,但在高手如雲的詞壇,他就有些不夠看了。》
《吾王萬歲:何止他啊,還有千千萬萬像辛棄疾這樣的。生在大宋,再有本事,也只能說時運不濟人不得時啊!》
明清時期的文人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們覺得後世之人的評論有失公允。
畢竟那陸游最擅長的是作詩,而不是作詞。
又怎麼能夠拿他的弱點去和別人的優點相比?畢竟這樣如果還贏的話,那讓別人怎麼活呀!
不過他們也很是感嘆,大宋有太多太多的人才,然而卻沒有很好的利用,實在是讓人可惜。
《我愛吃火鍋:讀書三萬卷,學劍四十年。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陸游一生都渴望北伐中原,恢復故土。》
《失蹤人口:對!他的武力值好像也挺高,打死了好幾只老虎,並且有好幾首詩是虎的。》
《退堂鼓專家:你以爲人家是詩人,人家其實愛國大將,你以爲人家是詩人,人家其實是憂國憂民的宰相;伱以爲人家是詩人,其實人家劍法高超,馳騁疆場纔是主業。》
什麼?
各朝代的百姓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們沒有想到這陸游的武力值也這麼高。
不過想到那動亂的時代,如果沒有如此高的武力值,只怕活的並不安生。
而且那陸游一生的夙願是收復故土,並且在年輕的時候有打算加入岳家軍。
如果真的沒有點本事的話,只怕到了戰場也只會戰死。
宋朝以前的讀書人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們並沒有覺得多麼驚奇,畢竟君子六藝,就算他們從小讀書,也沒有放棄手中的長劍。
如果真的遇見什麼不平之事,他們作爲讀書人就會拔劍而起!
明清時代的讀書人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們默默的搖了搖頭。
雖然從古至今君子六藝,可到了他們這裡,讀書人只需要讀書即可,並不需要有足夠高的武力。
畢竟他們以後可是做官的,而不是去那戰場成爲將軍,帶領軍隊去廝殺敵人。
秦朝。
秦始皇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對陸游又高看了一眼。
畢竟那儒家之人,在他心裡可是柔弱不堪。
雖然因爲天幕上出現《掄語》,再加上他的壓迫,那些讀書人才改變了自己的思想。
可是畢竟只是少數之人,大部分人還如原來的儒家一樣優柔寡斷。
同時,秦始皇覺得慶幸的是,他及早的干預了自己的兒子學習原來的內容?
讓他勤奮的學習《掄語》,才讓他慢慢的改變了自己的性格。